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年谱长编 许全胜 著 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读物 历史评述 个人文化评述书籍 畅销国学书籍

沈曾植年谱长编 许全胜 著 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读物 历史评述 个人文化评述书籍 畅销国学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沈曾植
  • 年谱
  • 历史
  • 国学
  • 文化
  • 传记
  • 人物
  • 学术
  • 研究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7836
商品编码:1128998260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沈曾植是近代学术大师,其研究领域及成果对二十世纪学术的发展与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书即是根据第yi手资料,包括各种日记、书信、诗文、谱牒等记载,详为勾勒沈氏一生的几个重要环节。在探究其生平行述的同时,彰显其学术成就及影响所及。书末附录文中相关人物索引,方便检索。

目录

卞序
刘序
自序
发凡
世谱
谱前
传记资料
一、沈叔埏《颐彩堂文集》卷十五《家传》
二、沈维轿《补读书斋遣稿》卷十《皇清例赠文林郎显考守拙府君行略》
三、沈宗涵、宗济《鼎甫府君年谱》
四、蒋艮《沈宗涵墓志铭》
五、沈曾植《家传稿》
六、沈曾植《榨村墓堂左壁刻辞》
七、沈曾植《母教录》
八、《光绪庚辰科会试朱卷·沈曾植履历》
九、《沈氏世系》
十、《外家世系》
年谱、
卷一 通籍前期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一岁
文宗咸丰元年辛亥(1851) 二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 三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 四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 五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 六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 七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 八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 九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 十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 十一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十二岁
穆宗同治元年壬戌(1862) 十三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 十四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 十五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 十六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 十七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 十八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十九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二十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二十一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二十二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二十三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二十四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二十五岁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二十六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 二十七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 二十八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 二十九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 三十岁、
卷二 京官时期
光绪六年庚辰(1880) 三十一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 三十二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 三十三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 三十四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 三十五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三十六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三十七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三十八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三十九岁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四十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四十一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四十二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四十三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四十四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四十五岁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四十六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四十七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四十八岁

卷三 两湖书院、南洋公学时期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四十九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五十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五十一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五十二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五十三岁

卷四 外任时期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五十四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五十五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 五十六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五十七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五十八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五十九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六十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六十一岁

卷五 遣老时期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六十二岁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1912) 六十三岁
中华民国二年癸丑(1913) 六十四岁
中华民国三年甲寅(1914) 六十五岁
中华民国四年乙卯(1915) 六十六岁
中华民国五年丙辰(1916) 六十七岁
中华民国六年丁巳(1917) 六十八岁
中华民国七年戊午(1918) 六十九岁
中华民国八年己未(1919) 七十岁
中华民国九年庚申(1920) 七十一岁
中华民国十年辛酉(1921) 七十二岁
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 七十三岁

附录
谱主傅记资料
一、《清史稿》卷四七二《沈曾植传》
二、谢凤孙《学部尚书沈公墓志铭》
三、辜鸿铭《硕儒沈子培先生行略》
四、《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沈曾植》

参考书目
一、沈曾植著作
日记
书札电稿
诗词

专着
其它
二、沈曾植友朋书札
三、参考文献
四、工具书
人物小傅
人物字号索引 
沧桑百年:近现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勾勒出一部气势恢宏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画卷,聚焦于从晚清剧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思想观念如何经历痛苦的转型、激烈的碰撞与最终的重塑。全书不拘泥于单一人物的年谱式梳理,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脉络与思潮的演变逻辑,力求呈现一个复杂、多维、充满张力的思想图景。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的挣扎与呼唤 (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夕)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遭受西方现代性冲击时所经历的首次结构性危机。我们首先探讨“师夷长技”的洋务思潮如何从器物层面开启国人的视野,但其“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如何阻碍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随后,我们将重点考察早期维新派,如王韬、郑观应等人,他们对君主立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构想与实践困境。这部分内容特别关注了甲午战争后的思想地震,甲午战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毁灭性打击,直接催生了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思想。 梁启超的“新民说”被置于核心位置进行细致分析。他的理论如何借用西学概念,试图在国家层面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以及他后期在“保国、保民、保国粹”之间的摇摆与张力,反映了精英群体在激进与保守之间的艰难抉择。同时,对早期激进的革命思想,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萌芽阶段及其与传统儒家“大同”思想的隐秘关联,也进行了溯源。 第二部分:共和幻灭与主义的涌入 (民国初建至五四运动前夜) 民国建立并未带来预期的思想稳定。本章聚焦于“共和”在实践中的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改造”的迫切需求。 我们将详细探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激进知识分子,如何从对西方法律、政治制度的失望,转向对启蒙核心——“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狂热追求。这不仅仅是引进新思想,更是对五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鲁迅先生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批判精神,被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深层弊病的痛切反思。 这部分对梁启超后期思想的转向——从激进的政治改良转向文化保守的尝试,即“欧学与中学之调和”的努力,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以理解为什么文化保守主义会在政治动荡时期再次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思潮。 第三部分:多元的交锋与主义的定型 (五四至抗战爆发前夜) 五四运动标志着思想界的全面解放与多元化。本部分着重于几种核心思潮的激烈竞争与融合。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如何与中国具体的社会矛盾相结合进行详尽梳理。这包括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以及李大钊、陈独秀如何将阶级分析法应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分析中。 其次,对“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深入辨析。胡适所倡导的渐进改良的科学态度,与激进的革命思潮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分析了实用主义哲学如何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局限性。 同时,不能忽视现代新儒学的兴起。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试图在“东方智慧”中寻找对抗西方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独特资源。对他们的努力,本书采取了公正的评述,既肯定了其对文化根源的坚守,也探讨了其在应对迫切的社会革命浪潮时的理论困境。 第四部分:时代洪流中的知识分子抉择 (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抗日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思想界的格局,民族主义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旋律。本章着重分析在国家存亡之际,不同思想流派如何重新定位自身。 我们将审视在后方,知识分子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许多看似纯粹的学术探索,实际上都承载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例如,对历史、哲学和文学的研究,如何被赋予了重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最终,本书以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为背景收束,探讨了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最终胜利,以及这种胜利对之前所有流派(包括温和的自由主义、传统儒家思想的残余影响)的整合与扬弃过程。我们总结了近百年间中国思想界“求富、求强、求变、求真”的内在逻辑线索,指出这场思想的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特色与视角: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又不失文学性,避免了枯燥的教条罗列。它不提供任何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将所有思想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强调思想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全书旨在引导读者理解,近现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是一场在西方冲击与自身传统之间,进行不断自我否定的创造性过程。它不是对某一位“大师”的个人崇拜,而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思想”的宏大群像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畅销国学书籍”这个标签有着天然的期待,同时又带着一丝审慎。我希望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具备一定的可读性,能够让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进入沈曾植的世界。我非常好奇的是,作者许全胜是如何在“研究读物”与“畅销”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是否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语言,将沈曾植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思想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是学者们的“案头之书”,更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静心阅读的良伴。我希望它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让我们在了解沈曾植生平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思考文化与人生的关系。一本好的“个人文化评述”书籍,应该能触动我们内心的共鸣,引发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思考。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追溯事物根源、探究其发展脉络的读者,所以“年谱长编”这样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意味着作者在构建沈曾植的人生图景时,必定是穷尽心力,力求事无巨细,将历史的真实面貌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能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让我们跟随沈曾植的脚步,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亲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作为一本“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读物”,我期望它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更能融入作者对沈曾植及其所处时代文化深入的理解与解读。而“历史评述”和“个人文化评述”的定位,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好奇——作者许全胜是否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展现沈曾植思想的独特之处,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引发大众共鸣的“畅销国学书籍”。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述,更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而“沈曾植年谱长编”这个书名,恰恰给我这样的感觉——它暗示了一种对沈曾植一生轨迹的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仿佛是要为我们展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作为一本“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读物”,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沈曾植个人,更能借由他的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与风貌。而“历史评述”和“个人文化评述”的标签,则让我更加期待作者许全胜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文化价值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入思考。一本优秀的“畅销国学书籍”,应该是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传播的广度,能够点燃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评分

我喜欢从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中寻找时代脉络和人物性格的蛛丝马迹,所以“年谱长编”这个词对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它意味着作者在梳理沈曾植生平的每一个节点时,都力求客观、详尽,不放过任何可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时代变迁的线索。我猜测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每一条记录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作者对相关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乃至沈曾植思想发展的深刻洞察。如果这本书能够像解剖学家的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开历史的肌理,展现沈曾植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其他同时代人物的碰撞,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生动图景,让我们透过沈曾植的眼睛,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更重要的是,一本优秀的“历史评述”和“个人文化评述”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对文化传承的探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深深的学术钻研的意图,沈曾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而“年谱长编”更是暗示了其严谨和详尽的编纂过程。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像一部电影的导演剪辑版,将沈曾植一生的点点滴滴、起起伏伏都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位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作为一本“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读物”,它应该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应该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能够将沈曾植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解读他的思想、他的作为,以及他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的实际影响。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许全胜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并赋予这些史实以生命力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关于那个时代文人心境的深刻描绘?它是否能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填补我们认知的空白?读这样的书,我期望的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智力冒险,是一次对文化基因的深入探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