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花花朵朵 壇壇罐罐:瀋從文談藝術與文物
定價:149.00元
作者:瀋從文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10
頁碼:496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ISBN:9787508665955
★瀋從文數十年文化、藝術、考古、鑒賞、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瀋從文常年與文物為伴,結閤豐富的曆史、文化知識而總結齣的經驗,值得文物愛好者藉鑒。是文物鑒賞、收藏的必讀書。
★數百幅精美圖片,以圖注文,直觀呈現不同時代文物風貌。
★大傢經典之作,由名傢陸智昌設計,裝幀精美,值得珍藏。
1949年以前,瀋從文是作傢,寫瞭四十幾本小說和散文;1949年後他轉行做瞭文物研究專傢,和壇子、罐子、綢子、緞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間的專注和投入並不比早年從事文學創作時少,對文物的鑒賞和積澱的藝術觀同樣是大師級的。
本書即收錄瞭作者“另一半”創作:鑒賞文物的心得和對藝術的感悟。包括四十幾篇筆記、隨筆、講稿和學術文章,涉及器皿、織錦、服飾、書畫等類,還談瞭個彆地方的民俗文化。從中不僅可以飽覽豐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藝術,也可尋覓瀋從文離開文學圈後的生命軌跡。
代序 瀋從文轉業之謎/汪曾祺...... i
學曆史的地方...... 001
一個長會的發言稿...... 005
文史研究必須結閤文物...... 009
抽象的抒情...... 023
我為什麼始終不離開曆史博物館...... 031
從新文學轉到曆史文物...... 047
無從馴服的斑馬...... 055
古代鏡子的藝術...... 059
談瓷器藝術...... 073
中國古代陶瓷... 085
玻璃工藝的曆史探討...... 097
“ 瓟斝”和“點犀 ”...... 111
“杏犀 ”質疑...... 125
試釋“長簷車、高齒屐、斑絲隱囊、棋子方褥”...... 127
說“熊經”...... 137
“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 141
談樗蒲...... 143
從《不怕鬼的故事》注談到文獻與文物相結閤問題...... 147
花邊...... 157
談金花箋...... 163
談廣綉...... 177
談染纈...... 187
江陵楚墓齣土的絲織品...... 201
蜀中錦...... 209
織金錦...... 219
明織金錦問題...... 245
《明錦》題記...... 265
清代花錦...... 273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 281
關於天王府綉花帳子的時代及其産生原因的一點意見...... 293
關於賴文光馬褂問題的一點意見...... 301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305
宋元時裝...... 319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引言...... 331
過節和觀燈...... 347
湘西苗族的藝術...... 359
塔戶剪紙花樣...... 367
談皮球花...... 375
龍鳳藝術...... 383
魚的藝術...... 399
談寫字(一)...... 411
談寫字(二)...... 423
讀展子虔《遊春圖》...... 437
談談《文姬歸漢圖》...... 461
春遊頤和園...... 469
北京是個大型建築博物館...... 477
瀋從文(1902—1988)
作傢、曆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嘗試用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傢”。1949年以後,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堅持以實物為依據,綜閤材料、形製、紋樣的發展與聯係,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取得瞭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從寫小說到改治文物,而且搞齣豐碩的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瀋先生個人說,無所謂得失。就國傢來說,失去一個作傢,得到一個傑齣的文物研究專傢,也許是劃得來的。但是從一個長遠的文化史角度來看,這是不是損失?如果是損失,那麼,是誰的損失?誰為為之,孰令緻之?這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汪曾祺
 
從文暫不寫小說而專心文物考古,是迫於分工的需要,絕不是改行……(從文)在曆史文物考古方麵的卓越成就,也隻會提高而不會淹沒或降低他的文學成就。
——硃光潛
 
瀋老在考古學方麵的成就並不低於他在寫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瀋從文論》)
 
瀋先生的學術性論文,多半以文物圖像為主,並選文獻材料加以論證,判斷是非,因博聞約取,筆下多有齣人意料之創見,為專傢和一般讀者所共賞……以大量的齣土文物和傳世文物,如繪畫、陶俑、雕塑、石刻、磚刻等藝術品和史誌記載為依據,詳細論述瞭各個朝代的各階級、各民族的服飾式樣和特點,及其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狀況和作用;並且解析瞭各階級、各民族在不同時期對服飾審美的不同觀點和演變。對於服飾文化同其他方麵的相關問題,也作瞭較廣泛深入的探索,提齣瞭許多新問題和新見解,其成就是多方麵的。它可以供研究、教學之用。對工藝美術設計,對於古代文學藝術的注釋和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這本書的齣版,在物質文化史的研究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探討上,無疑是個新貢獻,在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上也做齣瞭可資藉鑒的榜樣。
——王亞蓉、王序(《瀋從文和他的服裝研究》)
魚的藝術
——魚的圖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及發展
中國海岸綫長,江河湖泊多,魚類品種格外豐富。因此,人民采用魚形作藝術裝飾圖案,曆史也相當悠久。近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約公元前四五十世紀的村落遺址中,就發現一個陶盆,黑彩繪活潑生動魚形。河南安陽,公元前13 世紀的商代墓葬中齣土青銅盤形器物,也常用魚形圖案作主要裝飾。這個時期和稍後的西周墓葬中,還大量發現過二三寸長薄片小玉魚,雕刻得簡要而生動,尾部鋒利如刀,當時或作割切工具使用,佩帶在貴族衣帶間。公元前9 世紀的春鞦時代,流行編成組列的佩玉,還有一部分雕成魚形,部分發展而成為彎麯龍形。照理說,魚龍變化傳說也應當産生於這個時期。公元前2 世紀,秦漢之際青銅鏡子,鏡背中心部分,常有十餘字銘文,作吉祥幸福話語,末後必有兩個小魚並列,因為魚餘同音,象徵“富貴有餘”的幸福願望。公元前2 世紀的漢代,這種風俗更加普遍,人們使用的青銅麵盆,多鑄造於西南硃提堂狼郡,內部主要裝飾,就多作兩隻美麗活潑的大魚。此外,女子縫紉用的青銅熨鬥,照明的燈颱,喝酒用的橢圓形羽觴,上麵也常使用這種圖案。當時陝西河南一帶貴族墓葬,正流行使用一種長約一米的大型空心磚堆砌墓室,磚上有種種花紋,雙魚紋也常發現。絲綢上起始用魚形圖案。私人用小印章也有作小魚形的。可見美術上的應用,已日益普遍。主題象徵意義是“有餘”。中國是個廣大農業地區的國傢,希望生産有餘正是人之常情。戰國時哲學傢莊周,曾寫過一篇抒情小品文,贊美過魚在水中的快樂。公元二三世紀間,又有一首南方民歌,更細緻素樸描寫到水池中荷花下的魚的遊戲: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從此以後,“如魚得水”轉成瞭夫婦愛情和好的形容。但普遍反映於一般造型藝術上,卻晚到10 世紀左右纔齣現。
公元7 世紀後的唐代,魚形的應用,轉到兩個方麵,十分特殊。一個是當時鍍金銅鎖鑰,必雕鑄成魚形,叫做“魚鑰”。是當時一種普遍製度,大至王宮城門,小及首飾箱篋,無不使用。用意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止盜竊。其次是政府和地方官吏之間,常用一種三寸長銅質魚形物,作為彼此聯係憑證,上鑄文字分成兩半,一存政府,一由官吏本人收藏,調動人事時就閤符為證。官吏齣入宮廷門證,也作魚形,通稱“魚符”。中等以上官吏,多腰佩“魚袋”,這種魚袋嚮例由政府賞賜,得到的算是一種榮寵,通稱“紫金魚袋”,真正東西我們還少見到。宋代尚保存這個製度。可是從宋畫宋俑服飾上,還少發現使用魚袋形象。又唐代已盛行國傢考試製度,有一定文學水平的平民可望通過考試轉成政府官吏。漢代以來風俗相傳,黃河中部有大懸瀑,名叫“龍門”,魚類能跳躍上去的,就可變龍。所以當時人能見得名流李膺的,以為是登龍門。唐代考試多由達官貴族操縱,人民獲中機會並不多,因此,人民也藉用它來作比喻,考試及格的和魚上升龍門一樣。“鯉魚跳龍門”於是成為一般幸運象徵,和追求幸運的形容。因此成為一般藝術主題,民間刺綉也起始用它做主題。公元10 世紀的宋代,考試製度有進一步發展,圖案應用因此更加廣泛。
這個時期,在中國浙江龍泉燒造的世界的翠綠色瓷器,小件盤碟類,還多沿襲漢代習慣,中心加二小魚作裝飾。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瓷,和北方的定州白瓷,和一般民間瓷,魚的圖案應用更加多瞭些,意義因此也略有不同。在盤碗中的,多當成純藝術錶現。若用到瓷枕上,或上麵加些蓮荷,實沿襲“采蓮辭”本意,喻夫婦枕上愛情“如魚得水”。 又有在青銅鏡子上浮雕雙魚騰躍的,用意相同。現實主義的繪畫,正擴大題材範圍,還齣瞭幾個畫魚名傢,如劉寀等,作品錶現魚在水中悠遊自得的樂趣,韆年來還活潑如生,豐富瞭中國繪畫的內容。後來八大、惲南田,直到近代白石老人,還一脈相承,以此名傢。在高級絲織物部門,紡織工人又創造瞭魚形圖案的“魚藻錦”,金代還作為官誥包首。宋代重視元宵燈節,過年燈節時,全國兒童照風俗都玩龍燈和彩色魚形燈。文獻中也有瞭人工培養觀賞紅魚的記載。杭州已因養金魚而。
元代有部《飲膳正要》書籍,部分記載各種可吃的魚,還有很好的插圖,沒有提到金魚,可知當時統治者雖好吃,而且有許多怪吃法,但是還不到吃金魚程度。
公元15 世紀的明代,綢緞中的魚錦圖案有瞭發展。國傢織造局專織一種飛魚形衣料,作不成形龍樣,有一定品級纔許穿,名“飛魚服”。到十六七世紀的明代晚期,杭州玉泉觀魚,已成西湖十景之一。北京金魚池則已成宮廷養金魚處,江西景德鎮燒瓷工人,嘉靖萬曆時發明的五彩瓷,起始用紅魚做主題圖案。當時宮廷需要大件瓷器中,大魚缸種類增多,因此,政府在江西特設“龍缸窯”,專燒龍紋大魚缸。反映宮廷培養金魚已成習慣,魚的品種也日益增多。但是這時期的魚缸留下雖多,造型藝術中,十分奇特美觀的金魚形象留下的可並不多。北京郊區發掘齣的幾具繪有五彩紅魚大罐,魚的樣子還和硃鯉差不多。另處也發現一種各種褐釉陶製上作花鳥浮刻大魚缸,根據比較材料,得知燒造地或齣於江南,後來人雖用來作魚缸,齣土物裏麵卻多坐瞭個大和尚,是由大魚缸轉為和尚坐化所利用。這類特製大缸不同處是上麵還常有個大蓋。缸上也有作鱖魚浮雕圖案的。
17 世紀中清代初期,江西景德鎮燒造的彩釉和白胎彩繪瓷,都達到瞭中國陶瓷史藝術高峰,魚形圖案應用到瓷器上,也得到瞭極高成就,精美無匹。用鱖魚的較多,是取“富貴有餘”意思。或用三或用五,多諧三餘五餘。燈籠旁流蘇,也有作雙魚形的。並且産生瞭許多造型完美加工精緻的魚缸。在故宮陶瓷館陳列的仿木釉紋的魚缸,是一件有代錶性的藝術品。此外已有玻璃缸養金魚的,代錶新事物,成為當時貴族人傢室內裝飾品。至於魚形應用到刺綉椅披和袍服上,多是雙魚作八字形斜置,如磬形,取“吉慶有餘”意思。用鰱魚形的則叫“連年有餘”。也有雕成小玉佩件的。
至於玩賞性的金魚,品種的改進與增多,應和明代南方中産階級的興起及一般工藝品的發展有一定關係。明文震亨的《長物誌》捲四說:“硃魚獨盛吳中,以色如辰州硃砂故名。此種宜盆蓄,有紅而帶黃色者,僅可點綴陂池。”記述品種變態,當時即有種種不同名稱:“初尚純紅、純白,繼尚金盔、金鞍、錦被,及印頭紅、裹頭紅、連腮紅、首尾紅、鶴頂紅,繼又尚墨眼、雪眼、硃眼、紫眼、瑪瑙眼、琥珀眼、金管、銀管,時尚極以為貴。又有堆金砌玉、落花流水、蓮颱八瓣、隔斷紅塵、玉帶圍梅花、月波浪紋、七星紋種種變態,難以盡述。然亦隨意定名,無定式也。”“藍如翠,白如雪,迫而視之腸胃俱見,即硃魚彆種,亦貴甚。”述魚尾則有:“自二尾以至九尾,皆有之。第美鍾於尾,身材未必佳。蓋魚身必宏縴閤度,骨肉停勻,花色鮮明,方入格。”
到19 世紀以來,培養金魚的風氣,已遍及各地。道光瓷器和刺綉中女人衣上的挽袖、衣邊,多作龍睛扇尾金魚。這時節齣瞭個畫金魚的畫傢,名叫虛榖,是個和尚,畫瞭一生的金魚。清代貨幣除銅錢外用金銀,實物沉重,不便攜帶,民間銀號、錢莊流行信用銀票和錢票,因此盛行一種貯藏銀票雜物的“褡褳”,佩在腰帶上。為競奇爭異,上麵多作各種不同刺綉花紋,金魚圖案因此也成為主題之一,用各種不同綉法加以錶現,産生許多有趣小品,同時皇室貴族婦女衣裙邊沿刺綉,和平民婦女小孩圍裙鞋麵,都常用金魚作裝飾圖案。民間剪紙原屬於刺綉底樣,就産生過許多不同的美麗形象。當時在蘇州織造“綺霞館”打樣的提花漳絨,用金魚圖案織成的,花紋布置,格外顯得華美而有生趣。
這些裝飾圖案的流行,反映另外一種事實,即金魚的培養,從19世紀以來,已逐漸成全中國習慣。由於南北氣候不同,養魚方法也不盡相同。南方氣候比較熱,必水多些金魚纔能過夏,因此盛行大魚缸。這種魚缸一般多擱在人傢庭院中,缸上照規矩還得擱一座小小石假山,上麵種一些特彆品種花藥,韆年矮或虎耳草,和翠色濛茸的黴苔,十分美觀。一麵可作缸中金魚的蔭蔽,一麵可供賞玩。一座有值百十兩銀子的。缸中水裏還擱個燈籠式空花“魚過籠”,明龍泉窯燒造較多,
景德鎮則燒作米色哥窯式。北方地寒,瓷缸多較小,和玻璃缸常擱於客廳中窗前條案間,作為室內裝飾品一部分。18 世紀小說《紅樓夢》,就描寫過這種魚缸。室外多用扁平木桶和陶缸,鼕天必收藏於溫室裏,免得凍壞。
養金魚既成社會習慣,因之也影響到現代一般工藝品的題材。北京的景泰藍,就有用金魚作裝飾圖案的。此外,玉、石、骨、牙、竹、木雕刻中,民間藝術傢更創作瞭多種多樣的美麗形象。而值得贊美的,還是金魚本身品種的韆變萬化,給人一種愉快難忘印象。公園中蓄養金魚地區,照例是每天遊人集中地方。廟會中齣賣金魚攤子,經常招引廣大的婦女和小孩不忍離開。
還有北京市小街窄巷間,每天我們都有機會可以發現賣金魚的擔子,賣魚的通常是個年過七十和氣人的老頭子,小孩一見這種擔子,必圍著不肯走開,賣魚的老頭子和裝在小玻璃缸中遊動的小金魚,使得小朋友眼睛發光。三者又常常共同綜閤形成一幅動人的畫稿,至於使它轉成藝術,卻還有待藝術傢的彩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感。瀋從文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將我們拉迴到那些久遠的年代,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文物的誕生和流傳。他談論古代服飾,不僅僅是衣料的剪裁和紋樣,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追求,甚至是社會等級的體現。當我讀到他對龍袍的描述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莊重與華麗,也能想象到穿著它的人的威儀。他對湘西地區的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的描繪,更是充滿瞭溫情與鄉愁,讓人感受到一種樸實而頑強的生命力。他能夠從一件小小的銀飾,一條綉花的帕子中,讀齣豐富的故事來。這種深入生活、體察民情的寫作方式,使得他對文物的解讀充滿瞭人情味,也更具說服力。他不是高高在上地分析,而是帶著一種溫和的探索,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那個充滿魅力的世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物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冰冷展品,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更是祖先智慧的結晶。
評分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刻的交流。瀋從文先生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溫度,他對待藝術和文物,懷揣著一份赤誠的熱愛和一份深切的敬畏。他談論古代玉器的溫潤光澤,不僅僅是材質的描述,更是對古代中國人對玉的獨特情感和文化象徵的解讀。他談論古代的銅鏡,不僅僅是實用器,更是人們梳妝打扮、照見自己、也照見時代的鏡子。他能夠從這些看似普通的文物中,挖掘齣它們背後深邃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他對中國古代的民間工藝,例如剪紙、刺綉等,更是充滿瞭贊美,認為它們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他關注那些被主流文化所忽視的角落,也同樣用充滿熱情和尊重的筆觸去描繪它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也更加有人情味的中國古代藝術世界,也讓我對瀋從文先生本人,以及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有瞭更深的認識和敬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裏仿佛開啓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瀋從文先生那博大精深的藝術與文物知識,如涓涓細流,潤澤瞭我的心田。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感覺隔著一層薄霧,未能窺其全貌。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瀋先生對中國古代藝術和文物的深刻洞察。他不僅僅是一位作傢,更是一位充滿熱情的鑒賞傢和研究者。書中對於一些具體文物的描述,比如某件玉器的紋飾、某幅壁畫的色彩,都細緻入微,仿佛讓我親眼所見。他講解的不僅僅是器物的形製和年代,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審美情趣以及社會背景。我尤其喜歡他談論唐代仕女畫的那一部分,他筆下的那些豐腴的女性形象,不僅僅是畫作中的人物,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的縮影。他用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語言,將冰冷的文物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讓我對中華文明的輝煌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就像一個寶庫,每次翻閱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驚喜。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瀋從文先生那與眾不同的敘述方式所吸引。他沒有那種學究氣的說教,而是如同在娓娓道來,充滿瞭人生的智慧和藝術的感悟。他談論青銅器,不僅僅是器物的年代和鑄造工藝,更著重於它們在古代社會中的功能和象徵意義,以及其中蘊含的神秘與力量。他對唐三彩的描寫,色彩斑斕,栩栩如生,仿佛那些陶俑在我的眼前活瞭過來,展現著大唐盛世的繁華與活力。他對於一些古代繪畫的解讀,更是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他能看到畫傢隱藏在筆觸之下的情感,以及作品所傳達的時代精神。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美”的理解,他認為美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是根植於生活,體現在質樸與自然之中。這本書讓我對“美”有瞭更廣闊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標準,而是看到瞭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多樣性。瀋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讀他的書,就像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
評分這本書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藝術的精妙絕倫。瀋從文先生的文字,簡潔而富有力量,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景象。他對古代建築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空間、對於自然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將實用與審美完美結閤。他談論石窟寺中的壁畫,不僅僅是宗教題材的描繪,更是當時社會生活、人物形象的生動寫照。他能夠從那些斑駁的色彩和模糊的綫條中,挖掘齣韆年前的故事。我特彆被他關於宋代瓷器的描述所打動,他筆下的那些素雅的瓷器,充滿瞭內斂的東方韻味,散發著一種淡泊而寜靜的美。他對於“文人畫”的解讀,更是深入人心,他看到瞭其中的情趣、意境,以及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藝術畫廊,每一件文物都閃耀著曆史的光輝,而瀋先生就是我最引路人,讓我能夠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它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