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輻射環境工程》重點討論空間輻射環境工程,係統地從空間輻射環境與模型、空間輻射機理與效應、空間輻射與效應標準、空間輻射效應試驗方法、地麵模擬試驗設備、飛行試驗、數值仿真、航天器抗輻射加固以及空間輻射生物工程等方麵進行瞭討論,對航天器設計與研製、航天器空間輻射環境效應、地麵模擬試驗技術、飛行試驗及深空探測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瀋自纔,1980年3月生,山東臨沂人,博士,高級工程師。先後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材料學碩士學位與光學工程博士學位。現從事航天器空間環境效應與深空探測技術研究。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空間輻射環境
2.1 概述
2.2 帶電粒子輻射
2.2.1 帶電粒子輻射環境
2.2.2 帶電粒子輻射模型
2.3 太陽電磁輻射
2.3.1 太陽電磁輻射環境
2.3.2 太陽電磁輻射模型
2.4 深空輻射環境
2.4.1 自由空間輻射環境
2.4.2 月球輻射環境
2.4.3 火星輻射環境
2.4.4 木星輻射環境及模型
2.4.5 土星輻射環境及模型
2.4.6 不同行星體深空輻射環境比較
2.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空間輻射環境效應
3.1 概述
3.2 空間輻射機理
3.2.1 輻射源類型
3.2.2 輻射與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與機理
3.2.3 重帶電粒子、電子、γ射綫和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比較
3.3 空間輻射效應
3.3.1 單粒子效應
3.3.2 總劑量效應
3.3.3 錶麵充放電效應
3.3.4 內帶電效應
3.3.5 位移損傷效應
3.3.6 太陽電磁輻射效應
3.3.7 輻射生物學效應
3.3.8 空間多因素環境協同效應
3.4 展望
參考文獻
第4章 空間輻射環境及效應標準
4.1 概述
4.2 國外空間輻射環境及效應標準
4.2.1 國外空間輻射環境標準
4.2.2 國外空間輻射效應標準
4.3 國內空間輻射環境及效應標準
4.3.1 國內空間輻射環境標準
4.3.2 國內空間輻射效應標準
4.4 展望
……
  自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始,以美、蘇/俄為代錶的航天大國就非常重視空間輻射環境工程工作,先後發射瞭一係列空間輻射環境與效應探測器或探測裝置,建立瞭一係列空間輻射環境模型和標準,搭建瞭一係列可以從事各種空間輻射環境與效應的地麵模擬試驗設備,開展瞭一係列以長期在軌暴露實驗裝置為代錶的空間飛行試驗,開發瞭一係列空間輻射環境與效應仿真平颱,並將相關數據和成果應用於航天器的研製中。在近地軌道探測的基礎上,成功建設瞭空間科學應用平颱——空間站,並開展瞭對金星、木星、土星及其他小行星的深空探測活動。當前,以美國為代錶的航天強國認識到瞭現有空間輻射環境模型的不足,開始瞭對新的輻射環境模型AE9/AP9的開發,並繼續建設與改進功能更加齊全和性能更加先進的空間輻射環境效應地麵模擬試驗設備與仿真平颱。
  我國自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研製開始,就非常重視空間輻射環境工程的相關研究工作,並利用資源係列衛星等開展瞭空間輻射環境的探測。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代錶的國內航天器研製單位建立瞭一係列空間輻射環境效應地麵模擬試驗設備,並初步開發瞭一些空間輻射環境與效應仿真平颱。然而,與國外相比,我國在空間輻射環境工程的各個領域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隨著我國的航天活動從試驗階段進入應用階段,一係列航天器,如導航係列衛星、資源係列衛星和氣象係列衛星等均取得瞭長足的發展。以神舟係列飛船和嫦娥係列探測器為代錶的載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的推進,以空間站建設為代錶的長壽命空間應用平颱的開發對空間輻射環境工程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目前,國內外尚缺乏關於空間輻射環境工程的專著。針對我國在空間輻射環境工程領域與國外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的現狀,作者在多年從事航天器空間輻射環境及效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空間輻射環境工程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並結閤個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以期從空間輻射環境與模型、空間輻射機理與效應、空間輻射環境與效應標準、空間輻射效應試驗方法、地麵模擬試驗設備、飛行試驗、數值仿真、航天器抗輻射加固以及空間輻射生物工程等方麵對空間輻射環境工程進行係統的介紹,為國內從事航天器設計與研製、航天器空間輻射環境效應、地麵模擬試驗技術、飛行試驗及深空探測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參考。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丁義剛高工、劉宇明高工、趙春晴工程師、牟永強工程師等的幫助,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傢張永維總師對本書提齣瞭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取材於國內外有關科學技術文獻並努力規範引用,在此,對文獻的作者錶示感謝,如有不周之處,請予諒解並給予指正。本書在齣版過程中,得到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李明研究員、邱傢穩研究員,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劉國青研究員、嚮樹紅研究員、易忠研究員、童靖宇研究員、張立偉高工、何磊工程師的支持和幫助。我國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傢歐陽自遠院士,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韌院士,“中國槍王”朵英賢院士,小衛星領域首席專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科技委主任李明研究員欣然為本書題詞,戚發韌院士和張永維總師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空間輻射環境工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係統性工程科學,雖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但隨著新型航天器的研製、新材料新器件的開發以及空間探測的不斷推進,在理論、方法和應用上仍在不斷深化。由於作者水平所限,書中不盡完善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同行、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13年4月於北京航天城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甸甸的科技感,但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內心是有點忐忑的。我之前對“空間輻射環境”這個概念的理解非常模糊,可能就停留在科幻電影裏那些宇航員必須穿厚重防護服的場景。拿到《空間輻射環境工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吸引瞭。我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堆我完全看不懂的公式和圖錶,當時真的有點絕望。我心想,這書是不是太專業瞭?我一個普通讀者,真的能看懂嗎?我平時就對天文有點興趣,但也就是看看紀錄片,瞭解一下行星和星係什麼的。對背後支撐這些探索的工程技術,尤其是涉及到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輻射,完全是小白一個。我嘗試著跳著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通俗易懂的部分。比如,書裏提到的一些空間站和衛星受到的輻射影響,我能隱約理解。但當它開始深入講解輻射的種類、産生機製、防護原理,還有相關的計算模型時,我的大腦就跟不上節奏瞭。那些專業術語,比如“帶電粒子”、“電磁輻射”、“屏蔽材料”、“劑量當量”之類的,我需要查很多資料纔能勉強理解一兩個詞的意思。我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程師手冊,或者說是為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從業者量身打造的。它似乎提供瞭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入的知識體係,但對於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座信息的大山前迷失瞭方嚮,缺乏一個清晰的指引。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更基礎的科普章節,解釋一下為什麼空間輻射很重要,它對我們日常生活和未來太空探索有什麼影響,然後再逐步深入。
評分我是一個對太空充滿瞭好奇心的普通讀者,平時喜歡看一些科幻小說和科普紀錄片,對宇宙的奧秘總是充滿瞭嚮往。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空間輻射環境工程》這本書,書名聽起來就很有科技感,我便買來翻閱,希望能從中瞭解到一些關於太空環境的知識。然而,當我打開這本書,迎接我的卻是一連串令我眼花繚亂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公式。我發現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在於如何“設計”和“建造”來應對空間輻射,例如如何建造防護層、如何計算輻射的防護效果等等。這些內容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我嘗試著去閱讀,但很多章節都涉及到瞭我不太熟悉的物理和工程概念,比如粒子的能譜、輻射的衰減率、屏蔽材料的有效性等等。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程技術手冊,為那些從事空間輻射相關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提供瞭詳盡的技術指導和理論支撐。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太空充滿興趣但缺乏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顯得過於深入和專業,難以構建起一個清晰的認知圖譜。我更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空間輻射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科普,或者是一些關於如何利用現有技術來減少太空輻射影響的案例分析,這樣或許能讓我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評分我對宇宙充滿著天然的嚮往,總覺得浩瀚的星辰大海中隱藏著無數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當我看到《空間輻射環境工程》這本書時,以為它能帶我深入瞭解太空中的未知危險,從而對未來的太空探索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於是,我滿懷期待地把它帶迴瞭傢。然而,翻開書頁,我卻感到一陣措手不及。書中的文字充斥著大量我陌生的專業術語,比如“電離輻射”、“粒子通量”、“空間粒子探測器”等等,這些詞匯對我而言如同天書。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關於輻射源、輻射傳播以及輻射防護的章節,但很多概念的闡述都顯得非常抽象和技術化。我發現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從工程學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如何設計更有效的輻射屏蔽材料,如何評估不同空間環境下輻射的強度和類型,以及如何製定相關的防護標準。這些內容雖然對於專業研究人員來說至關重要,但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理解起來確實存在不小的門檻。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直觀的例子,比如介紹一些曆史上的太空任務是如何應對輻射挑戰的,或者用更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一些復雜的物理現象,讓我能更容易地領會到空間輻射環境的嚴峻性以及工程防護的重要性。
評分我一直對太空探索充滿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嚮。當我看到《空間輻射環境工程》這本書時,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太空環境中隱藏的各種挑戰,尤其是那些無形卻又至關重要的“輻射”問題。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更全麵地認識到空間輻射對航天活動可能帶來的影響,並瞭解相關的工程技術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發現它呈現給我的是一個極其專業化的世界。書中的章節充斥著大量的公式、圖錶和技術參數,這讓我感到有些望而卻步。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的一些關於輻射的物理原理和工程設計方法,但很多內容對我來說都太過晦澀難懂,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和引導。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為空間物理、航天工程等領域的專傢和學生量身打造的教科書,它提供瞭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和深入的技術細節,但對於像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閱讀起來有很大的難度。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科普性內容,比如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空間輻射的來源、危害,以及一些成功的空間輻射防護案例,這樣纔能讓我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
評分我本來是想找一本關於宇宙探索的普及讀物,結果意外翻到瞭這本《空間輻射環境工程》。拿到書的那一刻,我眼前一亮,覺得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技術含量,可能能讓我對太空的認識更上一層樓。我一直對載人航天和空間站的運行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些宇航員在太空中工作是很不容易的,肯定會遇到很多我們平時難以想象的睏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它可能揭示瞭太空中的一些“隱形殺手”,比如輻射。我開始翻閱,發現裏麵有很多圖錶和數據,看起來非常專業。我嘗試著去理解,但很多概念,比如“地磁場”、“太陽活動周期”、“宇宙射綫”等等,對我來說都比較陌生。我不是這方麵的專業人士,平時也隻是對一些科普文章和紀錄片感興趣。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比我平時接觸到的要深入得多,它更多的是在探討如何去“工程化”地解決空間輻射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介紹輻射是什麼。我看到一些章節在講如何設計防護材料,如何進行輻射劑量的計算,還有對不同空間環境下的輻射效應進行分析。這些內容雖然聽起來很重要,但對我來說,就像是聽天書一樣,我抓不住重點,也無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識框架。我更期望能讀到一些關於空間輻射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科普,或者是一些曆史事件中,輻射對航天任務造成過哪些具體影響的故事。這本書的內容,感覺更像是給專業人士看的“秘籍”,而不是給普通愛好者準備的“入門指南”。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對研究空間輻射環境效應很有用
評分很不錯就是這樣最好瞭太好瞭
評分還可以吧 吧 吧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評分內容詳實,但是不知道這些經驗在國內應用的情況如何!
評分值
評分很結實的一本書,配送超快。
評分專業性比較強的書,很全麵
評分內容詳實,但是不知道這些經驗在國內應用的情況如何!
評分內容豐富,質量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