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300174976/法律方法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葛洪义

9787300174976/法律方法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葛洪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洪义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方法论
  • 法学教材
  •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 葛洪义
  • 法律
  • 法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论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174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910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9787300174976/法律方法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原价:28.00元

作者:葛洪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7300174973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358kg

编辑推荐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法律方法论》作为法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材,所描述、阐释的“法律方法”定位于:关于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解释、事实认定、法律续造与法律推理的方法与技术之学问。《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法律方法论》在整体框架结构方面,吸收了大陆法系法学方法论注重逻辑严谨、体系完整之特征,但在具体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亦引进了美国法律方法知识体系中的某些重要内容。

内容提要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法律方法论》所描述、阐释的“法律方法”定位于第一层级,即关于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解释、事实认定、法律续造与法律推理的方法与技术。《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法律方法论》在整体框架结构方面,吸收了大陆法系法学方法论注重逻辑严谨、体系完整之特征,但在具体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亦引进了美国法律方法知识体系中的某些重要内容。

作者介绍


葛洪义,男,1960年生,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6年兼任厦门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本科生的《法学入门》、《法律方法》与《法理学》;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法学研究方法论》、《法学理论的基础与前沿》、《法学经典著作选读》、《比较法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法理学专题》;法学博士研究生的《法学理论专题》等。

目录


第一篇法律方法之基本原理
第一章法律与方法
第一节法律与方法的关系
第二节法律方法及其特点
第三节法律方法与相关“方法”
第二章法律方法与法律语言
第一节法律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法律语言与制度化
第三节法律语言的特征与类型
第三章法律方法与法律渊源
第一节法律渊源的含义和功能
第二节法律渊源的类型与适用
第三节法条:法律渊源的基本单元
第四章法律方法与法理学
第一节自然法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二节法律实证主义与法律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法学与法律方法
第四节当代法学流派与法律方法
第二篇法律方法之具体形式
第五章法律解释方法
第一节法律解释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六章法律续造方法
第一节法律续造的前提条件:“规则穷尽”
第二节规则空缺(法律漏洞)的解决方法
第三节规则悖反的解决方法
第四节规则冲突的解决方法
第五节规则模糊的解决方法
第七章法律事实的认定方法
第一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
第二节法律事实认定中的判断与评价方法
第三节法律事实的认定
第八章判例法方法
第一节法律问题的确定
第二节判例法方法中的依据
第三节先例的使用原则与方式
第四节其他依据在判例法方法中的使用
第三篇法律方法之思维方式
第九章法律推理
第一节推理的含义、种类和结构
第二节法律推理中形式推理的局限性
第三节法律推理中实质推理的结构
第十章法律论证
第一节法律论证的内涵及方法论价值
第二节法律论证的方法
第三节法律论证方法的关键环节
第十一章法律分析与批判
第一节法律方法的灵活本性
第二节法律分析
第三节法律批判
第四节法律分析与法律批判的训练方法
第五节法律方法与世界观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3.过程的反复性。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在思维上会随着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的来回举证、质证而不断反复。当原告方举出一组证据时,法官的思维可能会倾向于原告方;当被告方在质证过程中提出不同看法,或通过提供反证予以回击时,法官的思维又会转向被告方。如此反复,直到法官在思维上作出最终的结论为止。此外,法官在对事实的探知过程中,也会“目光穿梭于事实与规范之间”,目的在于根据案件事实来寻找法律规范,随后又根据法律规范来裁剪案件事实,如此反复,直到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为止。
4.方法的综合性。对于证据的判断和事实的认定,法官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依据各种证据规则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分析、对比、印证、辨认、鉴定、排除和推理等多种方法来进行审查、判断和认定。有的还会采用测谎仪、现场实验等辅助手段帮助法官进行分析判断。与时同时,法官在分析与认定诉讼证据和案件事实时,也会采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证据的真伪和证明力大小,如当事人陈述时面部的表情等。具体认证方法的适用,应根据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无法作具体介绍。总之,在证据认定和事实探知上,法官的司法经验和社会阅历十分重要,事实上此方面的工作仅凭理论知识是无法办到的。

序言



21 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精选:法学理论前沿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系列教材旨在紧密结合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脉搏,梳理和介绍 21 世纪以来法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视野和新方法。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法学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引领,特别关注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本系列力求在保持法学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的同时,着重体现前沿性、本土化和跨学科的特征。 第一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现代化构建 本卷聚焦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系统、科学地阐释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法治理论的中国经验与世界对话: 详细剖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独特法治经验。内容包括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本书将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法治发展的关切,探讨中国经验与世界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强调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点论述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性。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法治保障: 深入探讨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教材将涵盖国家机构组织、行政权力运行、公共政策制定的法治化路径。特别是对“良法善治”的理念进行细致阐释,分析如何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的法治化建设,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和风险挑战。对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应急管理法治化等新兴领域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构建。 三、法哲学与价值重塑: 在价值层面,本书致力于重构当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基础。通过对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核心法哲学范畴的再认识,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具体矛盾,探讨如何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精神的法治价值体系。内容涉及对“法治的权威性”的理论支撑、对公民权利义务边界的伦理学思考,以及如何在多元化价值观冲突中寻求法律的整合力量。 --- 第二卷:前沿法域的理论突破与制度创新 本卷关注新兴科技、社会变迁带来的法律新挑战,并着重探讨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制度创新与理论供给。 一、数字法治与人工智能治理: 这是本卷的重点内容之一。系统梳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在社会运行中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法律问题。内容覆盖数据权属、数据安全、算法歧视、AI责任认定等核心议题。理论上,本书将探讨“数字主权”的概念框架,并尝试构建适应未来数字社会的基本法律原则。在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空间治理方面的最新立法实践与理论支撑。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 紧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研究环境法和资源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本卷强调环境治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探讨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构建,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保护。内容将包含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热点问题的中国法治应对。 三、社会法治与民生保障的深化: 本部分着眼于法律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民生福祉方面的功能。详细分析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医疗卫生法等领域的最新发展。重点探讨收入分配的法律规制、社会风险的法律转移与分担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有效解决“看病难、上学贵”等民生痛点问题,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法治环境。 --- 第三卷:诉讼制度改革与司法现代化研究 本卷聚焦于司法实践的深刻变革,旨在为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一、证据规则与事实认定的精细化: 系统考察中国司法实践中证据制度的改革方向。不仅涵盖民事、刑事证据规则的最新发展,更深入探讨行政诉讼中证据规则的特殊性。重点分析电子证据的采信标准、隐性知识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司法效率与实体公正之间的关系。强调对司法裁判中事实认定逻辑的批判性分析。 二、司法能动性与司法独立性的张力: 本部分对司法权的性质、范围及其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定位进行深入探讨。详细分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对司法权运行的影响,以及如何界定和保障法官的职业独立性,同时确保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适度克制与有效衔接。对类案裁判规则的形成与约束机制进行专门研究。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与伦理: 关注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系统梳理中国律师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探讨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性提升,并着重阐述法律职业伦理在维护司法公信力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强调法律职业者对法治信仰的维护责任。 本系列教材的整体目标是为法学院的师生提供一套既能扎根中国大地,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学与研究资源,培养能够应对 21 世纪复杂法律挑战的优秀法学人才。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参与到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法律方法论》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尽管我还没有仔细阅读过它的内容。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指向了学习和实践法律的“路径”与“工具”。在我看来,法律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被理解和运用的社会规范。因此,掌握一套科学的法律方法,对于任何一个法律从业者或者学习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法律解释的各种学说和方法,例如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进行法律推理,如何构建法律论证的逻辑链条,以及如何处理法律漏洞和冲突等问题,充满了期待。毕竟,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复杂法律问题时,经常会遇到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将是对我们巨大的帮助。

评分

我对这本《法律方法论》的期待,更多地聚焦于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看懂”法律背后的逻辑和运作。作为一个对法律充满好奇但又略感陌生的读者,我深知法律的条文晦涩难懂,其背后的理论体系更是复杂。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法律的一扇窗户,通过它,我能够了解到法律是如何被创造、被解释、被适用的。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法律的渊源、法律的基本原则,以及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法律推理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如何运用三段论来解决问题,如何在模糊的法律规定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来生动地解释这些方法,那无疑会更具启发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法律,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条文的表面理解,而是能够深入到法律的核心,掌握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法律方法论》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在法律的海洋中摸索的学子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这本书,但单看其在学术界的声誉,就足以让人对其内容充满期待。葛洪义教授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他的理论造诣在法学界早已是如雷贯耳。而《法律方法论》这个主题,更是触及了法学研究的核心,可以说,掌握了科学的法律方法,就如同拥有了 navigates 法律迷宫的罗盘。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能够系统地阐述各种法律推理的技巧,比如演绎、归纳、类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分析案件、撰写论文时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对于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法律原则来解决复杂疑难案件,也是我最为关注的重点。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可行、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方法论框架,帮助我们这些法律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法律,避免在条文和案例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们学习法律的启蒙,也能够成为我们深入研究法律的基石。

评分

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法律方法论》这本书,但从书名和作者来看,我对其内容充满了信心。法律方法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关乎着我们如何去认识、理解和运用法律。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介绍各种法律研究和实践中常用的方法。例如,对于法律解释,我希望能看到对其不同流派和具体方法的详细阐述,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此外,法律推理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法律论证,如何构建严密的逻辑,如何避免推理中的谬误,都是我希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法律方法论体系,帮助我们这些法律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思维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法律挑战。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严谨而深邃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尚未真正沉浸在书中的知识海洋,但仅凭其“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的定位,便足以预见其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法律方法论,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理解,更是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一直觉得,学习法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如何用法”这个根本问题上来。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法律适用的具体过程,例如,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提炼出法律关系,如何准确地找到适用的法律条文,以及如何在条文之间、法律原则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此外,对于法律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我也抱有极大的兴趣。毕竟,一个再好的法律观点,如果不能通过严密的论证来支撑,也很难获得认同。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的、逻辑清晰的法律论证方法,帮助我们提升法律思维的严谨性和说服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