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灾年鉴2012

建筑防灾年鉴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防灾减灾
  • 灾害预防
  • 建筑安全
  • 2012年鉴
  • 工程技术
  • 安全工程
  • 建筑标准
  • 行业资料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49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43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防灾年鉴的编写,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建筑防灾减灾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交流和借鉴各省市建筑防灾工作的成效与典型事例,增强全国建筑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推动建筑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与实践应用,使世人更全面了解中央政府和人民为防灾减灾所作的巨大努力。《建筑防灾年鉴2012》作为我国一本有关建筑防灾减灾总结与发展的年度报告,共分8篇,力求系统全面地展现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防灾工作的发展全景。

目录

第一篇 领导讲话
1.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时的讲话
2.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时的重要讲话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上的讲话
4.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5.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
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灾后重建规划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灾后城乡重建规划的问题、方针和策略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篇 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6.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7.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
8.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9.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10.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
11.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12.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
13.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4.关于加强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
15.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
16.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17.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第三篇 省市防灾
1.天津市既有建筑防灾减灾总体情况
2.吉林省建筑抗震防灾总体情况
3.陕西省建筑抗震防灾总体情况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防灾总体情况
5.四川省建筑抗震防灾情况
6.云南省建筑抗震防灾总体情况
7.江苏省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减灾工作概况
8.上海市建筑抗震防灾总体情况
9.广东省建筑防灾总体情况
10.厦门市建筑抗震防灾总体情况
11.江苏南通市建筑抗震防灾总体情况

第四篇 论文选编
1.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
2.当代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探讨和展望
3.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4.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和性能化设计
5.城市发展与火灾防御
6.建筑防火工程领域的一些科技进展
7.整体结构抗火设计方法
8.智能消防管理指挥系统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应用
9.丘陵地区山洪灾害分析与防洪减灾建议
10.建筑屋盖抗冰雪灾害能力的分析与防灾建议
11.建筑风工程研究进展及应用
12.大跨空间结构抗风研究现状与展望
13.大跨轻钢屋盖结构风致雪漂移的研究综述

第五篇 科技成果
1.底部薄弱层震损建筑隔震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2.混凝土框架一摇摆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3.建筑结构防连续倒塌理论和设计方法
4.震损建筑的抗震鉴定加固关键技术研究
5.复杂结构振动台试验技术
6.移位建筑结构组合隔震就位技术
7.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8.城市与工程抗震防灾关键技术研究
9.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施工技术及灾害防治
10.奥运场馆加固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11.城市地震灾害预测、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
12.房屋建筑圆弧曲线平移工程综合技术
13.既有村镇住宅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14.村镇建筑抗震试验研究
15.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抗震防灾中的应用研究
16.建筑结构微振动的减振方法
17.结构抗震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18.屈曲约束支撑产品研制与试验研究
19.机械立体车库防火设计技术
20.基于性能化理念的隧道防火设计
21.农村建筑防火与抗火技术与示范
22.射流技术应用于地下车库排烟设计
23.火灾烟气浓度及能见度的计算模拟方法研究
24.大跨空间结构抗风设计的关键技术
25.高层建筑及大跨空间结构风振分析软件
26.基于风洞试验的复杂高层建筑弯扭耦合风振分析技术
27.三峡库区港口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附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一览表

第六篇 工程案例
1.国家博物馆老馆抗震加固工程
2.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震加固工程
3.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抗震加固工程
4.天津市艺术中学抗震加固及改造工程
5.四川省会理县马鞍桥村传统夯土农房抗震改造技术与工程实践
6.国家体育场火灾风险评估
7.大型购物中心室内步行街消防性能化设计
8.大连万达中心和万达公馆项目风工程研究
9.武汉火车站抗风工程设计
10.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高望村地质灾害紧急治理

第七篇 标准规范
一、工程建设国家标准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6.《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9.《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32—2003
10.《农村防火规范》GB 50039—2010
1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1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
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08
1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16.《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51—2010
1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7
18.《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 50181—93(1998年版)
1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93
20.《防洪标准》GB 50201—94
21.《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9—95
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1995(2001年版)
2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2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1—2005
25.《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3—2007
26.《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81—2006
2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
28.《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 50313—2000
2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30.《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338—2003
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
32.《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347—2004
33.《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54—2005
34.《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
3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0—2005
36.《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01—2007
3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
38.《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B 50440—2007
39.《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GB 50444—2008
40.《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498—2009
41.《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
42.《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
43.《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2011
44.《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2011
二、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2.《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2011
3.《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 13—94
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
5.《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
6.《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
7.《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J/T 97—2011
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
9.《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JGJ 101—96
10.《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
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1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 140—2004
13.《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 161—2008
14.《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JGJ/T 279—2012
15.《城镇燃气报警控制系统技术规程》CJJ/T 146—2011
16.《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2011
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与地方标准一览表

第八篇 灾害统计
2012年上半年自然灾害灾情
2011年度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2011年村镇建设防灾工作情况
2011年全国火灾统计

附录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机构简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减灾与抗震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要点
大事记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建筑防灾年鉴2012》这本书的背景信息,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记载的事件或技术细节的详细图书简介的撰写方向和框架,旨在为您构建一个相关领域但不包含特定年份内容的、具有专业深度的图书介绍。 --- 城市韧性与未来安全:21世纪工程实践的宏大叙事 (一本关于全球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综合性参考读本) 导言:看不见的基石与迫在眉睫的挑战 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工程结构之上。从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到连接世界的交通网络,再到保障生命供给的水电系统,现代建筑与基础设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支撑。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城市人口密度激增以及潜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浮现,确保这些“看不见的基石”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功能和韧性,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社会存续与经济稳定的战略议题。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年份的案例分析或数据汇编,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全球工程安全领域在迈入新十年之际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正在形成的理论前沿以及前瞻性的实践方向。我们深入探讨的是构建“韧性城市”所需的底层逻辑和系统性思维框架。 第一部分:风险范式的演变——从抗震到全灾种应对 传统的工程安全设计往往聚焦于已知的、历史可循的自然灾害,如特定烈度的地震或洪水。然而,当前的安全范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1.1 新兴风险的识别与量化 现代风险评估不再局限于地质和气象事件。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诸如极端热浪对既有结构材料的长期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如何耦合到现有排水和电力系统中的连锁反应,以及对网络物理系统(CPS)遭受网络攻击的潜在脆弱性评估方法。我们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的概率风险评估(PRA)转向更侧重于系统级鲁棒性和恢复力的动态风险模型。 1.2 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工程安全不再止步于竣工验收。本章重点阐述了从设计概念阶段到拆除或改造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植入“安全余量”和“适应性潜力”。这包括对既有建筑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技术在传感器部署、数据清洗、预警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利用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和验证复杂基础设施在面对罕见灾害时的响应。 第二部分:前沿材料与智能结构:工程界的技术革新 应对未来挑战,离不开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本书对当前研发热点进行了系统梳理,这些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 2.1 高性能与自适应材料的崛起 本书深入探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提高结构耐久性和抗冲击性方面的潜力,以及它们在海洋工程和关键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前景。更引人注目的是自适应材料——例如形状记忆合金(SMA)和智能流体阻尼器——如何使得结构能够在不增加冗余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吸收或释放能量,实现“即时修复”或“应力转移”。 2.2 数字化建造与工业化防灾 建筑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本部分重点关注建筑信息模型(BIM)如何与防灾减灾流程深度融合。从设计阶段的灾害模拟和规范校核,到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的弹性管理,BIM正在成为协调多专业、多利益相关方进行高效协作的基础平台。此外,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ion)因其标准化和快速部署的特性,在灾后应急住所建设中的战略价值也得到了详尽的论述。 第三部分:城市韧性:系统集成与社会弹性 孤立地看待单个建筑的抗性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安全来自于城市系统的相互连接与协同作用。 3.1 基础设施耦合系统的脆弱性分析 城市功能依赖于电力、通信、交通和供水网络的协同运作。本章关注的是“系统之中的系统”的脆弱性。例如,当主要交通干线因洪水受损时,应急物资的快速投送路径如何被重新规划?当电力中断时,关键医疗设施的备用能源如何与区域配电网实现平稳切换?我们引入了网络科学的工具,来量化和可视化这种跨领域依赖关系,并提出基于“关键节点恢复”的城市复原力指标。 3.2 社区参与和治理模式创新 技术解决方案必须辅以有效的社会治理。韧性城市建设要求从自上而下的工程设计,转向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本书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区在灾害预警接收、信息传播、互助网络构建等方面的有效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激励和规划引导,鼓励私有财产和公共空间在平时即具备“防灾友好型”的属性,例如在屋顶和开放空间中预留应急物资存放点或临时避难区域的设计标准。 结语:面向不确定性的未来工程伦理 本书最终落脚于对工程专业人员的期许与责任的探讨。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气候不确定性和社会复杂性时,工程决策的伦理边界在哪里?我们必须超越最低合规要求,拥抱持续学习和适应创新的文化。这不仅关乎我们建造何种结构,更关乎我们希望建设一个何种可持续的未来社会。 --- 核心受众: 城市规划师、结构工程师、风险管理专家、基础设施运营商、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人员。 全书特点: 理论深度与前沿实践并重,强调系统思维和跨学科整合,提供一套用于评估和提升当代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通用分析框架。 (字数统计:约1550字,内容聚焦于一般性、前沿性的工程安全和韧性主题,完全规避了对《建筑防灾年鉴2012》特定内容的提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尤其是新型复合材料在海洋气候和高盐环境下长期抗腐蚀性能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希望年鉴能收录一些关于材料老化、结构寿命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期望看到关于新型阻燃剂、自修复混凝土等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长期表现反馈,最好能附带详细的实验室加速老化测试数据对比。但是,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似乎更多地围绕着“事故回顾”和“规范修订”展开。例如,关于某次火灾事故的详细原因分析和教训总结占据了很大篇幅,这固然是必要的警示,但对于材料科学研究人员而言,缺乏直接可用的材料性能数据支撑。书中对材料本身的深入探讨,例如新型高强度钢材的屈服点变化趋势、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力的长期衰减曲线等,似乎都被宏大的工程案例所掩盖了。整体上,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管理学”和“案例法”的防灾年鉴,而不是一部“材料学”和“工程力学”的年度进展报告。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城市韧性建设中社区层面的微观干预策略,特别是针对老旧居民区在面对突发洪涝灾害时的快速响应机制和物资调配网络构建。我期待的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复制的社区案例研究,比如某个特定城市的老旧街区在经过防洪改造后,其居民自救互助网络的建立过程和效果评估。然而,这本书的整体叙事基调似乎更为宏观和偏向于宏观政策的解读与执行层面的汇报。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介绍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体系架构的完善,以及对重大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防灾设施标准复核。虽然这些内容无疑是重要的,构成了防灾体系的骨架,但对于我这种需要深入到“毛细血管”层面,研究具体到一栋楼、一个社区的柔性应对机制的读者来说,信息密度稍显不足。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非结构性减灾措施的实证数据,比如疏散标识系统的有效性测试数据,或者社区志愿者培训的量化效果指标。这种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似乎在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中被弱化了,显得有些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那种略显粗犷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肃的感觉,很符合我对这类年鉴的期待。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近期出版的关于现代建筑结构安全与新型材料抗震性能对比的深度研究集,毕竟现在很多超高层建筑的抗风和抗震设计都用上了不少新技术,想看看有没有权威的汇总。翻开目录,内容目录的排版清晰明了,条理分明,但快速浏览下来,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更偏向于对过去一年内各个地区发生的典型灾害案例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现有规范执行情况的例行检查报告,深度分析的篇幅似乎相对有限。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BIM技术在应急预案制定中的应用案例,这方面的内容在初翻时没有找到特别突出的标题或章节,期待它能在正文中有所体现,但从现有结构来看,可能更侧重于传统防灾体系的梳理。整体而言,从外观到目录的初步印象,它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份严谨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而非前沿技术探讨的论文集。希望正文内容能给我带来一些惊喜,尤其是在对近年来那些震撼的国际抗震实验数据的引用和解读上。

评分

说实话,我这次购买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特种结构(比如悬索桥或大型穹顶结构)在极端风雪荷载下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模型。我最近在做一个关于动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课题,非常需要最新的、经过实地验证的算法模型来做对比和参考。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带着“建筑防灾”,但翻阅其章节标题,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传统固定设施(如消防系统、结构安全检查)的年度回顾。比如,对过去一年内各地消防验收不合格案例的统计分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数据固然重要,但更多是“事后总结”,而非“事前预测与干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在建筑主动防御中的应用进展,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早期预警系统在钢结构疲劳预测上的突破。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更偏向于政策法规的执行和年度巡查的结果汇总,缺乏那种面向未来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和实验性报告,这使得它对于我这种对高新技术应用有迫切需求的科研人员来说,实用价值打了折扣。

评分

从排版和信息密度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好,图表清晰,引用规范。我关注的焦点在于绿色建筑在极端气候下的能耗表现和内部环境的维持能力。我希望看到关于“零能耗建筑”在遭遇长时间断电或供暖系统故障时,其被动式设计如何保障室内温度和空气质量的实证研究。我期待能找到具体的能源模拟数据,对比不同隔热材料组合在模拟极端低温或高温天气下的室内温差变化曲线。然而,我注意到书中大部分关于“节能”的讨论,似乎都停留在竣工验收阶段的能效比指标上,缺乏对建筑在实际“灾害情境”下,被动式防御机制的持续有效性评估。内容更多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火灾、地震防护,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热浪或持续低温天气对建筑整体生态系统影响的讨论,显得相对薄弱。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对过去一年安全生产达标情况的汇报,而非对未来气候挑战下建筑可持续性的前瞻性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