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里根传:下册 | 作者 | H·W·布兰兹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
| ISBN | 9787508669144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著名历史学家及传记作家H?W?布兰兹在《里根传》(下册)中,利用以前的传记作者所没有用过的档案资料,以及大量里根政府时期健在者的访谈资料,构建了里根总统任职期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 n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里根超脱的管理风格以及白宫西翼员工之间的摩擦,了解他如何巧妙地处理公众对于税法改革的情绪,了解他与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之间遭到深度误解的关系。 n本书故事叙述非常成功,它以令人着迷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曾被低估的政治家,他的实用主义领导风格和坚定的政治远见改变了一个国家。 n |
| 作者简介 | |
| H·W·布兰兹(H. W. Brands),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本阶级的叛徒》《黄金时代》《安德鲁·杰克逊》《第yi个美国人》《心碎的阿龙·伯尔》《孤星国》《挽救国家的人》等30余部作品,并两次入围普利策奖决赛名单。他的著作被译为11种文字出版。 |
| 目录 | |
| 第五部分 不可小觑的对手 1984~1986 n作为总统,里根成功的秘密之一,是他有能力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把其他次要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处理。1986年的时候他的外交事务议程就专注于一件事:与苏联进行军备控制谈判。他希望达成中程导弹协议,好是无选择裁军,并至少开启远程导弹和轰炸机裁军谈判。里根一直坚持在达成这些协议的同时不会限制战略防御计划。里根给戈尔巴乔夫写了一封信,让布什和舒尔茨代为转交。“在您新近担当大任之际,我愿借此机会强调一番,在未来数月、数年间,我们两国可以发展一种更为稳定、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n第六部分 冰岛极寒 1986~1988 n在超级大国的历史上,还从没有听说过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通知召开峰会。白宫方面在努力宣布冰岛为此次会议—“峰会前的预备会议”—而不是峰会的举办地,但这并没有平息人们对于举行峰会的怀疑。这些努力失败了。峰会一直是媒体的重大新闻事件,至少在西方国家是这样的。因此,媒体拒绝放弃“峰会”所带来的戏剧性事件和电视收视率。里根的国家安全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总统准备戈尔巴乔夫在冰岛可能抛给他的所有问题。冰岛政府乐于将此次会谈称作是一次峰会,因为他们以及他们国家的人民很高兴能因为美国总统和苏联总书记的来访而成为关注的焦点。 n第七部分 云中牧场 1989~2004 n就从那一天起,里根从政坛退入历史。他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因为可以理解,南希希望能够保护他,不让他感到尴尬和不安。他前往里根图书馆,参观圣诞节展览。在新年之际,他跟老朋友们一起,在兰乔米拉市的沃尔特?安纳伯格庄园敲钟。在自己世纪城的办公室内,他偶尔与新婚夫妇或来访的学生们拍照留念。但随着自己后一丝记忆的消退,里根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再外出离开加利福尼亚旅行了。前往牧场活动一直是他快乐的事情,现在却让他苦恼。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被带往那里,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南希结束了这些活动,并在1996 年把牧场登记出售。 n致谢 n |
| 编辑推荐 | |
| 2004年6月5日,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病逝,享年93岁。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比他更长寿。 n他曾是华纳兄弟公司的电影明星,从好莱坞一步步走入白宫。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的政治生涯是这样的路径。 n在1980年和1984年的两次总统大选中,里根都以非常高的支持率获胜。1984年,他赢得了50个州中49个州的选票,得票率高达95%。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候选人赢得如此光彩。 n里根1981年入主白宫时,已是70岁高龄。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当选总统在宣誓就职时比他还年长。 n1952年,里根与南希?戴维斯举行婚礼,4年前,他结束了和第yi任妻子简?怀曼的8年婚姻生活。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有过离婚经历。 n里根是幸运的,约翰?欣克利射出的子弹击中了他,但他顽强地从死神的手中逃了出来——那时,他刚刚上任不到70天。尽管受到 “伊朗门”丑闻的困扰,1989年离开白宫时,他仍然深受美国人民欢迎,离任时的威望极高。他与南希的婚姻走过了52个春秋,在他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后,南希近10年的陪伴给了他无限温暖。 n里根是传奇的,他的管理风格、减税计划、供给经济、外交政策曾被低估和质疑,而这些正是他传奇总统生涯的一部分,他的传奇也将继续影响着他的继任者,影响着当下的美国。 n |
| 文摘 | |
| 里根的实用主义做法反映了他的雄心壮志。终其一生,里根一直在寻求更大的舞台。当他登上美国政坛大的舞台并担任总统后,他开始寻求历史上更大的舞台,希望可以有所作为,而不仅仅是雁过留声。他明白,政治的目的是要实现管理与统治,而不是维持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里根通过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手段实现了巴里?戈德华特的目的。同罗斯福以及其他成功的总统一样,里根也明白进步来自分歧。如果在谈判中他能得到他要求的4/5,那他就赶紧拿了就跑,因为他清楚自己还会回来争取剩下的部分。 n与他的能力相比, 里根一生的时机—有人说那是他的运气—对他的成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历史角度来说,里根生活和事业的时机好得不能再好了。里根出生之后的那个世纪是美国主宰世界事务的时代。里根逐渐成熟起来,美国也成熟起来;他经历了次世界大战,“一战”的愚蠢行为把美国推向了世界领导地位;他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感受到了它对美国人性格的磨炼;当美国对日本和德国开战时,他前往好莱坞,参加了好莱坞式的战争;当冷战达到高潮的时候,他的事业也达到。 n在人类事务中,时机通常是机缘巧合使然,是生活和时刻的重叠。里根执政的时刻与两个人的时刻重叠,这两人对他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保罗?沃尔克是吉米?卡特送给里根的礼物。正是沃尔克缩小了经济中的通胀预期,把经济带上了稳定增长的道路。他行动的时机对里根来说非常恰当。倘若沃尔克提前两年执掌美联储,那么经济形势就可能得到很大改善,而在1980 年当选的就可能是卡特而不是里根。倘若沃尔克晚来两年,那么在1982 年击垮共和党的经济衰退就可能在1984 年把里根赶下台。 n同样,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莫斯科送给里根的礼物。里根曾尝试与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展开军备谈判,但都没有成功。只有在戈尔巴乔夫出现后,才让里根有机会与这位愿意谈判,也有能力谈判的对手展开正式谈判。然而,苏联解体的时机取决于有人愿意承认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倘若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再一起多活几年的话,那么里根将永远无法找到自己的谈判伙伴,而这一任务就将落到他的继任者手中。 n然而,总统的荣誉体现在既成事实之中,而非假设之中。倘若不是因为那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赫伯特?胡佛也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总统。就里根来说,他为自己设定了目标—组建一个小政府。里根削减了税赋,裁减了政府管制,但没有能够削减开支。其结果就是经济得以复苏,但同时也让联邦债务翻倍。 n在里根图书馆的奠基仪式上,里根曾经说过:“我从内心里认为人性本善,正义必胜。”这几句里根的信条,被雕刻在里根图书馆旁他的墓碑上。 n但更为人们普遍记住的,却是里根向美国人民告别时发表的令人心酸的演讲中的后几句话。这些话体现了里根的信仰,让他为众人所铭记。长久以来,记忆消失的乌云一直笼罩着里根的人生道路,然而他对祖国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没有丝毫减弱。里根写道:“我知道,对美国而言,前方永远是灿烂的黎明。” n |
| 序言 | |
每次合上这本厚重的书,我都有一种被历史浸润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八十年代。布兰兹对于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之间那段“亦敌亦友”关系的刻画,尤其精彩绝伦。他没有将那段历史简化为简单的意识形态对抗,而是展示了两位领导人之间,在相互试探、评估和最终达成历史性谅解过程中的微妙互动。书中对双方的内心活动都有所涉猎,这使得冷战的终结,不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观察,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手握重权的世界领袖,其决策也受到个人经历、时代思潮和身边幕僚的深刻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对“历史必然性”这个概念有了更审慎的理解——历史的走向,总是在无数个细微的个人选择中被塑造和确认的。
评分终于把这套《里根传》啃完了,尤其是这下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的作者H·W·布兰兹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把里根塑造成一个神话,而是非常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信念的政治人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代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中去思考,里根在冷战末期的决策,比如对苏联的强硬姿态和后来的握手言和,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布兰兹的笔触细腻,对于里根早年作为演员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将那种舞台魅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应用到白宫的政治斗争中,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描述,那种将科技和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战略构想,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时代的烙印。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却步,但一旦沉浸进去,就会被那种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美国近现代史教科书,让人对权力的运作、公众舆论的塑造,以及一个领袖的个人魅力如何影响世界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之后,我甚至会去查找一些当时的纪录片和新闻报道进行对照,这种跨媒介的探索,让里根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坐在一个非常资深的、阅历丰富的历史学家旁边,听他娓娓道来一场关于权力、理想与妥协的宏大叙事。布兰兹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速度,细致描摹一次内阁会议上的唇枪舌战,什么时候该疾驰而去,勾勒出里根在国际舞台上力挽狂澜的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里根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关于“美国精神”的执着信念,是如何在他面对现实政治的泥泞时,保持住清澈。这下册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关键,从经济政策的推行到社会思潮的变迁,里根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有些段落,比如关于“涓滴经济学”的争论,作者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然后通过里根政府的实践结果来展现其复杂性,这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己的判断和反思。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篇幅过长会显得冗余,但读完才发现,每一个细节的铺陈都是为了最终构建起那个复杂而完整的“里根时代”的侧影。
评分这本书的下册,简直就是一部关于信息传播与公众形象管理的教科书。里根无疑是这方面的大师,而布兰兹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里根晚年的一些争议性事件,比如伊朗门事件的处理方式。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谴责或美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危机发生时,白宫内部的权力结构如何运转,以及里根本人是如何在压力下做出反应的。这种对危机公关的描绘,即便放在今天,对任何想要了解权力核心运作的人来说,都极具参考价值。我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真相”的执着探寻,他似乎在引导读者,去分辨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政治语言和底层的真实意图。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很高,使得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历史语境,能够流畅地被中文读者所理解和吸收,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评分对于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阅读这类鸿篇巨制总带着点挑战,但《里根传》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将枯燥的政策细节,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发现自己对政治人物的“人设”有了新的认识。里根的“好莱坞式”的乐观主义,那种仿佛永远充满希望的腔调,在这本书里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布兰兹成功地揭示了,这种看似肤浅的乐观,是如何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政治武器,用来对抗当时弥漫的“美国衰落论”。书中对里根与国会,尤其是与民主党人之间周旋的描写,充满了戏剧张力。我仿佛能看到里根是如何利用他的亲和力,绕过那些坚定的意识形态对手,去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这种对政治手腕的细致描摹,比单纯罗列政策成果要精彩得多。它让我们明白,即便是最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也必须精通妥协的艺术。这本书读完后,我对里根的印象不再是刻板的保守派标签,而是一个深谙人性、懂得如何用故事驱动变革的政治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