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专业学者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经过层层解读和提炼的“二手历史”,而是直接面对当事人的笔触,那些未经粉饰的文字,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语气、焦虑和喜悦。阅读这些一手资料,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低语,感受到当时社会脉搏的真实跳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一本二手研究专著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去重构画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参与历史建构的愉悦。总而言之,这是一套极具学术重量和阅读乐趣的史料集,它不仅服务于象牙塔内的研究,也为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抱有真挚热忱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过往的秘门。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如沐春风,这主要归功于其细致入微的校对和注释工作。面对复杂的古代文献或早期白话文记录时,最怕的就是错字连篇或者注解缺失,导致理解偏差。然而,这套丛刊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或历史典故,旁都有精准且富有学识的脚注加以阐释,这些注解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剖析了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含义,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排版上的行距和字号也经过了精心考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种对阅读细节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体贴,也反映出出版机构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确保了我们所接收到的历史信息是经过审慎考证和清晰呈现的。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套丛刊在“稀见”二字上的兑现。市面上不少史料汇编常常重复收录一些已经被广为流传的经典文本,但本书显然突破了这一窠臼。它似乎挖掘出了许多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档案、信札、或地方志中的片段。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型的“考古发掘”,总能发现一些足以修正或补充既有历史认知的细节。这种独特性和稀缺性,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挑战传统叙事、开辟新研究视角的坚实基础。它不再是老生常谈的重复,而是真正意义上拓宽了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感知边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深藏在宏大叙事阴影下的、更具烟火气和真实感的历史侧面。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组织和逻辑脉络设置,展现了编者高超的学术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资料的分类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而是融入了清晰的史学主题划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原始材料,被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每辑资料的引入都配有详尽的引言,这些引言并非空泛的介绍,而是对所收录资料的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潜在研究价值的精准解读,为初涉该领域或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导航。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编者似乎采取了交叉印证的原则,将不同来源的零碎信息汇集一处,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认知框架。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资料的可理解性,避免了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原始文本中迷失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史学研究中对史料系统化梳理的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仿古的宣纸纹理,色调沉稳又不失雅致,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字体选择上,既有传统楷书的工整,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流畅,特别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营造出一种阅读珍贵文献的氛围。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书籍的牢固性,又能让读者方便地摊开阅读。整体来看,编辑和设计师在呈现这本书时,无疑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深知,对于史料书籍而言,形式服务于内容,但一个精美的外在,是吸引读者走进历史深处的敲门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与学识的象征。
评分这套史料很好,几乎一次都买全了。免得以后后悔。
评分平裝鎖綫,簡體橫排,整理本日記載1774、1780、1783-1812、1800共31年,記錄譔主中、晚年活動情況。附錄七篇。
评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记载了吴骞中年至晚年的藏书、读书、著述、交游等一系列活动的情况。其记载吴氏读书治学的内容,颇可见其勤奋,其读书每遇到重要的材料即手录于《日记》中,备检阅。有所体悟及考证亦笔之于《日记》。如《日记》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廿九日条载:“李昕《九域志>云:‘钱塘在余杭,初为潮水所损,州人华信自以私钱筑塘捍海,因名钱塘。’”这是录记“钱塘”名字的来源,颇可资见闻。下又载:“亡名氏《太康地记》云:‘吴有太初宫,方三百丈,权所起也。昭明官方五百丈,皓所作也。”’并考证云:“昭明宫即《国山碑>所云大官。”此记其读书时所得。这些材料及见解构成了这部日记的主体,它们无疑也奠定了吴骞日后著述的基础。
评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
评分因其爲大藏書家,故購置一冊以備翻查。
评分吴骞除勤于著述外,还耽于抄藏典籍。他青年时期即注意搜求善本,并手自校勘,至耄耋之年,仍手不离丹铅。其藏书多达五万卷,筑拜经楼以贮藏之,论者以其与同时期的黄丕烈、陈鳢、鲍廷博等大藏书家并称。黄丕烈雅嗜宋本,颜其斋日“百宋一廛”。吴氏则自题其居为“千元十驾”,取《荀子》“驽马十驾”之意,谓其所藏干部元版可敌黄氏百部宋本。此事被书林传为佳话,颇可见吴骞藏书之气魄、规模。此外,吴骞还很注意收藏碑铭、鼎彝、印章乃至币布、戈戟、圭璧诸物,并能识其款识,考其年代,于名物制度尤多创见。
评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精心选取近现代中国(晚清与民国)各类士人的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序跋汇编等,为读者提供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史叙事背后的历史细节,展现大变革时代的个人生活图景。第二辑十三种:《翁斌孙日记》、《张佩纶日记》、《吴兔床日记》、《赵元成日记(外一种)》、《1934-1935中缅边界调查日记》、《十八国游历日记》、《潘德舆家书与日记》等。《吴兔床日记》就是第二辑的一种。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清海宁人,诸生。是著名藏书家,家有拜经楼,据《海昌备志》:吴骞"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吴骞《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则自述藏书曰:"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
评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记载了吴骞中年至晚年的藏书、读书、著述、交游等一系列活动的情况。其记载吴氏读书治学的内容,颇可见其勤奋,其读书每遇到重要的材料即手录于《日记》中,备检阅。有所体悟及考证亦笔之于《日记》。如《日记》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廿九日条载:“李昕《九域志>云:‘钱塘在余杭,初为潮水所损,州人华信自以私钱筑塘捍海,因名钱塘。’”这是录记“钱塘”名字的来源,颇可资见闻。下又载:“亡名氏《太康地记》云:‘吴有太初宫,方三百丈,权所起也。昭明官方五百丈,皓所作也。”’并考证云:“昭明宫即《国山碑>所云大官。”此记其读书时所得。这些材料及见解构成了这部日记的主体,它们无疑也奠定了吴骞日后著述的基础。
评分凤凰出的这套稀见史料系列很不错,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