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系列·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套装上下卷) [Scorched Earth: The Russian-German War 1943-1944]

士兵系列·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套装上下卷) [Scorched Earth: The Russian-German War 1943-19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卡雷尔 著,指文图书,小小冰人 译
图书标签:
  • 苏德战争
  • 二战史
  • 军事历史
  • 东线战场
  • 焦土政策
  • 战争纪实
  • 历史研究
  • 苏联
  • 德国
  • 战争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ISBN:9787894292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23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指文士兵系列
外文名称:Scorched Earth: The Russian-German War 1943-1944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套装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进》与《焦土》两部作品开先河地将二战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作为《东进》的续篇,《焦土》从1942年底的作战行动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士兵系列·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得的佳作。西方对这两部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 ——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套书一直受到读者广泛欢迎,许多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该作的经典性。

作者简介

  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后化名保罗?卡雷尔,成为畅销书作者。

精彩书评

  保罗·卡雷尔的作品引人入胜!在《东进》中,他从东线战事的开端讲起,故事结束于斯大林格勒;在《焦土》中他继续讲述了苏德这两个极权国家之间的冲突。卡雷尔带领读者与德军一起踏上征程:横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草原,在库尔斯克历经史上*伟大的坦克战,实施大撤退行动,*终见证希特勒的军团被击败。《焦土》一书连同《东进》,构成了战史上对苏德战争1941-1945画卷的*佳描绘。细节生动,可读性很强。
  ——《书单》杂志
  
  无疑是有史以来*出色的东线著作。如果读过《东进》及《焦土》,你一定会成为二战迷。
  令人激动的苏德战争全景史。如果你想了解东线战事,这套书是必读之作。读起来,它就像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但无疑更好,因为书中描绘的都是真实事件。
  ——科克斯书评


目录

前言
1994年版前言
第一部:库尔斯克战役
第一章:希特勒孤注一掷
第二章:铁钳
第三章: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战
第四章:战役被终止
第五章:元首大本营里的泄密

第二部:曼施泰因
第一章:斯大林想要的不只是斯大林格勒
第二章:黑海上的警报
第三章: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三部:北翼的战斗
第一章:列宁格勒:一座城市的悲剧
第二章:拉多加湖南岸
第三章:沃尔霍夫与施吕瑟尔堡之间
第四章:杰米扬斯克
第五章:水牛行动
第六章:大卢基

第四部:最后的机会
第一章:下一步?
第二章:库尔斯克后遗症

第五部:奔向第聂伯河
第一章: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章:米乌斯河上的战斗
第三章:东方壁垒
第四章:奔向第聂伯河
第五章:布克林桥头堡

第六部:基辅与梅利托波尔之间
第一章:柳捷日村
第二章:目标,基辅!
第三章:扎波罗热
第四章:沃坦防线之战
第五章:尼克波尔以西
第六章:第聂伯河中游的冬季战事

第七部:南翼的灾难
第一章:切尔卡瑟
第二章:胡贝包围圈
第三章:克里木战役

第八部:中央集团军群的坎尼
第一章:部署
第二章:进攻
第三章:突破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罗马尼亚夏季的热浪笼罩着布加勒斯特。瓦拉其亚下午的空气闷热无比,盘踞在城市上方,沉重地笼罩着庞大的城堡、白色的教堂和空荡荡的酒店。维克托·伊曼纽尔大街冷冷清清。这条大街上的第一座建筑便是德国大使馆。
  “这么热的天,却要穿戴得一丝不苟”,冯·克林格先生抱怨着。他穿着外交制服,站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百叶窗已被放下,硕大的房间里一片阴暗。电风扇发出轻微的声响,推动着凉爽、不新鲜的空气在室内萦绕。
  三个小时前,柏林发来的电报已经到达。“仅限大使阅览。”他将密码电报解译,随即要求与安东内斯库元帅会面。时间约定在下午四点,元帅先生此刻应该在郊外的小别墅里。该动身了。
  下午四点,克林格的车准时驶入守卫严密的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官邸。
  安东内斯库在一楼的客厅迎接了这位德国大使。一如既往,这位身材矮小、瘦弱结实的元帅穿着一身军装。
  “那么,大使先生,是元首给了冯·曼施泰因元帅假期,让他访问我们吗?”他笑着问道。
  克林格从口袋里掏出电报,用一种故作庄重的语气读道:“请您立即打电话给国家元首,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将于明天下午抵达布加勒斯特,值此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一周年之际,他将代表元首向安东内斯库元帅颁发金质克里木盾章。”
  安东内斯库笑了,礼貌地表示感谢。但他开口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大使先生,克里木盾章是一个极大的荣誉,但对我来说,有机会与冯·曼施泰因元帅探讨军事形势,这一点更为重要。罗马尼亚已将她全部的军事力量投入战场,我为此承担着责任。在斯大林格勒,我损失了18个罗马尼亚师。我无法承担这种灾难再次上演的后果。我必须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Noussommesallié;s(我们是盟友),大使先生,但在腊斯登堡,不时有种将它忘却的倾向。三个月前,我曾在克莱斯海姆堡亲自向元首表达过这个看法。”
  这句不祥的话语不能错过。幸亏曼施泰因将亲自赶来,克林格这样想着。但在表面上,他不露声色,平静地接受了罗马尼亚领导人坦率的言论。另外,这位来自萨克森的前海军军官,曾担任过自由军团的领导,也曾率领过“执政官”组织①,不是个轻易会被吓倒的人。他们商讨了与曼施泰因来访相关的礼仪和组织事宜,随后,德国大使起身告辞。
  刚刚过去两个小时,天台上的麻雀们便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将于1943年7月1日到访数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布加勒斯特。
  东西方情报机构的消息传播者和情报收集员,大大小小的间谍都匆忙跑向他们的发报机,将这个引人关注的消息发送给各自的总部。
  莫斯科,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第四局的收报机也活跃起来:曼施泰因将于明天抵达布加勒斯特!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点了点头: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赶去罗马尼亚首都喝几杯香槟,而不是待在他位于扎波罗热的指挥部里,就表明东线战场不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发生。俄国人肯定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他们的看法。
  二十四小时后,曼施泰因做好了赶赴布加勒斯特的一切准备。就在这时,一名值班军官带着希特勒总部发来的电文跑了过来:立即赶往腊斯登堡,而不是布加勒斯特。
  “元首希望您出席在‘狼穴’召开的绝密会议。布加勒斯特方面已被告知,由于气候恶劣,您已推迟起飞。”
  就这样,曼施泰因去会见希特勒,而不是安东内斯库。这并非因为糟糕的组织工作,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一部分。在元首总部,曼施泰因惊讶地看到了一大群高级将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鲁格元帅;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大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大将;装甲兵上将肯普夫;第24装甲军军长,装甲兵上将内林;第6航空队司令冯·格赖姆大将以及第4航空队的代表,高射炮兵上将德斯洛赫。
  东普鲁士也处在高气压系统所带来的晴朗的夏日气候下。元首总部的混凝土小屋,屋顶上覆盖着植物和树叶构成的伪装网,看上去神秘莫测。
  希特勒在他的茶室迎接了这些将领。他非常热情地问候他们,请他们坐下,随即以一番演讲开始了会议。
  他的第一句话便揭示出一个大秘密:“我已决定将‘堡垒’行动的发起日期修改为7月5日。”
  ……

前言/序言


《焦土》:二战东线战场的决胜时刻(1943-1944) 1943年的东线战场,是一片被战火蹂躏的焦土。斯大林格勒的血色黎明刚刚散去,但战争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烈。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苏德双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开了规模空前、惨烈绝伦的较量,这场生死搏斗将彻底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 寒冬之后,反攻的号角吹响 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严酷的冬天,红军在1943年初迎来了战略反攻的曙光。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德军在损失了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后,暂时稳住了阵脚,并在哈尔科夫等地发动了零星的反击。然而,历史的洪流已不可逆转。 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战役成为了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希特勒试图通过一次大规模的闪电攻势,再次将苏军推向绝境,并收复失地。然而,苏军高层已经预见到德军的意图,他们利用数月时间构筑了层层叠叠、纵深巨大的防御工事,并在前线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库尔斯克突出部,这个后来被载入史册的战场,成为了双方力量的终极较量。 坦克集群如钢铁洪流般碰撞,炮火撕裂了天空,步兵在泥泞与血泊中奋勇前进。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坦克服役,更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装甲对决。最终,德军精心策划的“堡垒行动”在苏军顽强的抵抗和精准的预判下化为了泡影。数以千计的坦克被摧毁,德军损失了大量宝贵兵力,其装甲部队的进攻能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战略进攻能力已经基本丧失,从此,战争的主动权彻底转移到了红军手中。 解放的浪潮,势不可挡 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3年下半年,苏军发起了“鲁缅采夫行动”,一举收复了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并开始了向第聂伯河的推进。第聂伯河,这条欧洲的母亲河,成为了苏德双方争夺的焦点。渡过第聂伯河,意味着红军将兵临基辅,并将德军推向了乌克兰腹地。 渡江作战是军事史上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在缺乏足够重型渡河工具的情况下,苏军士兵们用简陋的橡皮舟、木筏,甚至游水,冒着炮火和敌人的机枪扫射,强行渡过了宽阔而湍急的第聂伯河。每一个登陆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每一次成功的渡河都意味着德军防线的进一步瓦解。在付出无数生命和鲜血之后,红军终于在第聂伯河西岸建立了多个稳固的桥头堡,并在此基础上发动了对基辅的解放战争。1943年底,基辅重回苏联怀抱,这是对德军沉重的一击,也鼓舞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斗志。 1944年的东线战场,是红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的辉煌篇章。在冬季短暂的休整之后,苏军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攻势,将战线一步步推向西方。 西线的光复,解放的号角 1944年初,苏军发起了“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攻势”,成功解除了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围困,这座英雄城市终于迎来了自由。接着,在普里皮亚特沼泽以北,红军发动了“第涅伯河-喀尔巴阡攻势”,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战役,涉及数百万士兵和数千辆坦克。苏军的目标是将德军第6集团军(又称“维斯瓦集团军”)分割包围,并将其彻底歼灭。 这次攻势异常凶猛,苏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利用精心策划的协同作战,突破了德军的层层防线。坦克集群如同利刃般插入德军阵型,步兵紧随其后,展开了残酷的阵地争夺战。在沼泽地带,苏军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利用舟桥和临时搭建的道路,将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德军的抵抗异常顽固,但面对红军潮水般的攻势,以及不断被切断的补给线,他们逐渐陷入了绝境。 在这次战役中,苏军展现了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和灵活的战术指挥。他们不仅能够发动大规模的正面攻击,也善于利用各种战机,对敌军进行侧翼包抄和穿插。最终,数万德军被包围歼灭,或被俘虏,这对于德军而言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1944年中期,随着欧洲战场的全面展开,苏军继续向西方推进。白俄罗斯方向,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成为了1944年夏天最耀眼的军事行动之一。苏军利用精妙的佯攻和钳形攻势,一举歼灭了德军中央集团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并将战线推至了维斯瓦河附近。这次行动的规模和效率,堪称军事史上的典范。苏军在行动中展示了强大的欺骗战术和快速机动能力,令德军措手不及。 焦土之下,人民的抗争 “焦土”不仅是战争的物理现实,更是人民在战火中的精神写照。在德军的占领区,无论是乌克兰、白俄罗斯还是波罗的海国家,都爆发了此起彼伏的抵抗运动。游击队员们在广袤的森林和沼泽地带活动,袭击德军的补给线,破坏其交通枢纽,为红军的进攻牵制了大量的德军兵力。 普通民众在饥饿、恐惧和死亡的威胁下,仍然以各种方式支援抵抗力量。他们藏匿游击队员,提供食物和情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参与破坏活动。战乱中的家庭流离失所,无数人死于饥荒、疾病和暴力,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从未熄灭。 1943年至1944年,是苏德战争最激烈的对抗时期,也是红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逐步收复失地的关键阶段。在这片被战火反复践踏的土地上,双方都付出了无法估量的牺牲。德军在钢铁洪流的冲击下节节败退,其“闪电战”的神话早已破灭,而红军则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岁月后,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历史的沉思 “焦土”二字,浓缩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1943-1944年的东线战场,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冲突之一。无数年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化为尘埃,无数家庭破碎,无数城市化为废墟。然而,在这片焦土之上,也绽放出了不屈的生命之花,人民的抗争精神,以及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较量,更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文明的碰撞。它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多么沉重,和平的意义又是多么珍贵。每一次胜利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血泪与牺牲;每一次失败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训。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将带你深入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将以细腻的笔触,展现战场上的铁血与硝烟,刻画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揭示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对这场关键战役的详细剖析,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以及人类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这是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是一次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战争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二战东线战场的理解。此前,我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兵临城下》这类电影中,充满了英雄主义的个人视角和一些宏大叙事的概括。但当翻开这部厚重的作品,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作者以惊人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1943至1944年间,东线战场那场决定性的拉锯战。从库尔斯克会战的钢铁洪流,到第聂伯河的血腥渡河,再到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每一个战役都被还原得淋漓尽致。我特别震撼于作者对双方指挥官决策过程的深度剖析,那些在地图上看似简单的调兵遣将,背后是无数士兵的生死抉择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书中对普通士兵的描写也同样令人动容,他们不仅仅是战争机器的齿轮,更是活生生的人,有恐惧,有希望,有兄弟情,也有绝望。那些关于食物短缺、疾病肆虐、以及战俘营的残酷描绘,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邃探索,让我对苏德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作者仿佛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着整个东线战场,将宏大的战略棋局与微观的士兵个体紧密结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战争机器的“非人化”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双方指挥部在制定计划时,往往将损失视为可以承受的数字,而忽略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作者通过大量史实,揭示了这种决策模式是如何导致了惊人的伤亡。例如,在描述一些苏军的强攻行动时,我能感受到指挥官为了达成战术目标,不惜以巨大的代价去填补战线缺口,而德军在疲于防命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资源枯竭和士气低落的困境。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士兵们对食物和弹药的极度渴望,以及在漫长的战役中身心的疲惫,都让我对战争的真实面貌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考验的著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焦土》的厚度稍微吓退了,但一旦开始阅读,就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作者在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时,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叙事技巧。他没有选择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战役节点,串联起整个1943-1944年的东线战局。我尤其欣赏他对战争机器运转的细致描绘,从战略部署到战术执行,从后勤补给到武器研发,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深入的挖掘。书中大量的原始资料引用,包括德军和苏军的战斗报告、士兵日记、以及战后口述史,都为论述增添了坚实的依据和鲜活的生命力。我曾对苏军的快速反攻感到疑惑,这本书通过详实的资料,揭示了其背后苏联工业的强大复苏能力、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战略主动权的丧失,这一切都解释得合情合理。而且,作者并未回避双方的失误与残暴,对纳粹政权的罪行和苏联方面的一些政治运动对军事的影响也进行了客观的呈现,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史观上更加严谨和全面。

评分

阅读《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战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用冷静而客观的笔调,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硝烟与绝望的年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地理环境的描绘,黑土地的泥泞、严寒的侵袭、以及河流的阻隔,这些自然因素在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直接影响着战局的走向,也塑造着士兵的命运。例如,在描述第聂伯河的渡河战役时,我能感受到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在冰冷的河水中挣扎求生的艰难,也理解了为何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终成为了苏军反攻的关键一步。作者对苏军兵法的理解也十分透彻,他解释了“人海战术”并非全然蛮干,而是结合了人数优势、装备提升以及战术创新,逐渐消耗和瓦解德军防线的策略。而德军在面对数量庞大、意志坚定的苏军时,其精锐部队的损失如何一步步蚕食了其整体实力,书中都有详细的梳理。读完这本书,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对那些在战场上付出生命的普通人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东线战场的复杂性很感兴趣,而《焦土》则将这种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战争描绘成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而是深入探讨了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博弈。1943-1944年是苏德战争的关键转折期,书中详细阐述了苏联如何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以及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双方军事思想和战术演变的分析,比如苏军如何从早期的一些僵化战术,逐渐发展出更加灵活多变的进攻方式,以及德军在面对不断增强的苏军攻势时,其“闪电战”的优势如何逐渐消失。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战役,比如哈尔科夫战役的反复争夺,以及奥德河战役的地理挑战,都有着详尽的描述。同时,作者也对战争的经济成本和技术发展进行了考察,这让我了解到,除了士兵的勇气和牺牲,战争的胜负还取决于国家整体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战场上的枪炮声,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层面。

评分

一本记述二战中期苏德战场活动的纪实文学,写得很不错

评分

赶上了京东大促销,赶紧囤货!外面真没有这么大的优惠力度!强力顶起京东!

评分

东进快看完了,接着焦土。很好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过不是我想像的,以为会写的比较接近小说,结果看了两本后,发现除了个别地方,大部分内容都像战地报告总结,可读性不强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东西不错,快递小哥一如既往的给力!

评分

老爸是军事迷,买来送给老爸,当父亲节礼物

评分

畅销读本,书很不错。赶活动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