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内容简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导论(第4版)》重点体现以下内容:①现代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②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医学教育为卫生事业服务的意识,强化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强化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教育等;③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如第3代“以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国际及中国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等;④我国卫生事业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如卫生体制改革,“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⑤各学科领域的新进展。
作者简介
马建辉,男,1964年出生于湖北省,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目前担任全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研究会理事。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在创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主持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试行)》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医学专业认证T作,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十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担任《医学导论》第2、3版编委。
闻德亮,男,1966年出生于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牛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曾获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六届辽宁省优秀专家。社会兼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副会长、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第五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儿科学分科学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全科医学分科学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
从事医学教学工作至今已有24年。先后共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近30名。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十二五”规划项目等十余项课题,科研经费合计400余万元。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古代医学
第一节 医药的起源——原始医学
第二节 古代东方医学
一、古埃及医学
二、古印度医学
三、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四、中国古代医学
第三节 古代西方医学
一、古希腊的医学
二、古罗马的医学
第四节 古代医学的特点
第二章 近代医学
第一节 近代医学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医学
二、17世纪的医学
三、18世纪的医学
四、19世纪的医学
第二节 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
一、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二、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三、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第三章 现代医学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医学
二、药物学与治疗学的飞跃
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四、免疫学的发展
五、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六、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
七、医学模式的转变
八、传染病的新动态
九、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特点
一、医学分科专门化
二、医学发展国际化
三、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
四、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
一、临床必须与预防相结合
二、技术的转移与综合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既要重视延长寿命又要重视生命质量
第四节 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
一、分子生物学将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龙头
二、再生医学将促进21世纪的医疗革命
三、医学与众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突破
四、预防医学发展将促进卫生革命
五、老年医学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医学课题
六、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
七、转化医学
八、个体化医学
九、医学整合
第四章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脏腑学说
三、经络学说
四、病因病机
五、诊法与辨证
六、治则与治法
第二节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
一、诊断学
……
第二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习
第三篇 卫生人员与卫生服务工作
附录1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附录2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附录3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附录4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农村地区的交通、信息联络较差,这不仅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业务技术交流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也给农村病人的就医、会诊和转诊带来了困难。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之间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缓慢,合作医疗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机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依然存在。
3.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在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人员数量不少,但专业素质较差,学历结构以大中专科为主,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没有学历。
(2)由于一部分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缺少系统的专业教育以及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业务水平不高,与目前国家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构建的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和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3)由于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许多病人都到城市大中型医院就诊,使实际到基层卫生机构看病的人数有限,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及知识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乡村医院中具有医疗专科的人员少,又没有经过全科医学的系统训练,在工作中常遇到一名医师既担任外科诊治工作,又兼妇产科、内科等工作,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质量有一定影响。
(4)卫生人才外流严重:由于乡村卫生资源所限,医护人员工资低、福利差,不少卫生基层工作者感到没有发展前途而纷纷离开乡村医疗机构,到有保障、有前途的城市医院工作。总的流动趋势是山区流向平原,农村流向城市,小医院流向大医院,从而影响了乡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随着卫生体系改革的深入,大多数卫生院(所)基层医务人员的基本收入有了保障,但人员外流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二)对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过去仅靠粗浅经验的农村基层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要使我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不仅要靠国家投入的增加、卫生体制的完善,还要靠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积极配合。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卫生T作的现状,尤其是国家开始推行的以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卫生保障体制改革,对基层卫生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
1.根据农村基层的卫生保健需求,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激烈竞争,农村卫生工作仅靠传统的经验和方便服务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卫生服务观念和医疗技术水平。因此,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应针对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开展包括全科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建立与城市大中型医院卫生服务的无缝对接,实现乡村一城镇卫生服务的一体化。
2.掌握医疗适用技术,提供适宜的卫生服务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不能像大城市那样购买高精尖医疗设备。因此,农村卫生工作者应注重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采用花钱少、效果好的方案,为农村乡镇居民提供廉价、有效的卫生服务。
……
前言/序言
由文历阳教授主编的《医学导论》第3版教材,在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基础上,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针对性的特点,受到广大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为第4版教材的编写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们代表编委会对文历阳教授及编写人员表示由衷的谢忱!
《医学导论》第4版是在前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保持了前版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在修订过程中,根据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对全国高等学校第八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在前版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最新状态以及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力争重点体现以下内容:①现代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②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医学教育为卫生事业服务的意识,强化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强化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教育等;③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如第3代“以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国际及中国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等;④我国卫生事业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如卫生体制改革,“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⑤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版教材除文字版外,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希望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得益于主审的悉心指导,全体编写人员和编审尽心尽责,从而按时完成了编写任务,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由于我们编写能力有限,加之时间较仓促,本版教材的问题和失当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各位同道和读者批评指正。
医学导论(第四版) 作者: 马建辉,闻德亮 适用对象: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系列: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英文书名: Introduction to Medicine 本书内容概述: 《医学导论(第四版)》是一部系统性、引领性极强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旨在为初涉医学殿堂的医学生构建坚实的知识框架和正确的医学思维模式。本书紧密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理念,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临床,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医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学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版在继承前三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医学科学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的最新要求,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力求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第一部分:医学的基石与人文情怀 本书的开篇,着重于构建医学生对医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培养其应有的医学人文素养。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回溯医学历史的长河,从古代朴素的经验医学,到近代科学革命的洗礼,再到现代精准医学的崛起,清晰地展现了医学发展的脉络。通过了解医学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医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革新、追求真理的学科。同时,也强调了医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对医学思想和实践的影响。 医学伦理与法律: 在医学实践中,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详细阐述了医学伦理的核心原则,如自主权、不伤害、有利和公正,并结合具体的临床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医患关系、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重要伦理问题。同时,也介绍了与医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规范执业行为。 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 现代医学不仅是科学的,更是充满人性的。本书强调了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包括倾听、共情、解释清晰等,以及如何建立信任、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同时,深入探讨了人文关怀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将医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用同情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医学语言与学术规范: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规范的语言和学术表达至关重要。本书介绍了医学术语的基本构成和使用规范,以及如何进行规范的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和学术报告,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人体奥秘的探索:基础医学概览 本部分是医学知识体系的根基,系统介绍与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 解剖学与组织学: 从宏观到微观,系统介绍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通过对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内脏器官等的精细描绘,以及对细胞、组织、器官微观结构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人体立体模型,为理解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奠定形态学基础。 生理学: 深入讲解人体各个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对生理过程的详尽阐述,使学生理解人体的精密协调运作,以及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内在规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揭示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介绍构成人体的重要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重要的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机制。分子生物学部分则侧重于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以及遗传物质的传递,为理解遗传性疾病和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以及疾病对机体造成的形态、功能和生化方面的改变。本书系统介绍各种常见病因(如感染、免疫、肿瘤、缺血缺氧等)所引起的细胞和组织损伤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病理过程(如炎症、坏死、增生、变性等),是理解疾病本质的关键。 药理学: 介绍药物的作用原理、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效学,以及各种常见药物的临床应用。通过了解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掌握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探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各种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形态、致病性以及防治原则。免疫学部分则重点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抵抗感染、维持自身稳态中的作用,以及免疫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 遗传学: 介绍遗传物质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以及它们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为理解遗传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咨询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临床诊疗的智慧:临床医学概览 本部分将基础医学的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技能,系统介绍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内科学: 涵盖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重点介绍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后。 外科学: 介绍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操作要点、术后管理和并发症防治。涵盖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分支。 妇产科学: 重点介绍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及产科并发症的诊疗。 儿科学: 讲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常见儿童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性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学: 教授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及如何进行鉴别诊断,找出最可能的病因。 影像学: 介绍X线、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检验: 讲解各种临床检验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微生物培养等)的意义、方法和结果判读。 急诊医学: 重点介绍危急重症的识别、初步处理和转运原则,以及常见急危重症(如心肺复苏、休克、急性中毒、创伤等)的抢救措施。 第四部分:医学的未来与发展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循证医学: 强调基于现有最佳证据的临床决策,鼓励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评价和应用的方法,提高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疗: 介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转化医学: 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转化,促进实验室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解决实际医学问题。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介绍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流行病学调查等内容,强调从个体治疗向群体健康管理的转变。 医学教育的终身学习: 鼓励学生培养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意识,适应医学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不断进步的医学工作者。 《医学导论(第四版)》不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本思想的启迪。它引导医学生从宏观的医学体系入手,逐步深入到人体奥秘,再到临床实践的智慧,并展望医学的美好未来。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图文并茂,是广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理想教材。通过学习本书,学生将能够建立起对医学科学的全面认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