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屈伯川,早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参与筹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39岁任大连大学王学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大连丁学院创建11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研究设计了新中国第1个现代化渔港、军港、原油输出港。他领导创建了中外合作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他在吉稀之年亲自执笔上书中央,建议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发出“211工程”的先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为发展我国高教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上下求索的青少年时代
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
满怀激情赴延安
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
从张家口辗转到东北
39岁任大连工学院院长
为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辛勤创业
“要办第一流的大学”
白发丹心,深谋远虑
第二章 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
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办学实力
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面向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
信任重视知识分子,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倡导中外合作办学
采取多种形式,把高等教育办活
倡导重中之重,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创办市属大学,为地方建设服务
重视校园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以身作则,带头培育优良校风
第三章 屈伯川文选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
延安自然科学院
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
对建国前夕我党创办的大连大学的回忆
对首届毕业生的希望
大连工学院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
进一步提高行政事务工作的质量
大连工学院十二年规划(1956年~1967年)
欢迎对领导多批评和提意见
不要再伤害知识分子的感情
树立金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三结合
开展科学研究的几点体会
革命任务第一教学质量第一
认真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加强科学实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彻底推翻“两个估计”实现教育大治快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按照学校规律办好学校
振奋精神鼓足千劲为办好大连工学院而奋斗
努力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
建议加速建设一批重点大学
关于发展市办大学的探讨
高等院校要加快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挥高等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作用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
关于增加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科研设备投资,
逐步改善培养高级人才条件的建议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大学生思想修养教程》序
精彩书摘
在屈伯川院长倡导下,大连工学院在1980年就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代表进行协商对话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在当年1月8日召开的首届教代会上,屈伯川做了题为《振奋精神,鼓足千劲,为办好大连工学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既让大家了解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工作安排,也唤起了大家群策群力、办好学校的积极性。这个制度一直坚持执行,在学校的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屈伯川认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任务是帮助年轻人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连工学院于1980年2月正式成立了德育研究室。他还十分关心学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979年和1980年,大连工学院学生男子田径代表队连续获得全国重点大学田径通讯比赛冠军,他非常高兴,并亲自给代表队和优秀运动员授旗、发奖。
屈伯川积50多年的经验,深切感到,四化要上去,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他衷心拥护邓小平关于要把重点高校办成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的指示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激励全校干部和师生,立志改革,发奋把学校办成第一流的大学,为中华腾飞,“培养高级再高级的人才,研究出新的更新的科研成果。”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和教育经验,屈伯川于1980年10月率教育部组织的中国化工教授代表团,赴原联邦德国考察、访问。实际上,从1979年开始,在他的主持下,学校每年都派一批教授、副教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派出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同时,邀请了300多名国外著名的专家、教授来校讲学、长期任教以及联合召开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1980年,屈伯川审时度势,向国家经委、科委和教育部的有关负责同志积极争取,使中美两国合办的培养我国现代化工业和科技管理人才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设在大连工学院。
在此期间,屈伯川大力抓学科建设,使原有学科得到初步改造,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大连工学院恢复了应用数学系和物理系,新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办起了工程力学、海洋工程、化学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应用数学等研究所以及内燃机、系统工程、激光、精密机床与精密工艺、金属材料等重点研究室。他积极创造条件,把培养人才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方面来。国务院批准大连工学院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有7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有22个。
为了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他在教学上大力提倡学分制,并在1980级学生中开始试行;同年,学校加开了选修课程,三年中开出132门。他还想方设法,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
前言/序言
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丛书:屈伯川传略 本书简介 本书是“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梳理和记述大连理工大学(及其前身大连工学院)的杰出教育家、著名水利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屈伯川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及其卓越精神。全书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全面展现屈伯川先生从求学至投身新中国建设,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水利工程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早岁与求学——奠定科学之基 本书首先详尽考证了屈伯川先生的早年生活轨迹。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科学与工程领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重点描绘了他在青少年时期对知识的渴求与初步的工程思想萌芽。 随后,本书详细回顾了屈伯川先生的大学时代。他选择了当时国内顶尖的工科院校进行深造,这段经历不仅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思考也在这期间逐渐成熟。书中细致分析了他所受的专业训练,包括其在水利工程领域早期接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项目,并穿插记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抱负。 第二部分:投身教育——大工园的奠基者之一 屈伯川先生的一生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的命运紧密相连。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聚焦于他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洪流之中。 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体系正经历着重大的调整与发展。屈伯川先生以其卓越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迅速成为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学科的中坚力量。书中将着重阐述他如何参与系科的组建、课程体系的建立以及人才梯队的培养工作。他不仅是传道授业的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积极推动者。通过查阅当年的校史档案、教学大纲以及老同事、老学生的口述史料,本书力求还原一个在教学一线呕心沥血的教育家形象。他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后来的大工水利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学术高峰——水利工程领域的开拓者 屈伯川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作为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本书将用相当篇幅来梳理和评价其主要的学术贡献,特别是他对中国水利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书中将重点剖析他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1. 河流动力学与泥沙输运研究: 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需求,阐述屈伯川先生在河流演变规律、冲淤规律及防洪减灾方面的理论建树。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更直接服务于诸如长江、黄河等大型水利枢纽的设计与运用。 2. 工程结构安全与稳定性分析: 深入探讨他对水工建筑物,特别是大坝和堤防的抗震、抗冲刷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书中会引用他主持或参与的重大工程项目的案例分析,展现其科学决策的过程。 3. 工程信息化与现代化探索: 在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的年代,屈伯川先生具有超前的眼光,积极倡导将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引入水利工程领域,推动了学科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将力求用清晰、严谨的语言,将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解释得深入浅出,使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屈老先生科学思想的精妙之处。 第四部分:殚精竭虑——国家重大工程的智囊 屈伯川先生的足迹不仅限于校园,他更是国家多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层的重要参与者和技术负责人。本书将通过对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史的梳理,突出屈伯川先生作为“国家智囊”所发挥的作用。 他参与了国家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制定,为多个跨流域调水工程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论证。书中将详述他在项目论证、方案比选以及关键技术难关攻克中所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它揭示了一位科学家如何在宏大的国家战略部署中,以专业知识服务于民族复兴的实践。 第五部分:高尚品格与精神遗产 作为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丛书的一部分,本书高度重视对屈伯川先生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展现。 书中将描绘他为人师表的典范:对青年学者的悉心指导,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的学术作风是极其严谨、求真务实的,对学术不端容忍度为零。同时,他也展现了一位老一辈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通过收集回忆录、师生往来信件以及他本人的日记片段(如适用),本书试图立体地勾勒出他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精神世界,阐明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即“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工科精神。 结语:薪火相传,永志不忘 全书最后总结了屈伯川先生对大连理工大学,对中国水利事业不可磨灭的贡献。强调他的精神已融入大工的文化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理工人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本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巨匠的奋斗历程,继承其遗志,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科学报国的理想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