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够让我“看懂”这幅画。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文讲解,逐一分析画面中的元素,比如山峰的走势、水流的形态、树木的种类和姿态,以及画面中的人物和建筑(如果存在的话)。这些细节的解读,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董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夏山图”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特点。董源是如何在忠实于自然的基础上,又融入自己主观的艺术情感,创造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山水画的?本书能否提供一些艺术史的背景知识,帮助我理解当时文人画的特点以及董源在其中的独特性?我想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幅画,更是了解一种艺术的创作精神和方法。
评分每当我想到董源的《夏山图》,总会联想到那种“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魔力。而《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正是要将这份魔力呈现在我眼前。我最想知道的是,这幅画在古代是如何被人们欣赏和解读的?它在当时的绘画界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是否曾引发过文人之间的激烈讨论或赞叹?这本书能否搜集和整理历代文人对“夏山图”的题跋、评论,甚至是相关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字,或许能帮助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观画”,感受他们当年的震撼和感动。此外,我对“夏山图”的创作过程也非常好奇。董源是如何构思这幅画的?他是否曾亲临实地写生?还是凭借着内心的想象和长期的积累?书中是否有关于他创作手稿、草图,或者当时的绘画工具、材料等方面的介绍?这些细节,虽然可能不直接出现在画作中,但却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理解艺术品的诞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展现“夏山图”的方方面面。
评分第一眼看到《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个书名,就立刻被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作品充满好奇。董源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总与“山水画的开山鼻祖”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夏山图”更是传说中的神品,据说能够“望之如在溪涧”。想象着翻开这本书,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这幅千古名作,感受董源笔下的烟云变幻,山川雄奇,实在是令人期待。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画作的图片,更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剖析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董源在描绘山水时,是如何运用皴法和墨法来表现山峦的质感和层次感的?他的构图有什么独到之处?“夏山图”又为何能成为后人竞相模仿的对象?这本书能否带我们走进董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研究性的视角,比如不同学者对“夏山图”的解读,或者与其他同时期、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董源在绘画史上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语言能够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深厚美术功底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精美的印刷和装帧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对待国宝,就应该有与之匹配的尊重和敬意。我期待着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对于《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我的期待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必须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夏山图”高清复原图。我希望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董源笔触的细腻之处,感受墨色的浓淡变化,体会他如何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营造出雄浑壮阔的山水意境。书中是否会包含对画作不同区域的放大解读?例如,画面中的树木是如何描绘的?远山和近山的层次感是如何通过墨法和皴法来表现的?水流和云雾又是如何处理,才能给人以生动的感觉?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细致地游览画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其次,我希望能深入了解董源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他为何选择描绘“夏山”?这是否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笔下的山水,究竟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和追求?“夏山图”又承载了怎样的哲学意义?这本书能否通过梳理文献、分析画风,来揭示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关于董源艺术精神的解读。
评分关于董源的《夏山图》,在我心中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曾在一些画册上零星地瞥见过它的身影,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期待已久的。我迫切地想要了解,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一水墨山水”的画作,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让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夏山图”的收藏历史?它曾经辗转于哪些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手中?每一次的流传,是否都伴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我希望它能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让这幅古画的生命力在文字中得以延续。此外,对于“夏山图”的真伪辨析,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品的真伪问题总是难以避免。这本书能否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夏山图”的真伪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考证,并提供有力的证据和严谨的论证?这将极大地增加我阅读这本书的价值。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对董源绘画风格的演变和影响的探讨。作为五代南唐时期的画家,他的艺术成就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奠基作用?“夏山图”是否就是其艺术巅峰的体现?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欣赏一幅画,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回溯。我对“夏山图”的构图方式十分着迷。董源是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让他们沉浸在画面的意境之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画中的“三远法”或者其他构图原则的应用?我希望书中能有图示化的分析,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绘画理论。同时,我对董源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手法也充满好奇。他如何表现山峦的层叠起伏,树木的姿态各异,溪流的潺潺流动?“夏山图”中是否有独特的“水法”或“树法”?本书是否会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与其他画家的描绘方式进行对比?这能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董源在技法上的创新和独到之处。我还希望能了解到“夏山图”在不同朝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变化,那么“夏山图”在不同时期,是否会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本书能否探讨这些历史的维度,让我看到这幅画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书画痴迷多年的爱好者,每每提及董源,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他的山水画,宛如一股清流,涤荡着世俗的尘埃,将观者带入一个悠远宁静的仙境。《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个书名,仿佛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神秘世界的门扉。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董源是如何做到如此细腻地捕捉自然的山川风貌,并将之转化为笔下的生动景象的?“夏山图”在传世过程中,是否经历了磨损、修复,亦或是有不同的版本流传?这本书能否就此提供一些考证的资料,让我们对这幅画的“前世今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董源的绘画技法,比如他标志性的“披麻皴”和“点苔”,在“夏山图”中是如何运用的,又为何能产生如此独特的效果?对色彩的运用,他对云雾和水流的处理,这些细节之处,往往最能体现画家的功力。除了技术层面的分析,我也希望能了解到“夏山图”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它是否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或者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文献资料和权威的学术观点,让我们对“夏山图”有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当然,高质量的印刷和清晰的局部放大图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品味画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拿起《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次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夏山图”最原始、最精美的风貌。如果条件允许,书中是否会提供不同角度的画面展示,以及局部细节的特写?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足以令人惊叹的笔墨痕迹,感受到画作本身的质感和生命力。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了解“夏山图”所处的时代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动荡,文化却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董源的艺术成就,是否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思潮有着怎样的联系?本书能否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我将“夏山图”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与古代艺术的遥远距离,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当我翻开《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我期望能够踏上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我对董源的笔墨运用有着极大的兴趣。他的墨色变化是如何层次分明的?是如何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峦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的?“夏山图”是否充分展现了董源“水墨淋漓”的独特风格?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墨韵的详细解读,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技法示范的分析。其次,我非常想了解“夏山图”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董源被誉为“山水画的开山祖师”,他的艺术成就对宋代、元代乃至明清的山水画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启迪作用?“夏山图”作为其代表作,又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本书能否通过比较分析,清晰地展示出这种传承与发展?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让我看到“夏山图”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
评分《国宝档案:董源·夏山图》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探索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必读之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董源的艺术观念。他笔下的山水,究竟是他眼中真实的自然,还是经过高度提炼和升华的艺术意象?“夏山图”是否体现了他对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董源的艺术追求和哲学思考。此外,我对“夏山图”的艺术价值评估也充满好奇。它为何会被视为国宝?它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究竟处于何种高度?本书能否引用权威的艺术史家的评价,并结合画作本身的艺术特色,来阐述其不朽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体系,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判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
评分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间有细小的人物、舟桥、茅舍、牛羊出没隐现,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草木山石用点簇皴,乾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概括简练,如沈括所说「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本卷无作者款印。明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名为《夏山图》。有「长」、「黄琳」、「袁枢」、「徐渭仁」、「黄芳私印」、「庞元济书画印」、「汪令闻氏秘藏」等三十六印。明董其昌三跋,清徐渭仁、戴熙、潘遵祁等跋。曾经南宋贾似道,元史崇文,明黄琳、袁枢(袁可立子)、董其昌、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近人庞元济等收藏,流传有绪。《古今画鉴》、《清河书画舫》、《珊瑚纲》、《式古堂书画汇考》、《虚齐名画录》著明代董其昌递入睢阳袁枢收藏,画之中缝有“袁枢”收藏印记。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及数万卷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往返千里为袁枢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王铎在浒墅关袁枢家里见到此画非常高兴,并将这一好事赋跋于卷中。入清后流于民间及藏家之手,今入藏于上海博物馆。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
评分13年前,我们推“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时,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它的极大作用,是学术资源的极大公共化。这个计划光数位典藏部分,就有将近400万件,包括资料、图片以及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有一位研究上古史的学者,透过这个平台发现,原来有一件青铜器物的盖子在瑞典,器身在“中研院”。如果没有数位的方式,你要到仓库里面一个一个填单调出来,那是很困难的。
评分至于我的老师余英时、许倬云先生,已经完全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时代了。他们频繁参与论政,尤其是许先生写了很多文章,余先生也写了不少,可是对于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我在猜,胡适、傅斯年先生那个时代如果情况不同,他们说不定也不会进入政府,从他们的信里面也可以看到。
评分所以,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以前教你织传统的布,出一本书可能要180张图片,告诉你那个针要怎么弄,你还看不太懂,而现在,连录影带都典藏,你打出来就可以看到了。这些不但不用钱,而且学术知识公共化。
评分好长的一张,不断画幅,拉开看相当有气势。趁活动,这系列买了不少,慢慢欣赏。
评分不错
评分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间有细小的人物、舟桥、茅舍、牛羊出没隐现,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草木山石用点簇皴,乾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概括简练,如沈括所说「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本卷无作者款印。明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名为《夏山图》。有「长」、「黄琳」、「袁枢」、「徐渭仁」、「黄芳私印」、「庞元济书画印」、「汪令闻氏秘藏」等三十六印。明董其昌三跋,清徐渭仁、戴熙、潘遵祁等跋。曾经南宋贾似道,元史崇文,明黄琳、袁枢(袁可立子)、董其昌、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近人庞元济等收藏,流传有绪。《古今画鉴》、《清河书画舫》、《珊瑚纲》、《式古堂书画汇考》、《虚齐名画录》著明代董其昌递入睢阳袁枢收藏,画之中缝有“袁枢”收藏印记。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及数万卷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往返千里为袁枢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王铎在浒墅关袁枢家里见到此画非常高兴,并将这一好事赋跋于卷中。入清后流于民间及藏家之手,今入藏于上海博物馆。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
评分13年前,我们推“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时,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它的极大作用,是学术资源的极大公共化。这个计划光数位典藏部分,就有将近400万件,包括资料、图片以及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有一位研究上古史的学者,透过这个平台发现,原来有一件青铜器物的盖子在瑞典,器身在“中研院”。如果没有数位的方式,你要到仓库里面一个一个填单调出来,那是很困难的。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