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绘色地写过,我不想再写。《托克维尔文集(第3卷):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
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为此,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过去的东西带进他们的新天地:他们为自己制订了种种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迥异;他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作者简介
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1841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9年出任立宪大会副主席和外交部长。拿破仑三世1851年政变后退出政界,从事历史研究和著述。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等。
冯棠(1951-2001):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师从张芝联教授。译有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多古尔《中世纪的生活》,合著有《法国文化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旧制度与大革命》影响史资料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
第五章 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
第二章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
第三章 今天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怎样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
第七章 在欧洲各国中,法国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 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第九章 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
第三编
第一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 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三章 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
精彩书摘
因此,问题不在于摧毁这个专制政权,而在于使它转变。梅西埃·德·拉·里维埃说道:“国家必须遵照基本秩序的准则进行统治,而当国家这样做时,它必须有无限权力。”另一个人说道:“让国家确切明了它的职责,然后给它行动自由。”从魁奈到博多修院院长,你会发现他们都怀有同一心情。
他们不仅指望王室政府改革当代社会,而且向它部分地借鉴有关他们要建立的未来政府的想法。由此及彼:看到这一个,就使他们产生另一个的形象。
按照经济学派的观点,国家不仅要号令国民,而且要以某种方式培育国民:国家应依照某种预先树立的楷模来培养公民精神;国家的义务是用某些它认为必要的思想充实公民的头脑,向公民心中灌输某些它认为必需的情感。实际上,对它的权利没有限制,对它的所作所为也没有界限;它不仅使人们改邪归正,而且使他们彻底转变;也许只有国家才能将人培养成另一种人!“国家随心所欲造就人们,”博多说道。这话概括了他们的全部理论。
经济学派设想的那个庞大的社会权力不仅比他们眼前的任何政权更大,而且在起源和性质上也不相同。它不是直接出自上帝;它同传统丝毫无关;它是非个人的:它不再叫国王,而叫国家;它不是家族遗产,而是一切人的产物和代表,必须使每个人的权利服从于全体意志。
中世纪闻所未闻的这种名为民主专制制度的特殊专制形式,经济学派已经熟悉。社会中不再有等级,不再有阶级划分,不再有固定地位;人民由彼此几乎相同、完全平等的个人组成。
……
前言/序言
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绘色地写过,我不想再写。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
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为此,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过去的东西带进他们的新天地:他们为自己制订了种种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迥异;他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我始终认为,在这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的成就远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们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我在这里试图做的便是如此;但为达到此目的,我所付出的努力比我想象的要艰苦得多。
有关君主制最初几个世纪、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量的著作已作了深入的研究;我们不仅了解当时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且了解这些不同时期的法律、习惯、政府精神与民族精神。但至今尚未有人下功夫同样地、仔细地研究18世纪。我们自以为十分了解18世纪的法国,因为我们清楚地看到它表面上那耀眼的光彩,因为我们掌握着当时最卓越人物的历史细节,因为机智或雄辩的批评家们已使我们熟悉了18世纪显赫的大作家们的著作。但是,对于处理事务的方式、各种制度的真实实施、各阶级相互的确切地位、被人漠视的阶级的境况与感情,直至舆论风尚,我们只有一些模糊的,而且常常是错误的认识。
我试图深入到旧制度的心脏。在年代上它离我们十分接近,只是大革命把它同我们分隔开了。
为达此目的,我不仅重读了18世纪的名著,而且研究了许多不大知名而且不值得知名的著作,这些著作并非精雕之作,却更好地反映真实的时代精神。我仔细阅读所有的公共文告;大革命前夕,法国人在这些公共文告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与好恶。省三级会议以及后来的省议会的会议记录在这方面为我提供了大量启示。我特别研究了1789年三个等级起草的陈情书。这些陈情书的手稿长达数卷,它们是法国旧社会的遗嘱,是它的愿望的最高体现,是它的最终意志的真实反映。这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献。而我觉得它还不够。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场思想的穿越,一次深刻的剖析 这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对话,是思想的深度碰撞,更是历史的冷静审视。《旧制度与大革命》,并非仅仅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溯,而是对人类社会变革深层动因的哲学追问,是对国家权力与个体自由永恒张力的哲学拷问。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现代世界根源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社会形态的幽微力量。 作者,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敏锐,直面了他脚下这片土地所经历过的最剧烈、最深刻的变革——法国大革命。然而,他关注的焦点并非革命的血雨腥风,也非英雄人物的叱咤风云,而是革命的“旧制度”本身,是那些在革命的烈焰中被焚毁,却又以各种形式潜藏于新制度之下的根源。他试图理解,为何这场似乎是为了自由而爆发的革命,最终却导向了比旧制度更强大的中央集权?为何看似废除特权,最终却塑造了一个更加统一、更加强大的国家机器? 托克维尔的分析,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不满足于仅仅诊断表面的症状,而是深入肌理,探寻病灶的所在。他没有将法国大革命简单地视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天崩地裂,而是认为它是旧制度下种种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他将目光投向了旧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甚至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他发现,那些看似坚固的旧制度,其实早已在内部孕育着革命的种子。 旧制度下的“革命萌芽”:被遮蔽的根源 托克维尔首先揭示了旧制度下中央集权化的趋势。他指出,在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的王权就已经在不断加强,吞噬着地方的自治权和贵族的特权。这种集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漫长的过程。国王们通过建立官僚体系,将权力集中于巴黎,使得国家机器的触角延伸到最偏远的角落。这种集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国家的统一和效率,但同时也滋生了官僚主义的弊端,使国家变得僵化、迟钝。 更重要的是,这种集权剥夺了社会各阶层自我组织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贵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日渐衰落,沦为宫廷的装饰;教士则更多地专注于宗教事务,而与社会现实脱节;而新兴的资产阶级,虽然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却在政治上缺乏应有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活力被压抑,人民与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托克维尔对“平等”的误读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旧制度下并非不存在平等,而是存在一种“不彻底的”平等,一种在特权面前的普遍压迫感。当旧的特权阶级逐渐失去其实质性的权力,但又保留着名义上的优越感时,这种不平等带来的怨恨和不满就愈发强烈。而当人们对特权阶级的敌意转化为对普遍平等的追求时,这种追求又被旧制度下集权化的趋势所引导,最终导致了对国家权力的过度依赖和期待。 他特别强调了公共精神的衰退。在旧制度下,由于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人们更多地关注私人利益,而对公共福祉漠不关心。教会和传统的社群组织也未能有效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这使得在革命爆发时,社会失去了内在的凝聚力,人们更倾向于向国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 革命的“继承性”:新旧制度的幽灵交织 令人惊讶的是,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并非对旧制度的彻底颠覆,而是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旧制度的衣钵。革命者们虽然高喊着自由、平等的口号,但他们所建立的新制度,在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对公民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却与旧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指出,革命者们推翻了国王,却建立了更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革命者们废除了封建特权,却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干预。革命者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更自由、更平等的社会,但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压制异见、强化国家机器,这在客观上剥夺了公民的自由。 托克维尔特别关注了革命时期对“公意”的强调。他认为,当革命者将“公意”绝对化,并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时,就为少数人代表“公意”并压制少数人的权利打开了方便之门。这种对集体的崇拜,以及对个人权利的忽视,正是旧制度下国家权力扩张的逻辑延伸。 他还深入分析了革命对“理性”的迷信。革命者们相信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试图按照一套抽象的原则来重建社会,而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这种对理性的过度推崇,使得革命变得激进和不容妥协,也为后来的恐怖统治埋下了伏笔。 洞察的价值:理解现代社会的棱镜 《旧制度与大革命》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视角。托克维尔的分析,不仅是对法国历史的研究,更是对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探索。 他关于中央集权与个人自由之间张力的论述,对于理解当今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揭示了,过度集权可能带来的危险,以及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保护和捍卫个体权利。 他对“平等”的 nuanced 分析,也让我们反思,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走向另一种形式的压迫?真正的平等,是否意味着仅仅是结果的均等,还是更应关注机会的均等和权利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托克维尔提醒我们,理解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和口号,而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土壤。他教会我们,要警惕那些看似激进的变革,它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旧制度的幽灵,并将其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这本书,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它让我们看到,在看似剧烈的变革背后,往往隐藏着历史的惯性与社会的复杂性。它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和观念,并不断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实现一个既自由又平等的社会。 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引导我们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现代社会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爱好者案头的珍宝,更是每一个希望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人,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南。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系列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我们,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有责任去理解这些力量,并为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