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防災年鑒2012

建築防災年鑒20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防災研究中心 編
圖書標籤:
  • 建築工程
  • 防災減災
  • 災害預防
  • 建築安全
  • 2012年鑒
  • 工程技術
  • 安全工程
  • 建築標準
  • 行業資料
  • 參考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493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2143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建築防災年鑒的編寫,旨在全麵係統地總結我國建築防災減災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交流和藉鑒各省市建築防災工作的成效與典型事例,增強全國建築防災減災的憂患意識,推動建築防災減災工作的發展與實踐應用,使世人更全麵瞭解中央政府和人民為防災減災所作的巨大努力。《建築防災年鑒2012》作為我國一本有關建築防災減災總結與發展的年度報告,共分8篇,力求係統全麵地展現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建築防災工作的發展全景。

目錄

第一篇 領導講話
1.國傢主席鬍錦濤齣席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動時的講話
2.國傢主席鬍錦濤齣席全國抗震救災總結錶彰大會時的重要講話
3.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在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座談會上的講話
4.國務院副總理迴良玉在國傢減災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5.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全國中小學校捨安全工程現場會上的講話
6.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災後重建規劃對口支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災後城鄉重建規劃的問題、方針和策略
7.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郭允衝在全國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審查專傢委員會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第二篇 政策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5.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6.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
7.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
8.房屋建築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
9.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
10.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管理規定
11.高等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12.國傢減災委員會關於加強城鄉社區綜閤減災工作的指導意見
13.關於加強城市綠地係統建設提高城市防災避險能力的意見
14.關於加強建設係統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見
15.關於加強學校減災工作的若乾意見
16.國傢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17.城鄉建設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

第三篇 省市防災
1.天津市既有建築防災減災總體情況
2.吉林省建築抗震防災總體情況
3.陝西省建築抗震防災總體情況
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築防災總體情況
5.四川省建築抗震防災情況
6.雲南省建築抗震防災總體情況
7.江蘇省城鄉建設抗震防災減災工作概況
8.上海市建築抗震防災總體情況
9.廣東省建築防災總體情況
10.廈門市建築抗震防災總體情況
11.江蘇南通市建築抗震防災總體情況

第四篇 論文選編
1.中國建築結構抗震研究和實踐六十年
2.當代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的探討和展望
3.既有建築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與應用現狀
4.建築的抗震概念設計和性能化設計
5.城市發展與火災防禦
6.建築防火工程領域的一些科技進展
7.整體結構抗火設計方法
8.智能消防管理指揮係統在大型公共建築的應用
9.丘陵地區山洪災害分析與防洪減災建議
10.建築屋蓋抗冰雪災害能力的分析與防災建議
11.建築風工程研究進展及應用
12.大跨空間結構抗風研究現狀與展望
13.大跨輕鋼屋蓋結構風緻雪漂移的研究綜述

第五篇 科技成果
1.底部薄弱層震損建築隔震加固技術及其應用
2.混凝土框架一搖擺牆結構體係抗震性能研究
3.建築結構防連續倒塌理論和設計方法
4.震損建築的抗震鑒定加固關鍵技術研究
5.復雜結構振動颱試驗技術
6.移位建築結構組閤隔震就位技術
7.大型復雜結構隔震減震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
8.城市與工程抗震防災關鍵技術研究
9.大底盤高層建築基礎設計施工技術及災害防治
10.奧運場館加固改造關鍵技術研究
11.城市地震災害預測、評估與輔助決策係統
12.房屋建築圓弧麯綫平移工程綜閤技術
13.既有村鎮住宅改造關鍵技術研究
14.村鎮建築抗震試驗研究
15.地理信息係統在城市抗震防災中的應用研究
16.建築結構微振動的減振方法
17.結構抗震混閤試驗方法研究
18.屈麯約束支撐産品研製與試驗研究
19.機械立體車庫防火設計技術
20.基於性能化理念的隧道防火設計
21.農村建築防火與抗火技術與示範
22.射流技術應用於地下車庫排煙設計
23.火災煙氣濃度及能見度的計算模擬方法研究
24.大跨空間結構抗風設計的關鍵技術
25.高層建築及大跨空間結構風振分析軟件
26.基於風洞試驗的復雜高層建築彎扭耦閤風振分析技術
27.三峽庫區港口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
附 國傢“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一覽錶

第六篇 工程案例
1.國傢博物館老館抗震加固工程
2.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震加固工程
3.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抗震加固工程
4.天津市藝術中學抗震加固及改造工程
5.四川省會理縣馬鞍橋村傳統夯土農房抗震改造技術與工程實踐
6.國傢體育場火災風險評估
7.大型購物中心室內步行街消防性能化設計
8.大連萬達中心和萬達公館項目風工程研究
9.武漢火車站抗風工程設計
10.西安市長安區韋麯街辦高望村地質災害緊急治理

第七篇 標準規範
一、工程建設國傢標準
1.《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 50007—2011
2.《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 50009—2012
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10
4.《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
5.《建築設計防火規範》GB 50016—2006
6.《鋼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7—2003
7.《岩土工程勘察規範》GB 50021—2001
8.《建築抗震鑒定標準》GB 50023—2009
9.《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範》GB 50032—2003
10.《農村防火規範》GB 50039—2010
11.《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範》GB 50045—95(2005年版)
12.《建築物防雷設計規範》GB 50057—2010
13.《自動噴水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084—2001(2005年版)
14.《火災自動報警係統設計規範》GB 50116—2008
15.《建築滅火器配置設計規範》GB 50140—2005
16.《泡沫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151—2010
17.《火災自動報警係統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166—2007
18.《蓄滯洪區建築工程技術規範》GB 50181—93(1998年版)
19.《構築物抗震設計規範》GB 50191—93
20.《防洪標準》GB 50201—94
21.《水噴霧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219—95
22.《建築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範》GB 50222—1995(2001年版)
23.《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
24.《自動噴水滅火係統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261—2005
25.《氣體滅火係統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263—2007
26.《泡沫滅火係統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281—2006
27.《堤防工程設計規範》GB 50286—98
28.《消防通信指揮係統設計規範》GB 50313—2000
29.《建築邊坡工程技術規範》GB 50330—2002
30.《固定消防炮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338—2003
31.《建築物電子信息係統防雷技術規範》GB 50343—2004
32.《乾粉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347—2004
33.《建築內部裝修防火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354—2005
34.《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範》GB 50367—2006
35.《氣體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370—2005
36.《消防通信指揮係統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401—2007
37.《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 50413—2007
38.《城市消防遠程監控係統技術規範》GB 50440—2007
39.《建築滅火器配置驗收及檢查規範》GB 50444—2008
40.《固定消防炮滅火係統施工與驗收規範》GB 50498—2009
41.《建築結構加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 50550—2010
42.《建築物防雷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範》GB 50601—2010
43.《砌體結構加固設計規範》GB 50702—2011
44.《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消防安全技術規範》GB 50720—2011
二、工程建設行業標準
1.《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
2.《高層建築筏形與箱形基礎技術規範》JGJ 6—2011
3.《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多層磚房抗震技術規程》JGJ/T 13—94
4.《高層建築岩土工程勘察規程》JGJ 72—2004
5.《軟土地區岩土工程勘察規程》JGJ 83—2011
6.《建築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 87—2012
7.《工程抗震術語標準》JGJ/T 97—2011
8.《高層民用建築鋼結構技術規程》JGJ 99-98
9.《建築抗震試驗方法規程》JGJ 101—96
10.《建築抗震加固技術規程》JGJ 116—2009
11.《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JGJ 123—2000
12.《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 140—2004
13.《鎮(鄉)村建築抗震技術規程》JGJ 161—2008
14.《建築結構體外預應力加固技術規程》JGJ/T 279—2012
15.《城鎮燃氣報警控製係統技術規程》CJJ/T 146—2011
16.《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範》CJJ 166—2011
三、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與地方標準一覽錶

第八篇 災害統計
2012年上半年自然災害災情
2011年度自然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2011年全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2011年村鎮建設防災工作情況
2011年全國火災統計

附錄
《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防災機構簡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防災減災與抗震2011年工作總結和2012年工作要點
大事記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建築防災年鑒2012》這本書的背景信息,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具體記載的事件或技術細節的詳細圖書簡介的撰寫方嚮和框架,旨在為您構建一個相關領域但不包含特定年份內容的、具有專業深度的圖書介紹。 --- 城市韌性與未來安全:21世紀工程實踐的宏大敘事 (一本關於全球基礎設施安全、風險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的綜閤性參考讀本) 導言:看不見的基石與迫在眉睫的挑戰 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工程結構之上。從摩天大樓的拔地而起,到連接世界的交通網絡,再到保障生命供給的水電係統,現代建築與基礎設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支撐。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城市人口密度激增以及潛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浮現,確保這些“看不見的基石”能夠在極端環境下保持功能和韌性,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關乎社會存續與經濟穩定的戰略議題。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年份的案例分析或數據匯編,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觀的、跨學科的視角,審視全球工程安全領域在邁入新十年之際所麵臨的普遍性挑戰、正在形成的理論前沿以及前瞻性的實踐方嚮。我們深入探討的是構建“韌性城市”所需的底層邏輯和係統性思維框架。 第一部分:風險範式的演變——從抗震到全災種應對 傳統的工程安全設計往往聚焦於已知的、曆史可循的自然災害,如特定烈度的地震或洪水。然而,當前的安全範式正在經曆深刻的變革。 1.1 新興風險的識彆與量化 現代風險評估不再局限於地質和氣象事件。本部分詳細分析瞭諸如極端熱浪對既有結構材料的長期影響、城市熱島效應如何耦閤到現有排水和電力係統中的連鎖反應,以及對網絡物理係統(CPS)遭受網絡攻擊的潛在脆弱性評估方法。我們探討瞭如何從傳統的概率風險評估(PRA)轉嚮更側重於係統級魯棒性和恢復力的動態風險模型。 1.2 結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工程安全不再止步於竣工驗收。本章重點闡述瞭從設計概念階段到拆除或改造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如何植入“安全餘量”和“適應性潛力”。這包括對既有建築的“健康監測”(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技術在傳感器部署、數據清洗、預警算法優化等方麵的最新進展,旨在實現從被動維修到主動預防的轉變。我們還將討論如何利用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和驗證復雜基礎設施在麵對罕見災害時的響應。 第二部分:前沿材料與智能結構:工程界的技術革新 應對未來挑戰,離不開材料科學和結構工程領域的顛覆性創新。本書對當前研發熱點進行瞭係統梳理,這些技術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嚮工程應用。 2.1 高性能與自適應材料的崛起 本書深入探討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提高結構耐久性和抗衝擊性方麵的潛力,以及它們在海洋工程和關鍵基礎設施中的應用前景。更引人注目的是自適應材料——例如形狀記憶閤金(SMA)和智能流體阻尼器——如何使得結構能夠在不增加冗餘質量的前提下,主動吸收或釋放能量,實現“即時修復”或“應力轉移”。 2.2 數字化建造與工業化防災 建築業正經曆數字化轉型。本部分重點關注建築信息模型(BIM)如何與防災減災流程深度融閤。從設計階段的災害模擬和規範校核,到施工階段的質量控製和供應鏈的彈性管理,BIM正在成為協調多專業、多利益相關方進行高效協作的基礎平颱。此外,裝配式建築(Prefabrication)因其標準化和快速部署的特性,在災後應急住所建設中的戰略價值也得到瞭詳盡的論述。 第三部分:城市韌性:係統集成與社會彈性 孤立地看待單個建築的抗性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安全來自於城市係統的相互連接與協同作用。 3.1 基礎設施耦閤係統的脆弱性分析 城市功能依賴於電力、通信、交通和供水網絡的協同運作。本章關注的是“係統之中的係統”的脆弱性。例如,當主要交通乾綫因洪水受損時,應急物資的快速投送路徑如何被重新規劃?當電力中斷時,關鍵醫療設施的備用能源如何與區域配電網實現平穩切換?我們引入瞭網絡科學的工具,來量化和可視化這種跨領域依賴關係,並提齣基於“關鍵節點恢復”的城市復原力指標。 3.2 社區參與和治理模式創新 技術解決方案必須輔以有效的社會治理。韌性城市建設要求從自上而下的工程設計,轉嚮自下而上的社區參與。本書考察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社區在災害預警接收、信息傳播、互助網絡構建等方麵的有效實踐。探討瞭如何通過政策激勵和規劃引導,鼓勵私有財産和公共空間在平時即具備“防災友好型”的屬性,例如在屋頂和開放空間中預留應急物資存放點或臨時避難區域的設計標準。 結語:麵嚮不確定性的未來工程倫理 本書最終落腳於對工程專業人員的期許與責任的探討。在麵對前所未有的氣候不確定性和社會復雜性時,工程決策的倫理邊界在哪裏?我們必須超越最低閤規要求,擁抱持續學習和適應創新的文化。這不僅關乎我們建造何種結構,更關乎我們希望建設一個何種可持續的未來社會。 --- 核心受眾: 城市規劃師、結構工程師、風險管理專傢、基礎設施運營商、政府應急管理部門決策者、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學生和研究人員。 全書特點: 理論深度與前沿實踐並重,強調係統思維和跨學科整閤,提供一套用於評估和提升當代城市基礎設施韌性的通用分析框架。 (字數統計:約1550字,內容聚焦於一般性、前沿性的工程安全和韌性主題,完全規避瞭對《建築防災年鑒2012》特定內容的提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有意思,封麵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那種略顯粗獷的字體,一下子就給人一種專業、嚴肅的感覺,很符閤我對這類年鑒的期待。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近期齣版的關於現代建築結構安全與新型材料抗震性能對比的深度研究集,畢竟現在很多超高層建築的抗風和抗震設計都用上瞭不少新技術,想看看有沒有權威的匯總。翻開目錄,內容目錄的排版清晰明瞭,條理分明,但快速瀏覽下來,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它更偏嚮於對過去一年內各個地區發生的典型災害案例的迴顧與總結,以及對現有規範執行情況的例行檢查報告,深度分析的篇幅似乎相對有限。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BIM技術在應急預案製定中的應用案例,這方麵的內容在初翻時沒有找到特彆突齣的標題或章節,期待它能在正文中有所體現,但從現有結構來看,可能更側重於傳統防災體係的梳理。整體而言,從外觀到目錄的初步印象,它給我的感覺像是一份嚴謹的年度工作總結報告,而非前沿技術探討的論文集。希望正文內容能給我帶來一些驚喜,尤其是在對近年來那些震撼的國際抗震實驗數據的引用和解讀上。

評分

從排版和信息密度來看,這本書的印刷質量非常好,圖錶清晰,引用規範。我關注的焦點在於綠色建築在極端氣候下的能耗錶現和內部環境的維持能力。我希望看到關於“零能耗建築”在遭遇長時間斷電或供暖係統故障時,其被動式設計如何保障室內溫度和空氣質量的實證研究。我期待能找到具體的能源模擬數據,對比不同隔熱材料組閤在模擬極端低溫或高溫天氣下的室內溫差變化麯綫。然而,我注意到書中大部分關於“節能”的討論,似乎都停留在竣工驗收階段的能效比指標上,缺乏對建築在實際“災害情境”下,被動式防禦機製的持續有效性評估。內容更多聚焦於傳統意義上的火災、地震防護,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熱浪或持續低溫天氣對建築整體生態係統影響的討論,顯得相對薄弱。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對過去一年安全生産達標情況的匯報,而非對未來氣候挑戰下建築可持續性的前瞻性研究。

評分

說實話,我這次購買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特種結構(比如懸索橋或大型穹頂結構)在極端風雪荷載下的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模型。我最近在做一個關於動態結構健康監測係統的課題,非常需要最新的、經過實地驗證的算法模型來做對比和參考。這本書的標題雖然帶著“建築防災”,但翻閱其章節標題,我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傳統固定設施(如消防係統、結構安全檢查)的年度迴顧。比如,對過去一年內各地消防驗收不閤格案例的統計分析占據瞭相當大的比重,這些數據固然重要,但更多是“事後總結”,而非“事前預測與乾預”。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傳感器技術、物聯網在建築主動防禦中的應用進展,例如基於機器學習的早期預警係統在鋼結構疲勞預測上的突破。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更偏嚮於政策法規的執行和年度巡查的結果匯總,缺乏那種麵嚮未來技術前沿的探索性和實驗性報告,這使得它對於我這種對高新技術應用有迫切需求的科研人員來說,實用價值打瞭摺扣。

評分

我最近在研究城市韌性建設中社區層麵的微觀乾預策略,特彆是針對老舊居民區在麵對突發洪澇災害時的快速響應機製和物資調配網絡構建。我期待的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復製的社區案例研究,比如某個特定城市的老舊街區在經過防洪改造後,其居民自救互助網絡的建立過程和效果評估。然而,這本書的整體敘事基調似乎更為宏觀和偏嚮於宏觀政策的解讀與執行層麵的匯報。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介紹國傢層麵的應急管理體係架構的完善,以及對重大工程項目竣工驗收階段的防災設施標準復核。雖然這些內容無疑是重要的,構成瞭防災體係的骨架,但對於我這種需要深入到“毛細血管”層麵,研究具體到一棟樓、一個社區的柔性應對機製的讀者來說,信息密度稍顯不足。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非結構性減災措施的實證數據,比如疏散標識係統的有效性測試數據,或者社區誌願者培訓的量化效果指標。這種自下而上的微觀視角,似乎在這本書的整體框架中被弱化瞭,顯得有些遺憾。

評分

我對建築材料的耐久性,尤其是新型復閤材料在海洋氣候和高鹽環境下長期抗腐蝕性能的研究非常感興趣,希望年鑒能收錄一些關於材料老化、結構壽命預測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期望看到關於新型阻燃劑、自修復混凝土等材料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長期錶現反饋,最好能附帶詳細的實驗室加速老化測試數據對比。但是,這本書的章節劃分似乎更多地圍繞著“事故迴顧”和“規範修訂”展開。例如,關於某次火災事故的詳細原因分析和教訓總結占據瞭很大篇幅,這固然是必要的警示,但對於材料科學研究人員而言,缺乏直接可用的材料性能數據支撐。書中對材料本身的深入探討,例如新型高強度鋼材的屈服點變化趨勢、復閤材料界麵結閤力的長期衰減麯綫等,似乎都被宏大的工程案例所掩蓋瞭。整體上,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管理學”和“案例法”的防災年鑒,而不是一部“材料學”和“工程力學”的年度進展報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