内容简介
《畜禽生产新技术丛书: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形式安排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以及养殖场兽医技术员等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防疫与检疫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动物疫情的调查与监测、消毒技术、免疫接种技术、药物预防技术、动物疫病处理、主要动物疫病的检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监督以及市场检疫监督。
《畜禽生产新技术丛书: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可供畜牧兽医和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工)以及养殖场兽医技术员的培训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广大养殖专业户的参考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单元 动牺防疫
项目一 动物疫情的调查与监测
任务一 认识动物疫病的发生条件和流行环节
任务二 调查和监测动物疫情
项目二 消毒技术
任务一 选择消毒方法和消毒药物
任务二 制订和实施消毒程序
任务三 评价消毒效果
项目三 免疫接种技术
任务一 制订防疫计划
任务二 建立免疫档案
任务三 动物免疫接种
任务四 分析免疫失败原因
项目四 药物预防技术
任务一 选择预防药物
任务二 投药
项目五 动物疫病处理
任务一 报告动物疫情
任务二 隔离动物
任务三 封锁疫区
任务四 处理染疫动物
第二单元 动物检疫
项目六 主要动检对象的检疫
任务一 口蹄疫的检疫
任务二 禽流感的检疫
任务三 新城疫的检疫
任务四 猪瘟的检疫
任务五 猪蓝耳病的检疫
任务六 猪链球菌病的检疫
任务七 小反刍兽疫的检疫
任务八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检疫
任务九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检疫
任务十 绵羊痘、山羊痘的检疫
任务十一 结核病的检疫
任务十二 布鲁氏菌病的检疫
任务十三 炭疽的检疫
任务十四 囊尾蚴病的检疫
任务十五 旋毛虫病的检疫
项目七 动物产地检疫
任务一 产地检疫准备
任务二 产地检疫实施
任务三 产地检疫后处理
项目八 运输检疫
任务一 运输检疫监督
任务二 运输检疫实施
任务三 运输检疫处理
……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胃、肠、脾的检查
首先视检胃肠浆膜及肠系膜,并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注意肠炭疽),必要时将胃肠移至特定地点,剖开检查黏膜的变化。注意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充血、出血、水肿、胶样浸润、痈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对于牛、羊,尚须检查食道,以发现住肉孢子虫。
胃肠检查之后,应相继检查脾脏(牛、羊的脾脏检查,可于开膛后首先进行),注意其形态、大小及色泽,触摸其弹性及硬度,必要时剖检脾髓。
2.心、肝、肺的检查
从肺开始,先检查其外表,剖开支气管淋巴结及纵隔后淋巴结(牛、羊)。然后触摸两侧肺叶,剖开其中每一硬结的部分,必要时剖开支气管。注意有无结核、实变、寄生虫及各种炎症变化。检查马类家畜及骆驼的肺脏时,要特别注意气管并仔细剖检肺实质,因为可能有局限性鼻疽病灶和脓肿,而且往往位于肺的深层。
接着剖检心脏。首先仔细检查心包,然后剖开心包,观察心脏外形及心包腔、心外膜的状态,确定肌僵程度,并于左心室肌肉上作一纵斜切口(检查囊尾蚴),露出心腔,观察心肌、心内膜、心瓣膜及血液凝固状态。对于猪,应特别注意二尖瓣上菜花样赘生物(提示慢性猪丹毒)。
肝脏的检查,先检查其外表,触检其弹性和硬度,注意大小、色泽、表面损伤及胆管状态。然后剖检肝淋巴结,并以浅刀横断胆管,压出内容物(检查肝吸虫),必要时剖检肝实质和胆囊。当检查牛肝时,发现横膈膜与肝连在一起时,要小心剥离横膈膜,触摸结合部肝的质地,因为这个部位时常发现脓肿。
……
前言/序言
“动物防疫与检疫”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本着“工学结合、理实一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原则编写的。本教材打破学科体系,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内容包括动物防疫和动物检疫两个单元,分10个项目42个任务;其中,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杜光波编写了项目一、二、三;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兵编写了项目八,李心海编写了项目四、十,张林吉编写了项目七、九,迟兰编写了项目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姜正前编写了项目六,附录部分由江苏省洪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孙宝权编录。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动物疫病防控新视界:从源头到餐桌的守护》 第一章:现代畜禽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现代畜禽养殖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挑战。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病原体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温床。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往来,使得疫病跨境传播的风险倍增。此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科学、高效、全方位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已成为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 本章深入剖析了当前畜禽养殖业面临的主要机遇,如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政策支持的加码。同时,也详细阐述了存在的挑战,包括新发、再发疫病的威胁、抗生素滥用带来的耐药性问题、环境污染与养殖业的相互影响,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动物卫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审视这些机遇与挑战,为后续章节的具体技术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深入理解动物疫病:病原、传播与致病机理 要有效防控动物疫病,首先必须对其有深入的理解。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类畜禽常见疫病的病原学特点,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遗传变异规律以及致病机制。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感染途径、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如何破坏宿主的生理功能,引发临床症状。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重点探讨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设备、人员等)、空气传播、媒介传播(如昆虫、蜱螨等)以及垂直传播(由亲代传给子代)等。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不同传播途径在不同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并强调阻断传播链的关键环节。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疫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从基因层面、细胞层面以及免疫应答层面,揭示病原体如何侵入宿主、如何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以及宿主如何对其产生反应。理解这些深层机理,将有助于我们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并指导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第三章:全链条生物安全管理:从农场设计到废弃物处理 生物安全是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石。本章将为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涵盖从农场选址、基础设施建设到日常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每一个环节。 农场选址与设计: 科学的选址应考虑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交通便利性以及与其他畜禽养殖场的距离,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疫病传入的风险。农场设计则应遵循“一体化”、“通道化”的原则,合理规划生产区、生活区、污染区与清洁区的界限,设置有效的消毒通道、人员车辆进出管理区,并确保通风、采光、排水等设施的合理性。 人员与车辆管理: 人员是潜在的疫病传播载体。本章将详述人员进出农场的规范流程,包括着装要求、消毒措施、健康监测等。车辆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包括清洗消毒程序、进入农场的限制以及对外部车辆的管控。 饲料与饮水安全: 劣质或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重要的疫病传播媒介。本章将介绍饲料的采购、储存、运输以及饮水的净化和储存标准,强调源头控制的重要性。 垫料与环境控制: 垫料的选用、更换频率以及畜禽舍的清洁消毒是控制环境污染、减少病原体积聚的关键。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垫料的优缺点,以及有效的畜禽舍清洁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 病死畜禽与废弃物处理: 合理的病死畜禽处理方案对于防止疫病扩散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手段,如焚烧、填埋、化制等,并强调废弃物(如粪便、污水)的规范化收集、处理与利用,以达到环保与防疫的双重目的。 隔离与监测: 对于新引进的动物,应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监测其健康状况。对于现有群体,也需要建立定期的健康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 第四章:现代诊断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 准确、快速的诊断是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前提。本章将全面介绍当前在动物疫病诊断领域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 传统的诊断方法: 回顾经典、成熟的诊断技术,如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ELISA、琼脂扩散试验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并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优势与局限性。 分子诊断技术: 重点介绍基于核酸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在病原体快速鉴定、基因分型、耐药性基因检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生物芯片与基因测序技术: 探讨高通量诊断平台,如生物芯片在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的应用,以及下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在发现未知病原体、流行病学溯源、疫苗株监测等领域的潜力。 免疫学诊断新进展: 介绍新型免疫学诊断方法,如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免疫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在现场快速诊断中的优势。 临床样本采集与处理: 强调规范的临床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流程对诊断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性,并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 第五章:科学免疫与治疗策略:构筑坚实的免疫屏障 免疫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章将系统性地探讨科学的免疫策略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疫苗的种类与选择: 详细介绍各类疫苗的类型,如灭活疫苗、活毒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免疫效果、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动物品种、养殖模式、疫病流行情况以及疫苗的特性,选择最适合的疫苗和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优化: 强调个体化免疫、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的合理衔接,以及不同疫苗联合免疫的策略。讨论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如动物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环境因素等,并提供优化免疫程序的建议。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尽管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方面不可或缺,但滥用将导致耐药性问题。本章将深入探讨抗生素的选择原则、用药方案、停药期规定,以及在治疗和预防性用药中的界限。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践行“限用”和“减用”原则,并推广替代疗法。 抗病毒与抗寄生虫药物: 介绍各类抗病毒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理、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支持疗法与营养支持: 强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改善饲养管理、减轻应激,对于提高动物的康复能力和机体免疫力至关重要。 第六章:应对新发与再发动物疫病:预警、响应与控制 全球化和环境变化导致新发与再发动物疫病层出不穷,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本章将聚焦于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疫情监测与预警体系: 详细阐述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的重要性,包括动物疫病监测指标、监测频率、监测方法以及信息报告机制。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高疫情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风险评估与管理: 介绍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如何识别潜在的疫病风险源,评估疫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应急响应与处置: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疫情发生时的响应层级、处置流程、人员分工、资源调配等。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演示在疫情暴发时,如何快速、有效地采取隔离、扑杀、消毒、封锁等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跨区域与国际合作: 强调在应对重大动物疫病时,区域内、国家间以及国际间的合作的重要性。讨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联合防控等合作模式,以构建全球动物卫生安全网。 公众沟通与科普教育: 在疫情发生时,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避免恐慌,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第七章:动物疫病防控的未来趋势与技术创新 科技是推动动物疫病防控进步的根本动力。本章将展望动物疫病防控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介绍前沿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潜力。 基因编辑与精准育种: 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培育抗病新品种、改良动物遗传性能方面的应用前景,如何从基因层面提高动物对特定疫病的抵抗力。 微生物组学与肠道健康: 深入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功能,探索如何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增强动物免疫力,抵抗疫病侵袭。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论述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疫情预测、疫苗研发、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疫病传播规律,优化防控策略。 新型疫苗与治疗药物的研发: 关注下一代疫苗技术(如mRNA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进展,为应对未知或变异的病原体提供更有效的工具。 可持续的动物卫生管理: 探讨如何将环境保护、动物福利与疫病防控相结合,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通过对以上各章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现代动物疫病防控的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提升应对各类疫病威胁的能力,为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食品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