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守成主义者,固守拒绝任何想象的传统“评传”写法,摈弃一切文学的想象和合理的推论。但是,我们绝不提倡那种以出卖传主隐私而获得名利的商业性炒作,反对那种“演义化”的写法。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的编撰原则就十分清楚了,广大读者也可从中看出某种端倪。戴光中《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赵树理评传》是其中一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二章 独特的教育
第三章 发动学潮
第四章 荷戟独彷徨
第五章 投身抗日
第六章 小报天地大
第七章 小二黑与李有才
第八章 “李家庄”的变迁
第九章 “赵树理方向”
第十章 邪不压正
第十一章 “水土不服”
第十二章 《三里湾》
第十三章 青年问题
第十四章 “神经病”
第十五章 再认识
第十六章 “中间人物”
第十七章 “死于《十里店》”
第十八章 “社会自有公论”
后记      
精彩书摘
     因为看不懂戏的内容,小得意常在晚上缠着母亲,要她讲解。他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山区女子,温柔、善良、沉默,内心深处又不乏倔强刚硬之质。有一年春荒,她回娘家借粮。娘家很富,放在地窖里的粮食都霉烂成块了,却只借给她二十斤粮。从此以后,她就是饿死也不向娘家开口了。她一生中别无嗜好,唯爱念佛和看戏,尽管一字不识,却能整本整本地背诵杨家将、岳家军的连台本戏,所以她很乐意满足宝贝儿子的要求,常常在繁星满天、万籁俱寂的夜晚,搂着心爱的得意,向他絮絮地讲述山西人引以为豪的杨家将抵御外侮的故事。杨令公一家英雄的业绩,鲜明的爱憎,像烙印一样打在童年赵树理的心头,使他终生难忘。而他母亲在讲述故事时的生动与喜悦,也不知不觉地传给了他。
  然而,这样的好景并不久长。1915年冬,赵树理九岁的时候,祖母病故了。年过花甲的祖父因失去相依为命的老伴自然十分悲痛,不幸伤感过度,一病不起,虽然在病床上挣扎到了1916年,终因年事已高,犹如一盏耗尽了灯油的小油灯,生命之火行将熄灭。在弥留之际,忠方公把全家召集到床前,一双浑浊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小得意,一面断断续续地用迟缓然而坚定的声调嘱咐儿子:小得意才智过人,聪明非常,乃是赵家的千里驹,前途未可限量,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让他继续学习,知书识礼,将来靠他来重振门庭,光宗耀祖。待到儿子作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向孙子投去混合着依恋和期望之情的最后一瞥,安静地溘然长逝了。
  能够无憾地去世,固然是件幸事,但是生活的逻辑却往往嘲笑死者的美好设想。祖父的死,实际上正是赵家彻底没落的标志。
  按照迷信的说法,家中接连死人是不祥之兆,定有鬼怪作祟,如不彻底清除,对于活人极为不利,再加上赵和清极端崇尚阴阳之学,所以他不惜代价,大办丧事,小殓、大殓、超度、出殡……一丝不苟地执行葬礼的繁文缛节。
  ……      
前言/序言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是教育部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酝酿多年的一个课题计划,它的主旨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化在极其复杂的语境下是怎样孵化出一大批文人名流的窗口,从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更真切地从历史的脉络和缝隙中识别那个时代的文化真实,体悟那个时代里名人的心路历程。
  近三十年来,海内外陆续出版了许多文化名人的传记和评论著作,可谓十分繁多,其中亦不乏可圈可点之佳作。但总起来说,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要么就是注重文本的传记特征,凸显其文学性,而淡化了史料性和学术性;要么就是从纯学术性人手,只注重对传主遗留文字内涵的学术性发掘与剖析,而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对其工作与生活事件的叙述以及对文本艺术性和文学性的追求。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似乎只是个体例问题,其实它关乎的却是文化理念以及方法运用等宏观统摄的大问题。
  我们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关于怎样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上完成评与传的问题,尤其是传的部分,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的想象力”,应该是每一个学者应该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
  当“历史是一个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成为许多历史学家回避历史真实性的遮羞布时,当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史学界治史的箴言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历史一次次被歪曲的悲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中,不涉及《赵树理评传》的虚构书目和详细简介,力求内容丰富且自然流畅。  ---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精选集(非赵树理卷)  丛书主编: 王立群 / 陈平原  本书收录: 三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巨匠的深度剖析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 开  页数: 1200 余页  ---   丛书导言:在时代的洪流中塑造民族精神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风云激荡、思想碰撞最为剧烈的百年。从晚清的挣扎求存到五四的文化启蒙,再到新中国的建设与探索,无数文化精英以笔为剑,以思想为犁,深刻地介入并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面貌。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致力于梳理和呈现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化大师的生平、思想嬗变、文学成就及其对时代命运的复杂回应。本精选集精选了三位风格迥异、贡献卓著的文化巨擘,力求在宏大历史背景下,深入挖掘其个体生命的独特张力与创作轨迹。我们摒弃脸谱化的赞颂,力求展现人物的多面性、矛盾性与时代局限,以期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现代文化群像。  ---   本卷收录篇目详述  本卷聚焦于三位在不同领域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文化代表人物:   一、 鲁迅:彷徨与战斗的永恒火炬(约 450 页)  作者: 钱穆之(特邀研究员)  核心视角: 本传记将鲁迅(周树人)置于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思想光谱中心,重点剖析其“韧性战斗”的精神内核与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  内容详述:  本书不满足于对《呐喊》、《彷徨》的文本细读,而是将笔触深入到鲁迅早年在日本的医学思想转变,以及对中国国民性“病根”的深刻诊断之中。重点章节探讨了其“立人”思想如何从早期的启蒙口号,演变为后期与现实政治力量复杂博弈的理论基础。  我们特别关注鲁迅与“论战”的关系。他的杂文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与思想武器,反映了其对社会弊病不留情面的批判深度。传记详细梳理了鲁迅与新月派、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不同思潮之间的论辩过程,分析了这些论战如何塑造了其“孤岛”式的精神格局。关于其晚年与左翼文学运动的关系,本书采取审慎的评估,探讨了其在理想与现实、文学独立与政治导向之间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及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力图超越工具化倾向,坚守独立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  通过未曾公开的日记片段和私人信件(基于最新档案研究),本书力图描摹出这位“民族魂”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病痛、贫困以及对未来中国的深切忧虑。   二、 沈从文:湘西的梦境与现代性的失语(约 400 页)  作者: 曹慧敏(文学史博士)  核心视角: 考察沈从文如何从湘西的乡土经验中汲取灵感,建构起一套对抗都市现代性粗砺的“美”的价值体系,及其在历史剧变中的艰难抉择。  内容详述: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建立在他对“人性之美”与“生命秩序”的执着探求之上。本传记首先详尽考察了其童年及早年作为“不合时宜者”在军队和城市中的漂泊经历,这些经历构成了其小说中“桃源”叙事与现实冲突的底色。传记尤其侧重分析其“抒情小说”的独特美学特征——那种介于浪漫与写实之间的、充满诗意和道德光辉的笔调,如何成功地“打捞”了被主流文学忽视的民间温情与乡村伦理。  转折点聚焦于抗战爆发及其后。当他笔下那些诗意的世界被战争的残酷碾碎时,沈从文经历了深刻的创作危机。本书细致梳理了其在 1940 年代末期,从小说转向文物研究(特别是古代湘西器物与民间工艺)的历程。这种转向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他试图在永恒的艺术形式中寻求精神庇护、重建文化秩序的努力。  最后的篇章探讨了其晚年重返文学创作,以《边城》重塑生命底色的意义,以及他如何以一种近乎哲人的姿态,完成了对自身艺术生命与时代变迁的和解。   三、 傅雷:严苛的灵魂与西学东渐的布道者(约 350 页)  作者: 贾靖(哲学与翻译研究专家)  核心视角: 探讨傅雷作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和教育家的多重身份,以及他“赤子之心”与“铁的纪律”的内在统一性,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基调。  内容详述:  傅雷的一生是“艺术良知”与“时代要求”之间持续拉锯的过程。本书不仅回顾了其在法国的留学经历,更侧重于分析其翻译理论——即“神似重于形似”——如何贯彻于其对巴尔扎克、雨果等巨匠作品的精准转译中。我们认为,傅雷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启蒙的仪式。  重点章节详细分析了傅雷在音乐评论和美术评论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审视中国现代艺术界的浮躁现象,坚持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严格的艺术操守。这种“不妥协”的精神,使他成为艺术批评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本书的难点和精彩之处在于对“傅雷家书”的深度解读。家书不仅是父子间的温情交流,更是傅雷一生价值观(如“真诚”、“刚毅”、“艺术至上”)的最后总结与精神传承。我们通过分析其对两个儿子的教诲,揭示出其教育理念背后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复杂交织,也正视了这种严苛性可能带来的悲剧性后果。  ---   结论: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本卷三位巨匠,一为呐喊者,一为守望者,一为构建者。他们共同构筑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化的复杂底色。阅读他们的生平与思想,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我们当下如何面对文化传承、精神独立与时代责任的深刻叩问。本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深入理解他们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