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誌遠先生年逾90,為傳承經驗計,將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跟師、自悟,曆驗有得的方藥及臨證心法以醫話的形式作瞭係統整理。醫話內容以臨床要訣為核心,少則數十字,多則百餘字,涉及藥物的獨特功效、使用方法、量效關係、配伍訣竅、辨證心得等,係其70年臨床的心血結晶,極可珍視。《張誌遠臨證七十年醫話錄》這本是作者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經驗,業師、傢父所授心血遺産,結閤個人數十年臨床心得、體會寫成的。
作者簡介
張誌遠,生於1920年,山東德州人。幼承庭訓,讀經書,習醫術,於經、史、子、集多有涉獵。青年時代懸壺魯北。1957年始先後執教於山東中醫進修學校、山東中醫學院(現山東中醫藥大學),講授中醫婦科、中國醫學史、中醫各傢學說等,為山東中醫藥大學著名教授、全國中醫各傢學說研究會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行醫七十餘年,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白首之年,未嘗釋捲,善於積纍,勤於著述。著有《中醫源流與著名人物考》、《空榖足音錄》、《診餘偶及》、《蒲甘劄記》、《張誌遠臨證七十年醫話錄》,主編有《中同醫學史》、《中醫各傢學說》、《中醫婦科學》等教材及《醫林人物評傳》、《醫林人物故事》等著作,發錶論文400餘篇。門人輯錄整理齣版有《張誌遠醫論探驪》、《張誌遠學術經驗輯要》、《張誌遠l臨證七十年碎金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輯 藥籠小品實驗錄(一)
1.大青葉
2.貫眾
3.蒲公英
4.天麻
5.黃芪
6.綠茶
7.白術
8.苦瓜
9.虎杖
10.蒼術
11.茯苓
12.西瓜
13.白芍
14.紫參
15.香椿
16.薏苡仁
17.龍膽草
18.蓮子心
19.蒲棒
20.香蕉
21.荸薺
22.枸杞子
23.山藥
24.大腹皮
25.升麻
26.雞冠花
27.知母
28.露蜂房
29.紅赭石
30.浮萍
31.地膚子
32.葫蘆
33.螻蛄
34.甘鬆
35.徐長強口
36.十大功勞
37.蚤休
38.小薊
39.石打穿
40.漢防己
41.仙鶴草
42.仙茅
43.蕺菜
44.草決明
45.香附
46.黃藥子
……
第二輯 藥籠小品實驗錄(二)
第三輯 醫藥名傢重點論說(臨證經驗與用藥)
第四輯 經方今用
第五輯 時方選用
第六輯 雜億瑣記
精彩書摘
第一輯藥籠小品實驗錄(一)
老朽弱冠時,尊傢教開始研習中醫藥,於今已屆七十個春鞦,在處方遣藥方麵,通過不斷總結,將經驗積纍寫成卡片,現錄齣以就正同道。
1.大青葉
大青葉乃抗流感要藥,對多種病毒均有卓效。然水煎後氣穢味濁,熱飲很難咽下,甚至令人嘔吐。若放冷服之,其惡味便減,易於人口。如投量不多,與竹茹同用,能降低此弊。大青葉處方內,添加2—3g微量大黃,也可抑製它穢濁上衝的副作用,卻無法淡化湯中的惡味。凡高燒不退證,必須開大劑量,和闆藍根配伍,否則效果不顯。乾熱乏汗者,要增人青蒿15—30g,汗齣溱溱,體溫即逐漸下降。先師遣用本品,常攜有橘紅、半夏、生薑。
2.貫眾
貫眾清熱解毒,有抗病毒作用,在熱性疾患中雖能退燒,但對高熱稽留者療效不顯,應配閤黃芩、北柴鬍、大青葉、寒水石、闆藍根方剋見功,稱猛將湯。不過它有另一專長,促進子宮收縮,壓迫血管竇,令其閉閤,治子宮齣血,放人對證方劑中15—30g,便可取得止血的效果。然而給予子宮內膜增生的患者,仍易復發,若兼入活血化瘀製止增生之品,如山楂、紅花、益母草,則收效良好。數十年來,老朽經驗即照此而行,雕蟲小技錶而齣之。
3.蒲公英蒲公英屬廣譜抗菌藥,臨床上具有驗、便、廉三大特點。外科疔癤、瘡瘍初起紅腫熱痛,都可大量給予,每日30-60g,連服5-7劑,能防止化膿,促其內消。若鮮者須增1—2倍,建功甚偉,如和金銀花、連翹、蚤休、敗醬草、紫花地丁(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同用,效果更佳。遇到乳癰、搭手吋,老朽常加入瓜蔞30-60g野菊花15-40g,曰服l劑,不超過10天即獲痊愈。1956年於德州治一乳腺炎,乳房腫大像小西瓜,灼痛難忍,大聲哭叫,因注射抗生素、吃消炎藥無效。遂開蒲公英80g、瓜蔞50g、野菊花60g、紫花地丁80g、大黃5g,每劑分4次用,5小時一服,晝夜不停。120小時飲瞭6帖藥,病乃大減,稍予善後調理,滿意齣院。
4.開麻
天麻鎮肝息風,乃定痙藥,習與白芍、龜闆、鱉甲、鈎藤、羚羊角組方。前人謂其善醫頭痛、眩暈,風邪內動,的確如此。老朽臨床,除調理高血壓,常同全蠍、地龍、僵蠶、蜈蚣,一起投予小兒驚厥,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頗見良效。遵照先父遺訓,還對癲癇發作,大聲呼叫、口吐白沫、二日上吊、搐搦不已,也有較好治療作用。多和酸棗仁、龍骨、珍珠母、牡蠣、石決明配伍,水煎湯劑,或濃縮製成粉末裝入膠囊,長期口服,逐漸減量,應用3-9個月,不隻癥狀遞減,且可不再復發。如結閤每天吃馬寶1g,則收益更佳。
5.黃芪
黃芪補中益氣,升舉清陽,收斂汗齣過多,為人所共知。老朽據先哲實驗,取其兩個臨床方麵:一是擴張血管,促進血流量,衝蕩血脂滯留,對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發生的半身不遂,皆宜投用,加入當歸、川芎、水蛭、桃仁、紅花、地龍、丹參,收效較好,寓帥氣行血於活血化瘀之中,王清任《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就屬典型的處方。第二利水消腫,如心衰、腎炎、肝硬化齣現水腫,隻要有氣虛情況,可在給予相應藥隊內,增添本品30一200g,雖開始見效慢,十劑後則水液從尿路排齣明顯轉快。還提請注意,黃芪單方一味立功極緩,必須同他藥配閤,纔易顯其身手。
……
前言/序言
《古今醫案擷英——脈案、方劑與辨證論治的智慧傳承》 內容概述: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與精煉古今醫案精髓的著作,旨在為廣大中醫藥從業者、學習者及對中國傳統醫學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呈現一部集臨床實踐、理論升華與人文關懷於一體的醫學瑰寶。全書以“脈案、方劑、辨證論治”三大核心闆塊為主綫,輔以醫案背後的思維過程、臨證心得、驗案解析以及中醫的哲學意蘊,力求深入淺齣地展現中醫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第一篇:脈象辨識——洞悉生命玄機的鑰匙 本篇聚焦於中醫診斷的基石——脈診。不同於簡單羅列脈象的教科書,本書著重於脈象與疾病、髒腑、氣血、病邪之間的精微聯係。 脈象的生理基礎與病理變化: 詳細闡述瞭正常脈象的形成機理,以及在各種病理狀態下,脈象如何隨之發生微妙變化。這不僅是形態上的描述,更深入到心血管動力學、血液流變學以及神經體液調節等現代醫學視角下的可能解釋,為理解傳統脈象理論提供新的維度。 常見脈象的辨析與鑒彆: 對浮、沉、遲、數、虛、實、滑、澀、洪、細、弦、緊、緩、芤、革、牢等二十餘種常見脈象進行深入剖析。本書特彆強調脈象的個體差異性,以及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的動態變化。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展示如何通過細緻的脈象變化,捕捉到疾病的早期信號,區分病情的虛實寒熱。 兼脈、變脈與脈象錯雜的臨床意義: 針對臨床上更為復雜的情況,如多種脈象夾雜齣現,或脈象隨病情發展而變化,本書進行瞭詳盡的論述。通過分析不同兼脈、變脈的組閤,揭示疾病傳變的趨勢,指導治療的轉變。例如,當沉遲之脈兼有數象時,提示可能由寒邪內盛轉為熱擾,治療需從溫陽散寒轉為清熱化痰。 醫案中的脈象解讀: 精選古今名傢醫案,逐一分析案中記載的脈象,並結閤當時證候、用藥,還原醫者診病時的脈象思維。通過對這些經典案例的剖析,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脈象在實際診療中的應用價值,學習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判斷。 第二篇:方劑精微——化解病癥的智慧結晶 本篇是本書的重頭戲,係統迴顧與提煉瞭中醫藥方劑的經典理論與臨床應用。 方劑配伍的原則與應用: 深入淺齣地講解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隨證治宜、隨證用藥的基本理念。本書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通過大量案例,展示不同君臣佐使組閤如何針對性地解決具體病證,以及根據病情變化調整配伍的靈活性。 經典方劑的深度解析: 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中的代錶性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小柴鬍湯、四君子湯、逍遙散、溫膽湯等,進行深入細緻的解讀。解析內容涵蓋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以及每味藥在方劑中的作用機製和配伍道理。特彆關注其在不同病證、不同體質下的加減變化。 現代臨床中的方劑運用: 結閤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探討經典方劑在現代臨床疾病(如呼吸係統疾病、消化係統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等)中的應用。分析部分方劑的現代藥理研究成果,闡述其作用機製,提供科學的臨床指導。 經驗方與特色方: 匯集曆代名醫的特色經驗方,以及在特定區域、特定人群中流傳的驗方。這些方劑往往凝聚瞭醫者畢生的臨床經驗,對於解決疑難雜癥具有獨特價值。本書在介紹這些方劑時,會著重闡述其組方思路、適用範圍以及使用注意事項,力求讓讀者能夠靈活運用。 方劑的化裁與創新: 強調方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化裁。通過分析醫案中方劑的加減變化,展示醫者如何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病情的演變,對經典方劑進行創新性運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第三篇:辨證論治——中醫診療的靈魂 本篇是本書的核心,係統闡述瞭中醫“辨證論治”這一根本法則的內涵與實踐。 八綱辨證與髒腑辨證: 詳細講解陰陽、錶裏、寒熱、虛實八綱辨證的理論框架,以及如何運用四診閤參,全麵收集信息,進行八綱歸類。在此基礎上,深入闡述五髒六腑、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辨證,將病證歸屬於特定的髒腑。 病因、病機辨證: 探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多種緻病因素,以及它們所引發的不同的病機。本書特彆強調病因與病機之間的緊密聯係,以及在診療過程中,如何針對病因和病機進行辨彆與施治。 氣血津液辨證: 深入分析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與功能,以及它們在病理狀態下的失常錶現。通過闡述氣滯、血瘀、津傷、痰飲等常見證候,指導讀者如何根據氣血津液的失衡情況,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 係統梳理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體係,以及溫病學中的衛氣營血辨證。通過大量的醫案解析,展示這兩種辨證方法在辨彆外感熱病傳變規律,指導治療方嚮中的重要作用。 醫案中的辨證思維: 通過精選古今名傢的典型醫案,詳細剖析醫者是如何通過四診閤參,層層剝繭,最終確定證候,並以此為依據製定治療方案的。本書力求展示辨證論治過程中,思維的嚴謹性、邏輯性以及靈活性。 第四篇:臨證智慧與人文情懷 本篇升華主題,將醫案的臨床價值與中醫深厚的人文底蘊相結閤。 疑難雜癥的治驗探討: 選取臨床上常見的疑難雜癥,如痹證、痿證、眩暈、失眠、不孕不育等,通過詳細的醫案,展示名傢是如何運用精湛的辨證論治,靈活配伍方藥,最終取得療效的。 醫者的思維方法與經驗總結: 提煉名老中醫的臨證經驗,總結其獨特的思維模式、用藥心得、治病策略。這部分內容旨在為年輕一代中醫師提供寶貴的藉鑒,幫助他們少走彎路,快速成長。 中醫的哲學與倫理: 探討中醫理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如天人閤一、陰陽平衡、五行生剋等,以及這些思想如何指導臨床實踐。同時,關注中醫的倫理道德,強調醫者的人文關懷、仁愛之心,以及對患者生命健康的尊重。 醫案的曆史傳承與現代價值: 迴顧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曆史脈絡,強調醫案在學術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中醫藥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前景,以及如何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閤,為人類健康做齣更大貢獻。 本書特點: 理論與實踐高度結閤: 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臨床實踐案例,將抽象的醫學理論具象化。 係統性與全麵性: 從脈象、方劑、辨證論治三個核心角度,全麵展現中醫的診療體係。 經典與現代的融閤: 既有對經典理論的深入挖掘,又有對現代臨床應用的探討,兼顧曆史傳承與時代發展。 注重思維的啓迪: 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引導讀者掌握中醫的思維方法,提升臨床辨證能力。 人文關懷的體現: 在介紹醫學知識的同時,融入瞭對醫者人文精神的探討,提升醫學的溫度。 適用人群: 中醫藥院校學生 中醫師、中西醫結閤醫師 針灸推拿、中藥學等相關專業人員 對中國傳統醫學感興趣的社會讀者 希望瞭解中醫健康養生知識的人士 結語: 《古今醫案擷英——脈案、方劑與辨證論治的智慧傳承》是一部集學術性、實用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著作。它不僅是對中醫藥寶庫的梳理與發掘,更是對古聖先賢智慧的傳承與升華。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醫的魅力,掌握中醫的精髓,並在臨床實踐中遊刃有餘,為守護人類健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