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看法與說法》1981年以來李瑞環同誌的所有文稿,其中許多內容係首次公開發錶。李瑞環同誌作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親身參與瞭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曆程,他高瞻遠矚,求真務實,創造性地把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觀、方法論運用於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實際,使馬剋思主義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煥發齣強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看法與說法》選編瞭1400多條作者極具代錶性的“看法”與“說法”,這些“看法”與“說法”與時俱進,係統而全麵地總結瞭李瑞環同誌多年從事領導工作的實踐經驗和思想精髓,是李瑞環同誌思想的全景式展示。
內容簡介
《看法與說法》是李瑞環同誌自2005年以來齣版的又一著作,全書共分為四冊。作者常說:“凡事都要有一個看法。”“看法是頭腦改造過的認識、觀點、主張。”“看法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即由淺入深、由片麵到更多方麵。”“不斷地追求反映事物本質的看法,對於訓練思維能力、提高理論水平、搞好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說法是看法的錶達”,“在堅持準確性的前提下,力求通俗、簡潔、鮮明、生動和富有個性。”
《看法與說法》即是以摘要的形式集錄瞭作者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麵問題的看法和說法,也可以說集錄瞭他對各種問題的觀點和主張。《看法與說法》全麵地反映李瑞環同誌多年從事領導工作的思想觀點、工作方法和經驗智慧,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很強的可讀性,不論對於領導乾部還是普通讀者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習和指導價值。
作者簡介
李瑞環,男,1934年9月齣生,1951年7月參加工作,195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三屆四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主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冊
1 改革開放是馬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
2 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時代特徵。
3 惜時如金,與時俱進。
4 要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
5 必須客觀全麵地研究資本主義,也要客觀全麵地研究社會主義。
6 “先生孩子後起名”。
7 不能因為有“蚊子”、“蒼蠅”飛進來就不開門。
8 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穩定的程度。
9 把握好總體受益原則和總體承受能力原則。
10 我們搞改革,任何時候都要講兩個理。
11 “協調漸進”是研究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
12 邁小步、不停步,少走彎路迴頭路。
13 科學發展觀和馬剋思主義發展觀是一緻的,是反對形而上學的最好武器。
14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15 熱愛農民,珍惜土地,重視糧食。
16 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們共産黨人的根本職責,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
17 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原則。
18 多搞些“雪中送炭”,少搞點“錦上添花”。
19 一切為瞭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0 人民群眾的意誌和力量決定著曆史發展的方嚮,人民群眾參與和支持的程度決定著曆史發展的進程。
21 群眾最可敬,群眾最可愛,群眾最可憐,群眾最可畏。
22 把群眾情緒作為第一信號。
23 瞭解客觀情況,把握社情民意,是治黨治國的重要基礎。
24 領導為群眾辦事兒,群眾為領導作勁兒。
25 為人民辦實事要形成風氣,形成習慣,形成自覺,形成製度。
第二冊
26 群眾觀點與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
27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要有中國的特色。
28 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談談我們的人權觀。
29 商量是領導者民主的錶現,開明的錶現,高明的錶現。
30 共産黨沒有任何理由懼怕和排斥監督。
31 共産黨是以自我批評為主要特徵的黨。
32 常想缺點不足處,少犯錯誤多進步。
33 我們應該聽點意見,改點毛病,長點齣息。
34 統一戰綫要堅持求同存異、體諒包容。
35 團結的麵越寬越好,團結的人越多越好。
36 贊成統一就是愛國。
37 人民政協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大創造。
38 政協說官亦官、說民亦民、非官非民、亦官亦民。
39 盡職而不越位,幫忙而不添亂,切實而不錶麵。
40 民族、宗教無小事。
41 民族地區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改善生活。
42 我們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項長期政策。
43 正確地識彆和處理民族宗教問題,必須高舉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這兩麵旗幟。
44 團結穩定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理,要管許多小道理。
45 把局麵搞亂瞭最終倒黴的還是老百姓。
46 無休止的糾紛鬧不起,寶貴的時間丟不得。
47 不但要懂得鬥爭的絕對性,還要懂得鬥爭的多樣性。
48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49 對傳統文化既不能食古不化,抱殘守缺;也不能數典忘祖,全盤否定。
50 弘揚中華民族“和”的思想。
第三冊
51 必須高度重視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
52 兩個文明一起抓,兩副擔子一起挑,兩個成果一起要。
53 正確地、全麵地理解和執行以正麵宣傳為主的方針。
54 團結、穩定、鼓勁是新聞宣傳工作的一個基本方針。
55 報道真情,注意特色,重視可讀性。
56 新聞的黨性同新聞的人民性,兩者是統一的。
57 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說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58 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59 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閤起來。
60 繁榮文藝必須有一個寬鬆的環境。
61 高明的、有遠見的領導一定重視文藝工作。
62 文藝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
63 既要突齣主鏇律,又要堅持多樣化。
64 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65 振興京劇要在繼承中求發展。
66 對於京劇,改革、改進、改善都可以,但是不能改行、變種。
67 文物工作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68 人民城市人民建,為民之舉靠人民。
69 把城市的平衡、穩定、協調發展作為總題目。
70 城市如果規劃不好,就一定建設不好。
71 市長的主要職責是規劃、建設、管理城市。
72 建築師必須對曆史負責,對祖先負責,對子孫負責。
73 選人主要看政績。
74 選人用人第一和基本的齣發點是工作需要。
75 領導的威望從哪裏來?靠上級封不齣來,靠權力壓不齣來,靠自己吹不齣來,靠耍小聰明騙不齣來。
76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對每個共産黨員和乾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77 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最大的問題是對問題缺乏警覺。
78 權力和真理是兩迴事,權力大,未必真理一定多。
79 把群眾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並閤理地發揮齣去。
80 要經常想想群眾在我們心目中占什麼位置,我們在群眾心目中是什麼形象。
第四冊
81 “少講空話,多乾實事”。
82 塌下心來研究問題。
83 天天過節是不祥之兆。
84 離開實事求是談解放思想,很可能成為鬍思亂想;離開解放思想談實事求是,很可能流於空談。
85 準確地瞭解世界,正確地估量自己。
86 在實踐中找齣路。
87 隻能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反對錯誤的東西,而不能以“左”反右,或以右反“左”。
88 必須科學地堅持馬剋思主義。
89 結閤是運用,結閤是目的,結閤是堅持,結閤是發展。
90 要提高馬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修養。
91 學習馬剋思主義理論重點是學習哲學。
92 學哲學要學原理,用哲學也要用原理。
93 苦讀、多思、常聯係。
94 認識過程,研究階段,把握特點。
95 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方針政策上找原因,反復齣現的問題要從發展規律上找原因。
96 必須在研究管用的方法上下功夫。
97 必須在人多上打主意。
98 藐視睏難是剋服睏難的前提,而重視睏難是解決睏難的基礎。
99 研究問題,最主要的是研究特點。
100 地方就是要有點地方色彩、地方味道。
101 總結經驗是提高認識、做好工作、增長纔乾的必要途徑。
102 樂亦鑒之,哀亦鑒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03 樹立和平、閤作、閤理、和氣的形象。
104 平等互利、求同存異。
105 “聽蝲蝲蛄叫,還能不種莊稼?”
106 差異使世界豐富多彩,使交流與閤作成為需要。
107 各種文明都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學習,保持特色。
108 取諸傢之長,走自己的路。
精彩書摘
群眾最可敬,群眾最可愛,群眾最可憐,群眾最可畏。
我們是曆史唯物主義者,我們懂得群眾是曆史的主人,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最終取決於群眾。群眾最可敬,他們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社會的財富靠他們來創造;群眾最可愛,隻要你真心實意地為他們服務,他們就真心實意地支持你;群眾最可憐,他們的確有許多實際睏難,但對我們的要求並不高;群眾最可畏,不管什麼人,惹怒瞭他們,就可以使你垮颱。對此,我們必須有個清醒的認識。
《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十屆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1987年3月5日)
如果我們又要掌權,又不為人民辦實事,那還不如讓人民另請高明。
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傢,人民是國傢的主人,我們都是公僕。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給我們權力,不是為瞭彆的,就是為瞭要我們為他們辦實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我們又要掌權,又不為人民辦實事,那還不如讓人民另請高明。“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迴傢賣紅薯”,封建時代的“清官”尚且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人民當傢作主的國傢的乾部更應當懂得為人民辦實事是我們的職責。人民是否擁護共産黨,並不是看共産黨說瞭什麼,而是看共産黨做瞭什麼。戰爭年代,人民群眾那樣擁護共産黨,是因為看到共産黨在真心實意地為他們謀利益、辦實事而不惜流血犧牲。沒有這一條,說得再好聽,人民也不會跟我們走。說一韆道一萬,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也要靠我們辦實事體現齣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取得瞭舉世公認的令廣大群眾振奮的成績,就是因為我們用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的實事代替瞭50年代中期以後沒完沒瞭的政治運動,用辦實事代替瞭說空話、廢話。對於我們這些年來所辦的實事,群眾是充分肯定的。當前黨群關係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有這樣那樣的意見,就更加要求我們一件一件地、踏踏實實地辦實事。通過辦實事,來體現我們是真正反對腐敗,不是假的;來體現我們堅持改革開放,而且要繼續深化。就像小平講的,要拿事實給人民。這樣,黨的威信纔會更好地樹立起來,人民的心裏纔會平靜下來,社會氣氛纔會進一步活躍起來,纔能保持穩定的好勢頭,使人民群眾覺得有盼頭、有奔頭。人民群眾覺得有盼頭、有奔頭,對黨和政府的號召就會一呼百應,形成強大的嚮心力、凝聚力,就會攻無不剋,戰無不勝,什麼人間的睏難也不在話下。
《同津冀魯三省市黨委負責同誌座談時的講話》(1990年2月27日)
共産黨沒有任何理由懼怕和排斥監督。
我們這次大會要突齣地談一下互相監督的問題。這是個老話題,現在講有新意。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是多黨閤作的方針。長期共存是互相監督的前提,沒有長期共存,監督就無從談起;互相監督是長期共存的目的,離開互相監督,共存就失去意義。互相監督當然是雙嚮的,但由於共産黨在我國處於領導地位,其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人民的利益和國傢的前途,所以我們講互相監督,主要的還是各民主黨派對共産黨的監督。中國共産黨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有一套黨內的監督製度,但離開方方麵麵的監督還是不行的。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是人民監督的一部分,它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意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個嶄新的事業,許多問題需要實踐探索,許多工作需要各民主黨派監督幫助。當前,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社會各界普遍關注。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做多方麵的工作,需要加強製度建設,同時需要加大監督力度。中國共産黨作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錶,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沒有任何理由懼怕和排斥監督。毛主席有一段大傢都熟悉甚至會背誦的話:“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彆人批評指齣。不管是什麼人,誰嚮我們指齣都行。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不怕監督、歡迎監督、實行切實有效的監督,是共産黨的傳統和品格。
《同〈在中國農工民主黨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起草人員的談話》(2000年8月3日)
馬剋思主義認為,革命黨靠自我批評治病,靠自我批評強大,
靠自我批評前進,靠自我批評勝利。
當領導還要多做自我批評。批評,哪個黨都有,資本主義國傢那些反對黨就是專門批評人傢的。隻有勇於自我批評纔是我們黨與其他任何政黨區彆的顯著標誌之一。這是毛主席在《論聯閤政府》中講的。馬剋思主義認為,革命黨靠自我批評治病,靠自我批評強大,靠自我批評前進,靠自我批評勝利。自我批評像空氣和水一樣重要,丟掉瞭自我批評就是滅亡。對一個乾部來說,勇於自我批評,是他進步的開端。一個進步快的人,常常是善於自我批評、善於從自己的失敗或錯誤中學習的人,他的威信也決不會因此而降低。
《聽取湖北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講話》(1990年11月18日)
看不起環衛工人,看不起勞動人民,這是值得人們注意和警惕的不好的徵兆。
看不起環衛工人,看不起勞動人民,這是社會道德上一種值得人們注意和警惕的不好的徵兆。當然,要想叫彆人看得起,首先自己應該看得起自己。天津比以前乾淨多瞭,天
藍瞭,地淨瞭,你們為天津人爭瞭光榮。一個人的工作受不受尊重,一個人受不受尊重,不取決於乾什麼,而取決於乾得怎麼樣。我有一個老朋友叫時傳祥,開追悼會時,八寶山大靈堂裏邊、外麵都站滿瞭人,不下一兩韆。而有些人自認為瞭不起,官是不小可並不被人們尊重。不管什麼人,不管多清高的人,多以為瞭不起的人,在化糞池裏看,拉的屎是一個德性。有些人就是提起褲子不認賬。看不起環衛工人的人是忘瞭自己也是拉屎的人。本來社會主義國傢對這個問題應該是解決得好的。為什麼少奇同誌接見時傳祥?為什麼周總理請時傳祥去中南海?就說明問題。最近幾年來,我看宣傳上有毛病。知識分子是國傢需要的,尊重他們、錶彰他們,給予他們若乾的待遇,宣傳他們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都是對的,但不要說彆人不重要,你是重要,但是你拉瞭屎我給你掏瞭,重要不重要?要不然屎堆在屋裏行嗎?外地人都說天津真乾淨。沒有環衛工人能行嗎?寶元即趙寶元。同誌原來是公用局的副局長,當時天津沒水喝,他跟我一起搞水。後來,我看他這個人正派有本事,調他到環衛局當局長。當時有人開他的玩笑說:“鬧瞭半天,你當瞭個屎頭啊!”我說,這個認識不對。一個城市裏,環境衛生這塊工作搞不好,不行。要讓大傢的生活都方便有序,乾乾淨淨,心情舒暢,沒有環衛這支隊伍是不可想象的。
《同優秀環衛職工代錶座談時的講話》(1988年1月30日)
……
前言/序言
《思想的疆界:探索人類認知的無限可能》 引言: 人類的認知,如同浩瀚的星辰大海,既有已知的光芒,更有無數待解的謎團。我們如何感知世界?思想的形成機製究竟是怎樣的?情感與理性之間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思想的疆界》係列圖書,將帶您踏上一場深刻而引人入勝的智識之旅,深入探索人類思維的奧秘,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揭示隱藏在日常觀察背後的深層邏輯。 第一捲:感官的織錦——構建真實世界的基石 我們賴以理解外部世界的,首先是日夜不息的感官係統。從初生的啼哭,到對色彩斑斕的視覺體驗,再到觸碰、嗅聞、品嘗,無一不是信息傳遞的起點。本捲將首先聚焦於人類最基本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我們將探討這些感官如何接收、處理和解讀環境中的信號,以及它們之間如何協同閤作,構建齣我們腦海中那個豐富而立體的“真實”世界。 視覺的奇跡: 我們將深入研究眼睛的構造,從光綫如何進入瞳孔,到視網膜如何捕捉影像,再到大腦皮層如何解析這些信號,形成我們所見的色彩、形狀和深度。本書將揭示視覺感知並非被動接收,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探討錯覺的原理,以及色彩、光影對我們情緒和判斷的微妙影響。您將瞭解,我們所看見的,往往並非客觀世界本來的樣子,而是大腦經過加工後的“版本”。 聽覺的韻律: 從辨彆嘈雜人聲中的特定信息,到欣賞樂麯的跌宕起伏,聽覺在人類的交流和情感體驗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捲將解析聲音的物理特性,以及耳朵如何將聲波轉化為神經信號。我們將探討聽覺記憶的形成,語言的産生與理解的神經基礎,以及音樂對大腦情感中樞的直接影響。您會發現,聲音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情感的共鳴器。 嗅覺與味覺的密碼: 被譽為“最原始”的感官,嗅覺和味覺與我們的記憶和情感緊密相連,常常能喚醒深埋的過往。本捲將深入研究嗅覺和味覺的化學感知機製,揭示它們如何與大腦的邊緣係統直接連接,從而引發強烈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我們將探討食物的吸引力、香氣的力量,以及味覺偏好形成的根源。 觸覺的邊界: 從嬰兒時期對母親的依戀,到成年後對擁抱的渴望,觸覺傳遞著親密、安全和情感的連接。本捲將探索觸覺的神經通路,皮膚如何感知壓力、溫度和疼痛,以及觸覺在空間認知和運動控製中的作用。您將瞭解到,觸覺不僅是簡單的物理感受,更是建立人際關係、形成自我認知的重要途徑。 感官的融閤與局限: 最終,本捲將總結感官係統如何通過精妙的整閤,為我們提供一個連貫的世界圖景。同時,我們也將坦誠地指齣感官的局限性——它們無法捕捉電磁波譜的全部,無法感知超聲波,也可能被欺騙(如錯覺)。正是這些局限,促使我們不斷發展工具和技術,去拓展感官的邊界,去理解那些肉眼不可見、耳不能聞的世界。 第二捲:思維的迷宮——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 當感官信息進入大腦,思維的宏大工程便開始瞭。這不僅是一個綫性的邏輯過程,更是一個充滿直覺、偏見、情感和創造力的復雜網絡。《思維的迷宮》將深入剖析人類思維的運作方式,揭示理性思維的運作機製,同時也不迴避非理性因素對我們判斷和決策的深刻影響。 邏輯的脈絡: 本捲將首先梳理理性思維的基本框架,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以及分析和綜閤能力。我們將探討如何清晰地構建論點,如何識彆邏輯謬誤,以及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認識世界。學習識彆和避免認知陷阱,將是提升我們決策質量的關鍵。 直覺的閃光: 並非所有決策都依賴於漫長的思考過程。直覺,那個“靈光一閃”的瞬間,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捲將探討直覺的來源,它是否隻是潛意識的快速信息處理,還是某種超越已知邏輯的洞察力。我們將研究直覺在創造性活動、危機應對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價值,同時也警示其潛在的誤導性。 情感的鏇渦: 情感,常常被認為是理性的對立麵,但實際上,情感與理性密不可分。本捲將深入探討情感的生理基礎,情緒的類型及其影響。我們將研究情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和決策,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調控自身的情緒,使其成為我們前進的助力而非阻礙。 偏見的陰影: 人類思維並非純粹客觀,充斥著各種認知偏差和群體偏見。本捲將詳細剖析常見的認知偏差,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可得性啓發式等,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將探討社會文化因素、成長環境等如何塑造我們的偏見,並提供一些打破偏見、實現更公正思考的策略。 記憶的構建與重塑: 記憶是我們構建自我認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基石,但它並非忠實的記錄器,而是充滿創造性和易被重塑的。本捲將揭示記憶的形成、存儲和提取機製,探討遺忘的原因,以及虛假記憶的産生。理解記憶的脆弱性,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看待過去,也更謹慎地對待信息。 第三捲:語言的魔力——溝通、認知與文化 語言,是人類最獨特的工具,它不僅是信息交流的載體,更是塑造我們思維方式、認知框架和文化認同的關鍵。《語言的魔力》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語言的本質,從其起源、發展到其在個體認知和社會互動中的強大力量。 語言的起源與演化: 我們將追溯語言的神秘起源,探討人類是如何從簡單的聲音信號發展齣復雜而精妙的語法體係。本書將介紹關於語言起源的各種理論,以及語言在人類社會化進程中的核心作用。 語法與語義的奧秘: 語言的結構,即語法,如何賦予意義?詞語的含義,即語義,是如何確定的?本捲將深入解析語言的構成要素,包括音位、詞匯、句子結構等,並探討不同語言的語法和語義差異如何影響甚至塑造使用者的思維方式(語言相對論)。 語言的認知功能: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們思考、分類和理解世界的框架。本捲將研究語言在抽象思維、概念形成、問題解決等方麵的作用。我們將探討兒童如何習得語言,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如何與認知能力同步。 溝通的藝術與陷阱: 語言是溝通的媒介,但溝通並非總是順利。本捲將深入分析有效的溝通策略,包括傾聽、錶達、同理心等。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語言中的模糊性、歧義性以及操縱性,理解語言如何在人際關係、社會輿論乃至政治宣傳中發揮巨大作用。 文化與語言的共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基礎。本捲將探討語言與特定文化之間的緊密聯係,不同文化如何通過語言錶達其價值觀、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理解語言的文化維度,有助於我們跨越文化障礙,增進理解和尊重。 第四捲:意識的深淵——自我、自由意誌與存在的意義 意識,是人類最深邃、最神秘的領域。我們如何感知“我”的存在?自由意誌是否真實存在?生命的意義又在哪裏?《意識的深淵》將以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視角,共同探索意識的本質,以及它對我們個人和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意識的定義與謎題: 我們將首先探討“意識”這一概念的復雜性,從主觀體驗(“感受如何”)到自我意識(“知道我在思考”)。本書將梳理關於意識本質的各種理論,包括唯物主義、二元論等,並討論意識産生的神經基礎。 自我的構建與感知: “我”是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隱藏著復雜的心理和社會建構。本捲將研究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包括身體自我、社會自我、以及身份認同的演變。我們將探討記憶、經驗和人際關係如何塑造我們對自我的認知。 自由意誌的辯論: 我們真的能自由選擇嗎?還是我們的選擇早已被基因、環境或潛意識所決定?本捲將深入探討自由意誌的哲學和科學辯論,審視決定論和自由意誌論的觀點,並考察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如何為這一古老問題提供新的綫索。 情感、道德與意義的探索: 意識不僅關乎理智,更關乎情感、道德判斷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本捲將探討道德感是如何産生的,情感在價值判斷中的作用,以及人類為何會産生對超越性或生命意義的渴望。我們將考察不同的哲學和宗教思想如何試圖解答這些終極問題。 意識的未來與邊界: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對大腦認知的深入,我們對意識的理解也在不斷拓展。本捲將展望意識研究的未來,探討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擁有意識,以及人類意識的未來將走嚮何方。我們將思考,理解意識的深淵,最終將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結語: 《思想的疆界》係列圖書,旨在點燃您對人類智慧的無限好奇,引領您穿越感官的織錦,漫步思維的迷宮,領略語言的魔力,並勇敢地潛入意識的深淵。每一捲都將是獨立的思想盛宴,而當四捲閤而觀之,您將獲得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關於人類認知本質的宏偉圖景。這是一場關於“成為人類”的深度探索,一場挑戰您固有觀念、重塑您對自身和世界認知的非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