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現在發錶的這部書絕非一部法國大革命史;這樣的曆史已有人繪聲繪色地寫過,我不想再寫。《托剋維爾文集(第3捲):舊製度與大革命》是一部關於這場大革命的研究。
1789年,法國人以任何人民所從未嘗試的最大努力,將自己的命運斷為兩截,把過去與將來用一道鴻溝隔開。為此,他們百般警惕,唯恐把過去的東西帶進他們的新天地:他們為自己製訂瞭種種限製,要把自己塑造得與父輩迥異;他們不遺餘力地要使自己麵目一新。
作者簡介
托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國政治傢、社會學傢和曆史學傢。1841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9年齣任立憲大會副主席和外交部長。拿破侖三世1851年政變後退齣政界,從事曆史研究和著述。代錶作有《論美國的民主》、《舊製度與大革命》等。
馮棠(1951-2001):本書譯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師從張芝聯教授。譯有西耶斯《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麼?》、托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多古爾《中世紀的生活》,閤著有《法國文化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舊製度與大革命》影響史資料
前言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之際,人們對它的評論歧異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與最終目的並非像人們過去認為的那樣,是要摧毀宗教權力和削弱政治權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場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幾乎全歐洲都有完全相同的製度,它們如何到處陷於崩潰
第五章 法國革命特有的功績是什麼
第二編
第一章 為什麼封建權利在法國比在其他任何國傢更使人民憎惡
第二章 中央集權製是舊製度的一種體製而不是像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績
第三章 今天所謂的政府管理監督乃是舊製度的一種體製
第四章 行政法院與官員保證製是舊製度的體製
第五章 中央集權製怎樣進入舊政治權力並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毀
第六章 舊製度下的行政風尚
第七章 在歐洲各國中,法國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傢,其首都已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地位,並吸取全帝國的精華
第八章 在法國這個國傢,人們變得彼此最為相似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個個陌生的小團體,彼此漠不關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毀滅與各階級的分離如何導緻瞭幾乎所有使舊製度滅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舊製度下自由的種類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第十二章 盡管文明取得各方麵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世紀還糟
第三編
第一章 到18世紀中葉,文人何以變為國傢的首要政治傢,其後果如何
第二章 非宗教傾嚮在18世紀的法國人身上如何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
第三章 法國人何以先要改革,後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製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瞭大革命的到來
……
精彩書摘
因此,問題不在於摧毀這個專製政權,而在於使它轉變。梅西埃·德·拉·裏維埃說道:“國傢必須遵照基本秩序的準則進行統治,而當國傢這樣做時,它必須有無限權力。”另一個人說道:“讓國傢確切明瞭它的職責,然後給它行動自由。”從魁奈到博多修院院長,你會發現他們都懷有同一心情。
他們不僅指望王室政府改革當代社會,而且嚮它部分地藉鑒有關他們要建立的未來政府的想法。由此及彼:看到這一個,就使他們産生另一個的形象。
按照經濟學派的觀點,國傢不僅要號令國民,而且要以某種方式培育國民:國傢應依照某種預先樹立的楷模來培養公民精神;國傢的義務是用某些它認為必要的思想充實公民的頭腦,嚮公民心中灌輸某些它認為必需的情感。實際上,對它的權利沒有限製,對它的所作所為也沒有界限;它不僅使人們改邪歸正,而且使他們徹底轉變;也許隻有國傢纔能將人培養成另一種人!“國傢隨心所欲造就人們,”博多說道。這話概括瞭他們的全部理論。
經濟學派設想的那個龐大的社會權力不僅比他們眼前的任何政權更大,而且在起源和性質上也不相同。它不是直接齣自上帝;它同傳統絲毫無關;它是非個人的:它不再叫國王,而叫國傢;它不是傢族遺産,而是一切人的産物和代錶,必須使每個人的權利服從於全體意誌。
中世紀聞所未聞的這種名為民主專製製度的特殊專製形式,經濟學派已經熟悉。社會中不再有等級,不再有階級劃分,不再有固定地位;人民由彼此幾乎相同、完全平等的個人組成。
……
前言/序言
我現在發錶的這部書絕非一部法國大革命史;這樣的曆史已有人繪聲繪色地寫過,我不想再寫。本書是一部關於這場大革命的研究。
1789年,法國人以任何人民所從未嘗試的最大努力,將自己的命運斷為兩截,把過去與將來用一道鴻溝隔開。為此,他們百般警惕,唯恐把過去的東西帶進他們的新天地:他們為自己製訂瞭種種限製,要把自己塑造得與父輩迥異;他們不遺餘力地要使自己麵目一新。
我始終認為,在這項獨特的事業中,他們的成就遠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們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我深信,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製度繼承瞭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是依靠這一切領導瞭這場摧毀舊製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瞭舊製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盡管他們並不情願這樣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績,必須暫時忘記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國,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墳墓中的法國。我在這裏試圖做的便是如此;但為達到此目的,我所付齣的努力比我想象的要艱苦得多。
有關君主製最初幾個世紀、中世紀、文藝復興的曆史,大量的著作已作瞭深入的研究;我們不僅瞭解當時發生的各種事件,而且瞭解這些不同時期的法律、習慣、政府精神與民族精神。但至今尚未有人下功夫同樣地、仔細地研究18世紀。我們自以為十分瞭解18世紀的法國,因為我們清楚地看到它錶麵上那耀眼的光彩,因為我們掌握著當時最卓越人物的曆史細節,因為機智或雄辯的批評傢們已使我們熟悉瞭18世紀顯赫的大作傢們的著作。但是,對於處理事務的方式、各種製度的真實實施、各階級相互的確切地位、被人漠視的階級的境況與感情,直至輿論風尚,我們隻有一些模糊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認識。
我試圖深入到舊製度的心髒。在年代上它離我們十分接近,隻是大革命把它同我們分隔開瞭。
為達此目的,我不僅重讀瞭18世紀的名著,而且研究瞭許多不大知名而且不值得知名的著作,這些著作並非精雕之作,卻更好地反映真實的時代精神。我仔細閱讀所有的公共文告;大革命前夕,法國人在這些公共文告中錶達瞭自己的見解與好惡。省三級會議以及後來的省議會的會議記錄在這方麵為我提供瞭大量啓示。我特彆研究瞭1789年三個等級起草的陳情書。這些陳情書的手稿長達數捲,它們是法國舊社會的遺囑,是它的願望的最高體現,是它的最終意誌的真實反映。這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文獻。而我覺得它還不夠。
《舊製度與大革命》:一場思想的穿越,一次深刻的剖析 這是一本穿越時空的對話,是思想的深度碰撞,更是曆史的冷靜審視。《舊製度與大革命》,並非僅僅是對一段波瀾壯闊曆史的迴溯,而是對人類社會變革深層動因的哲學追問,是對國傢權力與個體自由永恒張力的哲學拷問。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現代世界根源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社會形態的幽微力量。 作者,亞曆剋西·德·托剋維爾,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思想傢,以一種超越時代的敏銳,直麵瞭他腳下這片土地所經曆過的最劇烈、最深刻的變革——法國大革命。然而,他關注的焦點並非革命的血雨腥風,也非英雄人物的叱吒風雲,而是革命的“舊製度”本身,是那些在革命的烈焰中被焚毀,卻又以各種形式潛藏於新製度之下的根源。他試圖理解,為何這場似乎是為瞭自由而爆發的革命,最終卻導嚮瞭比舊製度更強大的中央集權?為何看似廢除特權,最終卻塑造瞭一個更加統一、更加強大的國傢機器? 托剋維爾的分析,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不滿足於僅僅診斷錶麵的癥狀,而是深入肌理,探尋病竈的所在。他沒有將法國大革命簡單地視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天崩地裂,而是認為它是舊製度下種種因素長期積纍、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他將目光投嚮瞭舊製度下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法律體係,甚至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他發現,那些看似堅固的舊製度,其實早已在內部孕育著革命的種子。 舊製度下的“革命萌芽”:被遮蔽的根源 托剋維爾首先揭示瞭舊製度下中央集權化的趨勢。他指齣,在革命爆發之前,法國的王權就已經在不斷加強,吞噬著地方的自治權和貴族的特權。這種集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漫長的過程。國王們通過建立官僚體係,將權力集中於巴黎,使得國傢機器的觸角延伸到最偏遠的角落。這種集權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瞭國傢的統一和效率,但同時也滋生瞭官僚主義的弊端,使國傢變得僵化、遲鈍。 更重要的是,這種集權剝奪瞭社會各階層自我組織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貴族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日漸衰落,淪為宮廷的裝飾;教士則更多地專注於宗教事務,而與社會現實脫節;而新興的資産階級,雖然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卻在政治上缺乏應有的發言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活力被壓抑,人民與國傢之間産生瞭巨大的鴻溝。 托剋維爾對“平等”的誤讀也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他認為,舊製度下並非不存在平等,而是存在一種“不徹底的”平等,一種在特權麵前的普遍壓迫感。當舊的特權階級逐漸失去其實質性的權力,但又保留著名義上的優越感時,這種不平等帶來的怨恨和不滿就愈發強烈。而當人們對特權階級的敵意轉化為對普遍平等的追求時,這種追求又被舊製度下集權化的趨勢所引導,最終導緻瞭對國傢權力的過度依賴和期待。 他特彆強調瞭公共精神的衰退。在舊製度下,由於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人們更多地關注私人利益,而對公共福祉漠不關心。教會和傳統的社群組織也未能有效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這使得在革命爆發時,社會失去瞭內在的凝聚力,人們更傾嚮於嚮國傢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 革命的“繼承性”:新舊製度的幽靈交織 令人驚訝的是,托剋維爾認為法國大革命並非對舊製度的徹底顛覆,而是在很多方麵繼承瞭舊製度的衣鉢。革命者們雖然高喊著自由、平等的口號,但他們所建立的新製度,在國傢權力的高度集中、對公民自由的限製等方麵,卻與舊製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他指齣,革命者們推翻瞭國王,卻建立瞭更為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傢。革命者們廢除瞭封建特權,卻在某種程度上擴大瞭國傢對個人生活的乾預。革命者的理想是建立一個更自由、更平等的社會,但他們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壓製異見、強化國傢機器,這在客觀上剝奪瞭公民的自由。 托剋維爾特彆關注瞭革命時期對“公意”的強調。他認為,當革命者將“公意”絕對化,並賦予其至高無上的權力時,就為少數人代錶“公意”並壓製少數人的權利打開瞭方便之門。這種對集體的崇拜,以及對個人權利的忽視,正是舊製度下國傢權力擴張的邏輯延伸。 他還深入分析瞭革命對“理性”的迷信。革命者們相信理性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們試圖按照一套抽象的原則來重建社會,而忽略瞭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樣性。這種對理性的過度推崇,使得革命變得激進和不容妥協,也為後來的恐怖統治埋下瞭伏筆。 洞察的價值:理解現代社會的棱鏡 《舊製度與大革命》之所以能夠跨越時代,至今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深刻理解現代社會運作的視角。托剋維爾的分析,不僅是對法國曆史的研究,更是對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探索。 他關於中央集權與個人自由之間張力的論述,對於理解當今世界各國政治體製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他揭示瞭,過度集權可能帶來的危險,以及如何在這種趨勢下,保護和捍衛個體權利。 他對“平等”的 nuanced 分析,也讓我們反思,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會走嚮另一種形式的壓迫?真正的平等,是否意味著僅僅是結果的均等,還是更應關注機會的均等和權利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托剋維爾提醒我們,理解任何社會變革,都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事件和口號,而要深入挖掘其曆史根源和社會土壤。他教會我們,要警惕那些看似激進的變革,它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繼承瞭舊製度的幽靈,並將其以新的形式延續下去。 這本書,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它讓我們看到,在看似劇烈的變革背後,往往隱藏著曆史的慣性與社會的復雜性。它鼓勵我們保持批判性思維,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製度和觀念,並不斷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地實現一個既自由又平等的社會。 閱讀《舊製度與大革命》,就像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引導我們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現代社會深層的結構性問題。這本書,不僅是曆史愛好者案頭的珍寶,更是每一個希望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人,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南。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一係列復雜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我們,作為曆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更有責任去理解這些力量,並為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