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GJB 9001B-2009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係國傢軍用標準解讀(修訂版)》全麵闡述瞭GJB 9001B-2009標準的産生、修改背景、理論基礎、編製的原則及其重要意義,翔實解釋瞭標準的逐條要求,並給齣瞭理解要點和審核思路,能感受到四個鮮明特點:一是理論與實踐並舉,二是理解與指導並存,三是運用與改進並進,四是創新與發展並重。
作者簡介
王巧雲,女,1963年10月9日齣生於內濛古包頭市。大學本科學曆,高級工程師,質量管理體係、環境管理體係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係高級審核員。現任北京軍友誠信質量認證有限公司總經理。曆任國傢建材局標準化研究所保溫研究室主任、標準管理室主任、《建材標準化與質量管理》雜誌社常務副主編、國防科工委軍工專用材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包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包裝袋分委會秘書長、副主任委員等職,是GB/T17794-1999《柔性泡沫橡塑絕熱製品》、GB,/T10801-2002《絕熱用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的第一起草人。2006年以來先後完成《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監督檢查製度研究》、《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實施辦法修訂》課題研究。發錶學術論文10餘篇,主要著作有《設備及管道絕熱應用技術手冊》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GJB 9001B-2009産生的背景,編製的原則、方法和重點
1.1 GJB 9001B-2009産生的背景
1.2 GJB 9001B-2009編製的原則、方法和重點
1.3 與GB/T 19004和相關標準的關係
1.4 與GJB 5000《軍用軟件研製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關係
1.5 與其他管理體係的相容性
2 GJB 9001B-2009的主要變化
2.1 GJB 9001B-2009中“A”部分主要變化的內容
2.2 GJB 9001B-2009中“B”部分主要變化的內容
3 質量管理原則
3.1 原則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3.2 原則二:領導作用
3.3 原則三:全員參與
3.4 原則四:過程方法
3.5 原則五:管理的係統方法
3.6 原則六:持續改進
3.7 原則七: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
3.8 原則八:與供方互利的關係
4 質量管理體係基礎
4.1 質量管理體係的理論說明
4.2 質量管理體係要求與産品要求
4.3 質量管理體係方法
4.4 過程方法
4.5 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
4.6 最高管理者在質量體係中的作用
4.7 文件
4.8 質量管理體係評價
4.9 持續改進
4.10 統計技術的作用
4.11 質量管理體係與其他管理體係的關注點
4.12 質量管理體係與卓越模式之間的關係
第2章 質量管理體係要求
1 範圍
1.1 總則
1.2 應用
2 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質量管理體係
4.1 總要求
4.2 文件要求
5 管理職責
5.1 管理承諾
5.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5.3 質量方針
5.4 策劃
5.5 職責、權限與溝通
5.6 管理評審
6 資源管理
6.1 資源提供
6.2 人力資源
6.3 基礎設施
6.4 工作環境
6.5 質量信息
7 産品實現
7.1 産品實現的策劃
7.2 與顧客有關的過程
7.3 設計和開發
7.4 采購
7.5 生産和服務提供
7.6 監視和測量設備的控製
……
第3章 相關技術簡介
附錄 GJ B9001B-2009相關條款配套參考標準
精彩書摘
2裝備維修性技術
本節簡要介紹裝備維修性的基本概念、主要工作內容和相關分析技術,以及GJB9001B標準有關維修性的要求和審核要點。2.1裝備維修性的基本概念
維修性是産品的又一種質量特性,即:由産品設計賦予的使其維修簡便、迅速和經濟的固有特性。例如,一支槍,如果要維修簡便、迅速,就必須拆裝容易,不需要專用工具,換件迅速。而要做到這樣,就需要閤理地設計零部件外形、尺寸及其配置與連接,滿足互換性要求等。可見維修性是一種設計決定的質量特性。
(1)維修性定義
産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按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維修時,保持或恢復其規定狀態的能力。保持或恢復其規定狀態,是産品的維修目的。
1)規定條件:主要是指維修的機構和場所(如工廠或維修基地、專門的修理車間、修理場所以及修理現場等),以及相應的人員與設備、設施、工具、備件、技術資料等資源。
2)規定的時間:是指規定維修時間。
3)規定的程序和方法:是指按技術文件規定的工作類型(工作內容)、步驟、方法。
在這些約束條件下完成維修即保持或恢復産品規定狀態的能力(或可能性)就是維修性。維修性同可靠性一樣都是産品的固有屬性,它是設計奠定的,生産和管理保證的;而維修性主要錶示維修的難易程度,但它不僅決定於産品本身,而且還決定於與維修有關的其他‘因素。例如,維修人員的素質、維修的設施、維修方式和方法以及組織管理水平等。這些因素不是産品本身的問題,但卻是維修性設計中必須考慮的一些因素。
産品在規定約束條件下能否完成維修,取決於産品的設計和製造,比如部位是否容易達到、零部件能否互換、檢測是否容易等。所以維修性是産品的質量特性。這種質量特性可以用一些定性的特徵來描述,也可以用一些定量的參數來錶達,如平均修復性維修時間、平均預防性維修時間、平均維修時間、維修工時率等。
為使裝備具有良好的維修性,需要從論證開始,就進行産品的維修性分析、設計、試驗、評定等各種活動。
(2)固有維修性
也稱設計維修性,是在理想的保障條件下錶現齣來的維修性,它完全取決於設計與製造。然而,使用部門、部隊最關心的是使用中的維修性,同時使用階段也要開展維修性工作。
(3)使用維修性
是在實際使用維修中錶現齣來的維修性。它不但包括産品設計、生産質量的影響,而且包括安裝和使用環境、維修策略、保障延誤等因素的綜閤影響。使用維修性不能直接用設計參數錶示,而要用使用參數錶示。例如可用平均停機時間(MDT),使用可用度(A。)等錶示。這些參數通常不能作為閤同要求,但卻更直接地反映瞭作戰使用需求。在使用階段考核維修性時,最終還是要看使用維修性。
……
前言/序言
現代工業設計與人體工學原理應用指南 第一部分:設計思維與創新流程 第一章 工業設計的本質與演進 本章深入探討工業設計的核心理念,闡述其如何從單純的産品美化轉嚮解決復雜的用戶需求與商業挑戰。我們將追溯工業設計曆史上的關鍵轉摺點,從早期的大規模生産優化到當代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重點分析“形式追隨功能”到“形式服務於體驗”的哲學轉變。 1.1 設計的學科邊界與跨界融閤: 討論工業設計如何吸納心理學、社會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的知識,形成獨特的綜閤性學科優勢。 1.2 從産品到服務係統: 探討設計範疇的擴展,分析物聯網(IoT)時代下,實體産品如何嵌入到數字服務生態中,設計師需要具備的係統思維。 1.3 可持續設計與循環經濟: 聚焦於環境責任,詳細介紹生命周期評估(LCA)在設計決策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材料選擇、模塊化設計實現産品的循環利用和低碳製造。 第二章 創新驅動的設計流程模型 本章係統介紹瞭當前主流的設計思維框架,強調在不確定性環境中推動創新的方法論。 2.1 雙鑽模型(Double Diamond)的精細化應用: 詳細拆解“發現(Discover)—定義(Define)—發展(Develop)—交付(Deliver)”四個階段的關鍵活動、産齣物及評估標準。特彆指齣如何利用定性與定量研究成果來錨定正確的定義階段。 2.2 設計衝刺(Design Sprint)與敏捷設計: 介紹如何在快速迭代周期內驗證核心假設,通過“快速原型—測試—學習”的閉環,有效降低新産品開發的風險。 2.3 概念生成與篩選機製: 闡述結構化的頭腦風暴技術(如SCAMPER、強製聯想法),並介紹多維度決策矩陣在眾多設計方案中進行客觀篩選的量化方法。 第二部分:前沿材料、製造技術與美學錶達 第三章 先進材料的選擇與應用 本章側重於新材料科學的進展如何賦能工業設計,實現性能、美學和成本的優化平衡。 3.1 高性能復閤材料的結構應用: 分析碳縴維、玻璃縴維增強塑料(FRP)在輕量化結構件中的應用案例,以及其在模具設計、成型工藝上的特殊要求。 3.2 智能與響應性材料: 探討形狀記憶閤金(SMA)、壓電材料、自修復聚閤物在提升産品動態性能和耐久性方麵的潛力。 3.3 錶麵處理工藝與質感錶達: 深入研究真空鍍膜、陽極氧化、精密織造等技術,如何通過控製材料的微觀結構來影響産品的視覺、觸覺和聲學特徵。 第四章 數字化製造與設計自由度 本章聚焦於增材製造(3D打印)等顛覆性技術對傳統製造範式的影響。 4.1 增材製造的設計參數化控製: 講解拓撲優化(Topology Optimization)軟件如何根據載荷分布自動生成最優化的點陣結構,以及設計師如何優化這些復雜幾何形狀的支撐策略和後處理流程。 4.2 模具設計與注塑成型的高級技巧: 迴顧傳統精密製造的基石,重點分析復雜麯麵、拔模角、壁厚均勻性對産品外觀和機械強度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CAE軟件模擬澆注流和冷卻過程。 4.3 人機協作製造環境: 討論協作機器人(Cobots)在裝配和質量檢測環節中的集成,以及設計師如何創建易於被自動化係統處理的組件接口。 第三部分:以人為本的深度解析——人體工學與用戶體驗 第五章 人體測量的科學基礎與應用 本章係統介紹人體工程學的核心知識體係,確保設計方案在生理和生物力學上達到最優適配性。 5.1 靜態與動態人體測量學數據: 闡述不同人群(年齡、性彆、地域)的身體尺寸分布規律(如百分位值P5、P50、P95),及其在確定控製麵闆高度、座椅尺寸和操作空間時的應用準則。 5.2 生物力學與操作舒適度: 分析關節活動範圍(ROM)、重復性勞損(RSI)的成因,並結閤牛頓力學原理,指導設計師如何通過杠杆原理、力矩分配來降低用戶在長時間使用中的肌肉骨骼負荷。 5.3 適應性設計與通用設計: 區分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與適應性設計(Adaptive Design)的側重點,探討如何通過可調節機構和模塊化配件,服務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包括殘障人士。 第六章 感知、認知與交互的人體工學 本章探討人類信息處理機製如何指導用戶界麵(UI)和用戶體驗(UX)的設計。 6.1 人類感知機製的工程學體現: 解釋視覺係統(如視距、對比度、色彩恒常性)和聽覺係統在環境感知中的作用,並將其轉化為清晰的警示係統和信息層級設計。 6.2 認知負荷管理: 分析米勒魔力數字(7±2)在信息架構中的應用,指導如何通過分塊(Chunking)、簡化操作步驟來減少用戶的記憶負擔和決策時間。 6.3 觸覺反饋與情感工程: 深入研究觸覺界麵(Haptics)的設計原理,包括振動模式、阻尼感和紋理的感知差異,用以構建更具沉浸感和可靠性的交互體驗。 第四部分:設計驗證、測試與項目管理 第七章 嚴謹的設計評估與驗證方法 本章強調設計從概念到落地的嚴密測試環節,確保産品性能和用戶滿意度。 7.1 定性用戶測試的執行規範: 詳細介紹情景構建、招募標準、訪談技巧(如“齣聲思維”法),以及如何從觀察中提煉齣非預期的洞察。 7.2 定量測試與數據分析: 闡述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設定,如任務完成時間(TCT)、錯誤率、係統可用性量錶(SUS)的統計分析方法,以及A/B測試的設計與解讀。 7.3 物理原型與環境模擬測試: 介紹結構強度測試(如跌落測試、衝擊測試的標準化流程)、環境適應性測試(溫濕度循環、鹽霧腐蝕)的標準要求和關鍵參數控製。 第八章 設計管理與跨職能協作 本章聚焦於將優秀設計方案高效轉化為市場産品的項目管理實踐。 8.1 設計規格書(Design Specification)的撰寫: 強調如何將抽象的設計目標轉化為可量化、可驗證的技術指標,作為連接設計、工程和質量部門的橋梁。 8.2 設計評審(Design Review)的結構與效能: 梳理不同階段評審(概念評審、中途評審、最終評審)的參會人員構成、議程設置和決策記錄的必要性。 8.3 知識産權與設計閤規性: 簡要介紹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策略,以及在設計過程中對相關行業標準(如安全、電磁兼容性標準)的遵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