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大全

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惠生,孙振平,邓恺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外加剂
  • 技术
  • 配比
  • 性能
  • 应用
  • 工程实践
  • 新型材料
  • 施工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73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68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页数:605
字数:9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大全》系统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在重点介绍混凝土减水剂的同时,对其他混凝土外加剂,包括引气剂、早强剂、速凝剂、缓凝剂、膨胀剂、防水剂、防冻剂、泵送剂、脱模剂、养护剂、水下浇注混凝土抗分散剂等以及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掺合料的适应性及其改善措施也进行了介绍。《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大全》紧密结合我国的一些重点工程,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在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补偿收缩抗裂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方面的最新发展。书末还给出了各类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指标、检测方法及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技术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大全》旨在为从事混凝土外加剂和混凝土生产、研制和应用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混凝土外加剂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大全》也可作为从事土木工程设计、研究、施工等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参考资料,还可供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教学参考书。

目录

上篇 混凝土外加剂原理
第1章 绪论
1.1 外加剂发展历史和现状
1.2 外加剂的定义及分类
1.3 外加剂的作用及应用范围

第2章 混凝土外加剂理论基础
2.1 水泥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2.2 水泥水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2.2.1 水泥水化过程
2.2.2 影响水泥水化过程的因素
2.3 水泥的凝结和硬化
2.4 水泥水化热
2.5 硬化水泥浆体的结构
2.6 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和流变特性
2.6.1 流动性定义、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6.2 流变性
2.7 硬化混凝土基本性能及影响因素
2.7.1 混凝土的强度
2.7.2 混凝土的变形
2.8 混凝土的耐久性
2.8.1 混凝土的抗渗性
2.8.2 混凝土的抗冻性
2.8.3 混凝土的抗碳化性
2.8.4 混凝土的抗侵蚀性
2.9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9.1 试配配合比的计算
2.9.2 基准配合比的确定
2.9.3 试验室配合比的确定
2.9.4 施工配合比的确定
2.10表面活性剂
2.11水泥浆体的基本性状
2.12几类表面活性剂基团对水泥水化进程的影响

第3章 混凝土减水剂
3.1 概述
3.2 主要品种
3.3 作用机理
3.4 减水剂的生产方法及基本性质
3.4.1 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
3.4.2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高效减水剂
3.4.3 多环芳烃磺酸盐甲醛缩合物高效减水剂
3.4.4 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高效减水剂
3.4.5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或钠)高效减水剂
3.4.6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
3.4.7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3.5 掺加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5.1 掺加减水剂对新拌混凝土的影响
3.5.2 掺加减水剂对混凝土凝结硬化阶段性能的影响
3.5.3 掺加减水剂对混凝土硬化后性能的影响
3.6 减水剂的掺加方法
3.7 减水剂的性能指标及检验方法
3.7.1 减水剂的性能指标
3.7.2 减水剂性能指标的检验方法
3.8 减水剂应用要点
3.8.1 确定合适的掺量
3.8.2 测定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第4章 混凝土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
4.1 概述
4.2 种类
4.3 作用机理
4.4 引气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4.1 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4.4.2 对混凝土凝结硬化的影响
4.4.3 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5 影响引气量的因素
4.6 混凝土引气剂的应用要点

第5章 混凝土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
5.1 概述
5.2 早强剂种类
5.2.1 氯化物类早强剂
5.2.2 硫酸盐早强剂
5.2.3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早强剂
5.2.4 有机化合物早强剂
5.3 常用的复合型早强剂和早强减水剂
5.4 混凝土早强剂的应用要点
5.4.1 氯盐早强剂
5.4.2 硫酸盐早强剂

第6章 混凝土速凝剂
6.1 概述
6.2 主要品种及其组成
6.3 作用机理
6.4 速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5 速凝剂的工程应用要点

第7章 混凝土缓凝剂
7.1 概述
7.2 缓凝剂的种类
7.3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
7.4 缓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7.5 混凝土缓凝剂应用要点

第8章 混凝土腹胀剂
8.1 概述
8.2 膨胀剂的种类
8.3 作用机理
8.3.1 氧化钙类膨胀剂
8.3.2 硫铝酸钙类膨胀剂
8.3.3 硫铝酸钙?惭趸?钙类复合膨胀剂
8.3.4 氧化镁类膨胀剂
8.3.5 氧化铁类膨胀剂
8.4 膨胀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8.5 膨胀剂的工程应用要点

第9章 混凝土防水剂
9.1 概述
9.2 主要品种
9.3 防水剂的作用机理
9.3.1 引气型防水剂
9.3.2 减水型防水剂
9.3.3 三乙醇胺密实型防水剂
9.3.4 氯化铁类防水剂
9.3.5 微膨胀型防水剂
9.3.6 多功能复合型防水剂
9.4 防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9.5 防水剂的工程应用要点
9.5.1 引气型防水剂的使用要点
9.5.2 减水型防水剂的使用要点
9.5.3 氯化铁类防水剂的使用要点
9.5.4 微膨胀型防水剂的应用

第10章 混凝土防冻剂
10.1 概述
10.2 防冻剂的主要种类
10.3 防冻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0.4 防冻剂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
10.5 防冻剂应用要点

第11章 混凝土泵送剂及
11.1 概述
11.2 混凝土泵送剂的性能
11.3 泵送剂的种类
11.4 混凝土泵送剂的复配
11.5 控制坍落度损失型泵送剂的配制思路及其作用机理
11.5.1 掺高效减水剂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1.5.2 HP控制坍落度损失型高性能泵送剂的性能

第12章 混凝土减缩剂
12.1 概述
12.2 减缩剂的作用原理
12.3 减缩剂的特点
12.4 减缩剂的种类
12.5 减缩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2.6 减缩剂的发展前景

第13章 混凝土阻锈剂
13.1 概述
13.2 阻锈剂的性能要求
13.3 阻锈剂的种类
13.4 阻锈剂的作用机理

第14章 水下浇注混凝土抗分散剂
14.1 概述
14.2 抗分散剂的种类
14.3 抗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14.4 抗分散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4.5 水下浇注混凝土抗分散剂的应用要点

第15章 砂浆外加剂
15.1 概述
15.2 砂浆外加剂主要品种
15.3 砂浆外加剂的主要组成和作用机理
15.4 外加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第16章 其他混凝土外加剂
16.1 脱模剂
16.2 养护剂
16.3 加气剂
16.4 泡沫剂
16.5 碱?布?料反应抑制剂

第17章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掺合料的适应性及其改善措施
17.1 概述
17.2 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定义
17.3 影响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
17.3.1 外加剂方面的因素
17.3.2 水泥方面的因素
17.3.3 外加剂的掺量与掺加方法
17.4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
17.5 改善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工程实例
17.5.1 因更换水泥所引起的适应性问题
17.5.2 因使用膨胀剂所产生的不适应性问题

下篇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
第18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
18.1 高强混凝土的概念
18.2 高强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
18.2.1 水泥
18.2.2 集料
18.2.3 矿物掺合料
18.2.4 化学外加剂
18.2.5 拌合水
18.3 高强混凝土配制技术
18.3.1 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18.3.2 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参考的原则
18.3.3 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18.4 外加剂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实例
18.4.1 外加剂在广州保利国际广场工程中的应用
18.4.2 外加剂在北京静安中心大厦工程中的应用
18.4.3 外加剂在其他一些高强混凝土建筑中的应用

第19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
19.1 自密实混凝土的概念
19.1.1 自密实混凝土的定义
19.1.2 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19.1.3 自密实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9.2 自密实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
19.2.1 水泥
19.2.2 集料
19.2.3 矿物掺合料
19.2.4 惰性掺合料
19.2.5 化学外加剂
19.3 自密实混凝土配制技术
19.3.1 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原理
19.3.2 自密实混凝土配制思路
19.3.3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步骤
19.4 外加剂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实例
19.4.1 在三峡大坝三期工程中的应用
19.4.2 在银泰中心工程中的应用

第20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补偿收缩混凝土中的应用
20.1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概况
20.1.1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定义
20.1.2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特点
20.2 补偿收缩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
20.2.1 水泥
20.2.2 掺合料
20.2.3 粗集料
20.2.4 细集料
20.2.5 纤维
20.2.6 水
20.2.7 化学外加剂
20.2.8 膨胀剂
20.3 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制技术
20.3.1 配合比设计原则
20.3.2 限制膨胀率指标设计
20.3.3 膨胀剂内掺量设计
20.3.4 膨胀剂用量计算
20.3.5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20.4 外加剂在补偿收缩混凝土中的应用实例
20.4.1 在巫山长江大桥钢管混凝土拱桥中的应用
20.4.2 在苏州市商业街F城工程中的应用

第21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
21.1 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
21.2 大体积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
21.2.1 水泥
21.2.2 集料
21.2.3 矿物掺合料
21.2.4 外加剂
21.3 大体积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技术
21.4 外加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实例
21.4.1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中的应用
21.4.2 在苏通大桥主墩承台中的应用
21.4.3 在南水北调保定漕河段工程中的应用

第22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道路混凝土中的应用
22.1 道路水泥混凝土的概念
22.1.1 道路水泥混凝土定义
22.1.2 道路水泥混凝土的特点
22.2 道路水泥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
22.2.1 水泥
22.2.2 粗集料
22.2.3 细集料
22.2.4 掺合料
22.2.5 外加剂
22.2.6 接缝材料
22.3 道路水泥混凝土的配制技术
22.3.1 道路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的技术要求
22.3.2 道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22.3.3 道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2.4 外加剂在道路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实例
22.4.1 引气剂在道路混凝土中的应用
22.4.2 减水剂在道路混凝土中的应用

第23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轻集料混凝土中的应用
23.1 轻集料混凝土的概念
23.1.1 轻集料混凝土的定义
23.1.2 轻集料混凝土的分类
23.2 轻集料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
23.2.1 胶凝材料
23.2.2 轻集料
23.2.3 外加剂
23.2.4 拌合水
23.3 轻集料混凝土的配置
23.3.1 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的选择
23.3.2 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
23.3.3 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
23.4 外加剂在轻集料混凝土中的应用

第24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纤维增强混凝土中的应用
24.1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概念
24.1.1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定义
24.1.2 纤维的分类
24.1.3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分类
24.1.4 纤维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24.1.5 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24.2 钢纤维增强混凝土
24.2.1 钢纤维混凝土的特点
24.2.2 钢纤维混凝土对原材料要求
24.2.3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2.4 外加剂在钢纤维混凝土中的应用实例
24.3 合成纤维增强混凝土
24.3.1 合成纤维概述
24.3.2 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
24.3.3 聚丙烯腈纤维增强混凝土
24.3.4 外加剂在合成纤维混凝土中的应用实例

第25章 混凝土外加剂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
25.1 矿物掺合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25.1.1 矿物掺合料的定义与发展
25.1.2 矿物掺合料的作用机理
25.1.3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25.2 大掺量粉煤灰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25.2.1 粉煤灰的种类及技术要求
25.2.2 混凝土掺用粉煤灰的规定及方法
25.2.3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实例
25.3 大掺量磨细矿渣微粉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25.3.1 磨细矿渣微粉概述
25.3.2 磨细矿渣微粉的用法
25.3.3 大掺量磨细矿渣微粉的应用实例
25.4 大掺量复合矿物掺合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25.4.1 复合矿物掺合料的综合效应
25.4.2 复合矿物掺合料的用法
25.4.3 大掺量复合矿物掺合料的应用实例
26.1 铁路客运专线与高性能混凝土
26.1.1 铁路客运专线
26.1.2 高性能混凝土
26.2 铁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设计要求
26.3 铁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用原材料
26.4 铁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26.5 外加剂在铁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中应用实例
27.1 防水混凝土概述
27.2 减水剂防水混凝土
27.2.1 减水剂防水机理
27.2.2 减水剂对混凝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27.2.3 减水剂防水混凝土配制要点
27.2.4 应用实例
27.3 引气剂防水混凝土
27.3.1 引气剂防水机理
27.3.2 引气剂防水混凝土配制要点
27.4 膨胀剂防水混凝土
27.4.1 防水混凝土应用膨胀剂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7.4.2 应用实例
27.5 有机硅防水混凝土
27.5.1 有机硅防水剂的防水原理
27.5.2 有机硅防水混凝土的配置
28.1 喷射混凝土的概念
28.2 喷射混凝土的特点
28.3 喷射混凝土的分类
28.4 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
28.4.1 水泥
28.4.2 细集料
28.4.3 粗集料
28.4.4 速凝剂
28.4.5 其他外加剂
28.4.6 纤维
28.5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28.5.1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主要设计原则
28.5.2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主要设计参数
28.5.3 配合比设计步骤
28.6 速凝剂在喷射混凝土中的应用
28.6.1 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的开发应用
28.6.2 速凝剂在喷射混凝土中的工程应用实例
29.1 自应力混凝土
29.1.1 自应力混凝土概述
29.1.2 自应力混凝土的设计
29.1.3 自应力混凝土压力管
29.1.4 自应力混凝土灌注桩
29.2 倒灌顶升泵送混凝土
29.2.1 应用工程技术要求
29.2.2 倒灌顶升泵送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29.2.3 倒灌顶升泵送混凝土拌合物在施工现场的应用情况
29.2.4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倒灌顶升泵送混凝土中的作用
29.3 碾压混凝土
29.3.1 碾压混凝土的特点
29.3.2 碾压混凝土材料
29.3.3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29.3.4 外加剂在碾压混凝土中的应用
30.1 透水混凝土的概念
30.1.1 透水混凝土定义
30.1.2 透水混凝土的特点
30.1.3 透水混凝土的结构模型
30.1.4 透水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30.2 道路水泥混凝土的原材料
30.2.1 水泥
30.2.2 粗集料
30.2.3 外加剂
30.2.4 增强材料
30.2.5 矿物掺合料
30.2.6 水
30.3 透水混凝土的配置技术
30.3.1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30.3.2 影响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的因素
30.3.3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0.4 透水混凝土的施工
30.4.1 立模
30.4.2 搅拌
30.4.3 运输
30.4.4 摊铺、浇注成形
30.4.5 养生
30.4.6 涂覆透明保护剂
30.5 外加剂在道路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30.5.1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应用
30.5.2 在国家体育场至鸟巢的湖边西路道路中的应用
31.1 清水混凝土的概念
31.1.1 清水混凝土定义
31.1.2 清水混凝土的种类
31.1.3 清水混凝土的优点
31.2 清水混凝土的原材料
31.2.1 水泥
31.2.2 粗集料
31.2.3 细集料
31.2.4 掺合料
31.2.5 外加剂
31.2.6 涂料
31.3 清水混凝土的配置技术
31.3.1 配置原则
31.3.2 技术要求
31.4 清水混凝土的施工
31.4.1 制备和运输
31.4.2 浇注
31.4.3 养护
31.4.4 冬期施工
31.4.5 表面处理
31.5 清水混凝土的检查与验收
31.5.1 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查
31.5.2 混凝土结构检查
31.6 外加剂在清水混凝土中的应用
31.6.1 在深圳大运会主体育场中的应用
31.6.2 北竿山国际艺术中心应用
……
《建筑材料发展史:从泥土到高科技复合材料的演进》 内容梗概 本书追溯了人类建筑材料的起源与演变,详细阐述了从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泥土、石材、木材,如何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劳动,逐步发展出更具功能性和耐久性的材料,并最终迈向现代高性能建筑材料的璀璨时代。全书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主线,辅以丰富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以及科学原理的解读,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建筑材料发展长卷。 第一部分:史前文明的馈赠——天然材料的智慧 早期人类的栖息地选择与材料利用: 审视史前人类如何根据自然环境选择洞穴、搭建简易庇护所,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树枝、兽皮、茅草等就近取材。 泥土的千年传奇: 夯土建筑: 深入探讨夯土技术在早期文明中的广泛应用,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夯土台基,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城墙,分析其结构原理、施工工艺及其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体现。 土坯与砖: 讲述人类如何观察泥土的特性,发明晒干土坯,进而发展出烧制砖的技术。解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砖的烧制工艺、形制及其在建筑中的演变,例如古巴比伦的泥砖、古希腊罗马的陶砖、中国古代的青砖、城砖等。 抹灰与涂料: 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利用泥土、石灰、植物汁液等混合制成抹灰和涂料,用于建筑表面的保护和装饰,例如古埃及壁画的基底、古罗马的装饰性抹灰。 石材的永恒之美: 石器时代的石材运用: 回顾早期人类如何利用石块搭建石棚、石圈,以及早期石器制作对石材特性的认知。 巨石建筑与石材加工: 详细解读巨石阵、玛雅金字塔、复活节岛石像等世界各地巨石建筑的建造之谜,分析当时的石材开采、运输、加工和堆砌技术,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工程智慧和天文、宗教意义。 石材的广泛应用: 介绍不同类型的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砂岩、石灰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在承重、装饰、雕塑等方面的应用,回顾古希腊罗马神庙、哥特式教堂、中国古代宫殿等经典建筑中石材的精湛运用。 木材的生命力: 早期木结构雏形: 讲述早期人类如何利用树干、树枝搭建简单的棚屋,以及对木材天然弹性和韧性的早期认知。 木构架体系的成熟: 重点剖析中国古代斗拱、欧洲梁柱式木结构等成熟的木构架体系,解析其力学原理、榫卯结构、工艺细节,以及其在建筑防震、保温、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势。 木材的防腐与处理: 探讨古人如何通过熏烤、浸泡、涂刷等方法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以及这些早期经验对现代木材防腐技术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工材料的飞跃——文明的基石 石灰的发现与应用: 讲述人类如何通过烧制石灰石得到生石灰,并进一步发明熟石灰,解析石灰作为粘结剂、抹灰材料在古代建筑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砂浆、中国古代的砌筑砂浆。 水泥的前奏——火山灰与掺料技术: 深入探讨古罗马人如何发现并利用火山灰(波佐兰)与石灰混合,制造出具有优异耐久性和防水性的“波佐兰水泥”,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水道、港口、穹顶等伟大工程,阐释其化学反应原理。 烧结材料的进步: 瓦的技术革新: 追溯瓦片从简易的覆盖物到精美琉璃瓦的演变,分析不同时期瓦片的烧制工艺、形状、尺寸及其在屋顶防水、保温、美观方面的作用。 陶瓷与琉璃: 探讨陶瓷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建筑的装饰性,例如汉代画像砖、唐三彩、宋代青瓷、明清琉璃瓦等,以及琉璃在宫殿、寺庙建筑中的辉煌应用。 金属的初露锋芒: 铜与铁的建筑应用: 简述铜在早期建筑中作为装饰件、构件连接件的应用,以及铁在建筑工具、加固件、早期结构构件中的有限使用。 铸铁与早期钢材: 探讨铸铁技术如何为建筑提供更坚固的构件,例如早期铸铁桥梁、栏杆、装饰构件,并简要提及早期炼钢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建筑结构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浪潮——现代建筑材料的崛起 水泥的革命——波特兰水泥的诞生与普及: 早期水泥的探索: 回顾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约瑟夫·艾斯普丁等人对波特兰水泥的研发历程,解析波特兰水泥的组成、生产工艺及其与传统石灰的根本区别。 水泥的广泛应用: 阐述波特兰水泥如何彻底改变建筑行业,成为现代建筑最基础、最重要的胶凝材料,并分析其在预制构件、大体积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技术中的核心地位。 钢铁时代的到来: 炼钢技术突破: 详细介绍贝塞麦法、平炉法等炼钢技术的发展,分析其如何大幅降低钢材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 钢结构建筑: 深入解析钢材在建筑中的应用,从早期的桥梁、仓库,到摩天大楼的骨架,阐述钢材的高强度、轻质、韧性等特性如何支撑起现代建筑的巨大跨度与高度。 钢筋混凝土的融合: 探讨钢材与混凝土结合的科学原理,解析钢筋混凝土的受力特性、抗拉抗压优势,及其在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革命性意义。 玻璃的透明革命: 平板玻璃的工业化生产: 讲述平板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如何使大面积玻璃的应用成为可能。 玻璃幕墙与建筑美学: 分析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从窗户到玻璃幕墙,探讨其对建筑采光、通风、视觉效果和节能环保的影响。 铝合金、不锈钢等新型金属材料: 简述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在建筑中的轻质、耐腐蚀、美观等优势,及其在装饰、构件、门窗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部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织——高性能与绿色建筑材料 高强度混凝土与特种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介绍现代混凝土的组成优化、外加剂(本书不包含具体外加剂内容,仅提及概念)、掺合料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强度、高耐久性、自密实等特性。 特种混凝土: 探讨纤维增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透水混凝土、保温混凝土等在满足特定功能需求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 塑料、橡胶、涂料: 讲述各种高分子材料在建筑中的防水、保温、密封、装饰、隔音等方面的应用。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 介绍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势,及其在结构加固、构件制作等方面的应用。 绿色建筑材料的兴起: 可持续材料: 探讨可再生材料(如竹材、再生木材)、低能耗材料、可回收材料(如再生骨料、再生钢材)等在建筑业中的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材料: 介绍保温隔热材料、隔音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涂料等在提升建筑能效、改善室内环境方面的作用。 生态建筑的材料观: 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分析材料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以及材料选择对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展望未来——智能与未来建筑材料 自修复材料: 探讨具有自我感知和修复能力的新型材料,如自修复混凝土、自修复涂料,以及它们在延长建筑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方面的潜力。 智能材料: 介绍能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并做出相应调整的智能材料,例如温控玻璃、光致变色材料等。 3D打印与定制化材料: 展望3D打印技术在建筑材料生产和建造方式上的颠覆性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材料设计和应用的个性化。 生物基与仿生材料: 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模仿自然界材料特性来研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可能性,例如菌丝体材料、仿生结构材料。 结语 《建筑材料发展史:从泥土到高科技复合材料的演进》不仅是一部材料的编年史,更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从最简单的泥土到最复杂的复合材料,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生产力的飞跃、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本书希望通过对建筑材料悠久历史的梳理,引发读者对材料本质的深刻理解,认识到材料创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美好未来的关键作用。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感受材料的魅力,理解材料背后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严谨学术论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和引文规范性是它最大的软肋。很多章节中,作者会抛出一个结论性的说法,比如“某类外加剂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折强度”,但随后并没有提供足够严谨的实验支持来证明这一论断,缺乏必要的统计学分析或重复性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非常少,而且大多是早期的标准或通用文献,对于一些关键的技术突破和新的作用机理,找不到具体的出处,让人不禁怀疑这些内容的权威性。这使得我对书中一些相对“激进”的性能宣称持保留态度。技术书籍的生命力在于其科学性和可验证性,如果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引用来支撑,再华丽的辞藻也只是空谈。我更愿意相信那些能清晰展示数据来源和实验方法,允许读者复现验证的研究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与它所提供的实际价值极不匹配,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更像是一种“智商税”。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可以长期放在案头,随时查阅的工具书,但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只能在学习初期粗略浏览一遍的入门读物。它的内容深度无法满足对精细调控有需求的工程师,广度上又因为对新兴技术领域的缺失而显得不够全面。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散落在极少的篇幅里,大部分篇幅被用于对基础概念的重复阐述,或者一些已经被行业广泛接受的、无需赘述的常识。如果它能将篇幅集中于解析特定复杂工况下的外加剂失效机制、新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原理,或是提供一套详尽的外加剂兼容性测试流程,那么它的价值将无可替代。但现状是,它提供的信息过于稀疏和浅显,使得查找的成本远高于其带来的收益,是一本让人感到非常“不值”的购买。

评分

这本号称“大全”的书,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买回来的,毕竟在混凝土外加剂这个专业领域,能出一本详尽的参考书是相当不容易的。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感觉它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对于高性能减水剂,书中只是泛泛地提到了聚羧酸醚(PCE)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见的分子结构,但对于不同代PCE的性能差异、影响其分散效率的微观机理,乃至现场应用中如何根据骨料特性进行精准调配的案例分析,几乎是空白。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量的实验数据对比,比如在不同温度、不同水灰比条件下,不同类型外加剂对混凝土早期强度、泌水性以及后期耐久性的影响曲线图。这本书更像是给初入行的技术员提供了一个入门级的产品名录,而不是给资深工程师提供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工具箱。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兴的、对工程质量影响显著的特种外加剂,比如抗硫早强剂或超低温施工用外加剂,书里完全没有涉及,这让它离“大全”的标准相去甚远。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些能指导我优化现有配方的关键信息,结果发现,很多内容在网络上的专业论坛里都能找到更深入的讨论。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它试图用一种看似包罗万象的结构来覆盖所有外加剂种类,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翻阅这本书时,我经常需要花上好几分钟才能弄清楚某一章节到底在讨论什么具体技术点。举个例子,关于引气剂的部分,作者似乎是将不同应用场景的介绍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一会儿谈论抗冻融机理,一会儿又跳到泡沫混凝土的应用,缺乏一个清晰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链条。更令人抓狂的是图表的质量。很多示意图模糊不清,一些关键的化学反应式和微观结构图,字体小到几乎看不清,更别提去分析其中的细节了。对于一本技术专著来说,清晰的视觉传达是至关重要的。我曾试图通过图示来理解某些复杂的界面作用力,但由于图例标注的混乱,我不得不放弃,转而查阅其他更专业的教材。如果作者在编辑和审校环节能投入更多精力,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和图文的清晰度,这本书的价值至少能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了解外加剂在绿色低碳混凝土,特别是使用大量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渣作为胶凝材料时的应用策略。我深知在这种体系下,外加剂的选择和掺量控制是决定性能的关键,很多常规减水剂在这种高碱性、高惰性组分的环境中效果会大打折扣。然而,这本书中对这些前沿课题的探讨少得可怜。它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末对普通硅酸盐水泥体系的认知上,对于如何有效分散细微的粉状活性物质,如何应对高碱度环境对PCE分子链的降解,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新型环保型外加剂,比如基于生物基材料或特殊改性的聚合物在这些新型胶凝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哪怕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成果也好。这本书对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建材的关注度,完全跟不上当前行业绿色转型的步伐,读起来总有一种“过时”的感觉,对于需要面向未来工程挑战的工程师来说,参考价值实在有限。

评分

正版书 质量好 服务好

评分

不错,有一定的实用性

评分

不错,送货速度快,书质量好,赞一个,可惜手机没有流量。不能加图。

评分

不错 不错不错 不错不错 不错不错 不错

评分

摸起来纸张不错,印刷也不错,应该是正版书

评分

不错,送货速度快,书质量好,赞一个,可惜手机没有流量。不能加图。

评分

好好好好,喜欢,是正版的,谢谢京东快递

评分

物流太差劲了,其它还可以,就是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物流是很大一个败笔。

评分

全面的讲解了混凝土和外加剂方面的机理及应用,刚开始看,很多知识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