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敦群培书系:根敦群培文论精选

根敦群培书系:根敦群培文论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根敦群培 著,格桑曲批 译
图书标签:
  • 根敦群培
  • 藏传佛教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历史
  • 西藏学
  • 论著选编
  • 经典文本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5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7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页数:1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敦群培书系:根敦群培文论精选》分为智游列国漫记;论喜马拉雅山;印度诸圣地旅游纪实;地球是圆的还是扁平的;我从青海到拉萨的旅程等几部分内容。

目录

重版说明 前言 作者生平简介 智游列国漫记 自拉萨启程(节译) 印度北部的雪山及有关问题的辨析 关于男女饮食及器物(节译) 各地的古今文字 关于藏文的结构 笈多王朝世系(节译) 论喜马拉雅山 印度诸圣地旅游纪实 地球是圆的还是扁平的 我从青海到拉萨的旅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根敦群培书系:根敦群培文论精选》以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 --- 藏传佛教历史与思想流变研究 作者:洛桑嘉措 出版社:雪域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年 定价:RMB 188.00 ISBN:978-7-80587-912-3 【书籍简介】 本书是藏族佛教学者洛桑嘉措教授历经三十余年潜心研究的力作,系统梳理了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直至清代格鲁派兴盛的整个历史进程。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不仅深入剖析了佛教在藏地的本土化过程,更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教派纷争、思想演变及对藏族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多维度考察。 第一部分:佛教初传与王室护持 本书开篇详述了藏传佛教的源头——印度大乘佛教的传入。作者以详尽的史料考证,重构了松赞干布时代对印度文化的初步接触,以及赤松德赞时期“前后弘法”的历史图景。重点解析了寂护(Shantarakshita)和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在藏地早期佛教的建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宁玛派的雏形。 书中特别关注了“朗达玛灭佛”事件的复杂性,指出这次历史剧变并非简单的宗教迫害,而是涉及政权更迭、本土苯教与外来佛教矛盾激化的多重因素。作者通过对敦煌文书、地方志等一手资料的解读,还原了这一黑暗时期的历史面貌,并强调了这次挫折对后世藏传佛教发展模式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后弘期的教派林立与思想整合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点,详细论述了公元10世纪后,藏传佛教如何在后弘期迎来复兴,并逐步形成各个主要教派的过程。作者深入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1. 萨迦派的崛起与“道果”教义: 聚焦于昆氏家族的传承,阐释了萨迦派如何通过其独特的“道果论”(Lamdre)体系,将显宗与密宗修行熔于一炉,并在元代获得了“帝师”的政治地位。书中详细对比了萨迦派与早期宁玛派在教理上的异同。 2. 噶举派的口传心法: 集中分析了玛尔巴、米拉日巴、冈波巴的“大手印”传承,特别强调了噶举派对瑜伽士修行实践的重视,以及其在后弘期对佛教神秘主义和世俗生活结合的深刻影响。 3. 觉囊派的时间观与“他空见”: 详细介绍了觉囊派独有的“他空性”(Shentong)哲学,并分析了它与当时流行的“自空性”(Rangtong,主要由萨迦派和后来的格鲁派推崇)之间的论辩。作者认为,觉囊派的“他空见”代表了藏传佛教哲学思辨的高峰之一。 第三部分:格鲁派的兴起与教义规范化 洛桑嘉措教授对宗喀巴大师及其创立的格鲁派(黄教)给予了大量的篇幅。他认为,格鲁派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前代教派思潮进行系统性总结和规范化的结果。 书中详细阐述了宗喀巴的“中观正见”思想,即对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的严谨阐释,以及其对戒律(毗奈耶)的强调。作者认为,格鲁派通过建立严格的学修体系(如显宗五部大学问),有效地将松散的修行传统导向了制度化、学院化的轨道,这为其后成为藏地主流教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部分:清代以来的多元共存与现代挑战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清代至民国,探讨了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转世制度如何确立,以及五世达赖喇嘛如何建立“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 作者也坦诚地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教派之间发生的权力斗争和教义上的妥协与融合。最后,本书触及了近现代藏传佛教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世俗化进程、文化保护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阐释和弘扬传统教义的紧迫性。 【本书特色】 1. 史料的广博性: 洛桑嘉措教授首次将大量西藏本土文献、印度梵文典籍的译注与汉文、蒙古文史料进行交叉比对,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2. 思想的穿透力: 不仅叙述历史事件,更深入剖析了各个教派核心教义的哲学根源和逻辑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藏传佛教内部思想的深刻差异。 3. 中立的叙事视角: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客观的态度,避免了任何单一教派的偏向,旨在呈现一个全面、平衡的藏传佛教发展全景图。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对藏传佛教历史、宗教学、印度佛教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高校历史学与宗教学专业师生,以及致力于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阅读本书,如同跟随一位睿智的向导,深入探索雪域高原上绵延千年的精神长河。 --- 西藏民间故事与口头文学研究 作者:丹增索南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2年 定价:RMB 128.00 ISBN:978-7-226-06541-9 【书籍简介】 本书是民俗学家丹增索南先生在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田野调查三十年的成果结晶。它并非侧重于宗教文本的研究,而是聚焦于普通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流传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民间谚语以及歌谣。 核心内容阐述: 本书将西藏民间文学分为四大类进行深入剖析: 1. 创世神话与本土信仰: 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世界起源、日月星辰形成以及人类部落起源的传说。书中特别对比了苯教神话与佛教传入后神话的融合现象,展示了原始信仰在面对强大宗教体系时的韧性和适应性。 2. 英雄史诗与民间叙事: 详细记录了流传于牧区和农区的长篇英雄史诗,如《格萨尔王传》在不同地域的版本差异。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记录,更分析了史诗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如何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以及如何参与到社群身份的构建之中。 3. 动物寓言与道德教化: 辑录了大量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传达了藏族社会中关于诚信、勤劳、团结等朴素的道德观念。 4. 谚语、俗语与歌谣中的社会生活: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作者将谚语视为藏族人生活哲学的“微型文本”,分类梳理了涉及农牧生产、家庭关系、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谚语。同时,书中收录了大量劳动号子和情歌,揭示了民间艺术形式与特定劳动场景和情感表达的紧密联系。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丹增索南在研究中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强调记录民间故事的“表演情境”,而非仅仅关注文本本身。他认为,口头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被讲述和聆听的过程。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寺院文献视角的藏族文化入口,让读者得以窥见普通牧民、农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传承和使用他们的精神财富。它丰富了我们对藏族文化多样性与生命力的理解。 --- 藏族服饰变迁史:从游牧到定居的符号学解读 作者:扎西德勒(化名)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年 定价:RMB 250.00 ISBN:978-7-102-05678-9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藏族服饰的通史性研究著作,它超越了单纯的器物描述,将服饰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符号系统,探讨其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反映社会结构、经济水平、地域差异乃至审美观念的变迁。 主要章节概览: 一、早期服饰形态与地理决定论: 分析了史前至吐蕃时期的服饰形制,重点探讨了“氆氇”(Pulu,藏族特有毛料)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寒气候对长袍(Chuba)宽大、无领设计的决定性影响。 二、服饰等级与宗教影响: 详细考察了元明清时期,不同社会阶层(贵族、僧侣、平民)在服饰上的差异化体现,如对金银珠宝、特定皮草和颜色使用的限制。尤其关注了僧侣服装(绛色僧袍)的标准化过程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 三、地域风格的形成与辨识: 本书耗费大量篇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区分了安多、康区、卫藏三大方言区的服饰特点。例如,康区对氆氇的色彩运用大胆,而卫藏则偏爱羊皮与锦缎的精细拼接,并解释了这些差异背后的贸易路线和资源禀赋。 四、现代转型与文化重塑: 探讨了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传统藏族服饰如何与西式服装发生碰撞与融合,产生了诸如“藏式呢子大衣”、“现代改良长裙”等新的服饰样式。作者审视了当代藏族服饰在旅游业和文化复兴运动中的“符号化”现象,并探讨了其传承的未来方向。 【特色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视觉人类学研究方法。作者引入了色彩学、材料科学的分析工具,结合大量历史绘画、古代壁画中的服饰细节图像,对每一个部件(袖口、腰带、头饰)的材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它不仅是服饰研究的专著,也是一部了解藏族社会物质文化变迁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套书在跨学科视野上的广度。它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狭隘的专业领域进行阐发,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张力。例如,在探讨某个历史现象时,作者会自然而然地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是艺术史的视角来进行佐证和补充,使得整个论述的立体感和丰满度大大提升。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深受启发,它提醒我,任何单一学科的理论都是有其局限性的,真正的洞见往往来自于知识的交汇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运作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宏观和全面了,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开始尝试构建一个更加连贯和统一的认知地图。这种全景式的解读方式,是这套书在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关键原因之一。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摩挲,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纸张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既有阅读的质感,又不会因为过于光滑而显得廉价。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字体排版的疏密得当,即便面对一些相对拗口的学术性词汇,也能保持清晰易读。每一次翻开它,都仿佛进行了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我记得有一次深夜,在昏黄的台灯下读到某个段落,那种被深深触动的感受,不仅仅是文字本身带来的,更多的是这种实体书籍所营造出的庄重仪式感。它不像电子阅读那样容易让人分心,它要求你慢下来,沉浸进去,去体会每一个标点符号背后的深意。对于真正热爱阅读,追求纸质书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反复把玩,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获取信息的载体。它成功地将内容的力量,通过精良的工艺放大和升华了。

评分

初读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论述上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剖析着每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传统观念,将它们置于历史与逻辑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考据的基础之上。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总能找到那个最核心的矛盾点,然后层层深入,直到将问题的本质展示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资料进行二次确认,但这种“费力”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这套书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滑过的“背景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心神去“战斗”的智力伙伴。对于那些真正想在某一领域深耕,不满足于表面说法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这种深度和韧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古典学者的那种沉稳、内敛,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现代思维的敏锐和犀利。这种古典与现代的交织,使得文字在保持学术威严的同时,避免了陷入僵硬的教条主义。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证结构时,非常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门槛,让晦涩的哲思变得更加具象化。我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对这方面不太熟悉的友人推荐,他反馈说,虽然内容本身不简单,但阅读起来出乎意料地顺畅,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读起来像在啃石头。这种行文上的“雕琢”,显示出作者不仅是思想的巨人,更是一位文字的匠人。它教会我们,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来承载,这是许多理论著作常常忽略的一环。

评分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可供反复参照的知识框架。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结论,更重要的是,它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思考”和“如何构建论点”的过程。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模仿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逻辑步骤和提问方式。在处理日常工作或学术写作中的复杂议题时,我常常会回想起书中的某个论证模型,并尝试将我的新材料套入其中进行检验。这种“内化”知识架构的能力,远比死记硬背具体的论断更有价值。它像是一个高精度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分析复杂现实的精密工具。对于渴望提升自身思维工具箱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长期且持续的,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可以陪伴你学术生命和职业生涯成长的长期投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