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名言选读

顾炎武名言选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昆山市千灯镇人民政府 编
图书标签:
  • 顾炎武
  • 名言
  • 选读
  • 思想
  • 历史
  • 文化
  • 治国
  • 经史子集
  • 明清
  • 先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5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28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昆山市千灯镇人民政府编写的《顾炎武名言选读》收录顾炎武名言,展现以顾炎武先生为代表的先贤,其爱国精神、高风亮节、治学思想,永远闪烁不灭的光彩,也融入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他的至理名言,始终声口相传。

内容简介

  《顾炎武名言选读》是介绍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顾炎武生平和思想的简明读本。顾炎武(1613-1682),昆山千灯人,2013年是其诞辰四百周年。《顾炎武名言选读》概括地展现了一代学术名家的思想文化成就,在文化成为投资环境的今天,对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推介昆山的历史文化,发展、繁荣江南文化名城,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来源和线索。

目录

前言
顾炎武生平事略
顾氏家世
蒙学举业
抗清复明
广师博学
顾炎武名言
爱国精神
经世致用
治学思想
高风亮节
顾炎武诗句浅释
金陵杂诗(五言选一)
精卫
秋山(二选一)
颜神山中见橘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选一)
哭归高士(四首选一)
先妣忌日七律(公元1675年7月50日作)
寄题贞孝墓后四柿
悼亡(七律五首选二)
附录
顾炎武年表
顾炎武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顾氏家世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 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正月初九日。炎武小名藩汉,谱名绛,学名继绅。后仍名绛,字忠清,又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后一度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
  炎武之先本吴人。南朝顾野王是顾炎武的始祖。
  五代之际,顾家自吴徙于滁。宋南渡时,有名庆者,又徙海门之姚刘沙。庆次子伯善,再徙昆山之花蒲保。伯善九传至鉴,始迁昆山县之千墩镇。鉴生济。济生章志。章志生绍芳和绍芾。绍芳生同德和同应;绍芾生同吉。同应娶何氏,生五子四女,炎武其仲子也;同吉早卒,未婚妻王氏归顾守贞,抱炎武为嗣子。
  蒙学举业 (1)贞孝慈母,闺中启蒙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也是昆山人,其祖父是明朝太仆卿,父亲是一位秀才。王氏因未嫁守节、断指疗姑之事,在明崇祯九年曾受到朝廷表彰,被御赐“贞孝”牌坊,后来其事迹被载入《明史.列女传》。王贞孝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女性,顾炎武幼时的启蒙教育,就是由她来担当的。炎武七岁开始就读于私塾,但贞孝仍经常在家中亲自授课,炎武自称:“自不孝炎武幼时,而吾母授以《小学》,读至王蝎忠臣烈女之言,未尝不三复也。”(《先妣王硕人行状》)又说:“吾母……于刘文成、方忠烈、于忠肃诸人事,自炎武十数岁时即举以教。” (2)豪迈嗣祖,课以实学 顾炎武的嗣祖父,是炎武本生祖之弟,名绍芾,字德甫,号蠡源,又号梦庵。为明朝国子监生员。年五十,摒弃科举,博览史书,通晓国家典章。据顾炎武自述:“炎武嗣祖太学公… …书法盖逼唐,性豪迈不群。”(《钞书自序》)又说:“……臣祖年七十余矣,足不出户,然犹日夜念庙堂不置。阅邸报,辄手录成帙。”(《三朝纪事阙文序》)炎武十一岁时,绍芾便开始给他讲授《资治通鉴》,由于炎武十二岁时开始了科举学习,所以断断续续讲了三年才讲完,讲完了《通鉴》,他又拿出自己经常阅读的邸报来给炎武阅读,要炎武关心时政,不读死书,并教导炎武“士当求实学”。
  (3)归奇顾怪,共游复社 顾炎武十四岁考中秀才,与归有光的曾孙归庄同在县学学习,他们二人性情相似,脾气相投,皆极有个性,行为豪放不羁,因其举止颇异于常人,被称为“归奇顾怪”。他们对科举学习心不在焉,却热心于社会活动,在崇祯初年,都参加了复社,这是一个由当时的名士太仓进士张溥在崇祯二年(1629)统合各地文社而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它以“兴复古学”为学术宗旨、“振起东林之绪”为政治目标。
  顾炎武在复社中的活动,使他得以更加广泛接触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给予他后来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开展以很大助益,而且复社倡导的学以致用的学风,对顾炎武实学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4)放弃举业,学以用世 顾炎武的嗣祖父本来无意要炎武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只是后来经不住别人的劝说,才勉强让他学习科举文字,但并不期望他在科举仕途上的发展。顾炎武自己也不把科举考试当一回事,参加复社后,常与四方之士在一起,中了秀才以后,曾数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27岁那年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于是决定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从那时起,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序》)——这两本书就是著名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抗清复明 (1)臣事弘光,撰作“四论”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春,李白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同年五月,史可法、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故明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政府。是年冬,经昆山令推荐,顾炎武被福王政府聘为兵部司务,在赴阙就职前,他写下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四篇文章,因其写于乙酉(顺治二年)之春,故称“乙酉四论”,这是顾炎武为战胜清军、匡复明朝而特为福王政府出谋划策之文,既表达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反映了他当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思想。他带了这些文章,兴冲冲赶到南京,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到了南京之后,他才了解到福王政府内部一片混乱腐败的情况,自觉不能有所建树,就打道回府了。
  (2)从军苏州,起义昆山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进入南京。六月上旬,清大将兼刑部侍郎李延龄、副将总兵官兼江南巡抚土国宝率骑兵千余人,进驻苏州。闰六月,江南各府纷纷起义兵抗清。初四日,吴志葵军白海上起兵,经淀湖,攻入苏州。当时配合吴军进攻苏州的,还有以吴江进士吴易为首的太湖义军,以及由故郧抚王永祚领导的昆山等地的义军。
  顾炎武及其友人归庄、吴其沆等,在县令杨永言带领下,参加了王永祚军。此役以义军失败而终。十五日,昆山起义兵自守。当时,顾炎武带领绅士们“聚粮移檄”,作长期守城准备。七月初六日,清兵攻入昆城,一连烧杀六天,死难者四万。顾炎武的两个胞弟惨遭杀害,本生母何氏被清骑兵砍伤右臂,顾炎武幸免于难。
  ......

前言/序言

  1613年7月15日(农历5月28日),顾炎武先生诞生在古镇千灯,至今已整整四百年。
  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经学、史学、哲学、经济学、地理学、文学、音韵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他是清学的开山之祖,开创了清朝三百年的学术风气,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 “通儒”之一。他主张经世致用,所做的学问多与国计民生相关。顾炎武的渊深学问与高尚气节交相辉映,使他享有崇高的声誉和特殊的地位。
  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共昆山市委、昆山市人民政府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并使之与昆山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紧密结合,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引领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以顾炎武先生为代表的先贤,其爱国精神、高风亮节、治学思想,永远闪烁不灭的光彩,也融入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他的至理名言,始终声口相传。
  举办顾炎武诞辰四百周年纪念活动,对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印出版《顾炎武名言选读》,就是纪念活动内容之一。
  我们聘请苏州和昆山文化界专业人士,从顾炎武先生卷轶浩繁的著作中,挑选了他的名言与诗句六十余则,加以诠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先贤,加深对顾炎武先生伟大人格的认识,加深对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卷帙浩繁的著作的认识,并且服务于当今,警策于当今。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参与本书编写工作和提供图片资料的,有周可真、顾雨时、程振旅、陈益、王晓阳、景军、钱笠、周泽华、叶凤等同志。千灯镇党委、政府领导给予高度重视。由于成书比较仓促,难免有疏漏或失当之处,尚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4月
《宋代文人风骨: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人格坚守》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群体,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展现出的复杂精神世界、政治实践与文化担当。全书以“风骨”为核心概念,剖析了宋代理学兴盛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平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政治,以及他们如何构建独特的文人士大夫身份认同。全书共分六个部分,从理论建构、社会角色、文学实践、政治参与、边疆危机应对及最终的文化遗产等多个维度,立体呈现了这一群体的精神肖像。 第一部分:士的觉醒与宋代理学的形塑 本章首先梳理了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如何促使知识分子对“治”与“乱”进行深刻反思,并最终汇流至宋代的思想重塑。重点阐述了宋初统治者对文人的“重用与防范”政策,这种结构性矛盾为士大夫的政治生态定下了基调。 随后,本书详尽分析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它如何为士人提供了一套内在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我们不再将理学简单视为哲学思辨,而是将其视为士人抵御外部诱惑、维持内在“气节”的精神支柱。通过考察如周敦颐、邵雍等人的早期探索,展现了士人如何从个体修养入手,建立其精神的自洽性。 第二部分:文人群体与社会网络:从个体修养到群体互助 宋代文人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们通过复杂的社会网络相互影响、相互砥砺。本部分聚焦于宋代士人的“朋友圈”——如文人集团、私人讲学团体以及科举同榜的联系。 我们详细考察了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洛学”与“蜀学”在朝堂上的角力与合作,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诗文唱和、书信往来等方式,在朝廷内外形成舆论导向,并共同维护文人阶层的尊严。重点分析了如“朋党”之议在宋代语境下的复杂性:它既是政治斗争的借口,也是士人维护道义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居官与退隐”的张力。许多士人并非时时刻刻身居庙堂,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地方任职,参与水利、教育、赈灾等具体事务,这使得他们的“风骨”不仅体现在朝堂辩论中,更体现在对地方百姓的实际关怀上。 第三部分:诗文之变:文学作为政治表达的载体 宋代文学的成熟,尤其是在词和古文运动上的重大突破,是士人精神世界外化的重要标志。本章分析了古文运动的深层动因,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复古,更是对唐代浮靡文风的反叛,意在回归汉唐“言之有物”的政治伦理。 本书着重分析了“以文为诗”和“以文为政”的倾向。苏轼的豪放词、陆游的慷慨悲歌,如何将个人的抑郁、对国家的忧虑,通过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使得诗词不再是单纯的抒情工具,而是士人表达政治态度的“密码本”。通过对比不同流派(如江西诗派的格律严谨与苏辛的自由奔放),揭示了文人内心复杂的情绪光谱。 第四部分:庙堂角力与人格坚守:直面宦海沉浮 宋代政治环境的特点是权力的相对分散与文官的专业化。这种结构使得士大夫在政治参与中常常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本部分选取了数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如“新旧党争”时期,来考察士人如何做出选择。 重点分析了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如何成为一代士人的价值基准。通过对贬谪文学的研究,展示了士人面对失宠、流放时的精神韧性。他们如何将人生挫折转化为对自身道德的淬炼,而非彻底的绝望。这一部分强调了“直谏”的勇气与代价,以及那些即便在逆境中仍坚持自己“义理”的典型人物的实践路径。 第五部分:边患与“天下兴亡”:士人的军事与边疆意识 宋代长期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这使得“强兵富国”成为士人讨论的焦点。本书不再将宋代士人描绘为只会吟诗作赋的书生,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对军事战略、边防部署的参与和思考。 我们考察了如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兵”思想,以及面对金国入侵时,许多文人(如岳飞的幕僚群体、文天祥)如何义无反顾地投身军事活动。特别是南宋后期,士大夫群体中萌生的强烈的“亡国意识”与“恢复失地”的执念,是如何转化为他们抵抗到底的最后精神动力。这部分展现了士人的“担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是血与火的实践。 第六部分:士人的遗产:宋学对后世的渗透与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宋代文人风骨对后世中国的深远影响。宋代理学经过元明清的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所强调的“义理”和“格物致知”影响了后续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 通过对比明清两代,本书论证了宋代士人成功地将儒家伦理与个体生命经验紧密结合,使得“士”这一身份不再仅仅是政治阶层,而是一种具有自我约束和文化使命感的社会理想型。他们的悲剧与荣耀,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图谱中最富光彩的一页。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在历史的烟尘中,重拾对这种坚韧不拔、追求理想人格的宋代文人群体的深刻理解与敬意。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研究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史感兴趣的读者。 (全书预计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顾炎武名言选读》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大概就是它所传递的那种“担当”精神。顾炎武生活在明朝衰亡、清朝崛起的风雨飘摇之际,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磨难,都化作了他话语中的力量。这本书选取的很多名言,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强调。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但我能够从这些朴素而深刻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比如,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经世致用”的观点,就让我反思,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本书没有大段的理论阐述,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就是一句句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的话。而正是这种“少即是多”的精选,让顾炎武的思想更加集中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点点星火,足以燎原。阅读此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最精炼的语言,触及你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评分

《顾炎武名言选读》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一些新的养分。它并非一本需要一次性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常置于案头的“良师益友”。书中的名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治学之道,到国家大事,再到人生态度,几乎无所不包。我喜欢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不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大堆道理,而是通过顾炎武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实学”的强调,他认为知识应该服务于现实,服务于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但可能缺乏深度思考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对生活最细致的观察和对社会最深刻的反思之中。它不是那种看完就丢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时不时地回想起其中的某句话,并且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顾炎武名言选读》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种“看看古人还能说出什么新花样”的心态。毕竟,名言警句这种东西,听多了难免会有些审美疲劳。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一个“惊喜”,或者说,是一种“颠覆”。它不仅仅是把顾炎武的那些“名言”堆砌在一起,更像是在通过这些语录,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顾炎武。你知道吗?有些话,单独看的时候,可能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陈词滥调。但当它们被放在书中的特定章节,或者经过编者的简要注释后,那种力量就会瞬间爆发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民生”和“经济”的片段,顾炎武的思考,竟然超出了我预想的时代局限性,很多观点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有其现实意义。他并非只是空谈家国情怀,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去探究问题的根源。这种 pragmatism(实用主义)的精神,体现在他的话语中,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真正关心民生疾苦,而非仅仅是吟风弄月的文人。这本书让我觉得,顾炎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有着鲜活思想的智者,他的话语,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去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处境。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颇感兴趣,尤其对那些在这个动荡年代里,依然能保持清醒头脑,并留下深刻思想印记的人物。所以,当我看到《顾炎武名言选读》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来划分,而是通过一些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将顾炎武的思想精华提炼出来。每一段名言,都配有简要的背景介绍和解读,这对于像我这样,并非史学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可以通过这些解读,更好地理解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尤其欣赏书中所展现的顾炎武那种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敢于质疑当时的弊政,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始终坚持以证据为基础进行研究。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是极为宝贵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认识了顾炎武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到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观察,以及如何去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

评分

《顾炎武名言选读》这本书,拿到手里时,我其实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市面上关于古代名人的选集不计其数,大多是流水账式的堆砌,少有能真正触动人心的。然而,翻开这本《顾炎武名言选读》,我惊喜地发现,它远非我所想的那样。首先,这本书在选材上就颇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顾炎武说过的话,而是力图通过精选的语录,勾勒出这位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那些被收入书中的话,或掷地有声,或温润如玉,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对学术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论述,它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在顾炎武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对他个人责任感和国家情怀的生动写照。书中的编者似乎花了很大的心思去考证和梳理,力求还原顾炎武思想的原貌,而非断章取义。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作为一个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顾炎武的思想深度,以及他身上那种历经沧桑后依旧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它不像某些速成的读物,只是浮光掠影,而是能让你沉下心来,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领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