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开始

从“绝望”开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竹内好 著,靳丛林 译
图书标签:
  • 绝望
  • 救赎
  • 成长
  • 心理
  • 治愈
  • 现实
  • 人生
  • 挣扎
  • 希望
  • 自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3055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二周研究经典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429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鲁迅叫我们正视自己的腐肉,而且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逃避。鲁迅那冷峻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们,他执拗的阻碍着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内心满足的人,或想出人头地的人最好不要读鲁迅。只有那些想和周围的人一起幸福并且为此而感知自己不幸的人,才可以以鲁迅为友,来研读鲁迅。世界在病态之中,我们自身不可能健康。

作者简介

  竹内好,1910年10月生于日本长野县。1931年入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34年毕业后发起成立“中国文学研究会”。1932年和1937年两次游学中国。1943年12月应召参军出征到中国。战后返回日本专事中国问题研究。1949年其曾陆续为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讲师,东京都立大学教授。1965年因反对日美安保条约辞去大学教职,1977年逝世。主要著作有:《鲁迅》(1944)、《鲁迅入门》(1953)、《现代中国论》(1964)、《竹内好全集》17卷(1980)等。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从“绝望”开始》撰写的,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探寻人性的幽暗与光芒:《迷失之地的回响》 作者: [此处可填写作者笔名,或留空] 类型: 哲学思辨、心理悬疑、城市寓言 篇幅: 约 450 页 / 16 万字 定价: RMB 68.00 --- 内容提要 《迷失之地的回响》并非一部讲述骤然跌入深渊的故事,而是关于“悬停”的艺术。它剖析了一个在看似平稳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缓慢地、不知不觉地滑向存在主义的边缘。本书围绕着“无意义感”的渗透,构建了一场发生在当代都市肌理之下的、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对话。 主人公陈默,一位在知名设计公司担任项目总监的中年人,拥有一切社会认可的成功符号:优渥的收入、令人称羡的家庭,甚至是对未来的清晰规划。然而,在每一个凌晨三点,当他从华丽的公寓俯瞰灯火通明的城市时,一种冰冷、难以名状的空洞感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这种空洞并非源于灾难性的打击,而是源于“一切都太顺利了”——当所有目标都被达成,生活失去了必要的张力与挑战,人性的驱动力便开始锈蚀。 小说从陈默开始周期性地“忘记”自己做过某些决定的微小事件入手,这些遗忘起初是无伤大雅的,比如忘记了晚餐的菜单,或是忘记了与同事的约定。但随着故事的推进,这些“断裂点”开始显现出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他开始怀疑,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是否仅仅是程序化脚本的机械执行,而非出自真诚的自由意志。 核心主题与探讨 一、 现代性的“钝化”效应: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高度发达、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中,人类感官和情感如何被“钝化”。陈默的困境,是无数在消费主义和效率至上文化中挣扎的都市人的缩影。我们被鼓励去“最大化”幸福,去“优化”生活,但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反而消磨了对具体、细微生命体验的感知力。作者细腻地描绘了陈默如何在每一次成功的会议、每一份完美的报告之后,感受到的并非满足,而是更深的疲惫——那是灵魂被高度流程化后留下的空壳。 二、 “选择的悖论”与身份的流动性: 《迷失之地的回响》挑战了传统叙事中“身份是固定的实体”的观点。陈默试图通过追溯自己过去的选择来确认“我是谁”,却发现过去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在事后看来都充满了偶然性与环境的胁迫。他不再能确定自己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还是现在这个戴着精致面具的职场精英。小说引入了“影子日程”的概念,即陈默在不自觉中为自己安排的、与他真实社会身份完全脱节的活动——这些活动充满了粗粝、原始的冲动,却又被他自己刻意遗忘,仿佛另一个人在操作着他的躯壳。 三、 寂静中的声音:非语言的交流: 与侧重对话的叙事不同,本书大量使用环境描写和内心独白来构建氛围。城市的声音、建筑的纹理、光影的变化,都成为了陈默内心挣扎的“回响”。他开始与一些社会边缘人物产生奇特的“共振”:一个在地铁站口反复擦拭同一块污渍的清洁工,一位拒绝搬离老旧公寓的艺术家。这些人在既定的社会轨道之外,反而展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完整性”。陈默在观察他们时,仿佛窥见了自己被压抑住的、未被社会编码的本真。 叙事风格与结构 本书采用多重叙事线的结构,穿插着陈默的现实时间线、他模糊不清的童年记忆碎片,以及他通过一个秘密网络论坛接触到的、其他陷入类似“存在僵局”的人的匿名日志。 风格上,作者的笔触冷静、克制,充满了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但又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极具穿透力的哲学思辨。文风介于冷静的社会观察和内敛的意识流之间,营造出一种“清醒的梦境”感。读者仿佛置身于一间被精密仪器监控着的房间,看着主角的每一个生理和心理反应,却无法伸手干预。 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 对当代社会结构、消费主义文化有深刻反思的读者。 对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有兴趣的探索者。 偏爱细腻的心理描写、具有文学思辨深度的悬疑故事的爱好者。 《迷失之地的回响》是一次对“拥有一切却感觉一无所有”的现代人心理状态的深度扫描。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读者得以审视自身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悄然累积的“空白”。 --- [封底推荐语示例] “在光鲜的表皮下,我们都住着一个等待被唤醒的幽灵。《迷失之地的回响》撕开了现代都市的精致面纱,让我们直面灵魂被异化的冰冷真相。读完此书,你会开始质疑你记忆中的每一个清晨。” —— [某知名评论家/作家]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绝望”开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学性的气质,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直觉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的内心旅程,作者或许将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带领读者去体验那些生命中的至暗时刻。我不太确定它会是一个故事,还是一系列的思想片段,但无论如何,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个“绝望”?是因为失落、失败,还是更抽象的存在性危机?而“开始”又意味着什么?是走出阴影,还是在阴影中发现新的意义?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的书,那些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但又能从中找到一丝温暖或启示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一定不会肤浅,它会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并引导我们去理解和接纳,最终,也许能在“绝望”中找到力量,找到前进的方向。

评分

《从“绝望”开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写实的感觉,仿佛它直指现实生活中最令人沮丧的时刻,但又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向前性。我不太期待它会提供那种“鸡汤式”的鼓励,反而更倾向于它会深入地剖析“绝望”的成因,以及在那种心境下,个体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它也许会探讨,是什么让我们陷入绝望?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还是内在的认知偏差?更重要的是,作者将如何引导我们“开始”?是提供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指南,还是通过故事或理论,来启发我们内心的觉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种共鸣,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某些角落被触碰,甚至被理解。我期待它不是一味地强调苦难,而是能够通过对苦难的深入洞察,找到其中蕴含的成长契机,让我们在经历过“绝望”之后,能够更加坚韧,更加成熟。

评分

拿到《从“绝望”开始》这本书,我最先浮现的联想,是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勇士。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用一种非常朴实、甚至略带沉重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人们。这让我想到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他们的生命历程,无不充满了艰难险阻,甚至一度被命运逼入绝境。但正是从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绝望”之处,他们反而找到了突破口,成就了非凡的事业。这本书会不会是在讲述这些故事?或者,它会不会是一种更宏观的视角,从社会、历史,乃至人类文明的角度,来审视“绝望”的普遍性,以及我们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实现某种形式的“重生”。我特别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开始”?是以一个具体的人物故事,还是以一个概念性的引入?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会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即使身处最深的黑暗,也永远不要放弃寻找那一丝微弱的光明。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敢于触碰人性中最幽暗角落的作品充满兴趣,而《从“绝望”开始》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一定的耐心和思考,去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探索那些不那么令人舒适的真实。我猜测,作者在书里可能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一直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这种“绝望”的“开始”,或许是一种颠覆,一种打破,让我们从旧有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明白,有时候,正是那些最艰难的时刻,才最能暴露我们真实的自我,也最能激发我们潜藏的能量。它也许不会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一定会留下很多值得回味的问题,让我们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深深吸引了我。《从“绝望”开始》,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带着一种奇妙的张力,仿佛一扇门,悄无声息地推开,里面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我总觉得,那些最深刻的思考,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孕育在最艰难的境地之中。它不像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的书名,直接抛出希望或者解决方案,而是直面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说的感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绝望”的?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还是源自于某种更深层次的存在困境?这种“开始”又意味着什么?是绝境逢生,还是在绝望中找到新的起点?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场景,也许是主角在人生的低谷中挣扎,也许是作者通过某种哲学性的探讨,来剖析“绝望”这个概念本身。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它不一定给我直白的答案,但一定会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

竹内好研究鲁迅的名著,对研究鲁迅有很好的意义

评分

竹内好,1910年10月生于日本长野县。1931年入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34年毕业后发起成立“中国文学研究会”。1932年和1937年两次游学中国。1943年12月应召参军出征到中国。战后返回日本专事中国问题研究。1949年其曾陆续为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讲师,东京都立大学教授。1965年因反对日美安保条约辞去大学教职,1977年逝世。主要著作有:《鲁迅》(1944)、《鲁迅入门》(1953)、《现代中国论》(1964)、《竹内好全集》17卷(1980)等。

评分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评分

送货也快。

评分

二酉

评分

鲁迅叫我们正视自己的腐肉,而且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逃避。鲁迅那冷峻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们,他执拗的阻碍着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内心满足的人,或想出人头地的人最好不要读鲁迅。只有那些想和周围的人一起幸福并且为此而感知自己不幸的人,才可以以鲁迅为友,来研读鲁迅。世界在病态之中,我们自身不可能健康……

评分

很不错的!论述的不错

评分

送货也快。

评分

竹内好的书都很有思想,出一本收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