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藏书楼是文人学士、藏书家放置藏书的具体处所,又多是其读书勤学、著书立说之地,是藏书家的精神归宿,寄命殿堂,与其一生相处相随,对它的特别命名不仅表露出藏书家的一般情思,甚而透显出其心灵最深处埋藏着的不易看出的隐影。《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 》推动了中国学术事业发展,有利于阅读 丰富了中国的目录学、书评学等。
内容简介
《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 介绍中国自唐代李泌始,经宋元、明清、民国,至当代田家英(毛泽东秘书)止近一千位著名私人藏书家的生平志业、藏书故实,涉及藏书规模、特色、渊源承传、逸闻趣事以及天一阁、皕宋楼、士礼居、铁琴铜剑楼等著名藏书楼的建设、命名原委和蕴含的文化典故。作者基于史料,钩沉辑佚,集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助于读者增长古籍版本和藏书文化方面的知识。
作者简介
范凤书,1931年生,河北石家庄市人。一生从事图书馆工作,获副研究馆员职称。长期致力于中国私家藏书史研究,著有《中国私家藏书史》、《私家藏书风景》、《目游记》等,另发表中国私家藏书系列论文近百篇。
目录
李泌 端居室
白居易 池北书库
李鄘 孙 李磎 曾孙 李沈 万卷书楼
耶律倍 望海堂
朱昂 万卷阁
胡仲尧 华林书堂
刘式 后裔 刘滁 刘靖之 刘清之 墨庄
石待旦 万卷堂
石邦哲 博古堂
李慧子 李明 藏六堂
刘涣子 刘恕 孙刘 羲仲 是是堂
欧阳修 六一堂
韩琦 孙 韩治 万籍堂 丛书堂
韩饨胄 阅古堂
司马光 读书堂 赐书阁
苏颂 芦山堂
李常 李氏山房
蒲宗孟 清风楼
朱长文 乐圃
贺铸 子 贺房 贺廪 企鸿轩
晁说之 东里草堂 国安堂
晁公武 昭德堂 郡斋
慕容彦逢 摛文堂
饶子仪 葆光庵
叶梦得 石林别馆知非堂
赵明诚 妻 李清照 归来堂
陈贻范 庆善楼
方子容 裔 孙方 略 万卷楼
方渐 孙 方于宝 方万 富文堂三余堂一经堂
郑刚中 知旨斋
郑樵 夹潦草堂
王正己 酌古堂
陆游 书巢老学庵
周必大 玉和堂
徐梦莘 万书阁
尤袤 遂初堂
杨万里 诚斋
朱熹 紫阳书 屋晦庵
杨樗年 宝经堂
潘景宪 庶斋省斋
曾栝 群玉阁
楼钥 媿斋东楼
林师葳 子 林表民 康吉堂
倪思 玉湖园
魏了翁 尊经阁
陈起子陈 思 芸居楼
陈振孙 直斋
徐鹿卿 味书阁
元好问 野史亭
王天铎 子 王恽 醉经堂
廖莹中 世彩堂
王应麟 汲古堂
胡三省 藏书窖 竹素园
廉希宪 读书岩
周密 书种堂 志雅堂
……
精彩书摘
严灵峰 无求备斋文库
严灵峰(1904—?):原名严明杰,号无求备斋主,福建连江人,居台湾。毕业于苏联东方大学,历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主编《动力杂志》。抗战中任军委会处长、福州市长,去台后,任“国大”代表、台湾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经济问题研究》、《老子章句新编》、《老列庄三子知见书日》等。严灵峰一生中搜访文献无倦,家 建无求备斋文库,藏书甚富达一万多种。据王振鸣《台湾地区图书馆的中国古籍收藏管理与利川》一文附记;‘中央"图书馆又有连江严氏灵峰寄存之无求备斋文库诸子典籍一万一千多种。编有《无求备斋文库诸子书目》(1987)。”无求备斋文库:典出《论语·微子》:“无求备于一人。"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苛求于人。亦含藏书要有目标有重点地收取,不要无目的地什么都乱收之
卢前饮虹移
卢前(1905-1951):原名正坤,字冀野,后改名卢前,江苏南京人。师从吴梅,历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成都大学等校教授,南京市通志馆馆长等职。著有《中国戏曲概论》、《明清戏曲史》、《中国散曲概论》、《元曲别裁集》、《八股文小史》、《元人杂剧全集》等。卢氏祖上即有藏书,毁于辛亥、壬子之间。卢前一生致力于词曲的研究,因此对我国元明清戏曲遗籍极度关心,对于罕见精刻尤不遗余力,收藏诗词戏曲甚夥。此外,对南京地方文献,包括方志图说、文物古迹、名贤家谱、风俗掌故等亦有相当收获。家建饮虹移藏书楼,撰有《散曲书目》。又喜刻书,家雇刻匠,曾刊刻《金陵卢氏饮虹簃丛书》、《饮虹簃校刻清人散曲二十种》。卢前逝世后,其藏书经唐圭璋介绍,捐赠给长春师范大学。饮虹簃:以其旧居在南京饮虹桥下,因名“饮虹簃”。
赵宦光 子赵均 小宛堂
赵宦光(1559-1625):字凡夫,号广平,又号寒山子,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读书稽古,精于篆书,与妻陆卿子偕隐于寒山,夫妇皆有名于时。建小宛堂,藏书其中。藏有宋本《玉台新咏》,常熟冯班、冯舒、何大成三人于寒冬飞雪之日借抄于其家。他精通文字学,工书,在篆书中掺人草书笔意,篆书堪称一绝,志趣非凡,因此有“高士”之称。撰著有几十种,主要有《草篆说文》、《石经论语》。《赵凡夫杂著五种》、《蒙子指南》、《寒山帚谈》、《护生编》、《牒草》、《寒山蔓草》等。其子赵均(1591-1640),字灵均,当明季多故之秋,克承先志,与配文端容,一室唱和,障尘绝俗,日以书画自娱,时人比之归来堂赵明诚、李易安伉俪,不诬也。撰《部目》一册,储藏美富,审订精详。小宛堂:汉赵晔《吴越春秋》:“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中。”传说中藏书之仙山。宛,亦《诗经·小雅》篇名。宛,小也。小宛堂,意小有珍藏也。
叶观国 绿筠书屋
叶观国(1720-1792):字家兴,号毅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云南督学,典四川乡试,官至侍讲。年六十余回里省亲,不复出。喜翻经史,好聚书,家建藏书楼日“绿筠书屋”,积至六万卷。著有《绿筠书屋诗钞》、《老学庵随笔》等。闽县叶氏乃藏书世家,从叶观国开始连续五世藏书不断。其子叶申蔼,字惟和,号次幔,官山阳、江浦知县,建荫余轩藏书,有书三万卷。其孙叶仪昌及曾孙叶滋森均是好书之人。分别建有书屋芝石山房和池上草堂。至其五世孙时大庄,字临恭,号损轩,再一次发展到高峰,建玉屏山庄,藏书达五万卷,镇库之宝有宋刊《礼记要义》和《汉书》两部。大庄病逝,其书烟消云散,部分流人闽地另一位藏书家谢章铤之手。
绿筠书屋:唐韦应物《闲居赠友》诗:“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绿筠”即
绿色竹子。
朱筠 椒花吟舫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学士,提督安徽学政,曾任四库全书馆攥修官。朱筠博闻宏览,好金石文字,诸子百家皆考订是非同异。筠锐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搜罗文献,表彰风化,一切破岸崖而为之。尝建言四库全书应从《永乐大典》中采辑遗书,亦被采纳。著有《笥河集》三十六卷及《椒花吟舫书目》。 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四载:“朱筠所居日椒花吟舫。乱草不除,杂花满径,聚书数万卷,碑版文字千卷,终年吟啸其中,足不诣权贵门,惟与好友及门弟子考古讲学,酬酒尽醉而已。锡庚,竹君次子,乾隆戊申(1788)举人,读书好古,精《左氏春秋》,能世家学。”
椒花吟舫:汉王嘉《拾遗记》:“越有美女二人,贡于昊,吴处于椒花之房。”用椒花和泥以涂则有芳香之味的房子谓椒花之房。舫,船形的房子。
……
前言/序言
中国私家藏书肇始于春秋战国,缓慢兴起于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至宋雕版印刷普及后,始进入兴旺阶段,继而发展到元、明、清的鼎盛,又历民国到而今,算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藏书家累计成千上万,藏书楼遍布全国城乡。这些历代藏书家们,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历代藏书家们对藏书可谓煞费苦心,除购求于书肆外,或抄录于稀见,或寻采于海外。遇战乱则百般护持,临亡又叮嘱子孙。有的借供亲友,有的对公众开放,有的捐献国家,更是功德无量。他们大多节衣缩食用于购求藏书,更有的典当衣物以偿书债。王世贞对两部前后《汉书》,“失一庄而得之”。朱大韶则以美婢换一部宋版《后汉纪》。以黄丕烈为代表的“佞宋派”,特别酷爱宋雕元椠,不少藏书家又十分重视黄顾题跋,或名校抄稿本。历代皇室国家藏书楼的重建都得力于私家藏书的捐献,今天国家图书馆、各省市图书馆、高校及其他科研单位图书馆,它们珍善本的收藏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历代藏书家的递传珍藏。众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献收藏保管之功实不可没,特别是其中著名学者藏书家们,或苦心搜罗典籍文献,埋头钻研,著书立说,编纂丛类书,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或精校勘雠,刻印出许多精善之本,流布于社会,发展了中国的校雠学、版本学;或题跋编目,评判得失,方便检览,有利阅读,丰富了中国的目录学、书评学。
周少川先生在《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一书中论道:“私家藏书在有了相当的数量以后,就应该有便于收藏和保管图书的处所,于是开始了藏书楼的营建,藏书楼的出现是私家藏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私家藏书楼为数众多,深入考察,其中却有“实构”和“虚拟”两种情况。查对中国私家藏书发展史实,这个论断完全正确。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早有所谓“书藏二酉”、“羽陵”、“谟觞”、“琅嫘福地”、“宛委”、“输廖之馆”等诸多记载,但这多属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不是文人学士、藏书家实地的藏书楼。晋王嘉《拾遗记》记汉曹曾“积石为仓以藏书”、《魏书·儒林传》记北魏平恒“乃构精舍,并置经籍于其中”。这大概是中国文人学士、藏书家始有专构藏书之所。到唐代,吴兢有《西斋书目》,柳仲郢父子在“西堂藏经史子集”,孙长孺藏书被称为“孙氏书楼”。而“西斋”、“西堂”、“孙氏书楼”也只是对藏书地点的一般的泛泛之称。唐代李泌在南岳衡山构“端居室”、白居易在洛阳香山建“池北书库”、五代耶律倍在北宁医巫闾山筑“望海堂”,才是中国藏书家对自己实构藏书楼有特意命名之始。到宋代欧阳修有“六一堂”、韩琦有“万籍堂”、方子容有“万卷楼”、石邦哲有“博古堂”、尤袤有“遂初堂”,私家藏书楼的营建和命名渐多。殆到明清,为自己的藏书楼的营建和命名则蔚然成风,甚至一人有数个之多。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私家藏书楼?对此没有精确的统计,难于述说。就文献记载和部分考察来看,宋元时代实构的藏书楼没有保留下来一座,明代现只保留有宁波范氏天一阁和常熟赵氏脉望馆二座。清代私家藏书楼已百不存一,近代私家藏书楼保留下来的也只不过占十分之一左右。历史上的私家藏书楼大多数已圮毁拆除,仅存者或变为普通民居,或移作他用,早都面目全非。藏书楼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文物遗产,提高人们对其珍视保护意识,提请政府加强保护措施,实在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藏书楼是文人学士、藏书家放置藏书的具体处所,又多是其读书勤学、著书立说之地,是藏书家的精神归宿,寄命殿堂,与其一生相处相随,对它的特别命名不仅表露出藏书家的一般情思,甚而透显出其心灵最深处埋藏着的不易看出的隐影。
藏书楼名号作为文人藏书家心灵的独白,成为一种表达楼主思想感情、性格逸兴、人生感悟的方式。简单的径以姓氏、居地命名,或夸以藏书之富,或示以宝藏之珍;深刻的则引经据典,摘取诗文名言,或托物言志,或以自勉自励,反映出主人出身家世、收藏爱好、志趣信念、苦乐情怀、仰慕钦敬、积思怀念等方方面面。总之,形形色色,异彩纷呈,五花八门,各表心迹,都是藏书家与藏书关系一种神交的升华,是藏书家对所珍爱藏书真挚之情提高到更高更深境界的一种体现。又由于其选词精练儒雅,寓意博大精深,极富个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2011年春
探寻中华文脉的深邃殿堂:一部关于中国古代藏书家与藏书楼的探索之旅 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书籍为生命,以藏书为事业,用毕生的心血守护、珍藏着流传下来的知识与智慧。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文化的守望者,他们的名字与一座座宏伟的藏书楼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最坚实的基石。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深入探寻中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及其所建立的辉煌藏书楼。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他们不仅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知识的虔诚信徒。从纸张的粗糙触感,到墨迹的古朴韵味,再到书页间弥漫的千年书香,我们将一同感受那些藏书大家们对书籍的深厚情怀,以及他们为守护中华文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卷一:文人雅士的智慧之海——个体藏书的传奇 我们的旅程始于那些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书籍收藏的个体。他们或隐居山林,或置身官场,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对书籍的热爱始终如一。我们将首先聚焦于那些以个人之力,汇聚成海的藏书大家。 蔡邕与《辟雍》: 汉代名士蔡邕,不仅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博览群书、珍视典籍的典范。他曾主持校订《诗》、《书》等经典,并亲自参与编辑《中论》。他对于书籍的尊重,体现在他对藏书的精心保管,以及对知识传播的重视。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得知他藏书的具体数量,但其在学术上的成就,足以证明他对书籍的深刻理解与广泛涉猎。他的藏书,无疑是他思想的源泉,也是他留给后世的重要精神财富。 曹操与《孙子兵法》的重现: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对兵书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他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孙子兵法》,并亲自作注,使其重现光芒。这一举动不仅挽救了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更体现了他对历史文献的敏感与珍视。我们可以想象,在他的书房中,兵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反复研读,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 陶渊明与“桃花源”的藏书: 隐士陶渊明,以其淡泊名利的胸怀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闻名。在“环堵萧然”的简陋居所中,他却不乏书籍的陪伴。书籍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使他在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中,依然能与古圣先贤对话,保持心灵的澄净。虽然他的藏书规模可能不及显赫的官僚,但其精神价值却无可估量。 谢灵运与《山居图》中的书卷: 南朝谢灵运,不仅是诗人,更是热衷于游历山水、搜集古籍的收藏家。他将藏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在描绘自己的山居生活时,也不忘将书卷作为重要的意象。他对于书籍的收集,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自觉,以及对士大夫精神的追求。 李白、杜甫的读书生活: 即使是才情横溢的诗仙李白,和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也离不开书籍的滋养。他们的诗篇中,随处可见对古代典籍的引用与化用,这便是他们大量阅读的明证。他们的藏书,或是通过亲友馈赠,或是自己辛劳购置,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宝库。 苏轼与“东坡书院”的藏书: 北宋文学家苏轼,其藏书之丰,足以令人称羡。他不仅自己广为购藏,还乐于与人分享。在他的书房,书籍不仅仅是个人珍藏,更是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他对于书籍的热爱,体现在他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将书籍中的智慧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陆游与“风雨”中的藏书: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其一生都在为国事奔走,但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他对书籍的热情也未曾减退。他曾言“身在戎马,手不释卷”,其藏书伴随他走过漫漫人生路,成为他精神上的依靠与力量的源泉。 明清时期的文人藏书: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的藏书风气更加盛行。无论是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对书房布置的细致描绘,还是张岱笔下对文人雅集的生动记录,都离不开书籍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书籍成为了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藏书,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彰显自己的文化品味。 卷二:浩瀚学海的守护者——家族与官办藏书楼的辉煌 除了个体收藏,许多家族为了延续家族的文脉,或出于对文化的宏大责任感,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家族藏书楼。而官方也设立了专门的藏书机构,以汇集天下图书,服务于国家。 晋代家族藏书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兴起,许多大家族开始重视子弟教育,并建立了自己的私家藏书楼。这些家族藏书,不仅是家族文化的象征,也是重要的学术资源。 宋代官藏的规模: 宋代是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黄金时代。朝廷设立了众多的官藏机构,如昭文馆、集贤院等,对图书进行大规模的收录、整理与编纂。《崇文总目》、《册府元龟》等巨著的编纂,便是宋代官藏的辉煌成就。这些官藏,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元代刻书与藏书: 元代虽然是蒙古族统治,但对汉族文化并未采取排斥态度,反而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藏书刻书事业。官营刻书事业依然活跃,一些文人也继续从事藏书活动。 明代皇室与文人的藏书: 明代皇室对藏书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明初的“文渊阁”便是皇室藏书的代表,其规模宏大,收藏丰富。同时,明代文人的藏书热情依然高涨,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人藏书楼。 清代官藏与私藏的传承与发展: 清代在继承明代藏书事业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皇室的避暑山庄、故宫等都设有庞大的藏书。同时,一些著名的家族如江宁织造、海宁陈家等,也拥有令人瞩目的藏书楼。 著名的家族藏书楼: 嘉业堂: 浙江湖州小中丞顾氏的嘉业堂,是近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其藏书数量庞大,品类齐全,尤其在明清小说、戏曲、地方志等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顾广誉及其后代,在保护和整理藏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藏书阁“天禄琳琅”: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禄琳琅”,原是清乾隆皇帝的皇家藏书楼。其藏书以善本为主,数量不多,但皆为精品,是中国古代皇家藏书的典范。 海宁陈氏“小石山房”: 清代海宁陈家的藏书楼,以收藏宋元刻本而闻名,是明清时期家族藏书的杰出代表。 扬州史家“世彩堂”: 扬州史氏的藏书楼,在地方文献、碑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收藏价值。 宁波范氏“天一阁”: 位于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之一,至今保存完好。其藏书以明代地方志、乡邦文献为主,在中国地方史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范钦不仅是一位藏书家,更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主持编纂的《东林党人录》,至今仍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卷三:藏书背后的精神与传承 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书名、介绍藏书楼,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这些藏书背后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传承。 藏书的时代意义: 在古代,书籍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藏书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保留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藏书家的精神世界: 每一位藏书家都有其独特的精神追求。有的追求学术上的精深,有的追求文化的传承,有的则将藏书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他们的藏书,折射出他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藏书楼的建筑与布局: 藏书楼不仅仅是藏书的空间,更是文人雅士精神寄托的场所。本书将适当介绍一些著名藏书楼的建筑风格、内部布局,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与美学。 藏书的整理与保护: 藏书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整理与保护。本书将探讨古代藏书家在图书分类、编目、防火、防虫等方面的经验与智慧,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书籍的珍爱与科学的态度。 现代启示: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纸质书籍的价值是否已经褪色?本书将通过回顾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辉煌,引发读者对当下阅读与收藏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语: “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知识传播、文化守护和精神传承的恢弘史诗。它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走进那些珍贵的藏书楼,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当我们翻阅这本书,仿佛就能听到墨香在空气中弥漫,触摸到古籍的质感,与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书籍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精神的书,一部关于文明薪火相传的书。它将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对知识和智慧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