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与《焦土》两部作品开先河地将二战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作为《东进》的续篇,《焦土》从1942年底的作战行动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士兵系列·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得的佳作。西方对这两部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 ——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套书一直受到读者广泛欢迎,许多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该作的经典性。
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后化名保罗?卡雷尔,成为畅销书作者。
保罗·卡雷尔的作品引人入胜!在《东进》中,他从东线战事的开端讲起,故事结束于斯大林格勒;在《焦土》中他继续讲述了苏德这两个极权国家之间的冲突。卡雷尔带领读者与德军一起踏上征程:横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草原,在库尔斯克历经史上*伟大的坦克战,实施大撤退行动,*终见证希特勒的军团被击败。《焦土》一书连同《东进》,构成了战史上对苏德战争1941-1945画卷的*佳描绘。细节生动,可读性很强。
——《书单》杂志
无疑是有史以来*出色的东线著作。如果读过《东进》及《焦土》,你一定会成为二战迷。
令人激动的苏德战争全景史。如果你想了解东线战事,这套书是必读之作。读起来,它就像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但无疑更好,因为书中描绘的都是真实事件。
——科克斯书评
前言
1994年版前言
第一部:库尔斯克战役
第一章:希特勒孤注一掷
第二章:铁钳
第三章: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战
第四章:战役被终止
第五章:元首大本营里的泄密
第二部:曼施泰因
第一章:斯大林想要的不只是斯大林格勒
第二章:黑海上的警报
第三章: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三部:北翼的战斗
第一章:列宁格勒:一座城市的悲剧
第二章:拉多加湖南岸
第三章:沃尔霍夫与施吕瑟尔堡之间
第四章:杰米扬斯克
第五章:水牛行动
第六章:大卢基
第四部:最后的机会
第一章:下一步?
第二章:库尔斯克后遗症
第五部:奔向第聂伯河
第一章: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章:米乌斯河上的战斗
第三章:东方壁垒
第四章:奔向第聂伯河
第五章:布克林桥头堡
第六部:基辅与梅利托波尔之间
第一章:柳捷日村
第二章:目标,基辅!
第三章:扎波罗热
第四章:沃坦防线之战
第五章:尼克波尔以西
第六章:第聂伯河中游的冬季战事
第七部:南翼的灾难
第一章:切尔卡瑟
第二章:胡贝包围圈
第三章:克里木战役
第八部:中央集团军群的坎尼
第一章:部署
第二章:进攻
第三章:突破
附录
参考文献
罗马尼亚夏季的热浪笼罩着布加勒斯特。瓦拉其亚下午的空气闷热无比,盘踞在城市上方,沉重地笼罩着庞大的城堡、白色的教堂和空荡荡的酒店。维克托·伊曼纽尔大街冷冷清清。这条大街上的第一座建筑便是德国大使馆。
“这么热的天,却要穿戴得一丝不苟”,冯·克林格先生抱怨着。他穿着外交制服,站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百叶窗已被放下,硕大的房间里一片阴暗。电风扇发出轻微的声响,推动着凉爽、不新鲜的空气在室内萦绕。
三个小时前,柏林发来的电报已经到达。“仅限大使阅览。”他将密码电报解译,随即要求与安东内斯库元帅会面。时间约定在下午四点,元帅先生此刻应该在郊外的小别墅里。该动身了。
下午四点,克林格的车准时驶入守卫严密的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官邸。
安东内斯库在一楼的客厅迎接了这位德国大使。一如既往,这位身材矮小、瘦弱结实的元帅穿着一身军装。
“那么,大使先生,是元首给了冯·曼施泰因元帅假期,让他访问我们吗?”他笑着问道。
克林格从口袋里掏出电报,用一种故作庄重的语气读道:“请您立即打电话给国家元首,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将于明天下午抵达布加勒斯特,值此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一周年之际,他将代表元首向安东内斯库元帅颁发金质克里木盾章。”
安东内斯库笑了,礼貌地表示感谢。但他开口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大使先生,克里木盾章是一个极大的荣誉,但对我来说,有机会与冯·曼施泰因元帅探讨军事形势,这一点更为重要。罗马尼亚已将她全部的军事力量投入战场,我为此承担着责任。在斯大林格勒,我损失了18个罗马尼亚师。我无法承担这种灾难再次上演的后果。我必须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Noussommesallié;s(我们是盟友),大使先生,但在腊斯登堡,不时有种将它忘却的倾向。三个月前,我曾在克莱斯海姆堡亲自向元首表达过这个看法。”
这句不祥的话语不能错过。幸亏曼施泰因将亲自赶来,克林格这样想着。但在表面上,他不露声色,平静地接受了罗马尼亚领导人坦率的言论。另外,这位来自萨克森的前海军军官,曾担任过自由军团的领导,也曾率领过“执政官”组织①,不是个轻易会被吓倒的人。他们商讨了与曼施泰因来访相关的礼仪和组织事宜,随后,德国大使起身告辞。
刚刚过去两个小时,天台上的麻雀们便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将于1943年7月1日到访数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布加勒斯特。
东西方情报机构的消息传播者和情报收集员,大大小小的间谍都匆忙跑向他们的发报机,将这个引人关注的消息发送给各自的总部。
莫斯科,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第四局的收报机也活跃起来:曼施泰因将于明天抵达布加勒斯特!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点了点头: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赶去罗马尼亚首都喝几杯香槟,而不是待在他位于扎波罗热的指挥部里,就表明东线战场不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发生。俄国人肯定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他们的看法。
二十四小时后,曼施泰因做好了赶赴布加勒斯特的一切准备。就在这时,一名值班军官带着希特勒总部发来的电文跑了过来:立即赶往腊斯登堡,而不是布加勒斯特。
“元首希望您出席在‘狼穴’召开的绝密会议。布加勒斯特方面已被告知,由于气候恶劣,您已推迟起飞。”
就这样,曼施泰因去会见希特勒,而不是安东内斯库。这并非因为糟糕的组织工作,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一部分。在元首总部,曼施泰因惊讶地看到了一大群高级将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鲁格元帅;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大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大将;装甲兵上将肯普夫;第24装甲军军长,装甲兵上将内林;第6航空队司令冯·格赖姆大将以及第4航空队的代表,高射炮兵上将德斯洛赫。
东普鲁士也处在高气压系统所带来的晴朗的夏日气候下。元首总部的混凝土小屋,屋顶上覆盖着植物和树叶构成的伪装网,看上去神秘莫测。
希特勒在他的茶室迎接了这些将领。他非常热情地问候他们,请他们坐下,随即以一番演讲开始了会议。
他的第一句话便揭示出一个大秘密:“我已决定将‘堡垒’行动的发起日期修改为7月5日。”
……
这本《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二战东线战场的理解。此前,我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兵临城下》这类电影中,充满了英雄主义的个人视角和一些宏大叙事的概括。但当翻开这部厚重的作品,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作者以惊人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1943至1944年间,东线战场那场决定性的拉锯战。从库尔斯克会战的钢铁洪流,到第聂伯河的血腥渡河,再到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每一个战役都被还原得淋漓尽致。我特别震撼于作者对双方指挥官决策过程的深度剖析,那些在地图上看似简单的调兵遣将,背后是无数士兵的生死抉择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书中对普通士兵的描写也同样令人动容,他们不仅仅是战争机器的齿轮,更是活生生的人,有恐惧,有希望,有兄弟情,也有绝望。那些关于食物短缺、疾病肆虐、以及战俘营的残酷描绘,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邃探索,让我对苏德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作者仿佛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着整个东线战场,将宏大的战略棋局与微观的士兵个体紧密结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战争机器的“非人化”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双方指挥部在制定计划时,往往将损失视为可以承受的数字,而忽略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作者通过大量史实,揭示了这种决策模式是如何导致了惊人的伤亡。例如,在描述一些苏军的强攻行动时,我能感受到指挥官为了达成战术目标,不惜以巨大的代价去填补战线缺口,而德军在疲于防命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资源枯竭和士气低落的困境。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士兵们对食物和弹药的极度渴望,以及在漫长的战役中身心的疲惫,都让我对战争的真实面貌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考验的著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焦土》的厚度稍微吓退了,但一旦开始阅读,就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作者在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时,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叙事技巧。他没有选择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战役节点,串联起整个1943-1944年的东线战局。我尤其欣赏他对战争机器运转的细致描绘,从战略部署到战术执行,从后勤补给到武器研发,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深入的挖掘。书中大量的原始资料引用,包括德军和苏军的战斗报告、士兵日记、以及战后口述史,都为论述增添了坚实的依据和鲜活的生命力。我曾对苏军的快速反攻感到疑惑,这本书通过详实的资料,揭示了其背后苏联工业的强大复苏能力、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战略主动权的丧失,这一切都解释得合情合理。而且,作者并未回避双方的失误与残暴,对纳粹政权的罪行和苏联方面的一些政治运动对军事的影响也进行了客观的呈现,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史观上更加严谨和全面。
评分阅读《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战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用冷静而客观的笔调,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硝烟与绝望的年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地理环境的描绘,黑土地的泥泞、严寒的侵袭、以及河流的阻隔,这些自然因素在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直接影响着战局的走向,也塑造着士兵的命运。例如,在描述第聂伯河的渡河战役时,我能感受到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在冰冷的河水中挣扎求生的艰难,也理解了为何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终成为了苏军反攻的关键一步。作者对苏军兵法的理解也十分透彻,他解释了“人海战术”并非全然蛮干,而是结合了人数优势、装备提升以及战术创新,逐渐消耗和瓦解德军防线的策略。而德军在面对数量庞大、意志坚定的苏军时,其精锐部队的损失如何一步步蚕食了其整体实力,书中都有详细的梳理。读完这本书,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对那些在战场上付出生命的普通人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对东线战场的复杂性很感兴趣,而《焦土》则将这种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战争描绘成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而是深入探讨了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博弈。1943-1944年是苏德战争的关键转折期,书中详细阐述了苏联如何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以及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双方军事思想和战术演变的分析,比如苏军如何从早期的一些僵化战术,逐渐发展出更加灵活多变的进攻方式,以及德军在面对不断增强的苏军攻势时,其“闪电战”的优势如何逐渐消失。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战役,比如哈尔科夫战役的反复争夺,以及奥德河战役的地理挑战,都有着详尽的描述。同时,作者也对战争的经济成本和技术发展进行了考察,这让我了解到,除了士兵的勇气和牺牲,战争的胜负还取决于国家整体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战场上的枪炮声,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层面。
评分一本记述二战中期苏德战场活动的纪实文学,写得很不错
评分赶上了京东大促销,赶紧囤货!外面真没有这么大的优惠力度!强力顶起京东!
评分东进快看完了,接着焦土。很好的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过不是我想像的,以为会写的比较接近小说,结果看了两本后,发现除了个别地方,大部分内容都像战地报告总结,可读性不强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小哥一如既往的给力!
评分老爸是军事迷,买来送给老爸,当父亲节礼物
评分畅销读本,书很不错。赶活动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