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札记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侃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章炳麟
  • 文心雕龙
  • 学术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思想史
  • 名著
  • 笺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91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札记》选编《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及《序志》一篇,于旧有黄注纰缪、遗脱处加以校正、补苴,并录入瑞安孙诒让《札迻》之校语。书中采取“依傍旧文”和“献可替否”相结合的原则,旁征博引,阐幽释微,集考证、校注、简评于一身,打破了前代《文心雕龙》研究只重校注评点、忽略义理阐释的格局。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即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最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乃是清末民初三大文学流派纷争中涌现出来的一部名著,季刚先生以其过人的才力和不解的钻研,心血所聚,成此一册,自然不同泛泛之作,这样的文字,历久弥新,可以预见,它将永远得到爱好文学者的珍视。
  ——局勋初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一书,采取『依傍旧文』和『献可替否』相结合的原则,旁征博引,阐幽释微,集考证、校注、简评于一身,打破了前代《文心雕龙》研究只重校注评点,忽略义理阐释的格局,标志着现代意义上『龙学』的诞生。
  ——李平

目录

题辞及略例
序志第五十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镕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后记

精彩书摘

  综览刘氏之论,风骨与意辞初非有二。然则察前文者欲求其风骨,不能舍意与辞也,自为文者欲健其风骨,不能无注意于命意与修辞也。风骨之名,比也;意辞之实,所比也。今舍其实而求其名,则适令人迷罔而不得所归宿,海气之楼台可以践历乎?病眼之空花可以把玩乎?彼舍意与辞而别求风骨者,其亦海气空华之类也。彦和既明言风骨即辞意,复恐学者失命意修辞之本而以奇巧为务也,故更揭示其术日,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衢,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明命意修辞皆有法式,合于法式者以新为美,不合法式者以新为病。推此言之,风借意显,骨缘辞章,意显辞章,皆遵轨辙,非夫弄虚响以为风,结奇辞以为骨者矣。大抵舍人论文,皆以循实反本酌中合古为贵,全书用意必与此符。《风骨篇》之说易于凌虚,故首则诠释其实质,继则指明其径途,仍令学者不致迷罔,其斯以为文术之圭臬者乎?
  捶字坚而难移 此修辞合法之效。大抵翦截浮词之法,宜令篇无盈句,句无赘字。字在句中,必有其用,非苟以足句也,句在篇中,必有其用,非苟以充篇也。然唐以前文,有不工之文,少不工之句,唐以后之文或工矣,而句或不工,此其故关于文体者有之,关于捶字之术亦有之也。
  结响凝而不滞 此缘意义充足,故声律畅调,凝者不可转移,声律以凝为贵,犹捶字以坚为贵也,不滞者,由思理圆周,天机骏利,所以免于滞涩之病也。
  ……

前言/序言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札记》 一、 纸上风云,照彻古今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学术传统中,有一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洞察、宏阔的视野,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巍峨丰碑,它便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诞生于南朝梁代的巨著,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然而,历代治《文心雕龙》者众,真能得其门径,窥其堂奥者,可谓凤毛麟角。《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札记》正是一部旨在拨开层层迷雾,引领读者走进《文心雕龙》核心要义的力作。 本书并非对《文心雕龙》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或简单的注解,它更侧重于在民国学术的独特视角下,对《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结构体系、美学范畴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发生剧烈变革与碰撞的时代,西方哲学、文学理论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构成了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鲜明特征。《文心雕龙札记》正是吸收了民国学者们治学严谨、思想开放的优点,结合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对《文心雕龙》进行了一次富有时代精神的解读。 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精细研读,阐释其作为一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的综合性著作所展现出的非凡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文”的著作,更是关于“心”的著作。刘勰以其精湛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文学感悟,将创作的主体——“心”置于文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探讨了情、理、才、学、气、数等诸要素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刘勰如何构建了一个以“心”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 拨云见日,洞见乾坤 《文心雕龙》全书共二十卷,三百余篇,篇幅宏大,思想精深,历来被视为治学不易的经典。本书的创作者,深谙此中甘苦,故而采取了“札记”这一形式,意在对《文心雕龙》中的关键概念、重要篇章、核心论点进行提炼、阐发与辨析,而非面面俱到地覆盖。这是一种“少即是多”的治学智慧,更是对读者时间的尊重。 本书的论述,并非孤立地看待《文心雕龙》,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其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动机,既有总结前人文学经验、纠正当时文学弊病的需求,更有着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沉关怀。《文心雕龙札记》将重点梳理《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例如其对“文心”与“文质”关系的界定,对“原道”、“征圣”、“宗经”、“论说”、“名实”、“才略”等早期篇章所奠定的哲学与理论基石的解读,以及对“明诗”、“论赋”、“颂赞”、“铭诔”、“碑志”等具体文体的分析,都将进行细致的阐发。 本书尤其注重对《文心雕龙》中那些极具创见的理论范畴的解读。例如,刘勰提出的“风骨”论,对中国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雕龙”一词的喻指,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代名词。《文心雕龙札记》将细致地剖析这些理论的内涵,追溯其思想的演变,并结合民国时期学者们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与发展,来呈现其丰富的学术价值。 在解读过程中,本书并不回避《文心雕龙》中存在的争议与难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作者生平,以及某些篇章的解读,历来存在不同的见解。本书作者将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辅以翔实的史料与严谨的逻辑论证,力求让读者对《文心雕龙》的理解更为清晰、更为深刻。 三、 民国风骨,学人情怀 将本书归入“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系列,并非偶然。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一批杰出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鲁迅等,以其深厚的学养、独立的精神、创新的勇气,为中国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心雕龙札记》的创作,便是深受这一时期学术精神的感召。 本书作者在研读《文心雕龙》时,必然会参考民国时期学者们的治学成果。例如,王国维在《文学词说》中对中国文学本体的探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小说文体的辨析,都与《文心雕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在吸收这些研究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文心雕龙》的认识,并展现出民国学者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书中对“文心”的探讨,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的技巧,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作者的性情、学养、道德修养等内在品质。刘勰认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学创作是作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化。本书在解读这一观点时,必然会联系民国时期学者们对个人修养与学术追求的强调,例如梁启超“我 e i 思想”的提出,王国维“学问三境界”的论述,都体现了对人生与学术的深刻体悟。 此外,本书也关注《文心雕龙》在民国时期的学术传播与接受史。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如何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根基上,发展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理论,是民国学者们共同的课题。《文心雕龙札记》将尝试勾勒出《文心雕龙》在民国时期被重新发现、被重新解读的过程,以及它对当时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对白话文运动的理论支持,对新诗创作的启发等等。 四、 结语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札记》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重拾经典、感悟思想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对《文心雕龙》这部伟大著作的一次深入解读,更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精神的一次生动展现。书中蕴含的,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髓的深刻体认,是对学术研究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份责任。 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着学人探索的智慧与情感。它希望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细致分析,激发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培养读者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引领读者去体悟“文心”的奥妙,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民国学者对坐,共同探讨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共同领略《文心雕龙》不朽的魅力。它是一扇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见民国学术文化的璀璨星空,更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通往经典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札记》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作者并非站在高高在上的学术“宗师”的立场,而是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与我们一同探索《文心雕龙》的精妙。书中很多地方的“札记”,都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在解读某个关于文章体式的观点时,作者会引用民国时期的一些作家作品,来佐证其理论的实际应用,这种联系古今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释《文心雕龙》的某些概念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照。我可以感受到,在民国那个变革的时代,学者们对于如何用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来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有着多么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他循循善诱,将我带入《文心雕龙》的殿堂,让我领略其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初读《文心雕龙札记》,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非仅仅在解读刘勰的原文,而是将自己置身于民国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意义。我可以想象,在那个西方思潮涌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如何焦灼地寻找精神的根基。《文心雕龙》恰恰成为了他们得以寄托的桥梁。书中对《原道》、《徵文》等篇章的解读,并非孤立地分析其理论,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现实和时代思潮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民国时期学界的一些讨论,甚至是一些当时流行的学术思潮,来阐释《文心雕龙》的某些观点。这种“活化”经典的方式,让这部古籍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文心雕龙》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学术发展史、文化思想变迁史的生动注脚。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民国学者们如何与古人对话,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为中国文学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理解《文心雕龙》的当代价值,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者的“札记”并非简单的学术考据,而是一种对经典在特定历史时期“再生”过程的记录。当我读到关于《明诗》和《乐府》的讨论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在民国时期,学者们是如何努力地去发掘和传承这些古典的文学形式,并且尝试将其融入当时的文学创作之中。作者在文中巧妙地穿插了民国时期文学界的一些争鸣,一些关于古文运动、白话文运动的讨论,这些都让《文心雕龙》的解读,不再局限于书斋之中,而是与真实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它让我看到了,《文心雕龙》这部古籍,在民国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年代,是如何被重新审视,如何成为知识分子们寄托文化情怀、反思民族命运的重要思想源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文心雕龙》的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的回顾,让我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评分

翻开这本《文心雕龙札记》,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冰冷的学术考据,而是一幅幅鲜活的民国风情画卷。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却又思想激荡的年代,在昏黄的灯光下,我听到先生低沉而充满智慧的声音,娓娓道来《文心雕龙》的奥秘。这里的“札记”并非枯燥的注释,而是将古典的文学理论与时代背景巧妙地融为一体。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学概念,在先生的笔下变得生动而易懂,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我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润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沉的爱。它让我看到了《文心雕龙》在民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地位,他们如何在战火纷飞、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依然守护着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试图从中汲取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阅读此书,不仅仅是对经典的品读,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对先贤智慧的追寻,以及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体悟。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民国学者们严谨治学、独立思考的风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心雕龙》的当代价值。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文心雕龙》的解读,不如说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是对文学、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刻洞察。他没有落入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具体的篇章出发,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在读到关于“文心”的阐释时,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本人对文学创作的理解,他对文章之“魂”的不懈追求。同时,书中所呈现的民国背景,让这些文学理论的讨论,不再显得与现实脱节。我可以想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以文章为载体,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如何用文学来唤醒民众的意识。作者在梳理《文心雕龙》的各个篇章时,常常会引用当时的一些社会事件、文化思潮,甚至是一些著名的民国学者对《文心雕龙》的评价,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它让我看到了《文心雕龙》是如何在民国时期被重新解读,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又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这本书让我深切感受到,真正的学术研究,并非对古籍的照搬,而是要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精神。

评分

中华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近现代重要的时期,对于20世纪前半夜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开始,中国便开启了中华民国史,中间经过国民党改组成立、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金十年建设、抗日战争再到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最后国民党失利败退台湾岛……这构成了中华民国38年来的全部历史阶段。在本书中,作者将会着重勾画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得到的重要历史教训和启发。

评分

*

评分

题辞及略例

评分

通变第二十九

评分

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即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最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

评分

民国真是充满活力的时代

评分

不错,京东商城发货速度非常快,物流非常给力,商品质量非常好

评分

不知道买对了没有,就是上课要用的书。

评分

《文心雕龙札记》版本甚多,先后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版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