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大学,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 编
图书标签:
  • 唐崖土司
  • 土司制度
  • 西南边疆史
  • 地方志
  • 历史学
  • 民族研究
  • 文化研究
  • 学术会议
  • 少数民族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8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517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3
字数: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湖南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被确定为2015年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湖北咸丰县圆满召开了唐崖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本文集就是此次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内容涉及唐崖土司城址和唐崖土司、土司文化研究等方面。

目录

序一序二在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在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在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在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在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辞从申遗看土司制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唐崖土司研究唐崖土司研究综述唐崖土司研究回顾与展望唐崖土司研究的若干思考唐崖土司的几个历史问题明清时期鄂西地区的社会状况与唐崖土司的历史地位咸丰土司遗址调查报告唐崖土司疆域及其变迁考述唐崖土司覃氏“蒙古人”疑议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唐崖土司置设与征战研究咸丰唐崖土司城出土瓷器综述观念认同与文化同化——唐崖土司城结构与性质分析仿象与象征:唐崖土司城遗迹的文化解读唐崖土司城规划与建筑特色分析咸丰唐崖土司城址给排水系统研究咸丰唐崖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初探唐崖土司城衙署平面尺度设计方法初探试论唐崖土司与容美土司文化遗存的差异性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及其周边土家语地名考释唐崖土司民间记忆及其价值从诗文看唐崖司的历史文化咸丰土苗医药与唐崖土司治理唐崖遗址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土司学与土司研究土司学面对申报世界遗产的研究取向论清初土家族土司的归附及土司格局的形成“土司系列遗产”视角下的唐崖土司城址价值研究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凝练与表达永顺土司城、唐崖土司城、播州海龙屯空间格局比较初探土司制度与土司遗址的内在关联改土归流后湘西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一从湘西地方志中几篇筑城记入手简述施南土司的陆路交通线鄂西土司社会身份变迁研究——兼论土司的“地方化”与“国家化”试论土司时期土家族的原始婚姻形态“金头和尚起义”考——兼论黔渝边区土司的起源明清时期武陵地区容美土司与朝廷交往策略研究元明清时期鄂西的土司制度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咸丰县为例“土司十大碗”的待客礼仪土司时期以来的山区娱乐方式:土戏的现状——以石柱土戏为例试谈古苗疆走廊上的土司文化关于贵州岑巩县木召古城的再认识——兼论思州治所之变迁
其他研究土家族“土兵”在明代抗倭战争中的军事贡献土家族饮食文化解析——以咸丰“十大碗”为例鄂西土家族的咂酒习俗研究土家咂酒的历史演变与传承保护咸丰土司茶文化初探咸丰土家族吊脚楼保护研究鄂西土家族地区民间道士在农村社会的功能变迁及影响关于加强土司文化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倡议书后记

精彩书摘

  就其所居地域而言,唐崖是土家族土司地区,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汉区,也不同于中央王朝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而设立的军事控制区,它是实实在在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一种大环境,好比一种文化熔炉,外来的民族、姓氏进入该地,都会受到“洗礼”,都不得不接受这里主体的强势的文化,否则就会难以立足生存。也就是说,它必须完成本土化或“土家化”的过程,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姑不论唐崖土司覃氏是否为“蒙古人”,它也逃不出这一“异地化”的铁律。事实上,这种其他民族进入土家族地区而“土家化”的实例太多太多。如清嘉庆《恩施县志》就记载有:“童昶,字明甫,本合肥人,其先人辅永乐四年(1406)调施州卫指挥,世袭佥事,遂为恩施人。辅传钟……钟传璋,璋传昶……昶传希卨……希卨传养廉,养廉传天宠,天宠传复元……凡传八世。”同书尚有不少军征进入鄂西的汉族被土家化。如李忠,蠡县人;赵浩,房县人;周斌,怀远人;唐全,沛县人;冯端,泺州人;孙荣,清丰人;马舁,邳州人;石巗,寿州人;邓善,麻城人;孙演,无锡人;陶铸,合肥人;杜忠,宛平人;耿全,汝阳人。即使在以土家族为主体民族的黔江区,一些汉族官兵也被土家化。如黔地孙氏,今为土家族,系黔守御千户孙旺之后,祖籍江苏,在明洪武年间因军事屯戍而移民黔江。清光绪《黔江县志》载:“旧职指挥孙旺河州(河州即和州)人,洪武初,以功授重庆卫千户。旺于洪武二十三年袭黔江指挥千户,屯田南沟、桃子坝、茶园,建衙城内。”新版《黔江县志》说:“孙姓:孙旺,原籍江南凤阳和州,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任职黔江千户,传20余代,其后裔分住太极、正阳、南海、后坝、城北等乡和冯家坝镇”。“千户孙旺落籍黔江,迄今20余世,分居冯家坝、太极、正阳、南海、后坝、城北等地”。与孙氏同移黔江的姓族如谢氏、宋氏、钟氏、程氏、王氏、邢氏、徐氏、朱氏、肖氏、余氏、孟氏、何氏、雷氏、伍氏、陆氏等也被土家化叫。因此,即使唐崖千户来源于蒙古族也可能被土家化,而唐崖土司覃氏则不可能是蒙古族,唐崖土司也不可能是蒙古族土司。  就国家治政特别是当时的民族政策而言,唐崖土司不可能是蒙古族土司,只能是土家族土司。就唐崖土司的历史发展与存在时限而言,唐崖土司与中原政权的关系牵涉到四个时期(宋元明清)七个政权(南宋赵氏、蒙古、大夏明氏、明朝朱氏、吴三桂、李自成、清朝)。  ……

前言/序言

  序一  雷文洁(湖北省文化厅厅长)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土司遗址已抖落历史的尘封,逐渐显露出历史的光辉,透射出历史的光芒。2006年,唐崖土司城址、容美土司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土司遗址首次进入世界的目光,2013年初,由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湖南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被确定为2015年我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启了土司遗址保护的新纪元,今年将迎接国际专家的考察验收,一步步走来,土司遗址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艰辛努力和默默奉献。  土司制度是我国传统哲学世界观在处理中央政权与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关系方面的重要体现,深入阐释和解读土司文化,充分研究土司文化精神,对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按照国家文物局与湖南、湖北、贵州三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关于保护土司遗产的联合协定》有关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对唐崖土司的世系、族源、历史沿革、地位影响、与周边土司及卫所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土司文化研究水平,由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大学主办,咸丰县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联合承办的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于5月31日至6月1日在湖北咸丰顺利召开,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等一大批学术泰斗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了各地专家学者寄来的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或从土司的世系、族源、历史沿革、地位影响等方面作探讨,或从与中央的关系、文化及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研究,或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土司族源、土司文化作论证阐述,收到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申遗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申遗成功后,遗址将按照国际标准得到永久保护,将极大地提高遗址地的知名度,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她的巨大包容性,真谛在于文化主权的保护,使命在于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次研讨会收录的论文,凝聚着专家学者的心血,是智慧的结晶,即将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将对大家了解研究唐崖土司、唐崖土司城址、土司制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并将土司文化的研究推向了更高、更深的历史阶段。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土司遗址。  ……
瀚海星辰:二十世纪全球科学思想的演进与重塑 本书导言: 人类文明的航程,如同在浩瀚宇宙中探索未知的星辰,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随着思想的火花与认知的突破。二十世纪,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也最为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一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冷战的阴影、原子能的问世、信息技术的萌芽,以及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洞察,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思想图景。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二十世纪全球科学思想的脉络,探究在社会、政治、技术多重驱动下,科学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生命本质乃至人类自身地位的根本理解。 第一部:旧秩序的崩塌与新物理学的黎明 (1900-1939) 本部分聚焦于世纪之初,经典物理学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革命性突破。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中关于绝对时空的概念,将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我们不仅将详细解读这些理论的核心逻辑,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们对哲学思辨和世界观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宇宙学的尺度到日常经验的重新定位。 紧随其后的是量子力学的诞生。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玻尔的原子模型,以及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概率与不确定性的微观世界。本书将深入探讨哥本哈根学派的“互补性原理”与“不确定性原理”,它们不仅是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更是对决定论这一古老哲学信条的致命一击。我们将比较爱因斯坦与玻尔在概率解释上的长期论战,揭示科学内部理性与直觉的张力。 此外,本章还会涵盖化学领域在世纪前三十年取得的进展,例如对原子结构更精确的认识、新元素的发现以及有机化学合成技术的飞跃,这些进步为后来的材料科学和生物学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部:科学的工业化与宏大叙事的形成 (1940-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刻地改变了科学研究的资助模式与目的性。本部分将重点分析“曼哈顿计划”这一史无前例的科研工程,它标志着科学研究开始与国家战略深度捆绑,催生了“大科学”(Big Science)的模式。原子弹的研发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自我毁灭的力量,这种伦理困境贯穿了战后数十年的科学讨论。 在和平年代,科学力量转向了信息与生命。信息论,由香农在贝尔实验室提出,为通信、控制和计算机科学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本书将探讨信息熵的概念如何从物理学领域渗透到社会学和认知科学中,预示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与此同时,生物学领域迎来了分子生物学的曙光。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我们将剖析这一发现的实验路径,以及它如何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遗传的物质基础来解释生命现象,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后来的基因工程的发展。 第三部:系统思维的崛起与学科的交叉融合 (1960-1985) 冷战的持续推动了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爆炸性发展。本章将关注控制论(Cybernetics)的深化及其在工程学、仿生学中的应用。图灵测试的提出,以及早期人工智能(AI)研究的起步,激发了人们对于“机器能否思考”这一古老问题的全新技术路径探讨。 在地球科学领域,板块构造学说的最终确立,整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和海洋学的数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态的、不断演化的地球图像,取代了静态的大陆漂移假说。 本部分还将探讨批判科学哲学对科学实践的反思。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引入了“范式”(Paradigm)和“范式转换”的概念,挑战了科学知识线性积累的传统观念,强调了社会历史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对科学权威性的反思,影响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与全球性挑战 (1985-2000) 世纪末的科学探索转向了更精细的尺度和更宏大的系统。高能物理领域,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不断突破质能极限,标准模型的精确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并对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进行了不懈的追寻。 生物学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是继登月计划之后又一个涉及全球协作的宏大科学工程。这项计划不仅是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巨大胜利,更引发了关于生命信息产权、基因编辑伦理以及“生命蓝图”解析的广泛社会讨论。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在本阶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开始积累关键数据,臭氧层空洞的发现促成了国际环境条约的签署。这表明,科学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更是解决人类共同生存危机的关键工具。 结论:科学的未来与人文的反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回顾二十世纪科学思想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冲击。从将人还原为基本粒子的还原论,到在复杂性科学中重新强调涌现性和整体性;从对上帝的依赖到对技术潜能的敬畏,科学在塑造现代性的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解放的工具,也可能是新的束缚。我们思考,在信息爆炸和技术奇点临近的二十一世纪初,二十世纪遗留下的科学遗产将如何引导我们前行。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严谨的史料和前沿的学术成果,旨在为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二十世纪科学思想全景图,而非仅仅是技术成就的罗列。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求知欲的极限与边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可观,但阅读过程中很少有那种“时间过去了很久”的枯燥感,这归功于各位作者在论述风格上的多样性与活力。有的学者采用的是非常严谨的议论文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像是精密的仪器在工作;而另一些则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讲述者,将那些枯燥的制度分析穿插在生动的田野调查记录和口述访谈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青年学者的贡献,他们的视角非常新颖,敢于挑战传统定论,不再将土司制度视为一个静止不变的符号,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外部环境塑造和内在矛盾所驱动的演化过程中去审视。这种观点的碰撞和交融,使得整部文集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过瘾。它不是一个单一声音的宣言,而是一个充满辩论和对话的学术广场,让读者能够全面地接触到关于这一复杂历史现象的最新思考动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们对特定历史议题的整体理解,无疑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汇聚”作用。以往,相关的优秀研究可能散落在不同的期刊或地方志中,难以系统获取。但通过这样一个集中的平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研究热点在哪里,哪些问题已经被扎实解决,又有哪些领域仍然是待攻克的“无人区”。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于材料学和考古学数据如何反哺历史文本研究的讨论,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认知。它不再局限于文书的解读,而是开始重视物质遗存所能提供的“无声的证言”。这种方法论上的革新和实践,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贡献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问题的新工具和新视角,激励着读者去探索更多未被充分利用的研究资源。

评分

我最近花了一些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书中的几篇核心文章,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史料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它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既有观点的重复阐述上,而是真正深入到那些尘封的、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地方志中进行爬梳和比对。有一篇关于土司家族权力更迭的论文,作者竟然能够串联起清代中央政府的几次重要人事变动与地方土官的内部派系斗争,逻辑链条之严密,令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引用的几份手稿的释读,其严谨性几乎达到了文本考据的顶尖水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深入的专业分析并没有被晦涩的术语所包裹,作者们似乎都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历史语境,用一种既准确又富有叙事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使得即使我对某个特定时期的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也能很快跟上他们的论证步伐,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这本书为我们理解西南边疆的复杂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和多维的分析框架,是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知识增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配合着深沉的墨绿色文字,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庄重的氛围,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其学术的重量。装订得非常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带着书到处跑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反光的亮白纸,而是略带暖色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排版布局非常清晰,无论是正文的小标题还是注释和参考文献,都划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信息密度极高的图表和引文,也能让人迅速抓住重点。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正文使用了易于辨识的宋体,而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或外文引用则巧妙地切换成了另一种字体,这种细微的差别,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和专业感。整体而言,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都传递出一种对学术研究的极致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远超出了普通会议论文集的范畴,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编者的专业素养肃然起敬。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我原本对这类研讨会论文集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内容会过于偏重特定地域的“内行话”,门槛过高。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其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展现了极佳的包容性和引导性。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名词和制度的解释,虽然简短,但指向性明确,似乎是为那些希望从这个领域入门的读者精心准备的“导航点”。例如,关于“改土归流”政策的讨论,它并没有直接假设读者完全理解其前因后果,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实践案例,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了制度移植的复杂性。这使得我不仅能跟上核心议题,还能对相关的制度背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种平衡的艺术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满足了专家学者对细微差异的探究欲,也为渴望了解边疆史的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易于攀登的阶梯,体现了组织者极高的学术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