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撰的一部反映中国科举制下文人生活的讽刺小说名著。全书五十六回,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是清代吴敬梓撰写的一部反映中国科举制下文人生活的讽刺小说名著。全书五十六回,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
目录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教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蘧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腽湖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骁夫求贤闻业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串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鲍文卿整理旧生涯t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井官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首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 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五河县势利薰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玄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精彩书摘
《儒林外史/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
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
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昧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间壁秦老家。秦老留着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与王冕,指着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必远去。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着一瓶酒,食盒上挂着一块毡条,来到柳树下,将毡铺了,食盒打开。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戴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玄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那穿宝蓝直裰的是个胖子,来到树下,尊那穿玄色的一个胡子坐在上面,那一个瘦子坐在对席;他想是主人了,坐在下面把酒来斟。吃了一回,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卖了,图个名望体面。前月初十搬家,太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二三更天。街上的人那一个不敬!”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干鹿肉来见惠,这一盘就是了。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晋谒危老先生;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
……
前言/序言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论,至今看来,仍是最准确、最切中肯綮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1701一1754)是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他生当“康乾盛世”,又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望族;从小就博览群书,喜欢《诗经》、《史记》、《汉书》、《文选》,诗文辞赋更是援笔立就,做得又快又好。二十三岁时,父亲吴霖起因正直丢官,抑郁而死,青年吴敬梓只能独当门户。父亲之死,使得他窥见了官场斗争的残酷,而族人近亲侵夺他的祖产,则使他看到了宗法家庭的黑暗,伦理道德的沦丧,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由此,吴敬梓萌生出叛逆之心,索性不事产业,挥金如土,饮酒纵乐,任达放诞。几年后,家财散尽。三十三岁时,吴敬梓毅然举家离开故乡,移居南京。尽管家庭极其贫寒,但吴敬梓却乐于结交四方才学之士,而对于那些热衷于科举功名的“时文士”,则嫉之如仇。生活的艰辛,命运的坎坷,使他养成一种内深沉而外狂放的性格。三十五岁时,吴敬梓毅然放弃了功名,不参加一切科考,与功名富贵彻底决裂。也就是在这时,他开始创作《儒林外史》,经过十多年不寻常的辛苦创作,到他四十八岁时,这部“穷极文人情态”的小说已经基本成书。晚年,吴敬梓寄居扬州,仍在不断修改小说。五十四岁时,他因病而逝。
《儒林外史》长达五十六回,却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的。但吴敬梓在创作此书时,却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思路,即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土和假名士,褒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第一回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最热烈的赞美。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它彻底摆脱了以往小说中善恶报应的世俗迷信和迂阔陈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完全坚持自己的生活观点,利用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来看待世界,评判士林,把严肃的写实和诙谐的讽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时,吴敬梓能秉持公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讽刺,不虚美,不隐恶,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在讽刺的手法上,吴敬梓往往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带泪,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在描写的过程中,小说词义婉曲,叙述含蓄冷静,常常是用白描的笔触,“不尚夸张,一味写实”,让生活的真实来显现讽刺的力量。鲁迅先生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来概括其艺术风格,的确十分恰当。
《万历遗事:大明最后的黄昏》 卷一 锦绣繁华下的暗流涌动 明朝末年,万历皇帝在位已历数十年。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君主,如今深居宫中,似乎将朝堂上的纷纷扰扰抛诸脑后,沉溺于他自己的世界。然而,他短暂的“辍朝”时期,已经悄然催生了无数潜藏的危机。 首都北京,依旧是巍峨壮丽的紫禁城,六部奏疏如雪片般飞来,却往往石沉大海。官员们在朝堂内外勾心斗角,党派林立,为了争夺一官半职,不惜手段。朝堂之上,首辅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老练的政治家们,在权力的游戏里周旋,每一次的妥协与进退,都牵动着整个帝国的命运。 江南,是帝国最富庶的地区。巨大的庄园主们,拥有比朝廷还多的土地和财富。他们以书香门第自居,在亭台楼阁间吟诗作画,谈论着风花雪月,却对眼前的贫富差距和土地兼并视而不见。士绅阶层,本应是教化百姓、稳定一方的脊梁,如今却在声色犬马中迷失,将原本崇高的道德理想,变成了装饰门面的摆设。他们的子弟,有的沉溺于科举的虚名,有的则挥霍无度,成为社会问题的催化剂。 而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是广袤农村里无数饥寒交迫的百姓。连年的天灾,再加上沉重的赋税,让他们的生活如履薄冰。旱灾、水灾、蝗灾,轮番上演,颗粒无收。流民四起,在饥饿的驱使下,聚集起来,成为潜在的动乱因素。在某些贫瘠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这让任何心存良知的人都感到心如刀绞。 然而,朝廷中的大部分人,却对此浑然不觉,或者选择性地视而不见。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权力漩涡中站稳脚跟,如何在搜刮民脂民膏的同时,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皇帝的默许,纵容了这种腐败的蔓延,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卷二 边疆烽火与内忧外患 在大明王朝的边疆,尤其是东北方向,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人正在悄然崛起。曾经分散的部落,在他的铁腕和智慧下,逐渐统一,形成了一股令大明汗颜的强大军事力量。他们在辽东一带,不断蚕食明朝的疆土,挑战着帝国脆弱的边防。 明朝廷也并非没有察觉到边疆的危机,但朝堂上的争论却始终围绕着“和”与“战”的策略。一部分大臣主张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册封、和亲来维系边疆的安宁,但这种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反而可能养虎为患。另一部分大臣则力主强硬抵抗,但缺乏足够的军费支持和统一的指挥,战事往往陷入被动。 辽东的战事,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一道伤疤。投入了巨额的军费,却收效甚微。将领们相互推诿,军粮运送不畅,士气低落,这些都成为了女真人不断壮大的温床。每一次的失利,都让边疆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让京城的官员们更加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国内的水患和旱灾也愈演愈烈。黄河决口,长江泛滥,无数良田被淹没。北方连年干旱,土地龟裂,庄稼枯萎。饥饿和疾病,在遭受灾害的地区肆虐,人口锐减。然而,朝廷的赈灾款项,往往被层层截留,真正到达灾民手中的,微乎其微。 在一些被逼上绝路的农民心中,不满的情绪开始发酵。一些地方性的起义,虽然规模不大,却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这些起义,往往会被官兵残酷镇压,但每一次镇压,都如同在干柴上添油,让潜在的怒火燃烧得更加旺盛。 卷三 腐朽的根基与最后的挣扎 万历皇帝的长时间“辍朝”,使得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无法推行,也使得本来就弊病丛生的官僚体系,更加僵化和腐朽。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朝政被搅得一团糟。 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地主们凭借着权势和财富,侵占农民的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赋税制度的不合理,更是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一些官员为了中饱私囊,随意加征赋税,让本已贫困的百姓雪上加霜。 商业虽然在江南等地区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大明的经济结构依然是以农业为主,并且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对外贸易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也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文化思想方面,虽然程朱理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一些新的思想和思潮也在暗中涌动。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对社会的不公和朝廷的腐败发出质疑。然而,他们的声音,在大众传媒不发达的时代,很难传播开来。 在军事上,军队的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军饷拖欠,训练松懈,武器落后,这些问题使得明朝军队在面对女真人的进攻时,显得力不从心。将领们贪污腐败,克扣军饷,更是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大明王朝也并非没有挣扎。一些有识之士,比如一些正直的官员和有远见的将领,他们看到了帝国的危机,并试图采取措施来挽救。他们上书皇帝,呼吁改革,但往往被奸臣所阻挠,或者被皇帝所忽视。 在边疆,一些忠诚的将领,尽管装备落后,补给不足,但他们依然在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着大明的疆土。在农村,一些有良知的士绅,也在尽力帮助受灾的百姓,但他们的力量,在大面积的灾难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万历遗事:大明最后的黄昏》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王朝在繁华落尽后的衰败图景。它不是一个关于英雄崛起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关于宫廷斗争的传奇,而是对一个庞大帝国在内忧外患下,如何一点点走向没落的真实写照。它揭示了腐朽的政治体制,贫富差距的加剧,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如何一步步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推向深渊。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对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出现的衰败逻辑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