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通过对宋刻经书注疏传本的全面考察,结合文献记载与书目著录,力图厘清今存宋刻经书版本的类型、源流,各版本刊刻时地、体例演变,从而呈现出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的全貌,揭示经书文本在宋代由经注本、单疏本向经注附释文本、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注疏合刻本演变的历程。通过各版本之间以及各版本与今通行本之间的文本比勘,揭示宋刻经书注疏各类型、各版本的体例特点与文字差异,考察各版本间的相互关系,并发掘其文献校勘价值,为经书注疏新的校勘整理工作提供版本依据。
作者简介
张丽娟,河北晋州人,1967年生。1984年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始,先后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图书馆古籍工作二十年。曾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台北辅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做访问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版本学、出版史、经学文献学,著有《宋本》(与程有庆合作)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节 宋以前儒家经典的传播
一、经数的扩展
二、注疏的衍生
三、从书于竹帛到雕版印刷
第二节 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的繁荣与经书注疏的刊刻
一、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的繁荣与经书注疏的刊刻
二、宋代刻经的经数
三、宋刻经书文本类型的演变
第三节 前人研究情况
一、清代以前
二、清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近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单经注本
第一节 北宋国子监刻《九经》与南宋国子监重刻本
一、五代园子监刊刻《九经》
二、北宋国子监重刻《九经》
三、南宋国子监重刻《九经》
四、关于南宋国子监刻本《尔雅》
五、国子监本经书的特点及影响
第二节 南宋抚州公使库刻《九经》
一、现存抚州本经书诸传本
二、抚州本经书的刊刻
三、抚州本经书的修补
四、抚州本《礼记》原刻与补版之比较
第三节 南宋兴国军学刻《六经》
一、兴国军学刻《六经》传本
二、兴国军学本《六经》的刊刻
三、从《春秋经传集解》看兴国军学本的文献价值
第四节 蜀刻大字本经书
一、蜀刻大字本经书的传本
二、蜀刻大字本的特点与价值
第五节 其他单经注本
第二章 经注附释文本
第一节 《经典释文》的单刻与附入
一、《经典释文》与儒家经书
二、“兴国于氏”刻本《九经》与“鹤林于氏”本《春秋经傅集解》
第二节 建安余仁仲万卷堂刻《九经》
一、今存余仁仲万卷堂刻《九经》的传本
二、余氏万卷堂与《九经》的刊刻
三、余仁仲本《九经》的修订与后印
四、余仁仲本《九经》的校勘价值
五、余仁仲本《九经》对后来版本的影响
第三节 廖莹中世彩堂刊刻《九经》
一、廖莹中世彩堂与廖刻《九经》
……
第三章 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
第四章 单疏本
第五章 越州刻八行注疏本
第六章 建阳坊刻十行注疏本及其他宋刻注疏本
精彩书摘
通过以上刻工的系联及版面新旧程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基本判明抚州本经书的各次补版时间。抚州公使库在孝宗淳熙四年(1177)前后刊刻“六经三传”,之后又在光宗绍熙四年癸丑(1193)、宁宗嘉泰二年壬戌(1202)、开禧元年乙丑(1205)、嘉定五年壬申(1212)、嘉定六年癸酉(1213)、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理宗绍定四年辛卯(1231)、淳佑二年壬寅(1242)、淳佑八年戊申(1248)、寅佑五年丁巳(1257),前后不下十次,统一进行了各经书板的修补工作。就是说,在原刻书板刻成十六年后,第一次进行修补;以后渐次刷印,坏版日益出现,每隔十几年甚至每隔几年,就又进行一次修整书板的工作。至咸淳九年(1273),黄震知抚州的时候,书板绩有新的损坏,黄震遂委托友人将仕郎余姚高梦璞,又一次进行书板修整的工作。此次修整,除将损坏严重的重刻新版,残损较轻的因旧板修补,计“换新板再刊者一百一十二,计字五万六千一十八;因旧板整刊者九百六十二,计字一十一万五千七百五十二”外,还因旧本屡经修缮,文字多讹,又“为正其讹七百六十九字”。同时又新刻了《孝经》、《论语》、《孟子》三经,以足九经之数。
现存抚州本各经传本,印刷时间各不相同,由今存各本的补版年号,亦可推断现存各传本大概的刷印时间。国图藏本《礼记》与《礼记释文》中无修补年号,版面清晰,它应当是未经修补的初印本,印刷时间当在首次大规模补版的绍熙四年之前。其次,《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只有“癸丑”一次修补,它的印刷时间当在绍熙四年之后不久。《春秋经传集解》至少经过了绍熙四年、嘉泰二年、嘉定六年的修补(因此本残破,又有缺卷,或有其他修补年号,今已不详),刷印时间当在嘉定六年之后。《周易》经过了绍熙四年、嘉泰二年、开禧元年、嘉定五年四次修补,刷印时间应当在嘉定五年之后不久。今藏台北“央图”的《礼记》和今藏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礼记释文》,是今存抚州本中印刷最晚的版本。《礼记》修补纪年多达十个,最晚纪年为宾佑五年丁巳(1257);《礼记释文》因篇幅较小,修补年号较《礼记》为少,但其中有淳佑二年壬寅(1242)年号,两者印刷时间相去不远。
……
前言/序言
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评分
☆☆☆☆☆
还不错,感觉包装很好。京东很快,特价实惠。
评分
☆☆☆☆☆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仔细阅读。
评分
☆☆☆☆☆
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
评分
☆☆☆☆☆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评分
☆☆☆☆☆
《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通過對宋刻經書注疏傳本的全面考察,結合文獻記載與書目著錄,力圖釐清今存宋刻經書版本的類型、源流,各版本刊刻時地、體例演變,從而呈現出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的全貌,揭示經書文本在宋代由經注本、單疏本向經注附釋文本、纂圖互注重言重意本、注 疏合刻本演變的歷程。儒家经书的雕版印刷始于五代后唐国子监刊刻《九经》,从此儒家经书的传播方式由手抄、石刻进入雕版印刷的时代,大大促进了经典的传播和普及。有宋一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繁荣发展,儒家经书文本逐渐规范统一,十三经作为儒家经典核心的文本形式得到确立:从经注本、单疏本,到附释文本、注疏合刻本,从而形成后代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文本,这个演变正是在宋代完成的。应该说宋代是儒家经典十三经文本确立并多样化发展的的时期,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的研究,对于经学、版本学及出版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的范围,限于传统的十三经注疏。宋代经书注疏的刊刻,与其他文献的刊刻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儒家经书常常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出版发行。虽然有所谓五经、六经、九经、十一经等不同的经数,但数种经典以同样的面貌同时出版发行,却是宋代经书注疏刊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是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相同的刻书者所刊刻的同一套经书版本,这些版本之间具有相同的版刻特点和内容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现存的版本实物了解今已不存的同一套书中的其他各经的大概面貌,也可以通过版本风格特点将散存的零星版本划分为各成系统的版本。由此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宋刻经书版本的全貌,也有助于对现存宋刻经书版本的深入认识。基于此种考虑,本文根据宋代经书版本的内容类型,分为白文本、单经注本、经注附释音本、单疏本、注疏合刻本等数章,各章下分述该类型的历次重要刻书。 本文通过全面考察现存宋刻经书版本的传本,及各种宋刻经书版本的翻刻本、影刻本,结合文献记载及前代书目著录,对宋代儒家经书的历次刊刻源流、流传递藏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考证,对各类型版本的不同体例特点、文献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对于重要的版本,还通过部分内容的比勘,来考察各版本间的相互关系。力图做到将现存版本实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将外在版本的考察与内在文本的比勘相结合,希望反映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的全貌,及经书文本在宋代的演变历程。同时,通过对各类型版本的综合分析和深入探讨,发掘现存宋刻经书版本的内在价值,为儒家经典的整理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版本信息。
评分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评分
☆☆☆☆☆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