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達爾文主義可以分為新、舊兩種。舊達爾文主義(或“經典達爾文主義”)的內容不僅包含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為代錶的生物學思想,而且還包括以斯賓塞和赫胥黎的相關著述為代錶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與之相比較,所謂的“新達爾文主義”的實質,是以細胞科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為內容,以達爾文的演化論為框架,完成生物學各個門類知識的大綜閤。和新達爾文主義相關的哲學問題有:
形而上學問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真的能夠對物種的分化做齣一種有力的說明嗎?怎麼看待已經被現代分子生物學武裝起來的智慧設計學說對於演化論的挑戰?
語義學問題:自然選擇敘述方式所包含的目的論結構,是否在語義上包含瞭某種不可被消除的“內涵性”?如果這種內涵性無法被消除的話,我們如何將自然選擇學說鑲嵌到一個由純粹的因果說明所構成的自然主義解釋係統中去?
應用性或方法論問題:目前的新達爾文主義發展狀況,允許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主義”化?心理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達爾文化?哲學的諸分支(如知識論和倫理學)呢?
《演化、設計、心靈和道德:新達爾文主義哲學基礎探微》將緻力於對上麵這些問題給予一番掛一漏萬的考察。
作者簡介
徐英瑾,1978年生,上海人,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專長為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哲學。是“2006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獲得者,以及2009年“上海社科十大新人”稱號的獲得者。著有《維特根斯坦哲學轉型期中的“現象學”之謎》(復旦大學齣版社2005年12月版),譯有《心靈導論》(上海人民齣版社2008年1月版),《超越分析哲學》(浙江大學齣版社2010年9月版)等。編有《科學與宗教:二十一世紀的對話——英美四名傢復旦演講集》(復旦齣版社2008年11月版)等。在最近五年中,發錶中英文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被國際A&HCI;索引收錄的英文論文有三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從“美女”的標準到“自然主義”的底綫
第一章 科學史評述:新達爾文主義的前世今生
第一節 被“社會達爾文主義”挾持的“經典達爾文主義”
第二節 “新達爾文主義”之基本內容構成
第二章 演化曆程中的目的論因素(上):演化論與智慧設計論的對決
第一節 引論:成問題的“目的論”
第二節 智慧設計運動概說
第三節 關於“設計”的哲學範疇錶
第四節 貝希論演化之邊界
第五節 各種反智慧設計論的論證效力評估
本章附錄(譯文) 鄧博斯基和魯斯關於智慧設計的2006年辯論
第三章 演化曆程中的目的論因素(下):傑瑞·佛篤對自然選擇理論的批判
第一節 佛篤掀起的軒然大波
第二節 佛篤的總體論證思路
第三節 從自然選擇學說到僞裝的神學
第四節 佛篤與演化論者之間的對話(I):關於自然選擇函數、教堂拱肩和無翅豬
第五節 從自然選擇學說到曆史敘事
第六節 佛篤與演化論者之間的對話(II):關於篩球網、黑蛾、心以及腎
第四章 對演化心理學的思想前提和研究方法論的哲學評估
第一節 演化心理學概論
第二節 心靈是一颱由自然選擇而産生的計算機?!
第三節 大規模模塊性假設
第四節 對於演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的哲學辯護
第五章 從道德的演化到演化倫理學
第一節 演化論和倫理學關係芻議
第二節 對於倫理的自然演化的科學描述和解釋
第三節 對於前述討論的哲學意蘊的初步揭示
第四節 如何彌閤“實然”與“應然”之間的裂痕?
第五節 對萬物之內在價值的一個哲學辯護
第六章 演化論視野中的知識論研究——以杜威哲學為切人點
第一節 知識論研究中的規範性維度
第二節 杜威的演化論知識論的思想背景
第三節 《野蠻人》中的知識論嚮度
第四節 杜威是不是一位“可靠主義者”?
第五節 來自波普、莊子和普蘭丁格的批評意見,以及對於它們的迴應
第七章 演化論視野中的馬剋思主義研究——以《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為切人點
第一節 說幾句關於馬剋思主義研究和《手稿》研究的題外話
第二節 亟待“祛魅”的“異化”論
第三節 為何要引入演化心理學?
第四節 對《手稿》之人性觀的演化心理學解讀
第五節 演化心理學視野中的異化勞動
第六節 演化心理學視野中的共産主義
尾聲 對於一種達爾文式的新人文一社會科學的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那麼支持上述決策的推理過程是什麼呢?很顯然,決策者是將“手機的維修費”和“新、舊手機的置換費”做瞭一個量的比較,並把舊手機的“維修價值”視為“置換費”和“維修費”這兩個變量的差。如果這個差是正數,那麼舊手機的維修價值就會被判為“存在”,換言之,決策者就有理由保留舊手機;而若此差等於或小於零,則舊手機的維修價值就是“不存在”,換言之,舊手機就不值得保留。
但“維修價值”這個參數,反映的更多的是手機與人類交換市場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更像是馬剋思所說的“交換價值”的一個衍生概念。我們不妨反過來想:如果手機脫離瞭市場交換關係(即失去其商品屬性),那麼它還有沒有其他的價值呢?換言之,即使手機的維修價值不存在,決策者是否還有彆的理由保留這部手機呢?
當然會有彆的理由,比如:假設這部手機是你的女友送給你的,那麼即使其沒有維修價值,你也可能花血本去維修它,或至少不會丟棄它。也就是說,事物本身可以寄托人類主體的情感價值,而這些情感價值往往是和商業價值脫鈎的(盡管也並不總是如此)。
然而,此類價值的存在,畢竟需要相關的“價值賦予者”的存在為前提:我賦予手機的情感需要我的存在為前提,而前者隻是消極的價值接受者而已。
現在,我們不妨再把我們的想象的翅膀撐得更開一些:假設我們人類像恐龍一樣滅絕瞭,這樣,自然就不會再有人去從事手機的買賣、維修甚至日常使用瞭,也自然沒有人會記得牽掛在任何一部手機上的或浪漫或暖昧或壯烈的故事——在此情況下,這些作為“人類遺物”的手機是否還有其自身的價值?
筆者懷疑大多數讀者都會迴答“沒有”,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脫離人類的活動去談論事物的價值,完全是玄學傢的空談。在此,我們就把這種價值觀稱為“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此觀點認為,客觀事物的價值都是人類個體或人類社會賦予的,客觀世界隻有冷冰冰的事實。
這種觀點,乃是時下流行的曆史相對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在價值理論中的體現。
……
前言/序言
演化、設計、心靈與道德:新達爾文主義哲學基礎探微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哲學領域中一個極具影響力且爭議不斷的思想流派——新達爾文主義。它不僅是生物學理論的簡單延伸,更是一套深刻影響瞭我們對人類心智、道德起源乃至社會結構理解的宏大哲學框架。本書旨在係統梳理新達爾文主義的核心論點、曆史脈絡、內在張力及其對傳統哲學範疇的顛覆性挑戰,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多維且批判性的審視視角。 第一部分:達爾文主義的哲學迴歸與本體論重塑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眼於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提升到哲學層麵進行考察。我們探討瞭十九世紀達爾文思想的早期哲學反響,並著重分析瞭二十世紀末期,在基因科學、認知科學的進步推動下,達爾文主義如何重塑瞭本體論(Ontology)的基礎。 1.1 徹底的自然化傾嚮(Naturalization): 我們考察瞭新達爾文主義對“超驗性”和“目的論”的徹底摒棄。自然選擇被視為萬物演化的唯一驅動力,這種觀點挑戰瞭自柏拉圖以來根植於西方思想的二元對立結構。書中詳細辨析瞭“偶然性”(Contingency)和“必然性”(Necessity)在演化過程中的辯證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我們對“存在”本身的理解。 1.2 物理主義與心身問題的新視野: 新達爾文主義哲學傾嚮於強力的物理主義立場。本書詳細闡述瞭心智(Mind)如何被視為高度復雜的適應性器官,是基因在特定生態位中追求生存和繁殖的副産品。我們對比分析瞭還原論(Reductionism)與湧現論(Emergentism)在新達爾文框架下的不同錶述。重點討論瞭“意識的難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在新達爾文主義者眼中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框架化的——它不再是一個形而上學的謎團,而是一個需要通過神經科學和演化心理學來解釋的適應性功能集群。 1.3 目的與意義的重構: 傳統的哲學探尋通常以尋找宇宙或人類存在的“終極目的”為導嚮。新達爾文主義哲學則主張,任何“目的”都隻能是後設的、基於當前生存需求的工具性目標,而非先驗的、內在的價值。本書探討瞭這種“目的”的去中心化過程,以及它如何迫使哲學思考迴歸到生物學事實的層麵。 第二部分:演化視角下的設計與復雜性 “設計”一詞在日常語境中暗示著一個智慧的規劃者。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分析新達爾文主義如何以一種非目的論(Teleology-free)的方式解釋生物界令人驚嘆的復雜性和功能性,從而挑戰瞭傳統神學和理性的設計論論證。 2.1 適應性與功能性分析: 我們深入探討瞭“適應度”(Fitness)的概念,並區分瞭其在數學模型與生物學現實中的不同含義。書中詳細分析瞭自然選擇如何通過纍積微小的、隨機的變異,建構齣看似為特定功能“完美”適配的結構。這部分特彆關注瞭非綫性動力學在解釋復雜係統齣現中的作用。 2.2 演化中的“噪聲”與“約束”: 設計的本質並非隻有優化。本書強調瞭演化過程中的“約束條件”(Constraints)——例如物理定律、發育途徑的限製——在塑造結構中的關鍵作用。通過考察“僞適應”(Exaptation)和“化石記錄”中的限製,我們展示瞭演化設計是一種受製約的、曆史性的過程,而非無限可能的藍圖實現。 2.3 復雜性的湧現: 我們考察瞭自組織理論(Self-Organization)在描述復雜係統如何從簡單規則中湧現(Emergence)的嘗試。新達爾文主義者認為,許多復雜性是自下而上的結果,而非自上而下的指令。這部分內容有助於區分生物學中的“設計”與工程學中的“設計”之間的根本差異。 第三部分:心靈的演化基礎與認知機製 本書的核心篇章之一,緻力於剖析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和認知科學如何共同構建瞭新達爾文主義對人類心智的理解。 3.1 模塊化心智理論: 我們詳細闡述瞭“模塊化心智”的假設——即人類心智並非一個通用的信息處理器,而是由一係列針對特定遠古環境問題(如擇偶、閤作、欺騙檢測)精心“雕刻”齣來的專業化模塊所組成的。書中對這些核心模塊(如語言習得裝置、麵部識彆係統)的演化路徑進行瞭梳理。 3.2 情感、偏見與認知局限: 情感被重新定位為演化壓力下的決策支持係統。本書分析瞭諸如恐懼、嫉妒、愛等基本情感的適應性功能。同時,我們也批判性地考察瞭新達爾文主義如何解釋人類的係統性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認為許多看似“非理性”的思維模式,實際上在遠古環境中具有很高的生存價值。 3.3 語言的起源與社會性心智: 語言作為人類獨有的復雜能力,其演化路徑是本書關注的重點。我們對比瞭工具性理論(語言作為閤作或交流工具)與社會性理論(語言作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等級的工具)的不同解釋框架,並探討瞭“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在復雜社會互動中的演化優勢。 第四部分:道德的自然化與倫理學的睏境 新達爾文主義哲學最具爭議性的領域,莫過於其對傳統道德哲學(特彆是義務論和後果論)的衝擊。本書緻力於揭示道德規範如何被視為適應性策略的殘留物。 4.1 道德的演化起源: 本部分追溯瞭互惠利他主義(Reciprocal Altruism)、親緣選擇(Kin Selection)和社會化選擇壓力如何塑造瞭人類的基本道德直覺,如公平感、內疚感和憤怒。我們探討瞭“普適道德感”的生物學基礎,並區分瞭描述性事實(Moral Facts as Evolutionary Byproducts)與規範性主張之間的界限。 4.2 “是”與“應該”的鴻溝: 傳統倫理學批判達爾文主義者陷入瞭“自然主義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本書深入分析瞭新達爾文主義者如何應對這一挑戰。一些哲學傢試圖通過將“福祉”(Well-being)定義為最大化某些演化確定的生存成功指標來跨越鴻溝,而另一些則主張在承認道德的自然起源後,人類必須理性地構建新的、超越生物本能的倫理體係。 4.3 道德相對主義的陰影與跨文化倫理: 如果道德根植於特定的演化曆史,那麼是否必然導嚮道德相對主義?我們探討瞭新達爾文主義框架下對普適倫理原則的辯護可能性,例如基於閤作穩定性的探討。同時,本書也審視瞭將特定群體行為模式(如部落主義或排他性)視為“演化遺産”時,所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倫理風險。 結語:新達爾文主義哲學的前景與局限 本書的結論部分對新達爾文主義的哲學貢獻和潛在缺陷進行瞭綜閤評估。我們肯定瞭它在統一科學知識體係、提供對人類本性更具實證基礎的理解方麵的巨大成就。然而,我們也審慎地指齣瞭其局限性,包括對個體能動性(Agency)解釋的不足,以及在處理文化復雜性與高階抽象思維時,可能齣現的過度簡化傾嚮。最終,本書呼籲對這一強大的哲學工具進行持續的、跨學科的、審慎的哲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