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记丛刊:义门读书记(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中下册)

学术笔记丛刊:义门读书记(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何焯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笔记
  • 义门读书记
  • 经学
  • 传统文化
  • 古籍整理
  • 竖排版
  • 套装
  • 注疏
  • 明清文献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1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183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0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义门读书记是清代著名学者何焯发正经义、评阅史书、阐释诗文的一部内容丰富的读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点校说明
凡例
第一卷 大学
第二卷 中庸
第三卷 论语上
第四卷 论语下
第五卷 孟子上
第六卷 孟子下
第七卷 诗经上
第八卷 诗经下
第九卷 左氏春秋上
第十卷 盖民春秋下
第十一卷 谷梁春秋
第十二卷 公羊春秋
第十三卷 史记上
第十四卷 史记下
第十五卷 前汉书 纪
第十六卷 前汉书 表志
第十七卷 前汉书 列传
第十八卷 前汉书 列传
第十九卷 前汉书 列传
第二十卷 前汉书 列传
第二十一卷 后汉书 纪
第二十二卷 后汉书 列传
第二十三卷 后汉书 列传
……
中册
下册

精彩书摘

  吾日三省吾身章忠信所以进德也。故曰得为学之本。传习是业。人生日用要务。如事亲从兄。处事接物。何往非切于身。乃独约举三者。不亦疎乎。须认取省字。盖省察工夫必加意于易忽之处。乃为至精至密。人生为己谋无不尽。为己之私慝谋亦无不尽。至于泛泛悠悠之人。则容有不忠者矣。人于父兄之前。不敢不以实。君上之前。不敢不以实。至于相狎相等之友。则容有不信者矣。人于苦心劳力所得。未有不益求精熟者。至于见成传授。出口入耳。得之甚易。视之无难。则容有不习者矣。于此日加省察。乃不惟日用要务皆反身而诚。且至精至密。他人易忽之处。工夫无所遗矣。如此看三不字。正极包括周备。非疎漏也。乃安溪先生看此章书之大意。三者皆要从身字认取。而用先生之说细细洗发。为人谋而不忠乎。人字对下朋友言之。道千乘之国章何以聚人。日财。故为政莫先于戒专利。若侈用无节。则财匮。不得不出于聚敛矣:故敬信之后郎继之以节用也。然民之疾苦。非上所能尽知。苟其虑之不周。虽有良法美意。庸有不被其泽者。必随时随事常存爱人之心。而后能以身体之。民生可得而遂也。世得云。以时只是重。农。故归于务本。而五者皆是论其所存。正德问文尚如此分晓。东汉韦彪云。农人急于务而苛吏夺其时。欲急其所务。当先除其所患。是末句善据。注。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按。各有次第。乃读经之要法也。
  ……

前言/序言


學術筆記叢刊:義門讀書記(繁體豎排版)(套裝上中下冊) 前言 《義門讀書記》非新著,亦非孤立之作。其緣起於學術演進之脈絡,承繼前人治學之道,更添今人之體悟。本叢刊之名,雖曰「學術筆記」,實則蘊含深意。「學術」二字,標示其嚴謹求實之精神;「筆記」二字,則透露其精粹提煉之方法。所謂「義門」,非僅指某地某時,而是象徵一種治學態度,一種傳承精神,一種對學問窮根究柢的執著。 叢刊之為「套裝上中下冊」,亦非拘泥於篇幅,而是順應義理之自然流轉,將學術探討劃分為不同層次、不同面向,以期讀者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得其精髓,融會貫通。 卷一:義門之基 — 溯源與方法 卷一聚焦於「義門」學術精神之溯源及其治學方法的建構。此卷非以史家之筆,逐一梳理「義門」學術的歷史淵源,而是從更廣泛的學術思想史角度,探討何謂「義門」的治學精神,及其在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中所體現的共性。 首先,本卷將深入剖析「義門」作為一種治學模式的特質。這包括對經典的深刻理解、對學術流派的辨析、對前人學說的批判性繼承,以及對問題的深入追問。此處所言之「義門」,並非僅限於學術上的名詞,更是一種人格的修養,一種道德的錘鍊,一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我們將考察,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如何通過經史子集的研讀,培養健全的人格,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本卷將詳細闡述「義門」的治學方法。這包括對「讀」的層層遞進的理解:從「博覽」到「精讀」,從「理解」到「體悟」,從「記」到「用」。我們將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分析,如何提取學術要旨,如何構築學術框架,以及如何進行有建設性的學術批判。同時,將強調「筆記」在治學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好的學術筆記,不僅是知識的記錄,更是思想的沉澱,是問題的發掘,是創新的萌芽。本卷將分享不同學術大家在筆記寫作上的經驗,以及如何將零散的筆記匯聚成系統的學術體系。 再者,本卷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治學的目標不僅在於知識的積累,更在於思想的成熟與智慧的啟迪。「義門」精神,鼓勵學子跳出書本,將學術關照現實,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因此,本卷亦將探討學術倫理,以及如何將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相結合。 卷二:義門之辯 — 經典與理論 卷二將深入到具體的學術領域,通過對一系列重要經典的研讀與辨析,展現「義門」學術的理論深度與廣度。此卷的特色在於,不囿於某一學科的劃分,而是力求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現學術研究的整體性。 本卷將從多個視角切入,對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經典進行深度解讀。例如,在哲學領域,我們將考察儒、道、釋等主要思想體系的發展脈絡,辨析其核心概念,並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在歷史領域,將不僅關注史實的陳述,更注重對歷史事件背後邏輯的探究,對歷史人物動機的分析,以及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在文學領域,將深入品味詩詞歌賦的意境,解析小說戲曲的藝術魅力,並探討文學與社會、與人生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本卷將強調「義門」學術的「辨」的精神。即,對經典的理解,非一成不變,而是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與辨析。我們將看到,學者如何通過對不同學說的比較,找出其異同,識別其優劣,並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辨」的過程,既是對前人學說的致敬,也是對學術真理的追求。 此外,本卷將通過對具體學術爭鳴的梳理,展現「義門」學術的活力與創造性。學術的進步,往往伴隨著質疑與辯論。本卷將引導讀者,學會如何在學術討論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的觀點,並在相互啟發中,形成更為成熟的學術判斷。 卷三:義門之用 — 應用與傳承 卷三將視角轉向學術的應用與傳承,探討「義門」學術如何在當代社會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將寶貴的學術遺產傳承給後人。此卷旨在 bridging the gap 聯繫學術研究與實際生活,並為學術的永續發展提供啟示。 在應用層面,本卷將展示「義門」學術如何在不同領域得到應用。這可能包括,將傳統的治理智慧應用於現代管理,將古典的美學理念融入當代設計,將歷史的經驗教訓用於當前的社會問題分析,以及如何通過學術研究,為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本卷強調,學術並非高懸於象牙塔,而是應當與社會緊密相連,服務於社會的需求。 在傳承層面,本卷將深入探討學術傳承的機制與方法。這包括,如何建立有效的學術導師制度,如何培養新一代的學術人才,如何保護和發揚優秀的學術傳統,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展學術傳播的渠道。本卷也將關注,在當代社會,如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學術的價值,激發對學術的興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 最後,本卷將是對「義門」學術精神的昇華與總結。它將引導讀者思考,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應當如何繼承和發揚「義門」所代表的嚴謹、求實、批判、創新的學術精神,如何將其轉化為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動力,從而真正實現學術的生命力與價值。 結語 《義門讀書記》套裝,通過對「義門」學術精神的溯源、辯析與應用,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面而深刻的學術圖景。這是一套引導學子走上嚴謹治學之路的啟蒙讀物,也是一套激勵學者不斷探索真理的理論寶典。願所有閱讀此書的讀者,都能從中汲取養分,點燃學術的熱情,繼承「義門」的衣缽,在學術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有所建樹。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翻阅的宝藏级别读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我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原本困扰我的问题,在作者的梳理下迎刃而解。这套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深入、更批判性地去审视和理解那些重要的思想遗产。对于希望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的同道中人来说,能够拥有并细细品读这样的著作,无疑是一种幸运。我已经开始期待未来能有机会进一步探讨书中的某些论点了。

评分

很久没有遇到如此让人感到“有料”的学术著作了。我通常阅读学术书籍会比较挑剔,很多作品往往是“高开低走”,开篇引人入胜,中间却开始空泛。然而,这套书从头至尾都保持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它没有使用过多华丽辞藻去粉饰太平,而是用扎实的研究和严谨的论证来支撑观点。每一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因为里面蕴含的思考深度,绝不是一扫而过就能消化的。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参考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可以说,它是一本能够让你真正“动脑子”的书,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信息的工具书。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需要认真对待知识的年代。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墨色清晰,即便是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这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快餐读物能比拟的。尤其是繁体竖排的版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人来说,简直是如沐春风,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籍的对话。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慢慢地沉浸其中,那种沉静的阅读体验,是现在很多出版物难以给予的。装帧细节上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既保持了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的文字风格。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作者的笔触并不僵硬,反而有一种文人的风骨和对所研习对象的深情。竖排的版式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非常自然,目光顺着文字的走向,心绪也跟着沉静下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他人观点时,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气呵成的长篇论述,而不是生硬的章节堆砌。这种行文的优雅,让枯燥的学术探讨也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案头苦思冥想时的神态。对于那些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美感也有所追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火花。这套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到,让我对“义门读书记”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某些经典文本的简单解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对于一些晦涩的观点,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例证来加以阐释,使得原本难以捉摸的学理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细节的把握,那种对原著的尊重与批判性继承,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深入钻研某一领域,而不是只求皮毛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系统性梳理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阶梯。

评分

何焯于62岁时去世。死后康熙皇帝下诏,复其原官。破例赠予侍读学士,并赏赐金钱,给予立传,回乡治丧,令地

评分

学术笔记丛刊,趁着中华书局还没来得及重排,赶紧买~

评分

民 族汉族

评分

很好的经典书籍,留下收藏,慢慢看了。

评分

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京东购书,优惠很多,叠券更有优惠,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好评!

评分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晚号茶仙; 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寄籍崇明,为为官后迁回长洲(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

评分

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南巡,访觅逸贤,经宰相李光地推荐,通过考试,被安排在南书房供职,赐为举人。次年,参加礼部考试,末取,赐为进士,又选为庶吉士。后于皇八子府当侍读,兼任武英殿纂修。不久,受人诬陷被囚,家藏书籍被抄。朝廷派人未见任何犯上之语,相反却发现了焯退还吴县知县赠送金钱的信稿,终于发还书籍,仅免其官职,仍在武英殿工作,并表彰他清正廉洁。焯身陷囹圄时,身带着镣铐,仍在朗读《易经》。

评分

授平民学子,因有道义而多次受到表彰。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义门,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思佐、祖父应登、父亲何栋都是县学生;伯父何秉,字与偕,由苏州迁入崇明后,在清顺治四年(1647)及第进士。何焯赞赏家中父老的品行,决心承继祖辈的传统门风,成人后自号义门。他重文轻财,把自己应得的产业推让给诸弟,贫穷的亲戚朋友都受过他的恩惠,学生中有才学而贫穷的,常常收留在家,接济饮食、住宿、就学,有簿册记录的就有400多人,被学者们称为“义门先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