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实质犯罪论
ISBN:9787300203386
定价:78
编著译者:刘艳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年12月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编辑推荐:暂无编辑推荐,努力完善中;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种态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个以刑法规范为起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本书深受古典黑格尔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古典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以及客观主义的合理成分,新康德学派的唯物主义以及价值分析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决定了本书的应报主义、客观主义、结果无价值论、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学术立场,以及以实质评价为特色的实质的犯罪论等见解。新康德主义哲学中,作者尤其受其中弗莱堡学派观点的影响,强调价值评价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建立定型构成要件为前提、实质评价为补充的犯罪认识框架,主张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认为构成要件是违法有责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与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为内容的二阶层体系。基于此种犯罪论体系对刑法研究范式之影响,主张我国刑法学研究应实现从经验论到规范论之转型。
作者简介:
刘艳红: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博士后,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刑法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委员,以及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等多家司法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入选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对象、江苏省政府“六大高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第三届江苏省十大优秀青年法学家、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司法部等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学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五十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实质刑法观》、《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等5部。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江苏省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等各类省部级奖励十余项,主编教材《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各论》获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刑法学》(上、下)获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教材。
目录:
上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提出
第一章 犯罪论体系的去平面化与阶层化(3)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如何促进平面四要件体系形成 (4)
二、主客观相统一体系核心问题:平面化之分析 (7)
三、“主客观相统一”平面体系理论与实践中的危害 (13)
四、结语 (45)
第二章 三阶层抑或二阶层:阶层体系之选择(48)
一、三阶层vs二阶层:当下中国犯罪论体系新争点 (49)
二、中国三阶层的性质:形式古典的犯罪论体系 (51)
三、实质二阶层:中国三阶层“分离命题”破解之必然 (53)
四、结语 (78)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与实质二阶层的法治根基(79)
一、我国刑法目的、任务与罪刑法定原则立法存在的问题 (80)
二、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功能、使命的错位与人权保障机能的缺位 (83)
三、实质二阶层体系与经典罪刑法定原则法治理念之契合 (87)
部分内容试读:暂无内容试读,努力完善中;
我最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证据法则”的专著,虽然封面设计以及作者的署名“刘艳红”让我一度以为会是另一本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书,但实际内容却完全聚焦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审查和运用。这本书堪称一本“证据圣经”,它细致入微地解析了各种证据的类型,从言词证据的收集技巧,到物证、书证、勘验、鉴定等各类证据的有效性和证明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深入阐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司法实践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识别和排除在侦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法取证行为,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书中还对“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引。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堂生动的庭审现场,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博弈和智慧。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理解,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法治国家,证据是定案的基石,而公正审判则离不开对证据法则的严格遵守。
评分最近,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关于“法律职业伦理”的书籍,看到作者名字的时候,我曾有过一丝好奇,以为会是与实体法相关的内容,但翻开书页,却发现它完全聚焦于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这本书探讨了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不同法律职业群体所应遵循的职业操守,例如忠诚、勤勉、保密、独立等基本原则。书中列举了大量违背职业伦理的典型案例,分析了这些行为对司法公正、当事人权益以及法律职业自身声誉造成的损害。我尤其对关于“利益冲突”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在执业过程中,如何识别和避免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以确保执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书中还强调了法律职业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法律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不仅仅是条文和规则的集合,更是对从业者品德和操守的严峻考验。它提醒我们,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实践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操守。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犯罪动机”的书,虽然书名和刘艳红老师的名字让我产生了联想,但内容上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一个人在做出犯罪行为时,内心深处驱动他的究竟是什么。它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神经科学的角度,层层剥开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社会压力以及个体性格特征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犯罪倾向”。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模仿效应”的章节,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说明了媒体报道、榜样人物甚至虚拟世界的行为,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甚至导致一些本不具备犯罪条件的人走上歧途。书中还提到了“机会犯罪”的概念,即并非所有人都天生具有犯罪的恶意,有时仅仅是环境的诱惑和机会的出现,便会触发隐藏在人性中的另一面。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犯罪学理论,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让人反思社会环境的建设和个体心理的疏导同样重要。它让我看到了犯罪行为背后并非单一的“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图景,这对理解人性本身,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国际公法”的教材,虽然封面上有“刘艳红”的名字,但我很快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国内法体系完全不同,它主要讲解的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则。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国际法的渊源,如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家承认等,并深入分析了国家主权、国家管辖等核心概念。我特别对关于“国际条约的解释和适用”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多个重要的国际条约案例,讲解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理解和执行条约的规定,以及条约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书中关于“国家责任”的讨论也十分精彩,它阐述了国家在违反国际法义务时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国际社会追究国家责任的机制。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海洋法、空间法、人权法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国际法律规范,让我对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互动和合作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更让我意识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国际公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民法总则导读》的书,虽然作者署名与我印象中的“刘艳红”老师略有重叠,但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完全沉浸在了民事法律的世界里。它以一种非常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带领我了解了民法的基础原则和核心概念。书中详细阐述了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区分了自然人和法人,并对非法人组织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清晰的介绍。我尤其对“意思自治”这一原则印象深刻,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解释了合同自由、遗嘱自由等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并讨论了其边界和限制。书中关于“物权”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从所有权、用益物权到担保物权,作者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各类物权的基本特征和法律关系,让我对财产的归属和流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侵权责任”的介绍,也让我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界定和承担因自身行为对他人的损害所产生的法律责任。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这个法律门外汉也能领略到民法学的魅力,并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