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

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丽娟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
  • 经书
  • 注疏
  • 刊刻
  • 学术研究
  • 历史
  • 文化
  • 文献学
  • 宋代文化
  • 版本目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7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01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字数:4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繁体版)》通过对宋刻经书注疏传本的全面考察,结合文献记载与书目著录,力图厘清今存宋刻经书版本的类型、源流,各版本刊刻时地、体例演变,从而呈现出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的全貌,揭示经书文本在宋代由经注本、单疏本向经注附释文本、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注疏合刻本演变的历程。通过各版本之间以及各版本与今通行本之间的文本比勘,揭示宋刻经书注疏各类型、各版本的体例特点与文字差异,考察各版本间的相互关系,并发掘其文献校勘价值,为经书注疏新的校勘整理工作提供版本依据。

作者简介

  张丽娟,河北晋州人,1967年生。1984年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始,先后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图书馆古籍工作二十年。曾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台北辅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做访问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版本学、出版史、经学文献学,著有《宋本》(与程有庆合作)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节 宋以前儒家经典的传播
一、经数的扩展
二、注疏的衍生
三、从书于竹帛到雕版印刷
第二节 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的繁荣与经书注疏的刊刻
一、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的繁荣与经书注疏的刊刻
二、宋代刻经的经数
三、宋刻经书文本类型的演变
第三节 前人研究情况
一、清代以前
二、清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近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单经注本
第一节 北宋国子监刻《九经》与南宋国子监重刻本
一、五代园子监刊刻《九经》
二、北宋国子监重刻《九经》
三、南宋国子监重刻《九经》
四、关于南宋国子监刻本《尔雅》
五、国子监本经书的特点及影响
第二节 南宋抚州公使库刻《九经》
一、现存抚州本经书诸传本
二、抚州本经书的刊刻
三、抚州本经书的修补
四、抚州本《礼记》原刻与补版之比较
第三节 南宋兴国军学刻《六经》
一、兴国军学刻《六经》传本
二、兴国军学本《六经》的刊刻
三、从《春秋经传集解》看兴国军学本的文献价值
第四节 蜀刻大字本经书
一、蜀刻大字本经书的传本
二、蜀刻大字本的特点与价值
第五节 其他单经注本

第二章 经注附释文本
第一节 《经典释文》的单刻与附入
一、《经典释文》与儒家经书
二、“兴国于氏”刻本《九经》与“鹤林于氏”本《春秋经傅集解》
第二节 建安余仁仲万卷堂刻《九经》
一、今存余仁仲万卷堂刻《九经》的传本
二、余氏万卷堂与《九经》的刊刻
三、余仁仲本《九经》的修订与后印
四、余仁仲本《九经》的校勘价值
五、余仁仲本《九经》对后来版本的影响
第三节 廖莹中世彩堂刊刻《九经》
一、廖莹中世彩堂与廖刻《九经》
……

第三章 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
第四章 单疏本
第五章 越州刻八行注疏本
第六章 建阳坊刻十行注疏本及其他宋刻注疏本

精彩书摘

  通过以上刻工的系联及版面新旧程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基本判明抚州本经书的各次补版时间。抚州公使库在孝宗淳熙四年(1177)前后刊刻“六经三传”,之后又在光宗绍熙四年癸丑(1193)、宁宗嘉泰二年壬戌(1202)、开禧元年乙丑(1205)、嘉定五年壬申(1212)、嘉定六年癸酉(1213)、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理宗绍定四年辛卯(1231)、淳佑二年壬寅(1242)、淳佑八年戊申(1248)、寅佑五年丁巳(1257),前后不下十次,统一进行了各经书板的修补工作。就是说,在原刻书板刻成十六年后,第一次进行修补;以后渐次刷印,坏版日益出现,每隔十几年甚至每隔几年,就又进行一次修整书板的工作。至咸淳九年(1273),黄震知抚州的时候,书板绩有新的损坏,黄震遂委托友人将仕郎余姚高梦璞,又一次进行书板修整的工作。此次修整,除将损坏严重的重刻新版,残损较轻的因旧板修补,计“换新板再刊者一百一十二,计字五万六千一十八;因旧板整刊者九百六十二,计字一十一万五千七百五十二”外,还因旧本屡经修缮,文字多讹,又“为正其讹七百六十九字”。同时又新刻了《孝经》、《论语》、《孟子》三经,以足九经之数。
  现存抚州本各经传本,印刷时间各不相同,由今存各本的补版年号,亦可推断现存各传本大概的刷印时间。国图藏本《礼记》与《礼记释文》中无修补年号,版面清晰,它应当是未经修补的初印本,印刷时间当在首次大规模补版的绍熙四年之前。其次,《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只有“癸丑”一次修补,它的印刷时间当在绍熙四年之后不久。《春秋经传集解》至少经过了绍熙四年、嘉泰二年、嘉定六年的修补(因此本残破,又有缺卷,或有其他修补年号,今已不详),刷印时间当在嘉定六年之后。《周易》经过了绍熙四年、嘉泰二年、开禧元年、嘉定五年四次修补,刷印时间应当在嘉定五年之后不久。今藏台北“央图”的《礼记》和今藏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礼记释文》,是今存抚州本中印刷最晚的版本。《礼记》修补纪年多达十个,最晚纪年为宾佑五年丁巳(1257);《礼记释文》因篇幅较小,修补年号较《礼记》为少,但其中有淳佑二年壬寅(1242)年号,两者印刷时间相去不远。
  ……

前言/序言



探寻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的深层意蕴 本书以宋代为历史纵深,聚焦于经书注疏的刊刻活动,旨在拨开层层迷雾,呈现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侧面。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书目、考证年代,而是深入探究经书注疏在宋代社会中的流传、演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研究的视野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维度展开,力求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丰富的宋代经学学术版图。 一、 历史语境下的经书注疏:为何是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变革迭起的时代。经济上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尤其在教育领域,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对儒家经典的研习成为士人入仕的必由之路。这种对经典的重视,自然催生了对经书的深入解读和注释。 然而,宋代的经书注疏并非简单的沿袭前代,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经历了唐代的经学融合与辨析,宋人开始以更为自觉、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经典,力图发掘其内在的义理,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阐释。理学作为宋代哲学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更是渗透到经书注疏之中,对经典的解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因此,研究宋代的经书注疏,不仅是对古代学术遗产的梳理,更是对宋代思想史、文化史乃至社会史的一次深度挖掘。 二、 经书注疏的多元生态:流派、学派与个人风格 宋代的经书注疏呈现出异常活跃且多元的生态。我们无法将之简单地归于某一派别,而是需要细致地梳理其中蕴含的丰富性。 官方与民间: 官刻与私刻并行,反映了经书注疏传播的不同渠道。官方的刊刻活动,如宋朝廷为推广科举所编纂的《太学三传》、《春秋三传》等,带有一定的官方意志与导向,对经典内容的解释具有权威性。而民间大量的私人刊刻,则更多地展现了不同学者、书坊的学术旨趣与市场需求。这些私刻本往往更具个性和创新性,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学术争鸣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学派的交融与碰撞: 尽管理学占据主导地位,但早期诸如胡瑗、孙复等学者开创的“先儒”学说,以及对《周礼》、《公羊》、《穀梁》等传的重新发掘,都为宋代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祖雨、张载、邵雍等人的著作,也对经典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后期,程颐、朱熹等人的集大成,更是将理学推向顶峰,他们的注疏不仅影响深远,也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将尝试梳理不同学派在经书注疏上的传承、发展与相互影响,揭示其学术演进的脉络。 个体的探索与贡献: 除了各大流派,许多独立思考的学者也留下了宝贵的经书注疏。这些个体的作品,可能在某个具体的经典或某个特定的义理上有独到的贡献。例如,对《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重要经典的注疏,往往凝聚了学者毕生的心血。通过对这些个体作品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宋代士人如何在经典中寻找精神寄托,如何回应现实挑战。 三、 刊刻的背后:技术、商业与文化传播 经书注疏的形成离不开其刊刻的载体。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术成熟并广泛应用的时期,这一技术革新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也深刻地影响了经书注疏的刊刻。 印刷技术的进步: 从雕版印刷的普及,到活字印刷的萌芽,宋代的印刷技术为经书注疏的大规模复制和传播提供了可能。我们不仅要关注刊刻的数量,更要关注刊刻的质量、版式、字体等细节,这些都可能反映出当时的印刷水平和技术特点。 书坊的商业运作: 经书注疏的刊刻并非纯粹的学术行为,也包含着商业的考量。当时的书坊,如四川的眉山、福建的建阳等地,形成了成熟的出版业。书坊的经营策略,对经书注疏的选择、编校、刊印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研究书坊的刊刻活动,有助于我们理解经书注疏的商业化运作以及它如何进入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流通与传播的渠道: 经书注疏的刊刻完成后,如何流通和传播是关键。从官方的太学、书馆,到民间的书肆、私人藏书,再到士人之间的相互赠送,都构成了其传播网络。研究这些流通渠道,有助于我们理解经书注疏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阶层之间传递。 四、 经书注疏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经书注疏的刊刻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复制,它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教育与人才培养: 经书注疏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注疏能够帮助士人更好地理解经典,提升学术水平,从而在仕途上取得成功。本书将探讨不同注疏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它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思想的传播与塑造: 经书注疏是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学者们将自己的哲学理念、政治观点、伦理道德融入其中,从而影响和塑造着当时的社会思想。理学作为宋代的主流思想,其经书注疏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 经书注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宋人对经典的研习和阐释,既是对前代学术的继承,也包含着对经典的创新解读。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 社会认同与道德教化: 经书注疏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对于构建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将力求多维度、多层次,摒弃单一的文本分析,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文献考证与文本分析: 这是研究的基础。我们将对现存宋代经书注疏的各种版本进行仔细考证,辨别其真伪、优劣,并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义理、风格及学术价值。 历史语境的还原: 将注疏置于具体的历史时期,考察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时代局限。 跨学科的视野: 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经书注疏的刊刻与传播。 个案研究与类型分析: 对具有代表性的经书注疏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类型(如官方注疏、学派注疏、个人注疏)的刊刻特点进行归纳与分析。 本书并非对宋代经书注疏刊刻活动进行简单的“概览”,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探究,展现这一时期学术文化繁荣的生动图景,揭示经书注疏在社会、文化、思想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宋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提供更为丰富而深刻的视角。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看到古籍上的文字,更能感受到其中跳动的思想脉搏,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着实被其厚重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宋代学术史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深切体会到,要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脉络,离不开对其学术著作的流传与传播机制的深入探究。这本书恰恰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将目光聚焦在“经书注疏的刊刻”这一核心环节。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对大量传世宋刻本的细致考察,结合史料文献的梳理,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宋代经书注疏如何从手抄本逐步走向雕版印刷,再到最终以精美的刊本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对不同地区、不同书坊在刊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风格差异、技术特点、乃至经济运作模式的阐述,都极具启发性。例如,书中对官刻与坊刻在刊刻宗旨、选本标准、装帧形制上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插图、版式设计的研究,都让我对宋代出版业的繁荣景象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种将文献学、版本学、社会史、经济史等多学科视角融会于一体的研究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既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又不失微观的文献考证功力,实属难得。

评分

阅读《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书中对于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的细致描绘,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学术生命力的蓬勃发展。作者并未停留在对书籍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刊刻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书坊在刊刻经书注疏时所展现出的地域特色和竞争态势的分析所打动。例如,在描述不同书坊在字体选择、版式设计、甚至装帧风格上的差异时,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印刷业的活跃与创新。书中对于如何辨识不同刻工、不同版本的技巧的讲解,更是让我对如何鉴定古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此外,书中对于当时社会阶层与书籍消费的联系,以及士人阶层对经书注疏的需求如何推动了相关学术著作的刊刻,也进行了精彩的阐释。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书籍刊刻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宋代学术生态和社会风貌的生动画卷。

评分

《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是一部极为扎实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宋代经书注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和演变。作者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书籍的“物质性”——即其刊刻的整个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理解一个时代的学术成就,就不能忽视其知识传播的载体。书中对宋代经书注疏的刊刻史的梳理,从选本、校勘、刻工、纸张、墨色,到装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能够将宏观的学术史背景与微观的文献考证相结合,通过对大量宋代刊本的细致辨析,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刊刻活动的面貌。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宋代书商在经书注疏刊刻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精明的商业运作,将重要的学术成果推广开来。这种对刊刻细节的深入挖掘,为我们理解宋代学术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

评分

《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宋代学术的生命力。过往我们常常关注宋代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的思想创新,但这本书却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学术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的物质基础——书籍的刊刻。作者以经书注疏作为研究对象,无疑是抓住了宋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因为经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注疏的刊刻与传播,直接关系到儒学思想的传承与演变。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注疏的刊刻细节的梳理,例如字体、版式、纸张、墨色等,都透露出当时刊刻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书籍品质的要求。我尤为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引用了大量具体的刊刻实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使得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生动起来。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政府对经书刊刻的重视,学者们对注疏的精心校订,以及书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细致的考证,不仅为我们还原了宋代书籍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了学术思想如何通过“物”——书籍,得以跨越时空,影响后世。

评分

从一名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是一本充满知识密度且引人入胜的书籍。它将一个原本可能显得比较枯燥的学术议题——书籍的刊刻,变得鲜活且富有吸引力。我一直对宋代的文化发展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通过对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的深入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印刷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了学术思想是如何通过物质化的书籍得以传承和普及的。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刊刻者在经书注疏的装帧、版式、字体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差异的描述,都极具画面感。我仿佛能够想象出,在宋代的书坊里,刻工们一丝不苟地雕刻着木板,而读书人们则在灯下聚精会神地研读着新近刊行的经书注疏。书中对当时学术界对经书注疏的需求、以及社会各界对书籍的关注度的阐述,也让我对宋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件文化产品的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力量。

评分

好书,受益匪浅,要多多学习

评分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评分

很好的书。就是稍微折了下。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评分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仔细阅读。

评分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评分

这书是桥本在课上推荐的,简单翻了一下,确实不错,无论是了解宋本的状况还是由此来选取相关的文献,都很有意义。经书流传源远流长, 历代解经之作层出不穷"就解经著作类型来看, 亦不断翻新, 从汉魏之注解, 到南北朝之音义! 义疏, 再到唐宋的新疏"各种解经之书, 不仅有单独流传之作, 如单注本! 单疏本; 还有像滚雪球一样, 层层迭加复合之作, 如经注附释文本, 注疏合刻本等等"宋代是经学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也是经书刊刻繁荣昌盛的重要时期, 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整理! 刊刻成果, 流传后世, 影响久远"关于宋代经书注疏的刊刻情况, 前人虽然有所研究, 但缺乏总体性的全面考察和论述"张丽娟博士本书以宋代经书注疏版本为主, 兼及其它, 对宋代经书的各类刻本及刊刻源流作了全面研究, 取得开创性成果, 不仅有助于指引对传世宋本经书的具体使用, 也有利于经学! 版本学! 刻书史研究及古籍整理的参考, 具有重要! 切实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充分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广泛进行开拓, 独立深入研究, 多有创获, 主要成就有: 第一! 涉猎广泛, 内容全面, 涵盖了单经注本! 经注附5释文6 本! 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 单疏本! 注疏合刻本, 并兼及白文本"第二! 掌握特点, 分系统进行研究"如5绪论6 第四节说: /宋代经书注疏的刊刻,与其它文献的刊刻相比, 有不同的特点, 就是儒家经书常常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出版发行"虽然有所谓六经!九经! 十一经等不同的经数, 但数种经典以同样的面貌同时出版发行, 却是经书注疏刊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北宋时期有国子监刻五经正义! 七经疏义! 翻刻五代国子监九经, 南宋时期有抚州公使库刻六经三传(后添至九经三传), 廖氏刻九经, 余氏刻九经三传等等"这是有明确记载而可以知道当时刻印的是一套丛书" 由于是在相同时间! 相同地点! 相同的刻书者所刊刻的同一套书, 这些版本之间就有相同的版本特点和内容特点, 每一次刊刻的各经间有相同的版式! 行款! 字体! 刻工等等"对于没有牌记等明确证据的版本, 也可以根据其版刻特点与内容特点, 大致了解它们所处的版本系统" ,,因为有这样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现存的版本实物了解今已不存的同一套书中其它各经的大概面貌, 也可以通过版本风格特点将散存的零星版本划分为各成系统的版本"由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宋刻经书版本的全貌, 也有助于对现存宋刻经书版本的深入认识"0所论至确, 证实可行"第三! 研究具体深入, 翔实考察了各类刻本中具体版本的形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