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易道

茶道与易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来镒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易经
  • 中国文化
  • 哲学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修身养性
  • 文化史
  • 精神世界
  • 道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8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092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道与易道》主旨,认为茶道源于易道,而前人多未抒发,故以多年研习易经之功力构合易道与茶道,以使学易与爱茶人士得以体悟茶道之精奥、易道之精微。《茶道与易道》之茶道易道相通之论多有心得阐发,然究其本,则忠实于前贤所见之本义,而不做妄议之论。全书分为总论、茶具(养壶)、茶叶(泡茶)、意境、省思等篇。

作者简介

    黄来溢

    ◎现任:

    "中华海峡两岸周易科学交流协会"创力、人兼理事长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易经学程教授 中国国民党第十八届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

    ◎学历:

    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编辑采访科

    台湾"中山大学"企管研究所

    台湾"中国五术教育协会"星元大学荣誉博士

    ◎经历:

    "海峡两岸周易论坛"大会主席、论文集总主编(2010年,2011年、2012年)

    台湾大科技大学易经学程兼任教授

    杭州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企业总裁班特邀易经教授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国学课程特邀易经教授

    台湾远东科技大学进修部人力资源与行销学兼任教授

    第十四届世界易经大会开幕典礼受邀作专题演讲(2011年)

    第十三届世界易经大会主席团主席、发表论文专题(2010年)

    第二十届至二十三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主席团主席并

    发表论文专题(2009年一2012年)

    第七届世界易经大会暨第十五届周易与现代国际讨论会出席

    并发表论文专题(2004年)

    台湾周易学会发起人、资深顾问

    台湾台南永康市市长(两届)

    台湾台南县议员

    台湾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

    台湾第二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记者、节目主持人























目录

自序

吴序

前言

茶道篇

002 《易经》与茶道

006 《易经》与茶圣陆羽

007 乾卦与茶道

008 复卦与茶道

009 顼卦与茶道

010 鼎卦与茶道

011 渙卦与茶道

012 履卦与茶道

014 既济卦与茶道

015 泡茶工具论五行

016 茶树成长论五行

017 泡茶过程论五行

018 茶道的意境

020 省思

……

前言/序言



丹青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流变与精神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作者笔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 字数: 约1500字 --- 卷首语:笔墨下的乾坤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图景中,文人画无疑占据着一块独特的、极具精神厚度的领地。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或风格流派,更是一种士人精神的物化,是“内美”的直观呈现。它关乎哲思、关乎修养、关乎个体生命在宇宙洪流中的安顿。《丹青集》并非一本描摹山川形胜的画册,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人画自魏晋萌芽至清末定型的思想史与审美演变史。 本书旨在剥离那些流于表面的笔墨技巧解析,直抵文人画兴盛背后所依托的文化土壤、儒释道的精神内核,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独特的生命情志。我们试图呈现的,是一部关于“何为画中之意”的深度解读。 第一编:魏晋风骨与士人初醒 中国绘画的叙事往往从魏晋开始才真正具有独立的人格光芒。在这一篇章中,我们详细梳理了竹林七贤、玄学思潮对早期绘画观念的重塑。 1.1 从“骨法用笔”到“以书入画”的理论奠基: 顾恺之的“传神论”如何成为后世文人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先声?我们分析了书法(特别是行草)的线条运动与精神状态如何被引入绘画,使线条不再只是勾勒轮廓的工具,而成为表达情感和心性的媒介。 1.2 陶渊明的影响与隐逸审美: 隐逸思想在士人阶层中的勃发,催生了对自然、田园的独特理解。画作不再是宫廷的颂歌,而是个人精神避难所的象征。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这种审美取向如何为后来的山水画确立了“寄情山水”的主旨。 1.3 早期山水画的雏形: 探讨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互动,以及早期对“气韵生动”的朴素实践。 第二编:唐宋之变——庙堂与文心的交锋 唐代是艺术全面繁荣的时代,但文人画的独立性在这一时期仍处于潜藏状态。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士大夫政治的成熟,文人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两宋独特的审美格局。 2.1 唐代的界限与转折: 分析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时代意义,以及阎立本、周昉等宫廷画家的细腻写实,并对比探讨了在这些主流之外,民间和早期文人对趣味的追求。 2.2 北宋的理性与哲思: 重点解析了李成、范宽、郭熙等人的山水画。北宋山水画展现出强烈的“宇宙观”,其雄伟、厚重的构图,实则是对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视觉化诠释。我们引入了郭熙的《早春图》及《林泉高致》,阐述其关于“可游、可居、可赏”的绘画理论,以及如何将观者的心灵带入画中。 2.3 南宋的内敛与抒情: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催生了更加内敛、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绘画风尚。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如何体现了文人对“残山剩水”的复杂情怀?此部分分析了“以少胜多”的禅宗美学在视觉上的体现。 第三编:元代——文人画的自觉与高峰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由于文人阶层在政治上的失意,绘画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政治“庇护所”和精神“反抗地”。 3.1 “元四家”的精神谱系: 详尽梳理了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四位巨匠的师承与艺术差异。重点剖析了倪瓒的“孤松、淡墨、空旷”如何成为反抗世俗的极致象征,以及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对笔墨语言的融会贯通。 3.2 诗、书、画、印的“四绝”合一: 探讨了元代文人如何将题跋、诗句的审美价值提升至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作品,是高度提炼的文化符号聚合体,其价值判断基于作者的学养而非画面的炫技。 3.3 刻意求“拙”的审美转向: 分析了文人如何摒弃南宋院体的工整细腻,转而追求一种“不经意之美”、“天真烂漫”的拙朴感,这实则是一种对自身道德高洁的隐秘宣告。 第四编:明清——风格的复兴与僵化 明清两代,文人画的影响力达到鼎盛,但同时也面临着风格固化和学院化倾向的挑战。 4.1 明代的两大流派: 细致比较了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温润典雅,与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北宗论”的理论建构。董其昌如何通过历史梳理,确立了文人画(“南宗”)在艺术史中的正统地位,以及他对董源、巨然的推崇对后世的影响。 4.2 “四王”与正统的延续: 分析了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膏)如何通过对前代大师笔墨的系统临摹,构建了一个看似完善、实则缺乏生命力的“格法”体系。这种对古人程式的过度依赖,成为艺术僵化的先兆。 4.3 晚明与清初的异见者: 考察了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石涛等“个性派”文人如何挣脱传统藩篱。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冲击力、怪诞的造型和笔墨的恣肆,揭示了在时代巨变下,文人精神在艺术中的挣扎与呐喊。 结语:笔墨精神的当代回响 《丹青集》最终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在照相技术和多元艺术思潮冲击下,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即对个体心灵的关照、对物我关系的审视、以及对纯粹线条的书写性——如何依然能够滋养和启迪今天的创作者与观赏者。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文人画,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格调的人”的视觉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切入点来说,这本书非常独特,它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从复杂的历史脉络入手,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器物与人手的互动。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不同材质的茶壶在“养”的过程中,如何逐渐与使用者建立起一种不可分割的默契。比如,对于紫砂壶的“包浆”,作者描述的不是其表面的光泽变化,而是壶身所承载的,数次冲泡、无数次摩挲所凝结成的“时间记忆”。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我个人非常喜欢其中关于“水”的部分,作者对不同水源的温度、硬度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进行了近乎科学家的严谨分析,但表述方式却充满了诗意,仿佛水本身也有了性格和情绪。这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写作风格,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轻盈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进行长时间的深入交谈,他不仅传授了技艺,更分享了他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古朴又雅致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都能感受到一种心绪平和下来的力量。我特地选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新得的白茶,就着窗外的微风,慢慢翻开了它。第一眼看上去,排版简洁得有些过分,没有花哨的插图,甚至连引言都写得极其凝练,这让我一度有些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概念,通过日常的茶事细节巧妙地串联起来。比如,描述如何温杯洗盏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器物之性”的体察,远超出了单纯的技艺指导,更像是在探讨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最本真的关系。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舒缓如流水,时而又在关键处戛然而止,留给人足够的空间去品味和回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慢”这个主题的坚持,那种不疾不徐的笔调,仿佛在无形中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让人不得不放慢呼吸,专注于眼前的这一杯茶、这一页书。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被这文字洗涤了一遍,对“道”的理解也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落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展现出一种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和递进感,它不像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倒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层层深入,高潮迭起。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一特定茶类的冲泡技巧,或者某个历史时期茶具的演变,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探讨“状态”的培养,他用极其精准的词汇描绘了从采茶到制茶,再到饮茶过程中,制作者和品饮者必须达到的那种心神合一的境界。其中关于“空杯心态”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他将茶杯的比喻延伸到人的心境,强调只有放下既有的成见和杂念,才能真正接纳新的滋味与智慧。书中对于空间和环境的描述也达到了极高的文学水准,无论是对松涛阵阵的山涧茶室,还是对烟雨迷蒙的江南茶园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和泥土的气息。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完一个段落,需要合上书本,闭目冥想片刻,才能将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真正消化吸收。这本书对于提升个人内在修养的价值,远超出了对茶文化的知识普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生活的哲学指南,让人在日常的琐碎中寻找到诗意的栖居。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读过的所有相关读物中,无疑是最具个人色彩和辨识度的一个。它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板正与刻板,反而充满了叙述者真挚的情感流露和跳跃性的思维连接。作者似乎很擅长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埋下深刻的哲理。例如,他会用一整页纸的篇幅来描绘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到茶园茶叶上,雾气蒸腾而起时的景象,并以此为引子,探讨“缘起”与“消散”的本质。这种结构上的自由散漫,恰恰反映了作者对于“无为”境界的追求。我发现自己的阅读习惯也被这本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开始不再急于翻到下一页,而是更愿意花时间去揣摩每一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书中的语言极具画面冲击力,即便是描述最简单的“品茶动作”,作者也能用如绘画般的笔触,将光影、温度、声音都融入其中,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这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知识接收,而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让人在字里行间流连忘返,对这种生活方式产生由衷的向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于“仪式感”的重新定义。它并没有将仪式简单地等同于繁文缛节的重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对当下瞬间的最高敬意。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静默”在整个饮茶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真正的交流并非发生在语言上,而是发生在茶汤入喉时,心神与宇宙万物的无声对话之中。书中对一些古代茶事礼仪的阐述,也着重强调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核,而非单纯的动作模仿。这对于现代社会中追求效率和快速满足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待“不完美”的态度,他坦然接受了茶汤冷却、茶渣残留等“不完美”的瞬间,并从中解读出生命的常态与必然,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宽厚和包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琐事的眼光都变得柔和了许多,不再执着于追求表面的完美和精确,而是开始关注过程中的那些微妙变化和短暂的美好。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你如何冲泡一杯茶,而在于指引你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敬意的方式,去度过你的每一刻时光。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书选题还行,可读性很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天津地区最典型的各种画报的创刊日期、终刊时间、出版者、编辑人、纸质、装帧等,作者对其办刊宗旨、风格、特色等做了初步研究。这套砖书是最划算的,星战系列还有2个小人,二百多个散件,让我家那个小人控乐坏了,乐高的砖书真的不错,就是京东的品种总是要缺货,买的时候要看运气了,赶紧推荐几个朋友来买,下手慢的那个就没买到,又缺货了。儿童节作为礼品这个是再好不过的了,有玩具,有书看,寓教于乐,包装精美,乐高的东西,品质自然非同凡响。乐高拼砌玩具曾经伴随无数多孩子的成长,在孩子和家长的心目中,乐高代表的是快乐,是无限的想象,是创意的未来。乐高集团今天的成就,与他悠久的历史和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传说有位智者,他很富有,但他不去享受荣华,他为了不使乐高的绝版产品流失海外,他将自己所有收藏的老乐高汇集到一起,放入地下室,据说木箱中的宝物全部是乐高中的精品,宝藏年代久远,智者设置了暗道机关,等待他的子孙到来取出宝藏,目前5510和6949等珍稀乐高在北京某工艺馆展出陈列。 乐高公司的创立于丹麦的一个小城镇——比隆(Billund)。他的创始人克里斯第森先生(Ole Kirk Christiansen)出生于1891年,是一个出色的木匠,有着自己的木制加工厂。他为人忠厚,坚毅,性格乐观幽默,积极向上,这使他能够在30年代欧洲的经济危机时顺利的渡过难关。 1932年对于克里斯第森先生来说是艰难的,也是难忘的。经济大萧条冲击到丹麦彪隆,所有的手工艺人都接不到订单,他的木制厂辞退了最后一名工人。同一年,他失去了他的妻子,只有他和四个孩子相依为命,最小的孩子6岁,最大的孩子15岁。他开始懂得,生活不仅是一个美好的礼物,而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是他仍然对生活对事业保持着热情,勇于尝试新的机会和新的技术。他接受了工业协会的建议,开始生产家用产品,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改变——将他的木制厂的产品定位于玩具。他的决定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一些反对,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儿童玩具的重要性。但是克里斯第森先生认为玩具始终是孩子最重要的伙伴,无论何时,孩子都不能没有玩具。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短短的几年这个木制加工厂就具备了成为国际性玩具公司的基础。京东当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物流很快。价格便宜

评分

很好,物流很快。价格便宜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很好,物流很快。价格便宜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