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章旺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中国现代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
  • 20世纪中国
  • 革命
  • 领袖
  • 回忆录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375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14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毛泽东的故事》记录了毛泽东从1893年出生一直到1949年举行开国大典这段历史时期的人生经历,按时间顺序,以丰富翔实的文史资料,真实客观地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为建立新中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而奋斗的光荣的前半生,深刻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再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通过毛泽东与周围亲人、同学、朋友和革命同志相处相知的细节,展现给读者们一个充满魅力的领袖,一个可亲可敬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血肉亲情的伟人。

作者简介

  贾章旺,男,河北省大名县人,1954年9月9日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河北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高级经济师。中国钱币学会会员、河北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共党史学会会员、河北省地方志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银监会河北银监局。主要著作:主编《晋察冀边区银行》,编辑《回忆晋察冀边区银行》,编辑《冀南银行》,编撰《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1893―1949)》。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生日
2.幼年
3.童年
4.早年读书生活
5.关心同学
6.跟父亲讲道理
7.半耕半读
8.恢复学业
9.为穷人鸣不平
10.考入湘乡东山学堂
11.学识渐长
12.湘乡驻省中学
13.半年列兵
14.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15.半年自学
16.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7.恩师杨昌济
18.良师诸多
19.第一师范读书生活
20.益友
21.反对帝国主义
22.野蛮其体魄
23.社会活动
24.武装保护学校
25.游学
26.创办“新民学会”
27.第一次到北京
28.关关雎鸠
29.从北京到上海
30.以笔为枪
31.秋雨韶山洒泪多
32.驱张运动
33.工读生活
34.列宁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
35.长沙共产主义青年团
36.湖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37.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
38.创办自修大学
39.建党初始
40.毁家纾难
41.参加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
42.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3.回乡闹革命
44.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45.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46.“中山舰”事件
4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8.白色恐怖
49.“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50.准备秋收起义
51.挥手从兹去
52.发动秋收起义
53.三湾改编
54.上井冈山
55.井冈山建设
56.朱毛会师
57.保卫井冈山
58.毛泽建烈士
59.黄洋界上炮声隆
60.大柏地
61.红旗跃过汀江
62.毛泽东的“讣告”
63.离开部队
64.古田会议
6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6.寻乌调查
67.攻打长沙
68.“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69.第一次反“围剿”
70.第二次反“围剿”
71.第三次反“围剿”
72.毛主席
73.宁都会议
74.第四次反“围剿”
75.罗明路线
76.查田运动
77.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78.第五次反“围剿”(上)
79.李德
80.福建省人民政府
81.第五次反“围剿”(中)
82.第五次反“围剿”(下)
83.于都离别
84.毛泽覃烈士
85.浴血湘江
86.黎平转兵
87.突破乌江
88.遵义会议
89.四渡赤水
90.金沙江
91.大渡河
92.雪山
93.红一、四两方面军会师
94.红军本来可以不走草地
95.过草地
96.吴起镇
97.直罗镇
98.红军东征
99.三军会师
100.《红星照耀中国》
101.西安事变
102.七七事变
103.八路军
104.平型关大捷
105.《论持久战》
106.新四军
107.百团大战
108.大生产运动
109.三三制
110.精兵简政
111.减租减息
112.毛泽民烈士
113.日本偷袭珍珠港
114.打算访问美国
115.关心刘少奇
116.王实味
117.日寇灭亡
118.周期律
119.重庆谈判
120.毛楚雄之死
121.拿延安换一个新中国
122.转战陕北
123.劳动大学
124.辽沈战役
125.淮海战役
126.平津战役
127.进京赶考
128.百万雄师过大江
129.一道命令
130.开国大典

精彩书摘

  1.生日
  毛泽东,字润之,他分别用过咏芝、子任、杨子任、二十八画生、石山、李得胜等名、字、号。
  1893年12月26曰(农历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太阳升起时分,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
  相传4000多年前虞舜帝南巡时曾在此休息,并在其中的一座山峰上演奏过韶乐,因此而得名。在这个南国风光的山冲里,住着毛、李、钟、周、邹、彭、庞等多姓人家,内中姓毛的居多。
  韶山毛氏的始祖为周文王之子伯郑,封地在河南省原阳境内。毛国被灭后,伯郑的后代以国为姓,即为毛姓。毛氏后裔的一支多番迁徙。
  公元14世纪中叶的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有一个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扔掉手中的锄头,拿起长矛,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毛太华以百夫长的下级军官身份,随同大将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澜沧卫,并被留下治镇。他也像许多战友们一样,娶了一位当地“蛮”女为妻,并先后生了八个儿子。后来,毛太华老了,请求告老还乡。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他偕妻子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由于他戍边多年,立有军功,被朝廷分配到湖南省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分得田产几十亩。数年后毛清一和毛清四举家迁移到了湘潭县的七都七甲,开种韶山的铁陂、乌塘、东塘等处,计田400亩。500年过去了,至毛泽东已是第20代了。
  ……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一卷横跨百年的光影史诗,一次对人类叙事艺术巅峰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电影制作的技术革新或明星的八卦轶事,而是以一种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审视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至今,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深刻地塑造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我们追溯那第一束穿过放映机光束的微弱火花,探寻那些在默片时代,仅凭肢体语言和蒙太奇手法就足以撼动人心的叙事魔力。 第一编:火种与萌芽——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实验(1895-1927) 本篇聚焦于电影艺术的“史前史”与“童年期”。我们将详细剖析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式观察与梅里爱的魔幻想象如何共同奠定了电影的两大基石——纪实与虚构。随后,我们深入探究乔治·梅里爱如何运用早期的特技效果,将电影从单纯的“活动影像”提升为一种可以构建全新现实的媒介。 这一部分将重点分析美国早期电影工业的形成,特别是D.W.格里菲斯的作品,尽管其叙事主题在今日看来充满争议,但其在镜头语言、叙事节奏和长片结构上的突破,无疑是电影语法建立的决定性一步。我们详尽解读蒙太奇理论(包括苏俄学派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对冲突性剪辑的革命性贡献),解释为何“剪辑”成为了电影区别于戏剧和文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将探讨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何利用极端的光影、布景和扭曲的视角,将内心的恐惧与社会的焦虑外化于银幕之上,为后来的黑色电影奠定了美学基础。 第二编:有声世界的冲击与黄金时代的辉煌(1927-1950) 有声电影的出现,被誉为电影史上的一次“巴别塔”事件,它彻底改变了电影的节奏、表演方式和叙事可能性。本篇详细考察了从《爵士乐之王》的惊鸿一瞥到有声技术全面成熟的过程,以及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如何形成一个高效、标准化的工业流水线,催生出类型片的黄金时代——从歌舞片、西部片到黑色电影的成熟形态。 我们将着重分析二战前后,电影如何成为国家宣传机器和文化输出的利器。重点分析奥逊·威尔斯及其《公民凯恩》,这部作品如何以其深焦镜头、非线性叙事和复杂的声音设计,彻底颠覆了传统好莱坞的叙事范式,预示了现代电影美学的方向。此外,我们不会忽略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剖析,这种在战争废墟中诞生的电影风格,以其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诚恳关注和非专业演员的运用,为后世的独立电影和现实主义美学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第三编:现代性的迷思与作者论的兴起(1950-1970) 随着旧有体制的松动和全球文化的激荡,电影的重心开始从“制片厂”转向“导演个人”。本篇将深入探讨“作者论”的形成背景,分析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导演如特吕弗、戈达尔如何通过解构既有电影语法,将个人哲学、主观视角和即兴创作融入作品,使电影真正成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艺术表达。 我们将对比分析欧洲大陆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保守反抗。这一时期,日本电影的崛起尤为关键,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如何以其独特的东方哲学和镜头美学,为世界影坛提供了全新的观看维度。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些前卫的实验如何反哺美国,为后续“新好莱坞”的诞生埋下伏笔。 第四编:新好莱坞与类型片的再创造(1970-1990) 七十年代,一批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熏陶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接管了好莱坞。他们既深谙商业规则,又怀揣着强烈的作者意图,成功地将深刻的社会反思融入到类型片的外壳之中。本篇将详细解析《教父》、《出租车司机》等作品如何以史诗般的复杂性,描绘美国梦的破碎与个体在权力结构中的挣扎。 随后,我们将讨论大片时代的到来,以及视觉特效技术(如乔治·卢卡斯对CGI的早期探索)如何开始重塑观众的期待。尽管商业化趋势增强,但这一时期仍然涌现出许多坚持独立精神的电影人,他们运用更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加锋利和个人化的表达。 第五编:数字时代的重构与全球化叙事(1990至今) 进入数字时代,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模式经历了彻底的革命。本篇关注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的成熟如何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物理界限,以及数字摄影与剪辑对电影质感的根本性影响。 我们将探讨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如何通过对流行文化、类型片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创造出高度风格化的后现代叙事。同时,本书着重分析全球电影版图的重绘——亚洲,特别是韩国电影的崛起,其叙事手法和类型片的创新性如何重新定义了国际电影的焦点。我们探讨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对“院线体验”的挑战,以及在海量内容洪流中,电影艺术如何保持其作为严肃思考媒介的独特地位。 结语:永恒的凝视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电影是如何在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保持张力,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充当社会良心、娱乐载体或先锋思想的传播者。它邀请读者超越单纯的消费娱乐,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纵深感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定义了我们集体记忆的、流光溢彩的银幕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毛泽东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作者在叙述毛泽东生平的同时,巧妙地将他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让你看到他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如何成长、如何奋斗、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了革命者的艰辛,也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是多么不易。书中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比如长征、延安时期、解放战争等等,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对作者在描述社会变革时所展现的细节感到赞叹,他通过毛泽东的视角,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从农村到城市,从旧社会到新中国,这种宏大与微观的结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毛泽东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概念化认知中。然而,《毛泽东的故事》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个体,他的决策,他的思想,他的情感,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并没有回避,而是通过史实的呈现和多方观点的引用,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书中关于他与身边人的关系,与不同派别的斗争,以及在关键时刻所做的取舍,都写得非常客观和详实。这种严谨而不失人情味的叙述,让我对这位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而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与我过去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不同,《毛泽东的故事》在语言上更加文学化,也更加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他晚年生活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的孤独、他的思考,以及他面对历史评价时的复杂心境。这种写法让我看到了一个褪去光环、回归个体的毛泽东,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烦恼和遗憾。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试图去定义毛泽东,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去思考。作者在文本的结尾,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反而激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复杂、更 nuanced 的理解。

评分

《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从书名上看,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沉闷的、纯粹的历史叙述,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划分和政治术语。然而,当我翻开它,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描绘了一个鲜活的毛泽东。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他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与家人之间的互动,甚至是他少年时期的叛逆与思考,都写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他,一个还在探索世界、寻找自己道路的年轻人。作者在处理这些早年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生动描写和心理刻画,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早期轨迹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他从一开始就是那个“伟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惑的普通人,只是恰好走上了一条非凡的道路。这种叙事手法,大大消除了我对历史传记的刻板印象,让阅读体验变得轻松而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一味地拔高或者贬低毛泽东,而是试图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形象。作者在描述他的思想形成过程时,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梳理他阅读过的书籍,研究过的哲学,以及他与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这部分内容虽然理论性稍强,但作者处理得非常巧妙,他将复杂的思想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并且紧密结合毛泽东的实践经历,让我明白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他的决策,又如何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留下印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如何处理革命中的复杂矛盾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分析,揭示了他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背后的考量。这种深入挖掘其思想深度和决策逻辑的写法,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在巨大压力下的思考过程,这远比简单的事件罗列要深刻得多。

评分

不错

评分

1

评分

满意

评分

了解历史人物

评分

我们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贪利则毁名,切记重名莫贪利。要处理好名和利的关系,做一个深明义理的人。在中外历史上重名轻利者不乏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秉公无私”的屈原,“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等等,都有很强的名誉意识,并以此加强自己的品行修养,促进自我完善,使得后人钦佩并效仿。

评分

1

评分

内容具体

评分

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

评分

孩子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