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思考品味和人生的真誠寫作。張艾嘉 林奕華 孟京輝 張亞東 劉若英等欣然推薦該書。
暢銷十幾萬冊的《優雅》的姊妹書。著名音樂人姚謙說:“所有的素材在這時尚如洪流般的時代裏,聰明的理解和精明的選擇纔是王道。”
你能讀到一顆孤僻又好奇的心,有時驕傲、有時自卑,有時倔強、有時墮落。但是生活裏的點點滴滴,無論是物質欲望、無論是感想或願望,它早就這麼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瞭“我”上半段的人生。
姚謙:“文字裏那些心思,都不過是生活上一些小事情的分享,這也讓我明白瞭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平凡日子中所有的過程,都是與自己的喜好習慣有關的小選擇所拼湊而成。我以為,毎個人生活上的差彆,都是來自於各自在各方麵細節的差異所組閤而成的差彆。打個比方:從小就喜歡一個人的我也就是所謂的習慣孤獨,這也造成瞭我在生活中的許多選擇,都以滿足個人這方麵狀態為傾嚮,所以我常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散步……等等。這些都造成瞭我可能與不喜歡孤獨的人,不一樣的生活。”
內容簡介
著名音樂人姚謙的一部隨筆集。內容有關於時尚、品位、生活態度等,探討有品位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姚謙近年在大陸和颱灣兩地“雙棲”。他在颱灣《皇冠》雜誌、颱灣《典藏》、《南方人物周刊》《雅昌藝術網》《ELLE》《女友》等雜誌寫專欄,勤懇耕耘,筆耕不輟。時而溫柔,時而犀利,時而悠遠,時而蒼勁。閱盡韆帆,筆力老辣,卻淡然不驚,不動聲色。
作者簡介
姚謙,颱灣著名的寫詞人、製作人、音樂經理人。曆任點將、索尼唱片負責人、百代唱片總經理,維京唱片總經理、橙天華音總經理。二十年來,齣自他之手的經典唱片不計其數,成功打造齣CoCo李玟、蕭亞軒、劉若英、趙薇、江美琪,袁泉等樂壇巨星。個人發錶原創歌詞600多首,代錶作有《味道》、《我願意》、《最熟悉的陌生人》、《魯冰花》、《如果愛》等,在亞洲各地華語流行榜上也斬獲無數“最佳作詞”奬項,成為現今華語樂壇舉足輕重的大師級詞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輯 【物之戀】
品味
時尚是一種錶達
宅的品味
味道
印象的最後一個注解──鞋子
床
男人的味道
分類生活
不貪婪的商品
鐵皮花器
燈的符號
一件中式傢具的聯想
五十歲的單車
我的車史
中年的魅力
搬 傢
綠生活
我的背包史
關於欲望
Coffee or tea
書與生活
娃 娃
甜 點
吃的記憶
冰淇淋的安慰
牯嶺街的原味咖喱屋
第二輯 【行走的風景】
聞旅行
準備去旅行
旅行給瞭我們什麼?
城市之旅
旅行副標題
新上海味
記錄旅行
美麗的插麯
在等待的旅途上
從地下鐵的味道開始
美麗生活
雲和樹
拜訪者的禮貌
鞦天的滋味
三周居民
重慶後記
我的颱北
我看香港
寫給城市的詩
北京鞦與颱北夏
半生緣的上海
第三輯 【人生百味】
柳樹 蛋糕 愛情
平凡心的素描
寂寞是美好的
愛情的慰藉
那年的情書
再見七九八
人生真美麗
以愛之名
漫想記
與愛情有關
在愛情麵前
愛的代價
戀愛快樂,分手學
遠距離的愛情
《他們在島嶼寫作》裏的女性
生命樹
他不愛我或他沒有那麼愛你
分享愛
Soul Mate
鞦天的兩件事
理性與感性
我們都變瞭
從《山楂樹之戀》看七八十年代
他們在聽著自己的音樂
心裏的小孩
195季節搖滾
雪中琥珀
音樂之路
愛情與金錢
話說 Lady Gaga
中 年
電影原聲帶
女性是生命中的奇跡
花兒朵朵
竹林的午後
你最近都聽瞭哪些音樂,看瞭哪部電影?
前言/序言
序 /私人的品味
今天一早醒來,看見楊絮開始飄瞭,我想春天算是正式開始,不會再降溫瞭吧。去年鼕天的北京特彆冷,下瞭好幾場雪,反而是颱北不像過往般下雨的濕冷瞭,所以比往年暖和瞭許多,反而等到瞭春天纔下起雨,沒有因為春天而迴溫。倒是北京春天到瞭,先是暖和得很快,一轉眼桃花全開瞭,卻又降瞭幾次溫,在不供暖的初春降溫,讓人凍得難受!今天早上起來看到楊絮和陽光,心裏想春天終於是紮紮實實地來瞭。
如我這樣的一個普通人,行走在兩座城市之間,隨著它們的季節變化、也隨著生活裏遇到的種種事情,因此應對著、變化著、生活著,十年很快就過去瞭。記得年輕時喜歡寫日記,斷斷續續地寫,寫瞭也沒留。直到上迴搬傢無意間發現還留著一本日記,是二十幾歲時剛剛搬到颱北那段時間寫的,看著看著纔知道自己離青春有多遠。發現自己不隻是外錶改變瞭,心理也改變瞭不少。三十歲後不寫日記瞭,幸好這十幾年偶爾應雜誌或報紙的邀請寫瞭一些專欄,也算留下瞭一些自己因為歲月而變化的過程紀錄。因為朋友建議選一些文稿齣版,在整理這些文字的過程中,自己仿佛是個第三者看著“姚謙”這個人,在某一段時間裏生活的感想,都是一些瑣碎而平凡的事,更證明瞭自己不過是個渺小的人。在那些記述著生活裏隨著愛好的選擇和生活上的際遇,忽然感受到;因為成型的性格與喜惡所生成的生活上的選擇,點點滴滴組閤瞭我青春後的一段人生。
在定書名之際總是猶豫再三,畢竟自己的生活實在沒有什麼瞭不起的大事,所以總做不瞭什麼總結、也抓不到重點。而文字裏那些心思,都不過是生活上一些小事情的分享,這也讓我明白瞭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平凡日子中所有的過程,都是與自己的喜好習慣有關的小選擇所拼湊而成。朋友說這就是“品味”,但是在我根深蒂固的印象裏,“品味”應該是一個褒詞。我,可能還不夠不上。我以為,毎個人生活上的差彆,都是來自於各自在各方麵細節的差異所組閤而成的差彆。打個比方:從小就喜歡一個人的我也就是所謂的習慣孤獨,這也造成瞭我在生活中的許多選擇,都以滿足個人這方麵狀態為傾嚮,所以我常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散步……等等。這些都造成瞭我可能與不喜歡孤獨的人,不一樣的生活。也許大量的時間我都是一個人的緣故,所以多瞭許多與自己對話的機會,而那些對話反映在文字裏都像自言自語。
這段時間重整理這些文字,此刻的我仿佛是另外一個人,看著“姚謙”這個人是如何悠悠晃晃地過瞭這十幾年。這讓我想起近幾年,工作之餘常上瑜伽課,毎迴在上課時,都不自覺地人格分裂地進入心與身體的分離瞭。在瑜伽動物進行中、呼吸深沉的節奏中,我冷眼旁觀看著這一個中年後的身體,有些卑微、有些吃力地伸展著,聽著體內關節微小地響著,非常地陌生。麵對這個跟著自己五十年瞭的身體,想著它這麼長久以來是如何辛苦地服侍著一顆孤僻又好奇的心,有時驕傲、有時自卑,有時倔強、有時墮落。就像在寫作這一個私密的溝通過程中,把生活中發生的那麼多小事,因此記述瞭下來,大部分可能已經遺忘。
我不知道彆人是怎麼看待我這個人的,有人討厭、有人喜歡、也有人錶示不理解,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有真的明白過自己。就像我一直不喜歡照鏡子一樣,因為每次看到鏡中的自己,都是那麼陌生。但是生活裏的點點滴滴,無論是物質欲望、無論是感想或願望,它早就這麼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瞭我上半段的人生。在這時候用私人的“品味”來說明,它隻個形容詞,無褒無貶沒有定義。因為要齣版這些文字,所以迴頭整理瞭當作一個概括的符號。但是我心中仍不停地盤算中年後段,應該會是什麼樣的風景?會遇到什麼樣的人?增加瞭什麼愛好?或又將失去些什麼?
姚謙 2013.4.28
品 味
我想這幾年的中國,應該是全世界變化最快的地方。因為生活上的轉變,我有幸生活在此親身見證,在大陸居住的幾年,看著這裏各方的變化,有瞭一些主觀的心得。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這裏的快速演變,都反映瞭人群在美學上的演進。從景觀到心態,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變化,發生的事、對應的過程、産生的結果,在直觀的眼簾裏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學史。
經濟猛烈飛躍,人們在快速富裕之初,打開大門剛剛看到的好東西,都是以前慕名許久不能輕易得到的名牌物質,因此對奢華生活的嚮往絕對是閤理的人性反應。加上大眾媒體對於名利價值過多的描述,商傢聰明的置入,奢華直接變成瞭時尚的對等詞。怕落後於世界的恐懼成瞭眾人的價值觀,奢華成瞭一種宣示的平颱,太多人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湧入這樣的價值觀族群裏,大傢輪流模仿,樂此不疲。終於,高價奢侈品牌産業伎倆被更聰明的中低價商傢學成個中秘籍,快速興起覆蓋。於是,時尚從奢侈的錶態進入到模擬的時代,這不是隻有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事,而是全世界正在進行的一件事。隻是在中國這股風潮周期來得太快大猛,行動速度超越心理準備太多,百花齊放卻個個相似,無論貴賤,誰也沒看到誰,結果更是寂寞。
說穿瞭,當時尚落入瞭商機的遊戲中,最好被操縱的不就是人際間怕被忽略所生的心理嗎?大傢都想通過時尚的手段來強化自己掩飾心虛。特彆在這幾年的中國,錶現時尚的心太急,於是錶現主義的誇張方式變成瞭大多數人的選擇,從言論動作到穿著,都有瞭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奢華效益很快地從圍觀發展到瞭集體麻木的結果。群眾終於明白,用金錢買得到的時尚反而更是一種自卑的錶現瞭。然而,時尚到底應該是什麼?
我想應該是品味吧!品味是一種學習實踐後感悟的錶現,品味應該是一種因人而異的錶達,品味應該是最接近內心的行為。品味不應該以數字統計排序,不能夠以符號辨識,也無法以復製模仿完成。最近我常跟朋友說起一則我親身經曆的趣事。在一次晚宴裏,一桌都是各界精英的新富,其中一位進口酒商聊起瞭歐洲各名窖話題,引來瞭大傢的談論,很快的大傢有瞭共識,某窖某年最貴的酒是公認最好的酒,而且同桌大多數人都喝過,而且手上都還有收藏,兄弟們一一互相錶態品後的心得,忽然一位冷靜而機智的女士在聽完一圈發言後,微笑下結論:“怎麼你們說的話,都貌似與上迴我在評酒書上講的一樣啊?”忽然整桌安靜瞭一陣子。我當然相信他們真的喝得起這一瓶要價過十萬元人民幣的酒,隻是這樣的結論有點幽瞭他們一默。
有人說:富過三代纔能論品味,這話說得有點嚴重,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也許成立,但今日不同,在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品味應該是一種選擇的智慧和自我認知的過程。當品味超越財富的時代來臨,當時尚成為一種人際辯證的舞颱,品味就成瞭唯一正途,這點特彆對男人來說更是重要。今年春節在颱灣臉書上讀瞭一篇姚仁錄先生的文章,心中更是有感,他提起喬布斯先生的不要懼怕、不要俗氣之性格,在這商業為最終目的的時代,有這樣品味與性情,更顯珍貴。
燈的符號
在裝飾自己傢的藍圖裏,每個人對傢的想象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依著個人的想象以及需求而畫上各式各樣的圖形。從前我對傢具第一個反應是椅子,因為傢是自己一方隱秘休息的所在,椅子就是符閤這個的代錶的意義符號。不同形式的椅子,可以反映齣主人的需求,也錶演齣瞭整個空間的個性。所以我每次布置自己的新傢,都是從椅子開始。而在思考傢的裝修發展上到瞭最後的階段,最終最難的選擇經常落在燈飾上麵。後來我纔明白,燈纔是整個空間的靈魂,如同每張人臉上的眼睛,它是投射齣這個人的精神和狀態最重要的一環。
在過往的旅行途中,常常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小店裏,看到讓人驚艷的燈飾,可是買迴傢之後,卻發現不一定適閤自己的傢。可能每一盞燈都有自己的靈魂,如同找整形醫生,復製一雙和大明星一樣的美目在自己的臉上,往往無功,不隻如此,可能還因此反而改變瞭給人的感受。
燈應該是隱性且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所以在選擇燈飾上麵,總讓我感覺因為條件不具象,所以可考慮的細節太多,因此要完全閤適的就太少瞭。這幾年米蘭傢具展,雖然有許多很新穎的創意和經典的傢具創作成為新聞焦點,但是在燈飾上的好作品還是會吸引人們的目光,當燈飾不再隻是局限於照明的用途,它有更多的精神暗示和接近形式的暗示,遠遠超越瞭我們原來對於燈的定義,因此在燈飾的創作上,人們有著更海闊天空的創意空間。
多年前我開始布置北京的住處時,刻意調整改變瞭我過往對於裝修傢的習慣。我先從選擇燈飾開始,於是先買瞭一盞來自意大利設計概念和製作工藝極好的鳥巢大燈,這件作品也引發瞭藝術圈和建築業的藉鏡。那是一盞可放置在桌上或掛在天花闆的吊燈,銀色的金屬綫看似無意識地混亂纏繞成團狀燈型,在其間鑲著點點小燈泡,混亂之中卻有著自然流露的不刺眼光芒。這盞燈拉長瞭電源綫可從天花闆安置在地闆或茶幾上,如同一個雕塑藝術品般被人欣賞,但是大部分時間,我還是把它拉高近天花闆。因為燈飾本身懸掛的方式,它總會輕易地被流動的空氣撥動,無意識地左右鏇轉,投射在牆麵、地麵的光,因為金屬綫的緣故而呈現瞭抽象的光影,緩慢移動讓整個空間有瞭流動感。我因為這盞燈而選擇瞭氣質相近的傢具,因為它流動的光影而挑選瞭許多張不同形式的椅子與沙發,讓空間、傢具以及光影似乎産生瞭一種隨性的對話,一切都以這盞燈為中心。
從這盞鳥巢燈發展齣來的整個空間,所衍生齣來的結果跟過往我全麵精細規劃裝飾的傢很不一樣,它讓我領悟到傢的裝修,抽象的光影空間,重要性可以更高過具象的傢具本身。傢其實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本身包括瞭許多隱姓和顯性的符號,總結成一個定義,傢裏麵每個房間裏的燈,都會隱約地錶達齣主人對於這個空間的期待。
也許我選擇這麼一盞鳥巢燈,也正是反映齣我對於在生活的混亂中尋找秩序和安全的追求吧!因為在真實的生活裏我總是苦惱著,不容易有條理秩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這跟我的個性有關,有太多隨性的變數常左右著我先前的想法和最後的結果。而那些隨即而起的原因,經常讓我的生活顯得淩亂後,索性隨遇而安地墮落,我又捨不得割捨,而且我會覺得太整齊的空間會讓我有旅店的聯想,那些被安排設計好、美麗而迎閤你的環境,一切像是被觀賞的樣品屋而不是被使用的。住在裏頭自己成瞭一個過客,而不是主人。
在我北京的生活空間裏,除瞭這一盞被預先安置好的鳥巢大燈外,在其他許多角落上,也放上不起眼而隱秘無個性的小立燈,點綴般地補充空間各角落的光源。當我走到那裏就順手點亮那個角落的小燈,入夜睡前我總習慣性仍保持這盞鳥巢大燈始終是亮著。錶示我正在傢裏麵,一個人但不冷清。
品味 《品味》並非一本關於美食的書,盡管“品味”二字往往與味蕾的享受緊密相連。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描摹舌尖上的酸甜苦辣,不如說是在探尋一種更深邃、更廣闊的生活哲學,一種對事物本質和價值的敏銳感知與深刻理解。它是一場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品味”之真諦的旅程,這場旅程無關乎標簽,無關乎潮流,而在於發現事物背後蘊含的獨特韻味與恒久魅力。 本書的核心,在於解析“品味”這一概念的多元維度。它首先從個體經驗齣發,闡述“品味”如何植根於我們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過往經曆,以及我們與世界互動所形成的獨特視角。這種視角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不斷地觀察、學習、體驗和反思,逐漸打磨而成。它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在生活的洪流中,經曆風雨洗禮,最終顯露齣其內在的光澤。因此,理解“品味”的形成,就是理解我們自身如何成為我們所是的那個個體。 《品味》深入探討瞭“品味”與“鑒賞力”之間的微妙聯係。鑒賞力,是一種識彆、評估和欣賞事物質量、美感和價值的能力。然而,它並非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分法,而是一種更具 nuance(細微差彆)的判斷。真正的鑒賞力,能夠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核心。它懂得欣賞一件藝術品的筆觸之細膩,音樂的層次之豐富,文學的意境之深遠,甚至生活中一個微小細節的精緻。這種能力,並非來自書本上的定義,而是源於對細節的關注,對情感的共鳴,以及對事物背後匠心獨運的尊重。 書中,作者試圖打破“品味”與“物質消費”之間的刻闆印象。我們常常誤以為,擁有昂貴的物品、追逐名牌就是品味。然而,《品味》旗幟鮮明地指齣,真正的品味,絕非物質的堆砌,而是精神的豐盈。它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如何選擇、如何理解、如何對待。一件樸素的陶器,如果承載著曆史的溫度和製作者的匠心,其品味或許遠勝於一顆鑲滿鑽石的流水綫産品。同樣,一個精心布置的書架,一個充滿故事的舊物件,甚至一次真誠的交流,都可能蘊含著比任何奢侈品都更深刻的品味。 《品味》還觸及瞭“品味”與“時間”的關係。許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時間的沉澱纔能展現其真正的價值。一杯陳年的美酒,一部經過歲月考驗的經典文學作品,一段曆久彌新的友誼,它們都因時間的洗禮而愈發醇厚、迷人。相反,那些轉瞬即逝的流行,往往缺乏抵禦時間侵蝕的力量。理解這一點,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耐心,學會等待,學會去發現那些能夠穿越時光、曆久彌新的事物。 本書的一大亮點,在於其對“品味”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差異性的探討。品味並非普適的,它受到地域、曆史、社會風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東方文化中,“留白”的意境、對自然的崇尚,可能構成瞭其獨特的品味;而在西方文化中,對理性、邏輯和創新的推崇,也孕育瞭另一番品味。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拓寬視野,以更包容的心態去欣賞多元的文化和錶達方式,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標準去衡量另一種。 《品味》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書籍,而是充滿瞭生動的案例和作者個人的感悟。從對一幅畫的解讀,到對一段鏇律的感受,再到對一次旅行的體驗,作者將抽象的“品味”概念,具象化為讀者能夠觸及、能夠體會的具體情境。這些案例,並非是為瞭炫耀作者的見聞,而是為瞭啓發讀者,引導讀者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去發現和培養屬於自己的品味。 書中也坦誠地討論瞭“品味”的局限性,以及可能伴隨而來的傲慢與偏見。當一個人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品味體係時,也可能不自覺地將自己置於一種優越的地位,對不認同的“品味”産生評判甚至鄙夷。作者鼓勵讀者在培養品味的同時,保持開放和謙遜的態度,理解每個人的選擇都有其內在的邏輯,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真正的品味,應該是包容的,是能夠欣賞他人與自己不同的美的。 《品味》還深入到“品味”與“生活態度”的交織。它認為,品味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喜好,而是反映瞭一種對生活的態度——一種積極的、審美的、有意識的生活態度。它意味著我們不甘於平庸,不滿足於敷衍,而是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生活的品質,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這種態度,可以體現在我們選擇的衣服、我們閱讀的書籍、我們交談的朋友,甚至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上。 在閱讀《品味》的過程中,讀者會逐漸意識到,“品味”並非某種高高在上的技能,也不是少數精英的專屬。它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培養、都可以提升的能力。它關乎我們是否願意去觀察、去傾聽、去感受,是否願意去思考、去學習、去探索。它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實現。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標準品味指南”,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工具和觀察世界的視角。它鼓勵讀者走齣既有的舒適區,去接觸新的事物,去挑戰自己的認知,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驚喜。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讀者將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品味”,這種品味將不僅僅是關於“喜歡什麼”,更是關於“如何理解生活”、“如何與世界建立更深刻的連接”。 最後,《品味》旨在傳遞一種積極的生活理念:生活本可以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意義。而“品味”,正是開啓這份豐富與意義的一把鑰匙。它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旅程,一個不斷發現、不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在品味外在的事物,更是在品味我們自己,品味生命本身所蘊含的無限可能。它是一本邀請讀者慢下來,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生活之美的書,一本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具感知力、更深刻的“品味者”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