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音乐史学习手册》按照西方音乐的风格划分为七章,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罗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20世纪音乐。每一章又分为研习提示、谱例分析、重点词汇、思考题、扩展阅读五个部分。
研习提示是针对该时期的音乐史发展脉络,以点、线的形式将主要知识内容列出;谱例分析则选取了该时期的重点音乐风格或技法进行简要介绍和讲解,以帮助读者理解;重点词汇是将该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体裁、风格、技法和音乐术语等单独列出,以提示读者该章节重要的知识点有哪些;思考题所提供的思路是让读者将某一时期的知识内容从线和面的层面进行思考;扩展阅读是为读者提供更进一步了解该时期音乐历史的主要文献。
《西方音乐史学习手册》是一本辅助工具书,适于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西方音乐史使用,也可以作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在自学西方音乐史时的参考书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
研习提示
第一节 古希腊人生活中的音乐
第二节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第三节 古罗马音乐
谱例分析
重点词汇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
研习提示
第一节 格里高利圣咏及其发展
第二节 中世纪的音乐理论
第三节 多声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第五节 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谱例分析
重点词汇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研习提示
箔一节文艺复兴早期音乐的新风格及音乐家群体
第二节 世俗音乐的繁荣
第三节 宗教音乐与文艺复兴晚期的音乐
谱例分析
重点词汇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四章 巴罗克音乐
研习提示
第一节 巴罗克音乐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第三节 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第四节 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 巴罗克晚期的几位大师
谱例分析
重点词汇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五章 古典主义音乐
研习提示
第一节 前古典主义时期( Pre-Classical)
第二节 海顿和莫扎特(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第三节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谱例分析
重点词汇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六章 浪漫主义音乐
研习提示
……
第七章 20世纪音乐
精彩书摘
切斯蒂的咏叹调常见为数字低音伴奏的形式;另外一些重要的咏叹调使用几件乐器伴奏(通常是两把小提琴和数字低音伴奏)。他的二重唱非常出色,常用平行三、六度进行,偶用模仿。切斯蒂的歌剧演出雇佣了当时最优秀的歌唱演员,大量炫技段落的展示使得他的咏叹调成为歌剧作品中最迷人的部分。
17世纪中叶,威尼斯歌剧表现出以下特点:1.注重于独唱;2.宣叙调和咏叹调(咏叹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模式)分开;3.合唱较少;4.器乐包括序曲、前奏和间奏(利都奈罗)。其中的一些特点,在此后二百年间不断的发展、完善。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中,佛罗伦萨人认为音乐是辅助诗歌的,而威尼斯只把脚本看作是音乐结构的支撑物。
3.那不勒斯的歌剧创作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是巴罗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中特别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他被认为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奠基人。1672年,斯卡拉蒂来到罗马,据说曾跟卡里西米(Carissimi)学习过,1679年在罗马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尽管住在罗马,但是为瑞典的克里斯蒂娜女王服务。1684-1702年在那不勒斯总督府任职。从1708年起在罗马和那不勒斯两地生活,为不同的宫廷和教堂服务。
A.斯卡拉蒂对歌剧的主要贡献是充分发展了歌剧中的戏剧表现。他不仅完善了返始咏叹调的形式,还可能是第一位使用乐队为宣叙调伴奏的作曲家。普遍认为他最伟大的歌剧是《王子复仇记》(Mitridate Eupatore,1707),这部作品为梅迪契家族的费迪南多公爵创作,但在威尼斯首演时却失败了。他在罗马的后期,公众受到其歌剧创作的影响,激起了对歌剧的热情,从而得到来自教会人士的高调反对。A.斯卡拉蒂创作了115部歌剧,有64部歌剧作品存世,这些作品显示出华丽的技巧和极高的创造力。其中最著名的是《格里塞尔达》(LaGriselda,1721),这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
人们通常将A.斯卡拉蒂看作是那不勒斯歌剧的奠基者,但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作为一位歌剧作曲家,斯卡拉蒂是在罗马起家,他的早期歌剧以及后期的一些作品都是为罗马创作的。仅就歌剧的音乐和脚本来说,他的歌剧中也只有《光荣的凯旋》可以被认为是真正具有那不勒斯特色,这也是他唯一一部喜歌剧;而其他作品更多是根植于17世纪威尼斯歌剧基础上的泛意大利风格的代表。
……
前言/序言
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是明确目标。本书编写的目标即:为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学生以及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提供帮助。
作为学习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学生,最重要的是了解西方音乐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杰出人物、风格特征、音乐形式的发展脉络以及音乐所传达的人文精神等。
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首要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发展史。但除此之外还应有更高一层的目标,即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成为会学习的人,也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之一。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①
西方音乐历史是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从公元前的古希腊直到今天,跨越了数千年。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始终在探索,在他们笔下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关于历史的写作。而近几十年来受诸多新观念的影响,传统史学观遭到质疑甚至颠覆。是否应该或可以期待一部公认“正确”的音乐史?我认为,多元、多解、开放,才是有意义的、应该追寻的目标。而这一切的基础,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应该还是来自较为成熟的西方音乐通史著作所选择的材料和思路。因此本手册一方面以国内各音乐学院通用的教材作为主干(请见参考书目),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提倡开放的思维,尽可能在开放的同时用不至于令初学者感到迷惑的方式打开视野。
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我很赞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②的“结构主义”教育理念。他认为学好一门课程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这门学问的基本原理即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再去接触具体知识,不仅可以增强记忆、透彻理解,更可举一反三。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主题围绕西方音乐史的学习与探索,但明确排除了您提到的《西方音乐史学习手册》的具体内容。 --- 探索西方音乐的宏伟画卷:从格里高利圣咏到二十世纪的激变 本书名称:《和声的演进:西方音乐史的脉络与审美》 ISBN: (此处应有具体ISBN,为示例暂缺) 定价: (此处应有具体定价,为示例暂缺) 导言:聆听历史的回响 西方音乐,这门拥有两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旋律与节奏的排列组合,它是特定时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潮、宗教信仰乃至技术革新的无声记录者。要真正理解巴赫的对位法如何反映了启蒙时代的理性秩序,或者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如何捕捉了十九世纪末的迷茫与感官体验,我们必须超越简单的年代划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力学。 《和声的演进:西方音乐史的脉络与审美》并非一部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且充满批判性思维的音乐史认知框架。本书将引导学习者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从古希腊文明的音律哲学初探,直至二十世纪初的结构性解体与重生,专注于关键转折点、核心审美范式的转移,以及关键人物的创新性贡献如何重塑了音乐语言本身。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读者“用耳朵理解历史”的能力,而非仅仅是记忆人名和作品编号。我们力求揭示:何种社会需求催生了复调音乐的复杂性?何种技术突破(如记谱法的完善)使得宏大叙事的歌剧成为可能?以及,当古典主义的平衡原则在浪漫主义后期受到挑战时,音乐是如何寻求新的表现出口的? 第一部分:根基与奠基(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早期) 本部分将重点探讨西方音乐的哲学起源与早期形态的固定化过程。我们将考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克塞斯的音律理论如何奠定了西方音乐对“和谐”的早期认知。 格里高利圣咏的规范化: 不仅是礼拜仪式的声音,更是早期单音音乐如何通过教会权力系统实现标准化和传播的关键案例。我们将分析其旋律特点、调式系统,并探讨其在早期欧洲文化统一中的作用。 记谱法的革命: 从纽姆记谱法到线条记谱法的演变,是音乐从“记忆的艺术”转向“精确再现的科学”的决定性一步。我们将详细解析阿雷佐的圭多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贡献,以及这如何为后世复调音乐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前提。 早期复调的萌芽: 重点关注奥尔加农(Organum)的发展,解析平行进行的音响如何逐渐让位于更自由、更具织体感的对位关系。这一阶段的音乐,是对早期单音世界的一次温柔的、但却是结构性的扩张。 第二部分:巴洛克的宏伟建筑与情感表达(约1600-1750年)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结构化、戏剧化和技术完善的黄金时代。本部分将深入解析“巴洛克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的形成过程。 歌剧的诞生与“人声的戏剧”: 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的哲学思辨如何催生了以清晰歌词表达情感为核心的“新音乐”。我们将剖析早期歌剧(如蒙特威尔第的作品)如何建立起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对话机制。 对位法的登峰造极: 本章将聚焦巴赫的创作,探讨赋格(Fugue)这种音乐形式如何体现了理性主义与精妙结构的美学典范。分析其主题发展、声部处理以及如何将早期的对位原则推向了技术上的极致。 协奏曲的成熟: 重点考察维瓦尔第和巴赫如何确立了协奏曲体裁的基本框架——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以及主奏乐器与乐队(Tutti)之间对比与交织的艺术。我们将辨析巴洛克协奏曲中“力度对比”与“织体密度”对听觉效果的影响。 第三部分:古典主义的平衡与清晰(约1750-1820年) 随着启蒙运动的思潮普及,音乐审美开始从巴洛克的复杂装饰转向清晰、平衡和普世可懂的结构。 奏鸣曲式原理的建立: 奏鸣曲式(Sonata Form)作为古典时期最重要的结构逻辑,其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部张力与解决机制,是理解海顿、莫扎特乃至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关键。本书将通过具体的乐段分析,阐释这种“冲突与和解”的戏剧结构。 交响曲的普及与社会功能: 随着贵族赞助的衰退和公共音乐会的兴起,交响曲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宏大体裁。我们将分析海顿如何将交响曲从早期的四乐章框架塑造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 钢琴的崛起: 键琴(Harpsichord)到钢琴(Fortepiano)的转变,不仅是机械结构的变化,更是音乐表现力扩展的先声。分析莫扎特如何利用钢琴的力度变化来精细地雕琢情感层次。 第四部分:浪漫主义的个体抒情与无限追求(约1820-1900年) 浪漫主义时期是音乐史上个体情感表达获得空前自由的时代。音乐不再仅仅是结构美的体现,而成为个人灵魂深处的私密独白。 标题音乐与叙事化: 随着文学和绘画的渗透,音乐开始承担起描绘具体场景、表达复杂叙事的功能。我们将考察李斯特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如何挑战了传统器乐形式的边界。 民族乐派的兴起与地方色彩的注入: 探讨十九世纪中后期,如俄国五人组、捷克作曲家如何从民间音乐、传说和历史叙事中汲取灵感,为西方音乐的“普世性”注入了多样化的地域声音。 晚期浪漫主义的边界推移: 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念,以及其对调性系统的极端使用,如何预示了二十世纪和声语言即将面临的危机与瓦解。我们将分析和弦的“延迟解决”如何创造出近乎永恒的紧张感。 结语:调性之外的探索 本书以十九世纪末的音乐实验作为结束点,为读者留下开放性的思考:当调性中心彻底瓦解,音乐的组织原则将走向何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过去”的地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纪音乐的激进性与复杂性,从而带着历史的眼光去聆听未来。 目标读者: 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史爱好者、对西方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自学者。本书假设读者对基础乐理有一定的了解,但会为关键术语提供详尽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