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西化」到現代化(上中下)(全三冊)
原價:88.00元
作者:羅榮渠
齣版社:黃山書社
齣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807078593
字數:800000
頁碼:110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1.3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研究從“五四”以來現代化思想發展脈絡,羅榮渠先生主持編成《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嚮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本書資料搜羅宏富而精煉,選編瞭1919-1949年間我國思想界四次大論戰的有關文章。這四次論戰是:關於中西文化的論戰,關於中國現代化問題的討論,關於中西文化齣路問題的新論戰,關於中國應以農業立國還是以工業立國的論戰。它使我們驚訝地看到,今天爭論的許多問題其實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都已經提齣來瞭。羅榮渠認為:“以上述幾次大論戰為綫索,把它們聯結成為一條總的發展綫,從一個側麵探索中國近百年來、主要是‘五四’以來現代化思潮演變經曆的麯摺過程,有可能獲得溫故知新的啓示。”
目錄
從「西化」到現代化:上冊
中國近百年來現代化思潮演變的反思(代序)
第一編 東西文化觀:東方化還是西方化?
歐遊心影錄(節錄)(1920年3月3日-3月25日)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節錄)(1921年)
歐洲文化之危機及中國新文化之趨嚮(1922年2月)
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2年3月19日)
評《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2年3月)
讀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3年3月)
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1924年1月)
原化(1925年10月)
評中西文化觀(節錄)(1924年6月)
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1926年7月)
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1926年7月)
東西文化問題質鬍適之先-讀《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1926年8、9月)
文明或文化(1926年12月)
機器與精神(1929年12月)
東西文化之比較(1930年)
論東西文化與東西比較——評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觀(1940年)
第二編 中國現代化的道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現代化的正路與歧路(1933年7月)
中國現代化之前提與方式(1933年7月)
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問題(1933年7月)
論中國現代化(1933年7月)
關於中國現代化的幾個問題(1933年7月)
對於中國現代化問題的我見(1933年7月)
中國農業的現代化(1933年7月)
生産現代化與中國齣路(1933年7月)
怎樣使中國文化現代化(1933年7月)
中國生産之現代化應采個人主義(1933年7月15日)
建國問題引論(1933年11月19日)
中國現代民族運動之總動嚮(1936年)
中國文化復興論(節錄)(1943年)
彆共殊(1944年)
“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化”(節錄)(1948年5月1日)
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問題(1948年6月)
從「西化」到現代化:中冊
第三編 中國文化的齣路:中國本位還是全盤西化?
文化的衝突(1929年)
中國文化之齣路(節錄)——民廿二年十二月廿九
日晚在中大禮堂講詞撮略(1933年12月29日)
全盤西化的理由(節錄)(1934年)
再論“全盤西化”(1934年7月)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1935年1月10日)
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錄)(1935年1月)
建設問題與東西文化(1935年2月)
中國文化建設的動嚮(節錄)(1935年3月13-21日)
編輯後記(1935年3月)
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35年3月31日)
西化問題之批判(1935年4月)
全盤西化論的錯誤(1935年4月3日)
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1935年4月)
從西化問題的討論裏求得一個共同信仰(1935年5月5日)
文化與中國文化之建設——三民主義即文化建議之綱領(1935年5月10日)
我們的總答復(1935年5月10日)
《我們的總答復》書後——嚮《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的十位起草者進一言(1935年5月22日)
科學的文化建設(1935年5月)
我對於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問題的簡單意見(1935年5月30日)
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1935年6月)
自信力與誇大狂(1935年6月9日)
談“中國本位文化建設”之閑天(1935年6月)
中國本位意識與中國本位文化(1935年6月10日)
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1935年6月)
全盤西化?殖民地化?(1935年6月22日)
全盤西化的辯護(1935年7月21日)
資本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1935年)
論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節錄)(1935年12月15日)
評葉青對於西洋文化的態度(1936年)
論中國化(1939年2月20日)
論中國的特殊性(1939年)
抗戰以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運動與今後任務(1940年5月1日)
漫談學術中國化問題(1940年2月)
如何接受文化遺産(1944年1月)
什麼是世界文化的危機(1944年5月)
文化的體與用(1947年)
從「西化」到現代化:下冊
第四編 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
業治與農(告中華農學會)(1923年8月12日)
農業與中國(1923年9月)
論中國不宜工業化(1923年10月25日)
中國能長為農國乎(1923年10月28日)
中國可以不工業化乎(1923年10月30日)
農國辨(1923年11月3日)
評《農國辨》(節錄)(1924年6月)
工化與農化(1926年1月30日)
農化蠡測(1926年)
何故農村立國(1927年)
我們沒有歧路(1934年11月4日)
鄉村文化與都市文化(1934年11月11日)
農業與工業(1934年12月8日)
解決中國經濟問題應走的路(1934年12月)
不復興農村中國也可以工業化嗎?(1935年1月)
我們可走第三條路(1935年1月)
再論發展都市以救濟農村(1935年1月)
第三條路走得通嗎?(1935年2月17日)
中國的岐路——評鄒平鄉村建設運動兼論中國工業化問題(1935年4月6日)
中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農呢?(1935年4月13目)
往都市去還是到鄉村來?——中國工業化問題(1935年6月1日)
由中國國民經濟建設論目前農村之齣路(1935年6月10日)
論中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重心問題——重農重工
問題之探討(1935年8月10日)
鄉村建設理論(1935年8月16-30日)
鄉村建設理論的檢討(1936年5月)
中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齣路(1936年7月15日)
中國不能以農立國——漫談農本(1939年12月20日)
關於中國以何立國的問題(1940年6月4日)
以農立國以工建國(1940年8月)
實行工業化的條件(1943年10月15-16日)
戰後工業化與農村經濟(1944年5月15日)
中國工業化與民主是不可分割的——在重慶星五
聚餐會上的講演(1944年l2月22日)
農業與中國的工業化(1945年)
中國經濟的道路(節選)(1945年9月)
開發民力建設鄉村(1948年8月14日)
評晏陽初《開發民力建設鄉村》(1948年8月)
自力更生的重建資本(1948年)
工業化與人格(1948年10月9日)
工業化的利弊——讀瞭潘光旦先生《工業化與人格》
一文以後(1948年10月30日)
齣版後記
作者介紹
羅榮渠(1927-1996),著名曆史學傢、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與比較現代化進程研究的主要開創者。四川榮縣人。1945年考入西南聯閤大學,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係。生前任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及學術
文摘
序言
要說這本書的不足之處,或許在於它對某些特定領域的細節描述上,可能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雖然整體框架搭建得非常紮實,但某些深入到專業術語或特定曆史事件的剖析時,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理解的門檻略高。我有時會發現自己需要時不時地查閱一些額外的資料來輔助理解,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於“意會而不能言傳”。但這也許正是其價值所在——它不是麵嚮大眾娛樂的通俗讀物,而是一部需要讀者投入精力去“耕耘”的學術精品。對於那些真正有誌於深入鑽研相關領域的人來說,這種略帶挑戰性的深度恰恰是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它確保瞭內容的純粹性和學術的嚴肅性。
評分從閱讀的感受上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層次的。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或解讀理論,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思維模型,引導讀者去重新審視和理解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背後的深層機製。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深思許久,重新迴溯之前讀到的章節,試圖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這種“打通任督二脈”的頓悟感,正是閱讀優質思想著作最令人著迷的部分。它迫使你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從一個更廣闊、更具曆史深度的視角去看待當下。坦白說,閱讀過程需要投入相當的精力和專注力,但讀完之後所獲得的思維上的拓展和認知上的提升,絕對是物超所值的,這是任何膚淺的閱讀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沉穩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那種樸實無華卻又不失格調的質感所吸引。字體選用得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是像我這樣需要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紙張的質量也讓人滿意,手感紮實,翻頁時有種獨特的沙沙聲,讓人心生敬畏。這種對細節的用心,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樂趣。我特彆喜歡它那種經典的、不張揚的風格,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這種外在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奠定瞭閱讀的基調,讓人在尚未深入內容之前,就已經對接下來的閱讀過程充滿瞭期待。
評分閱讀這類宏大敘事的著作,最考驗作者的敘事功力。在我讀過的不少曆史或社會學著作中,很多都因為結構鬆散、邏輯跳躍而讓人感到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在梳理復雜的曆史脈絡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條理性和清晰的邏輯綫索。作者似乎有著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對史料的深刻理解,總能在看似紛繁蕪雜的事件中,精準地提煉齣核心的驅動力。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證過程中那種層層遞進的嚴謹性,每一步論斷都有據可查,論證過程如同精密的齒輪咬閤,既嚴絲閤縫又動力十足。這使得讀者在跟隨作者的思路前行時,能夠始終保持清晰的認知,不至於在浩瀚的史料和概念中迷失方嚮。這種敘事上的高度自洽,是衡量一部學術著作價值的重要標尺。
評分與其他同類主題的作品相比,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或許在於其深邃的辯證性思維。它沒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簡單化處理,而是極其審慎地探討瞭各種力量之間復雜而微妙的相互作用。你幾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處理每一個關鍵概念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和權衡。這種對復雜性的尊重,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張力和厚度,拒絕任何廉價的結論。比如,在探討某些轉型的陣痛時,作者並沒有一味地批判或贊美,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內在的矛盾性及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這種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進行更具思辨性的判斷,避免陷入教條主義的窠臼。
評分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摺射一個世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瞭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纍,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很好的書籍啊
評分物超所值,發貨神速,好評!
評分英典199-100,活動入手!
評分一起買瞭好幾本,都是寫論文用的,有的看完瞭有的還沒看,印刷都不錯。
評分滿意
評分幫老師買的,質量不錯,是正版!
評分快遞很得力,優惠,京東給力。
評分英典199-100,活動入手!
評分英典199-100,活動入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