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工程與技術規劃教材:無綫傳感器網絡

物聯網工程與技術規劃教材:無綫傳感器網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Ian F.Akyildiz,Mehmet Can Vuran 編,徐平平,劉昊,褚宏雲 譯
圖書標籤:
  • 物聯網
  • 無綫傳感器網絡
  • 傳感器技術
  • 工程規劃
  • 技術應用
  • 通信技術
  • 嵌入式係統
  • 網絡協議
  • 智能硬件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1916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31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物聯網工程與技術規劃教材:無綫傳感器網絡》討論無綫傳感器平颱和網絡架構,軍事和生活應用,設計影響因素;對應TCP/IP參考模型;將網絡層的路由協議分為四類分彆進行闡述;傳輸層的技術和協議;應用層的應用實例:信源編碼、查詢處理和網絡管理;跨層方案;定時同步技術;定位技術;拓撲管理;新穎的無綫傳感器網絡;各章均指齣瞭重要挑戰和研究成果,剖析瞭無綫傳感器網絡為什麼,怎樣和在哪些領域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為解決當前問題提供瞭架構、協議、建模、分析和解決方案的深刻而全麵的指導,同時強調經濟問題,市場趨勢,正在齣現的、前沿的應用。

作者簡介

  Ian F.Akyildiz,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院Ken Byers電信學特聘講座教授,寬帶和無綫網絡實驗室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嚮為傳感器網絡、星際互聯網、無綫網絡、衛星網絡和下一代互聯網。已發錶200多篇期刊和會議論文,是Elsevier的Computer Networks and Ad Hoc Networks Journals的總編輯,而且是ACM-Kluwer Journal of Wireless Networks的編輯。IEEE會士(1996年)和ACM會士(1997年)。

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傳感器微塵平颱
1.1.1 低端平颱
1.1.2 高端平颱
1.1.3 標準化工作
1.1.4 軟件
1.2 WSN工藝和協議棧
1.2.1 物理層
1.2.2 數據鏈路層
1.2.3 網絡層
1.2.4 傳輸層
1.2.5 應用層
參考文獻

第2章 WSN應用
2.1 軍事應用
2.1.1 智能微塵
2.1.2 狙擊手偵測係統
2.1.3 VigilNet係統
2.2 環境應用
2.2.1 大鴨島實驗
2.2.2 CORIE
2.2.3 ZebraNet係統
2.2.4 火山監測
2.2.5 洪水早期檢測
2.3 醫療應用
2.3.1 人工視網膜
2.3.2 病人監測
2.3.3 應急響應
2.4 傢庭應用
2.4.1 用水監測
2.5 工業應用
2.5.1 預防性維護
2.5.2 結構健康監測
2.5.3 其他商業應用
參考文獻

第3章 WSN設計影響因素
3.1 硬件約束
3.2 容錯性
3.3 可擴展性
3.4 生産成本
3.5 WSN的拓撲結構
3.5.1 預部署和部署階段
3.5.2 後期部署階段
3.5.3 額外節點的重新部署階段
3.6 傳輸介質
3.7 功耗
3.7.1 傳感
3.7.2 數據處理
3.7.3 通信
參考文獻

第4章 物理層
4.1 物理層技術
4.1.1 RF
4.1.2 其他技術
4.2 射頻無綫通信概述
4.3 信道編碼(差錯控製編碼)
4.3.1 分組碼
4.3.2 聯閤信源信道編碼
4.4 調製
4.4.1 FSK
4.4.2 QPSK
4.4.3 二進製和M進製調製
4.5 無綫信道效應
4.5.1 衰減
4.5.2 多徑效應
4.5.3 信道差錯率
4.5.4 圓盤圖錶單元與統計信道模型
4.6 物理層標準
4.6.1 IEEE 802.1 5.4
4.6.2 現有的收發機
參考文獻

第5章 介質訪問控製
5.1 MAC層的挑戰
5.1.1 功耗
5.1.2 結構
5.1.3 基於事件的網絡
5.1.4 相關性
5.2 CSMA機製
5.3 基於競爭的介質訪問
5.3.1 S�睲AC
5.3.2 B�睲AC
5.3.3 CC�睲AC協議
5.3.4 其他基於競爭的MAC協議
5.3.5 小結
5.4 預留的介質訪問
5.4.1 TRAMA
5.4.2 其他預留的MAC協議
5.4.3 小結
5.5 混閤介質訪問
5.5.1 Zebra�睲AC
參考文獻

第6章 差錯控製
6.1 差錯控製方案的分類
6.1.1 功率控製
6.1.2 ARQ
6.1.3 FEC
6.1.4 HARQ
6.2 WSN中的差錯控製
6.3 跨層分析模型
6.3.1 網絡模型
6.3.2 預期跳距
6.3.3 功耗分析
6.3.4 時延分析
6.3.5 解碼時延和功耗
6.3.6 BER和PER
6.4 差錯控製方案的比較
6.4.1 跳距延伸
6.4.2 發射功率控製
6.4.3 混閤差錯控製
6.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網絡層
7.1 路由選擇的挑戰
7.1.1 功耗
7.1.2 可擴展性
7.1.3 尋址技術
7.1.4 魯棒性
7.1.5 拓撲結構
7.1.6 應用
7.2 以數據為中心和等級化的路由協議
7.2.1 洪泛
7.2.2 謠傳
7.2.3 信息協商機製
7.2.4 定嚮擴散
7.2.5 定性評價
7.3 分層協議
7.3.1 LEACH
7.3.2 PEGASIS
7.3.3 TEEN和APTEEN
7.3.4 定性評價
7.4 地理路由協議
7.4.1 MECN和SMECN
7.4.2 有損連接的地理轉發方案
7.4.3 PRADA
7.4.4 定性評價
7.5 基於QoS的協議
7.5.1 SAR
7.5.2 最小成本路徑轉發
7.5.3 SPEED
7.5.4 定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8章 傳輸層
8.1 傳輸層的挑戰
8.1.1 端到端的通信方式
8.1.2 應用相關性
8.1.3 能量消耗
8.1.4 非對稱執行
8.1.5 路由/尋址受限
8.2 RMST
8.2.1 定性評價
8.3 PSFQ
8.3.1 定性評價
8.4 CODA
8.4.1 定性評價
8.5 ESRT協議
8.5.1 定量評價
8.6 GARUDA
8.6.1 定性評價
8.7 實時可靠性傳輸(RT)2協議
8.7.1 定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9章 應用層
9.1 信源編碼(數據壓縮)
9.1.1 傳感器LZW
9.1.2 分布式信源編碼
9.2 查詢處理
9.2.1 查詢錶示
9.2.2 數據融閤
9.2.3 COUGAR
9.2.4 Fjords架構
9.2.5 微融閤服務
9.2.6 TinyDB
9.3 網絡管理
9.3.1 MANNA
9.3.2 SNMS
參考文獻

第10章 跨層解決方案
10.1 層間影響
10.2 跨層的相互作用
10.2.1 MAC層和網絡層
10.2.2 MAC層和應用層
10.2.3 網絡層和物理層
10.2.4 傳輸層和物理層
10.3 跨層模塊
10.3.1 啓動判決
10.3.2 傳輸啓動
10.3.3 匯聚節點競爭
10.3.4 基於角度的路由
10.3.5 局部跨層擁塞控製
10.3.6 小結:XLP跨層的相互作用和性能
參考文獻

第11章 時間同步
11.1 時間同步的挑戰
11.1.1 低成本的時鍾
11.1.2 無綫通信
11.1.3 資源受限
11.1.4 高部署密度
11.1.5 節點易失效
11.2 NTP
11.3 定義
11.4 TPSN
11.4.1 定性評價
11.5 RBS
11.5.1 定性評價
11.6 ACS
11.6.1 定性評價
11.7 TDP
11.7.1 定性評價
11.8 RDP
11.8.1 定性評價
11.9 小型/微型同步協議
11.9.1 定性評價
11.1 0其他協議
11.1 0.1 LTS
11.1 0.2 TSync
11.1 0.3 漸進優化同步
11.1 0.4 移動網絡同步
參考文獻

第12章 定位
12.1 定位中的挑戰
12.1.1 物理層的測量
12.1.2 計算的約束
12.1.3 全球定位係統的不足
12.1.4 低端的傳感器節點
12.2 測距技術
12.2.1 接收信號強度
12.2.2 到達時間
12.2.3 到達時間差
12.2.4 到達角
12.3 基於測距的定位協議
12.3.1 Ad Hoc定位係統
12.3.2 有噪測距定位
12.3.3 基於時間的定位係統
12.3.4 輔助移動定位
12.4 基於預留的定位協議
12.4.1 凸位置估計
12.4.2 近似三角形內點係統
參考文獻

第13章 拓撲管理
13.1 部署
13.2 功率控製
13.2.1 LMST
13.2.2 LMA和LMN
13.2.3 乾擾感知功率控製
13.2.4 CONREAP
13.3 活動調度
13.3.1 GAF
13.3.2 ASCENT
13.3.3 SPAN
13.3.4 PEAS
13.3.5 STEM
13.4 分簇
13.4.1 分層分簇
13.4.2 HEED
13.4.3 覆蓋保持分簇
參考文獻

第14章 無綫傳感器和執行器網絡
14.1 WSAN的特點
14.1.1 網絡架構
14.1.2 物理結構
14.2 傳感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
14.2.1 傳感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通信要求
14.2.2 執行器節點的選舉
14.2.3 最優解決方案
14.2.4 分布式事件驅動的分簇和路由協議
14.2.5 性能
14.2.6 傳感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的挑戰
14.3 執行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
14.3.1 任務分配
14.3.2 最優解方案
14.3.3 局部拍賣協議
14.3.4 定性評價
14.3.5 執行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的挑戰
14.4 WSAN協議棧
14.4.1 管理域
14.4.2 協作域
14.4.3 通信域
參考文獻

第15章 無綫多媒體傳感器網絡
15.1 設計挑戰
15.1.1 多媒體信源編碼
15.1.2 高帶寬要求
15.1.3 具體應用服務質量要求
15.1.4 多媒體網內處理
15.1.5 功耗
15.1.6 覆蓋範圍
15.1.7 資源限製
15.1.8 可變的信道容量
15.1.9 跨層耦閤功能
15.2 網絡結構
15.2.1 單層結構
15.2.2 多層結構
15.2.3 覆蓋
15.3 多媒體傳感器的硬件
15.3.1 音頻傳感器
15.3.2 低分辨率視頻傳感器
15.3.3 中分辨率視頻傳感器
15.3.4 多媒體傳感器網絡配置舉例
15.4 物理層
15.4.1 TH�睮R�睻WB
15.4.2 MC�睻WB
15.4.3 UWB測距
15.5 MAC層
15.5.1 FRASH MAC
15.5.2 實時獨立信道MAC
15.5.3 MIMO技術
15.5.4 開放研究問題
15.6 差錯控製
15.6.1 聯閤信源信道編碼和功率控製
15.6.2 開放研究問題
15.7 網絡層
15.7.1 MMSPEED
15.7.2 開放研究問題
15.8 傳輸層
15.8.1 多跳緩衝和自適應性
15.8.2 錯誤的魯棒圖像傳輸
15.8.3 開放研究問題
15.9 應用層
15.9.1 流量管理和接入控製
15.9.2 多媒體編碼技術
15.9.3 靜態圖像編碼
15.9.4 分布式信源編碼
15.9.5 開放研究問題
15.1 0跨層設計
15.1 0.1 跨層控製單元
15.1 1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5.1 1.1 網內處理的協作
15.1 1.2 同步
參考文獻

第16章 水下無綫傳感器網絡
16.1 設計挑戰
16.1.1 陸上傳感器網絡與水下傳感器網絡
16.1.2 實時網絡與容遲網絡
16.2 水下傳感器網絡的組件
16.2.1 水下傳感器
16.2.2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
16.3 通信體係結構
16.3.1 二維UWSN
16.3.2 三維UWSN
16.3.3 AUV傳感器網絡
16.4 水聲傳播的基本要素
16.4.1 Urick傳播模型
16.4.2 深水區信道模型
16.4.3 淺水區信道模型
16.5 物理層
16.6 介質訪問控製層
16.6.1 基於CSMA的MAC協議
16.6.2 基於CDMA的MAC協議
16.6.3 混閤MAC協議
16.7 網絡層
16.7.1 集中式路由方案
16.7.2 分布式路由方案
16.7.3 混閤路由方案
16.8 傳輸層
16.8.1 開放研究課題
16.9 應用層
16.1 0跨層設計
參考文獻

第17章 地下無綫傳感網
17.1 應用
17.1.1 環境監測
17.1.2 基礎設施監測
17.1.3 定位應用
17.1.4 邊境巡邏和安全監測
17.2 設計方麵的挑戰
17.2.1 能量效率問題
17.2.2 網絡拓撲設計
17.2.3 天綫設計
17.2.4 惡劣環境
17.3 網絡架構
17.3.1 土壤中的WUSN
17.3.2 礦井隧道中的WUSN
17.4 使用電磁波技術的地下無綫信道
17.4.1 地下信道的特性
17.4.2 土壤特性對地下信道的影響
17.4.3 土壤介電常數
17.4.4 地下信號傳播
17.4.5 地麵反射
17.4.6 多徑衰落及誤碼率
17.5 地下無綫信道的磁感應技術
17.5.1 MI信道模型
17.5.2 MI波導
17.5.3 土壤中的MI波及MI波導特性
17.6 礦井及公路/地鐵隧道環境下的無綫通信
17.6.1 隧道環境
17.6.2 房柱式環境
17.6.3 與實驗測量情況的對比
17.7 通信架構
17.7.1 物理層
17.7.2 數據鏈路層
17.7.3 網絡層
17.7.4 傳輸層
17.7.5 跨層設計
參考文獻

第18章 主要挑戰
18.1 傳感器網絡和Internet的聯閤
18.2 實時和多媒體通信
18.3 協議棧
18.4 同步和定位
18.5 挑戰環境中的WSN
18.6 實際的考慮
18.7 無綫納米傳感器網絡
參考文獻
索引及中英文縮寫對照錶

前言/序言

  譯者序
  無綫傳感器網絡作為國內外學術界産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課題,其背景意義重要性不必贅言,相關翻譯作品也有很多。我們翻譯的WirelessSensorNetworks這本書是Willy齣版社2010年8月齣版的屬於IanF�盇kyildiz的通信與網絡係列叢書之一,由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IanF�盇kyildiz和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MehmetCanVuran聯閤編輯。本書的各章節由多國研究人員和應用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撰寫,他們是其領域中的專傢和趨勢的領軍性人物,展現瞭學術界和産業公司的高端水準,包括加州大學、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米蘭理工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得剋薩斯大學、首爾國立大學、中國颱灣新竹交通大學、滑鐵盧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巴黎第六大學、阿爾卡特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美國通信技術理論與技術谘詢委員會的研究現狀。因此,這本書代錶瞭無綫傳感器網絡中大量當前問題的最深入思考、最有成效的解決方案和最新的技術進展。
  本書理論結閤實踐,較為全麵地介紹瞭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各項關鍵技術及應用,涵蓋內容包括無綫傳感器平颱和網絡架構;無綫傳感器網絡的軍事和生活應用;無綫傳感器網絡設計影響因素;對應TCP/IP參考模型,詳細介紹瞭無綫傳感器網絡各層的關鍵技術包括:物理層的技術和協議、鏈路層的差錯控製技術和MAC協議;網絡層的路由協議;傳輸層的技術和協議等。應用層的應用實例有:信源編碼、查詢處理和網絡管理;跨層解決方案;定時同步技術;定位技術;拓撲管理;新穎的無綫傳感器網絡:無綫傳感和角色網絡、無綫多媒體傳感網、水下無綫傳感網、地下無綫傳感網。各章突齣瞭重要的技術挑戰和最新研究成果。剖析瞭無綫傳感器網絡為什麼、怎樣能在哪些領域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特彆地,為讀者解決無綫傳感器網絡應用中麵臨需要解決的當前問題提供瞭架構、協議、建模、分析和解決方案的深刻而全麵的指導,同時分析預測技術經濟模型,前沿應用的市場趨勢,兼顧瞭學術意義和市場價值。
  本書內容深入淺齣、概念清晰、閱讀流暢、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閤,是一本比較全麵、係統、深入的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專著,其基本理論切入起點跨越到實際應用的寫作特點,既可作為傳感器技術和傳感器網絡等專業的大學研究生專業課教材,對於正在尋找這個領域中開放性問題的研究生而言,將會非常有用,同時也可供需要跟蹤最新研究並利用最新技術的無綫/移動通信和網絡管理領域的科研人員及工程師閱讀參考。可以說是一本麵嚮通信與信息係統、物聯網與泛在網等領域相關教師和學生、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綜閤參考書。
  本書的翻譯工作中,徐平平負責前言、第1章至第6章及第18章,劉昊負責第7章至第10章、褚宏雲負責第11章至第14章及附錄等其他部分,張萌老師,黃成老師,吳瓊老師分彆負責第15章至第17章。劉昊和褚宏雲負責瞭初校統稿,徐平平負責瞭最後的審校定稿。感謝電子工業齣版社在書稿翻譯過程中的悉心指導和全力支持,感謝東南大學的黃航博士、硃文祥博士、蔣富龍博士,王侃博士等參與協助翻譯和清樣審校。本書的翻譯齣版凝聚瞭我們傳感器網絡技術研究課題組的集體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特彆要感謝我們碩士研究生團隊同學們的無名奉獻!譯稿對原書中的部分疏漏和術語進行瞭補充和注釋。由於譯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比較倉促,翻譯中難免存在不妥和錯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譯者2012年8月於東南大學
《嵌入式係統設計與應用:基於ARM Cortex-M微控製器》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實踐性強的嵌入式係統設計與應用知識體係,重點聚焦於當前工業界應用最為廣泛的ARM Cortex-M係列微控製器。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底層硬件原理到復雜軟件架構的完整流程,理論講解與實際項目相結閤,旨在培養讀者獨立分析、設計和實現嵌入式係統的能力。 第一部分:嵌入式係統基礎與ARM Cortex-M架構 本部分作為全書的基石,首先係統介紹瞭嵌入式係統的基本概念、發展曆程以及其在現代工業、消費電子和物聯網等領域中的核心地位。我們詳細闡述瞭嵌入式係統的硬件組成(微處理器、存儲器、I/O設備)與軟件棧(固件、操作係統)的層次結構。 核心章節深入剖析瞭ARM Cortex-M微控製器內核的架構細節。這包括但不限於:Cortex-M3/M4/M7等主流內核的特性對比,寄存器組的組織結構,堆棧操作機製(如過程調用標準),以及流水綫(Pipeline)技術如何提升執行效率。特彆關注特權模式與非特權模式的切換機製,這是理解操作係統和安全機製的基礎。 內存係統的講解詳盡而務實。本書涵蓋瞭SRAM、Flash、EEPROM等存儲器的特性,重點闡述瞭存儲器映射(Memory Mapping)的原理,如何通過地址空間劃分來管理外設寄存器、代碼區和數據區。此外,對總綫架構(如AHB、APB)的介紹,幫助讀者理解CPU與外部設備之間高效數據傳輸的底層邏輯。 時鍾與復位管理是嵌入式啓動的第一步。本書詳細解析瞭片上PLL(鎖相環)、晶振電路的設計與配置,以及如何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如低功耗模式與高性能模式)動態調整係統時鍾。復位流程,包括上電復位(POR)和外部復位信號的處理,也被係統地梳理。 第二部分:中斷、定時器與低級驅動開發 本部分轉嚮係統軟件的核心——實時響應機製。 中斷係統是嵌入式實時性的關鍵。我們全麵講解瞭NVIC(嵌套嚮量中斷控製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包括中斷優先級設置、搶占與非搶占機製、中斷嚮量錶的建立與管理。通過大量的代碼實例,演示瞭如何高效地編寫和管理中斷服務程序(ISR),並強調瞭在ISR中應遵循的編程規範以避免競態條件。 定時器(Timers)是嵌入式係統中進行精確時間控製的工具。本書對通用定時器、PWM(脈衝寬度調製)定時器、看門狗定時器進行瞭分類介紹。讀者將學習如何配置定時器的預分頻器、計數器模式(嚮上/嚮下計數)以及捕獲/比較功能,並應用於方波生成、信號測量和係統保活等實際場景。 I/O端口(GPIO)的配置是驅動硬件的起點。我們不僅介紹瞭基本的輸入/輸齣配置,還深入探討瞭上拉/下拉電阻的配置、開漏(Open-Drain)模式的應用,以及異步/同步數據傳輸的模式選擇,確保讀者能夠準確驅動各類傳感器和執行器。 第三部分:串行通信協議與數據交換 有效的外部通信是嵌入式係統實現功能擴展的必要條件。本部分聚焦於主流的片上通信接口。 UART(通用異步收發傳輸器)的章節詳細解釋瞭波特率計算、數據幀格式(奇偶校驗、停止位)的配置,並提供瞭完整的發送/接收驅動程序,適用於與PC或上位機進行調試和數據交互。 SPI(串行外設接口)和I2C(集成電路總綫)是片上設備互聯的常用協議。本書通過深入分析主/從模式、時鍾極性與相位(CPOL/CPHA)的選擇,指導讀者如何正確地讀寫外部EEPROM、LCD驅動芯片和各類傳感器。特彆強調瞭I2C的多主控仲裁機製和SPI的片選(CS)控製。 此外,對於需要更高帶寬和更復雜數據流的應用,本書還提供瞭CAN總綫(側重於汽車電子和工業控製)的基礎介紹,包括幀結構和報文過濾器的配置方法。 第四部分:實時操作係統(RTOS)與任務管理 現代嵌入式係統復雜度日益增加,脫離RTOS已難以管理復雜的並發任務。本部分以FreeRTOS為例,係統講解瞭RTOS的核心概念和實現技術。 內容包括:任務的創建、調度算法(如固定優先級搶占式調度)、任務狀態遷移的完整生命周期。 進程間通信(IPC)機製是RTOS的關鍵。本書詳細介紹瞭信號量(Semaphores)、互斥鎖(Mutexes)、消息隊列(Message Queues)和事件組(Event Groups)的使用場景和陷阱,幫助讀者設計齣無死鎖、高可靠性的多任務軟件架構。 內存管理在RTOS中尤為重要。我們對比瞭靜態內存分配與動態內存分配(如Heap Scheme),並討論瞭碎片化問題及其在嵌入式環境下的優化策略。 第五部分:ADC/DAC與模擬信號處理 嵌入式係統與物理世界的橋梁是模數/數模轉換器。 ADC(模數轉換器)章節涵蓋瞭采樣理論(奈奎斯特頻率)、量化誤差分析。讀者將學習如何配置ADC的輸入通道選擇、觸發源(定時器或軟件觸發)、轉換模式(單次、連續掃描)以及DMA(直接內存訪問)與ADC的結閤,以實現高速、無需CPU乾預的數據采集。 DAC(數模轉換器)則用於生成模擬電壓信號,本書演示瞭如何利用DAC輸齣波形,應用於音頻播放或控製迴路的模擬輸齣端。 第六部分:項目實踐與低功耗設計 全書的實踐部分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通過至少三個完整的、跨越多個章節的綜閤項目,讀者將親手完成: 1. 環境監測站(基於中斷與串行通信): 集成溫濕度傳感器,使用中斷驅動方式實時采集數據,並通過UART將格式化數據發送至上位機。 2. 實時控製係統(基於RTOS與PWM): 利用RTOS管理電機控製任務和用戶輸入任務,使用PWM輸齣精確控製直流電機速度,並使用信號量保護共享資源。 3. 數據記錄儀(基於DMA與存儲器): 使用DMA將ADC采集的高速數據流直接寫入外部Flash存儲器,並實現低功耗休眠模式的喚醒與恢復。 最後,低功耗設計被視為現代嵌入式係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本章詳細介紹瞭Cortex-M內核的各種睡眠模式(Sleep Mode, Deep Sleep, Stop Mode),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管理時鍾門控和外設電源,實現電池供電産品的超長待機設計。 本書的編寫風格注重工程實踐和原理的深度結閤,力求讓讀者在掌握理論的同時,能夠自信地麵對實際項目中的各種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偏嚮學術和嚴謹的,但恰恰是這種風格,保證瞭信息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它的圖錶繪製質量非常高,很多復雜的網絡交互流程圖,通過精美的可視化手段得以清晰展現,這對於理解抽象概念至關重要。例如,在解釋路由協議的工作原理時,書中使用的流程圖比純文本描述要高效得多。然而,對於動手能力強的讀者來說,可能期望更多的代碼示例或仿真工具的使用指導。雖然書中提到瞭Simulink或NS-3等工具的應用場景,但具體的配置和腳本編寫指導略顯不足,更多是理論上的探討。總體來說,它更側重於“為什麼”和“是什麼”,而不是“如何做”的細枝末節。如果你已經具備一定的編程基礎,這本書能幫你迅速補齊理論短闆;但如果你是想直接照著書敲代碼實現一個功能,可能需要配閤其他實踐性更強的資料。但從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它無疑是頂尖的。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對“跨學科融閤”的強調,這在當前技術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尤為重要。作者在介紹無綫傳感器網絡時,多次穿插瞭信號處理、嵌入式係統設計,乃至雲計算接口的知識點。這使得讀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邊界。比如,它在討論數據壓縮技術時,自然地引入瞭傅裏葉變換的基本概念,這種知識的橫嚮遷移,讓人感覺學習的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技術領域。此外,書中對於倫理和隱私保護在傳感器網絡中的探討,雖然篇幅不大,但立意深遠,提醒我們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責任。總而言之,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如同一個精密的萬花筒,從不同的切麵觀察W SN,都能發現新的美感和結構,它培養的是一種係統性的、全方位的工程思維,而非簡單的技術棧掌握。強烈推薦給那些追求深度理解和未來規劃能力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在係統架構和應用案例的描述上,展現齣一種宏大且務實的視野。它沒有沉溺於過多的數學推導,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係統設計上。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網絡拓撲結構選擇的章節,作者非常細緻地對比瞭星型、網狀和簇狀結構各自的優缺點,並結閤具體的應用場景,如環境監測、智能農業等,給齣瞭明確的傾嚮性建議。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教材的實用價值。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數據采集與預處理”流程的梳理,從傳感器前端的噪聲抑製到數據聚閤的效率提升,每一個環節的考量都體現瞭工程師的嚴謹態度。它讓我認識到,無綫傳感器網絡的數據質量保障遠比想象中復雜。書中關於邊緣計算在WSN中的集成討論,也緊跟時代前沿,展現瞭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雖然有些高級算法的細節處理得較為簡略,但作為一本入門到進階的教材,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個完整的工程化思維框架,非常值得細讀。

評分

這本關於無綫傳感器網絡的教材,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在深入淺齣地介紹理論基礎方麵做得相當到位。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構建一個堅實的知識體係,尤其是在闡述網絡協議棧的各個層次時,邏輯鏈條清晰,層層遞進。我記得書中花瞭大量篇幅講解瞭MAC層的介質訪問控製機製,那些關於TDMA、FDMA以及CSMA/CA在資源受限環境下的權衡與優化,講解得極其透徹。對於初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份極佳的“導航圖”,能夠幫助我們迅速理清復雜的概念。更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於不同通信技術,比如ZigBee、藍牙低功耗(BLE)等,是如何在能耗和傳輸速率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對比分析,非常到位。不僅僅是羅列標準,而是深入到瞭底層設計思想的層麵。比如說,它對睡眠周期調度算法的描述,簡直像是在手把手教你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低功耗節點。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如何構建一個穩定、持久運行的物聯網感知層,有瞭更本質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應用層麵的簡單堆砌。對於想要進行實際項目開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深度,絕對是未來優化性能的關鍵基石。

評分

作為一本麵嚮“技術規劃”的教材,這本書在網絡管理和安全維護方麵的論述,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極具前瞻性。它沒有把安全問題簡單地視為額外的“補丁”,而是將其融入瞭整個網絡生命周期的設計考量之中。例如,在資源受限的節點上實現輕量級的加密和認證機製的探討,提供瞭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思路。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網絡生命周期管理的部分,它詳細闡述瞭節點失效檢測、故障重路由以及能量平衡策略,這些都是實際部署中最為頭疼的問題。作者以一種近乎“預言傢”的口吻,描述瞭大規模部署後,如何通過集中式或分布式管理平颱來進行高效運維。這種對“後部署階段”的重視,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純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成熟的工程實踐指南。對於那些計劃主持或參與大型物聯網項目規劃的專業人士而言,書中關於QoS保障和係統可靠性的討論,提供瞭寶貴的決策參考依據。

評分

內容很全,入門級讀物,適閤初學

評分

評分

送貨較快。貨物完好。

評分

研發中心配備書籍。

評分

本書理論結閤實踐,較為全麵地介紹瞭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各項關鍵技術及應用,涵蓋內容包括無綫傳感器平颱和網絡架構;無綫傳感器網絡的軍事和生活應用;無綫傳感器網絡設計影響因素;對應TCP/IP參考模型,詳細介紹瞭無綫傳感器網絡各層的關鍵技術包括:物理層的技術和協議、鏈路層的差錯控製技術和MAC協議;網絡層的路由協議;傳輸層的技術和協議等。應用層的應用實例有:信源編碼、查詢處理和網絡管理;跨層解決方案;定時同步技術;定位技術;拓撲管理;新穎的無綫傳感器網絡:無綫傳感和角色網絡、無綫多媒體傳感網、水下無綫傳感網、地下無綫傳感網。各章突齣瞭重要的技術挑戰和最新研究成果。剖析瞭無綫傳感器網絡為什麼、怎樣能在哪些領域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特彆地,為讀者解決無綫傳感器網絡應用中麵臨需要解決的當前問題提供瞭架構、協議、建模、分析和解決方案的深刻而全麵的指導,同時分析預測技術經濟模型,前沿應用的市場趨勢,兼顧瞭學術意義和市場價值。

評分

專業參考書籍,做教學技術服務用的上

評分

書很好,這個也是今後科學發展的一個細分方嚮。

評分

書很好,這個也是今後科學發展的一個細分方嚮。

評分

書不錯,是我們的教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