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 家宅 9787508641942

知日 家宅 97875086419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静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生活方式
  • 家宅
  • 建筑
  • 设计
  • 文化观察
  • 社会学
  • 民俗学
  • 旅行
  • 居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1942
商品编码:112237859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知日 家宅

定价:35.00元

作者:苏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8641942

字数:225000

页码:1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关于“家宅”,日本有一个“居心地”的说法,不只是居住的容器,而且是让人相爱相知、身心舒适的地方。家宅是躲风避雨的栖身之处,更是共享天伦的温馨之所,它还是反映建筑美学与历史文化的载体。日本家宅更是集高效利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处、关怀居住者感受等特点于一身的典范。专注日本文化、国内**人气连续出版品牌《知日》**弹《知日·家宅》特集,邀你一同走入日本人的私密生活空间——“家宅”,走访日本居住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拜访建筑大师、收集观点,感受来自日本的“家”的魅力。理想的住宅是能够营造与自然共同生活的地方。建筑家,就是整日为自己脑海中描绘的理想空间与不那么美妙的现实之间,不断往复、烦恼、思考的人。——安藤忠雄个人住宅排除了社会性,是依据个人欲望而建造的利己性质的建筑。——隈研吾我的概念是“反问建筑之初”,即重新解读和创造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身体与建筑的关系,接着将它们转化为新的空间与生活环境。——藤本壮介 知日特集,全新改版,每月一本。了解更多有关知日特集的信息,请关注知日微博@知日ZHI JAPAN

内容提要


  《知日·家宅》特集,深入日本人的私密生活空间——“家”,带你走访日本居住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拜访建筑大师、收集观点,感受来自日本的“家”的魅力。
  从白川乡到京都町家,日本人为何钟情木制建筑?他们如何保存和改良传统民居?
  从军舰岛、同润会公寓到团地,普通日本人的居所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从塔之家、电车屋到One Room Mansion,日本“蚁族”如何在都市夹缝中创造生活?
  从MUJI之家、不动产媒体到震后复兴,日本人如何改造和创想未来的居住环境?
  安藤忠雄、隈研吾、东孝光、藤本壮介……日本建筑大师用怎样的虔诚和智慧构筑了普通人的家?
  《知日·家宅》特集将为你一一揭晓答案。
  知日特集,全新改版,每月一本。
  了解更多有关知日特集的信息,请关注知日微博@知日ZHI JAPAN

目录


Feature
家宅の9人印象
以绘探访古民家
飞騨山间的伊吕波歌 白川乡的30个关键词
是“老房子”博物馆,还是未来村? 关于江户东京建物园
畸变的小岛 被遗弃的家
同润会公寓与兼平雄树 故去时代的留影
团地“空气感”的生活日常
对抗死亡的潜能探求 三鹰天命反转住宅
无常的生存 移动的家
自己生活的宇宙 专访都筑响一
6坪的名宅:东孝光“塔之家”
狭小住宅fantasy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生活创造家MUJI的住宅提案
东京R不动产:发现和传达房屋的价值
如铜版画般记录下所有痕迹的家 紫野之町家改造专访
半岛渔村的复兴计划 “板仓之家corehouse”小限度住宅
十人十色的住宅 专访隈研吾
HOUSE VISION 未来住宅的“跨界可能”
反问建筑之初 专访藤本壮介
安藤忠雄的原点:住吉的长屋
来自森林的庇护 前田圭介的“巢”
底层的天空和上层的小镇 Studio Velocity 解体层积住宅
“家”的笔墨想象
如风向标引领 建筑杂志掠影
别册 日和手帖
Regulars
【People】专访黑川雅之 比起合理的人生更想要过美丽的人生
【Books & Magazines】杂志《ku:nel》 食与眠中的慢生活
【photographer】泷泽宏 打破孤独的月球之石
【columns】虫眼蟲语 红色
【columns】告诉我吧!日语老师 这些年的“和製英語”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家宅:东方美学中的静谧空间》 “家宅”二字,在东方文化中承载着远不止遮风挡雨的物理属性,它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段历史的印记,一种生活哲学的载体。本书《知日·家宅》并非简单罗列建筑样式,而是深入探寻东方家宅的灵魂所在,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家宅的细致观察与解读,描绘出一幅幅关于“家”的美学画卷。 我们试图在这本书中,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装饰,去触碰家宅最核心的肌理。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到北方四合院的古朴庄重;从山野之间的隐士居所,到都市繁华中的庭院深深,每一处家宅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它关于建筑师如何将自然融于建筑,使得人与天地和谐共处;它关于居住者如何通过布局、陈设,营造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它更关于时间如何在木石之间留下痕迹,让房屋拥有生命,与居住者一同呼吸、一同成长。 翻开这本书,你将跟随我们的视角,漫步于古老的庭院,感受夏日微风拂过竹林的声音,倾听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的韵律。我们将探访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雕梁画栋上的寓意,一扇窗户的光影变幻,一张桌几的年代风华,以及一块古砖的尘埃故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共同构成了家宅的独特韵味,也折射出东方人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 书中,我们将不止于静态的展示。我们还将深入了解居住在这些家宅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如何与空间互动,又如何被空间所塑造。或许是一位老匠人,用世代传承的技艺修葺着自家的老屋;或许是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在现代的框架下,汲取传统精髓,创造出全新的居住体验;又或许是一位归隐的山人,在一隅天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简单日子。他们的故事,是家宅生命力的最佳注脚。 《知日·家宅》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它更是一次关于“生活”的哲学追问。在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我们或许可以从东方传统的家宅中,汲取一些关于“慢下来”、“静下来”的智慧。家宅,作为承载我们生活最私密、最核心的场域,它承载的不仅是居住的功能,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宁与归属。 这本书将带领你重新审视“家”的意义。它也许能让你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找到一丝传统的气息;也许能让你在忙碌的生活间隙,唤醒对静谧空间的美好向往;也许能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发现生活本身蕴含的诗意与哲理。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家宅,感受那份古老而又永恒的宁静。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寻觅那份属于生活的诗意与安稳。 (以上内容为基于“知日 家宅 9787508641942”书名所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现东方家宅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并未直接引用或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旧物,翻到一本老相册,里面是儿时住过的老房子,院子里种着槐树,夏天的时候,知了叫个不停,那种烟火气扑面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家”的怀念。我总觉得,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承载着一家人回忆和情感的港湾,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故事,每一件旧物都带着温度。我一直对那些关于老建筑、老物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很想知道古人是如何处理居住空间的,他们又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属于自己一方天地,并且将生活的情趣融入其中的。我想了解那些曾经的规制、陈设、园林布局,它们是如何体现主人的品味、学识,甚至是家族的地位。我一直觉得,这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痕迹,其实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传承。

评分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天,聊到各自家的装修风格,大家各执一词,有人喜欢现代简约,有人偏爱北欧风,也有人还是钟情于中式。我倒是觉得,如果能够将一些传统的中式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家居,或许能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有韵味的风格。我一直在寻找灵感,想了解古人是如何将一些意境和情感融入到居住空间的设计中的。比如,庭院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纳凉、观景、甚至是一个家庭成员交流的空间。还有室内陈设,一张案几、一盏灯、一幅画,都不是随意摆放,而是有着其特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住宅的空间美学和文化内涵,看看古人的智慧是如何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的,也许能给我一些新的启发。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纪录片,尤其是那些关于历史建筑和传统手工艺的。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时候,被那些匠人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深深打动。同样,我也很喜欢看一些关于古代生活方式的描绘,比如古人是如何布置家具、如何品茗赏画、如何养花弄草。我觉得,这些细节之处,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我总是在想,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古人是如何追求生活品质的?他们的家,是如何做到既实用又美观,既有秩序又富有生机的?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传统住宅,我一直觉得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比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布局、以及与自然的融合上的。我渴望能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找到一些能够启迪我当下生活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的概念非常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我总觉得,我们的老祖宗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遮风挡雨,更是融入了对自然、对生活、对家庭的深刻理解。比如,院落的设计,它是如何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又是如何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私密而又开放的交流空间?还有那些建筑的细节,比如木雕、砖雕,它们上面承载的寓意和故事,又是如何体现主人的品味和学识的?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住宅的深度解析,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以及装饰细节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有温度、更有文化底蕴的家的思考。

评分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的介绍,被他们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态度所吸引。尤其是在他们的居所里,无论是书房的布置,还是园林的营造,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总觉得,古代的住宅,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体现。我想了解,在那个没有现代文明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建筑和空间设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居住环境中的。比如,一扇窗,不仅仅是采光,更是框景,将窗外的自然美景引入室内。一张书桌,不仅仅是办公,更是思考和创作的场所。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这些细节,感受中国传统住宅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