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骞 著,张昊苏,杨洪升 整理
图书标签:
  • 历史文献
  • 日记
  • 近代史
  • 史料
  • 吴兔床
  • 民国
  • 手稿
  • 珍本
  • 地方史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1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6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2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流传下来的清代知名学者的日记中,《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是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为丰富的一部,它对研究作者吴骞的生平、学术以及了解乾嘉时期的学者间的交游均具有重要意义。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别号愚谷、海槎等,祖籍安徽休宁,长于浙江海宁小桐溪,是清代乾嘉时期知名藏书家、学者。吴骞天资聪颖,颇爱吟咏,能过目成诵,少时订交浙江文坛领军人物杭世骏,渐为浙西诗坛名宿所知。然因体弱多病,早弃举业,仅获“明经”。但其雅好经典,笃志著述,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终其一生著有《愚谷文存》正续十七卷、《唐石经考异》二卷、《蜀石经毛诗残本考异》二卷、《尖阳丛笔》十卷等数十种著述,多收入其自刻之《拜经楼丛书》中。
  吴骞除勤于著述外,还耽于抄藏典籍。他青年时期即注意搜求善本,并手自校勘,至耄耋之年,仍手不离丹铅。其藏书多达五万卷,筑拜经楼以贮藏之,论者以其与同时期的黄丕烈、陈鳢、鲍廷博等大藏书家并称。黄丕烈雅嗜宋本,颜其斋日“百宋一廛”。吴氏则自题其居为“千元十驾”,取《荀子》“驽马十驾”之意,谓其所藏干部元版可敌黄氏百部宋本。此事被书林传为佳话,颇可见吴骞藏书之气魄、规模。此外,吴骞还很注意收藏碑铭、鼎彝、印章乃至币布、戈戟、圭璧诸物,并能识其款识,考其年代,于名物制度尤多创见。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记载了吴骞中年至晚年的藏书、读书、著述、交游等一系列活动的情况。其记载吴氏读书治学的内容,颇可见其勤奋,其读书每遇到重要的材料即手录于《日记》中,备检阅。有所体悟及考证亦笔之于《日记》。如《日记》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廿九日条载:“李昕《九域志>云:‘钱塘在余杭,初为潮水所损,州人华信自以私钱筑塘捍海,因名钱塘。’”这是录记“钱塘”名字的来源,颇可资见闻。下又载:“亡名氏《太康地记》云:‘吴有太初宫,方三百丈,权所起也。昭明官方五百丈,皓所作也。”’并考证云:“昭明宫即《国山碑>所云大官。”此记其读书时所得。这些材料及见解构成了这部日记的主体,它们无疑也奠定了吴骞日后著述的基础。
  《日记》也多载有其访书的经历。如《日记》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十日载:“书估吴良甫自吴门来,有宋刻《说苑》,乃咸淳乙丑镇江府学教授李士忱刊本。签书‘宋刊《说苑》,丙申夏日竹厂陈以纲题’,隶书。予以宋椠《传灯录》、明刻朱克升《诗传疏义》易之。竹厂为海昌笃学之士,前岁卒于清河。此书中校勘亦其手毕。又闻其校《玉海》甚悉,当就其家访之。”不唯可备书林掌故,且再现了其对该书版本及校勘者的鉴别过程。再如《日记》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三日条载:“是日,在吴门书肆购得汲古阁精抄《毛诗阐秘》,书不分卷,乃魏叔子所著。自序谓:‘在毛氏授经奏叔、斧季兄弟,为阐发经义,著此书。时在天启四年。’告成后,奏叔、黼季各有手跋。黼季跋云:‘商丘宋漫堂抚吴日,尝游虞山,登汲古阁留信宿,遍观藏书,见阐秘,击节叹赏,欲捐俸为刻之。黼季以其师所秘授,不忍割爱,卒不果。从诫其后人,当什袭珍护,时康熙辛卯岁也。’黼季跋后,又有休宁令虞山丁斌跋,称为程生而题。程未详何人,盖此书毛氏散出,又归于休宁之程也。”此则可见吴骞所购该书的成书原委及递藏之源流。此类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且雅有趣味。
  吴骞喜交游,与一时文献学家、著者学者多有往来,或燕游酬唱,或切磋学问,或共赏佳籍,或传抄借阅。这在《日记》中也有充分的记载。读《日记》可知吴骞与鲍廷博之互访不下百数十次,还曾共访卢文弨、程瑶田、杨复吉等人,有时还各自携友过访对方。鲍氏不仅为吴骞代购了《拜经图》,还曾以世所希有之《元一统志》见赠,而吴骞则曾为鲍廷博刊刻《夕阳诗》并作序。吴骞与陈鳢并称海宁藏书“双星”,二人常常互相传钞典籍,共事校雠。吴骞与周春亦颇有交情,周氏曾先后借给吴骞《孟子外书》《刘处玄集》等书,二人书信往来、吟诗唱和亦甚多。《日记》也记录了两人之间的学术争论。乾隆六十年九月朔日条载周春曾以《古文尚书冤词补正》向吴骞索序,左袒古文,谓朱子但疑《孔传》,未尝疑经,吴骞则以为不然,据《朱子语类》“况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不曾见,可疑之甚”之语质疑。吴骞除了与鲍、陈、周诸氏为密友外,与当时大藏书家如吴翌凤、黄丕烈等,知名学者卢文弨、钱大昕、周广业、秦瀛、丁杰、王鸣盛等皆多有交游,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日记》展现出来的吴骞的形象是十分生动的,有些文字可见其性情与品格。受其祖上家风的影响,吴骞膺服儒业,为人克己正身,重情尚义,此点在《日记》中多可见。吴骞于每年的正月初七日、清明节、十月初一日前后,必携子侄辈拜谒杨村、麻泾、芦葭桥诸祖墓,有时或因故不能至,则“不胜怆然”。而他对父母、妻子、兄长之感情,尤为深切,每逢他们的生日或者讳日,《日记》中均有记载,并追忆往事,表达怀念之情。吴骞在社会活动中,亦往往尚义赈灾。如乾隆六十年岁大歉,吴骞曾“约里中同志为粥饲饿者”,每天为二千余人供粥。再如嘉庆十六年有大旱,是吴骞“生平未见之灾异”,他再次主持举赈。凡此种种,均可见吴氏风貌,亦可推见当时士习。
  吴骞自称“予作《日谱》,亦在四十后”,虽是泛泛而谈,但亦可推测吴氏撰《日记》之始,恐距离乾隆三十六年不甚远,而今所见其《日记》则始于乾隆四十五年,且阙四十六、四十七二年,以常理推断,其日记当有遗失。今所见较全的吴氏日记是国家图书馆藏钞本。该本大体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为乾隆庚子(四十五年)日记,始二月十六日,终三月二十日,为从艺风堂传抄本中录出,名为“吴兔床先生庚子间日记一卷”。

目录

前言
乾隆四十五年(1780)岁次
乾隆四十八年(1783)岁次
乾隆四十九年(1784)岁次
乾隆五十年(1785)岁次乙巳
乾隆五十一年(1786)岁次丙午
乾隆五十二年(1787)岁次丁未
乾隆五十三年(1788)岁次戊申
乾隆五十四年(1789)岁次己酉
乾隆五十五年(1790)岁在上章阉茂
乾隆五十六年(1791)岁次重光大渊献辛亥
乾隆五十七年(1792)岁次元黓困敦壬子
乾隆五十八年(1793)岁次昭阳赤奋若癸丑
乾隆五十九年(1794)岁在阏逄摄提格甲寅
乾隆六十年(1795)岁次旃蒙单阏乙卯
嘉庆元年(1796)岁次柔兆执徐丙辰
嘉庆二年(1797)岁次强圉大荒落丁巳
嘉庆三年(1798)岁次著雍敦牂戊午
嘉庆四年(1799)岁在屠维协洽己未
嘉庆五年(1800)岁在上章涒滩庚申
嘉庆六年(1801)岁在重光作噩辛酉
嘉庆七年(1802)岁次玄默阉茂壬戌
嘉庆八年(1803)岁次昭阳大渊献癸亥
嘉庆九年(1804)岁次阏逢困敦甲子
嘉庆十年(1805)岁次旃蒙赤奋若乙丑
嘉庆十一年(1806)岁次柔兆摄提格丙寅
嘉庆十二年(1807)岁次强圉单阏丁卯
嘉庆十三年(1808)岁次著雍执徐戊辰
嘉庆十四年(1809)岁次屠维大荒落己已
嘉庆十五年(1810)岁次上章敦牂庚午
嘉庆十六年(1811)岁次重光协洽辛未
嘉庆十七年(1812)岁次玄默涒滩壬申
可怀录(1774)
可怀续录(1800)
附录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吴兔床日记》:
  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乾隆十二年告成:崇祯十二年三月,我大清兵人青山口,帝逮治失守封疆诸巡抚陈祖苞、总兵吴国镇等三十六人同日弃市。
  四月初一日甲申(5月3日)晴。至花溪过南庐蓼园,不值。
  初四日立夏(5月6日)晴。郑夹漈云:“梵音行于中国,而吾夫子之经不能过跋提河一步者,以字不以声也。”刘辰翁《韵会》序。
  初八日辛卯(5月10日)晴。是夕月颇朗,登西簃观眺,二更始就寝。次媳又举一孙。类书载左君锡是日生子,党怀英贺诗有云:“燕寝凝香佳梦兆,与佛同生佛亲抱。”
  初九日(5月11日)董潮《东皋杂钞》:“素庵相国仕本朝,世祖章皇帝宠眷优渥,而性颇忮刻,为满大臣所怒,上亦稍疏之。会太夫人七秩寿,世祖御笔画松竹赐之,谓日:‘汝将自行祝寿乎?抑遣人乎?’实谕之归也。相国以遣子对,上嘿然。后怒者益甚,安置沈阳,仍予大学士一品俸衔,许不久即召。居既久,因谋赐环,命家人褚正阳以黄金三百赂中官某,于上前道及。后阉以他事籍没,事露,为御史以交结近侍参奏,革职长流居辽。一日骑马过山寺,仰见额颜日:‘素庵’,讶甚。及入门,一一如旧经历。中一室扃锢已久,启之,见壁上题诗,即己旧作,因恍然悟前生是此庵僧也。既归,忽忽不乐而卒。夫人徐氏在戍所,圣祖仁皇帝巡边,以囚妇迎驾。上问有子女否?以孤身对。上悯之,罚修一城放归。家人褚正阳家资百万,借以竣工,得归老故籍。夫人在戍所立愿画大士像一藏,至今流传,东人争宝之。”
  十五日(5月17日)《东皋杂钞》又日:“海昌陈素庵继配徐夫人名灿,字湘苹按:当字深明,号湘苹,工词善画,吴人也。崇祯中,相国春闱下第南还,舟泊吴门。遇雨闷甚,觅散步处,闻徐氏饶花石,因独诣之。先一夕,徐翁梦黑龙碎其金鲫鱼缸。是日相国至,方徘徊花竹间,误触一盆堕,适碎其缸。相国方蹋踏致不安,拟奉价偿之,而徐翁欣然问姓名,因留小饮,备极款曲。酒酣,自言有二女,俱擅才色,愿备箕帚。时相国适丧偶,闻之心动,素善子平,遂索其二女干支,归舟推之,则皆贵,惟长女微带桃花星,因纳其次,即夫人也。抵家后,相国乃翁以其不第而娶妾,大怒,欲立遣之。太夫人闻之,曰:‘此女果佳,当告之家庙,以妇礼处之。不然,遣未晚也。,及至,见其端丽庄重,即以新妇呼之,后与相国偕老云。相国既仕本朝,一日,过良乡,解后一妓,其貌宛与夫人相似。询之,则涕泣自言姓氏,并流落失身故,即徐翁之长女也。因赎归,携至京师。后归一满洲武臣,其人后官至八座,亦为命妇。”骞按:陈敬璋《徐夫人编年纪略》:“徐夫人父名桴,光禄丞。”是夫人非出于微贱,又何肯为妾耶?东亭所记恐有未实。
  初十日三月日奉上谕:“兵部奏议处富俊等一折:盛京等处产毓参枝瑞草,近年来刨采日多,山场渐远,大枝参筋难得。该将军等自应将实在情形奏明酌办,乃任听刨夫等以腴润秧参搀杂,伊等若非全无闻见,即系佯为不知。部议:将富俊、秀林分别降调。因有革职留任之案,均请革任,固所应得,姑念一时乏人更换,富俊、秀林俱着加恩,免其革任,仍注册。富登阿照议降一级留任。至此项解到参筋均应存留,罚令另行赔补,但为数过多,是以将原参一并发还,令其自行变价,已有一半作抵。着仍遵前旨,或更换好参,或解银归款,以示薄惩,钦此。”
  ……
《吴兔床日记》:一段被时光尘封的民国缩影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料中,散落着无数珍贵的个体记录,它们如同细密的沙粒,勾勒出宏大叙事背后生动鲜活的时代图景。在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中,《吴兔床日记》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特定时期社会风貌、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独特窗口。这部日记,以其朴实无华的笔触、细腻入微的观察,以及流淌其中的真挚情感,呈现了一位普通知识分子在风云激荡的民国岁月中的生活轨迹与内心世界。 一、 日记主人的时代身份与社会背景 吴兔床,这位似乎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名字,通过这本日记,得以重现于世人眼前。关于他的生平,日记本身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他应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活跃于民国中前期,具体时间跨度可能涉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乃至更晚。从日记内容可以推测,他可能在教育、文化或行政部门任职,过着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活。他的文字间,流露出对时事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个人前途的考量。 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而复杂的时期。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思想启蒙……各种力量交织碰撞,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希望与危机并存。外来的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中华文明激烈碰撞,思想的解放与保守的观念相互拉扯。在这个大背景下,吴兔床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的生活、他的思考,无不受到时代洪流的深刻影响。日记,便成为他记录下这一切,并试图理解和回应时代挑战的载体。 二、 日记内容的丰富性与多维度展现 《吴兔床日记》的内容,绝非仅仅是个人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常生活的光影: 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兔床的衣食住行,他的家庭生活,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从对日常琐事的描绘,如天气、餐食、拜访、读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节奏与生活习惯。例如,他可能会记录下购买日用品的艰难,或是参加一场家庭聚会时的情形,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以及个体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思想与情感的涟漪: 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吴兔床的日记必然承载着他丰富的思想活动与情感波动。他对时局的评论,对政治事件的看法,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都可能在日记中有所体现。他的忧虑、他的希望、他的迷茫,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普遍的精神面貌。此外,他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绘,也使日记更具人情味,展现了那个时代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点。 文化与教育的印记: 日记很可能包含他对当时文化思潮的关注,他阅读的书籍,他参加的文化活动,以及他对教育现状的看法。在那个提倡新文化、新教育的年代,知识分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吴兔床的记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文化教育的走向,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可能会记录下听某位名家讲座的感想,或是对某本新出版书籍的评论,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生态提供一手资料。 社会风貌的侧写: 日记中,也可能零散地记录下他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观察。例如,街头的景象、商铺的兴衰、民俗的变迁,甚至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趋势。这些片段虽然不经意,却能汇聚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他可能记录下对某件社会新闻的看法,或是对某种新兴娱乐方式的体验,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丰富的侧面。 历史事件的个人视角: 尽管吴兔床可能不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决策者,但他对所处时代的重大事件,如革命、战争、政治运动等,必然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他的日记,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普通人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补充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之外的细微之处。他可能记录下听到某场战事的传闻时的心情,或是对某项新政策出台时的个人感受,这些都使得历史更加立体和人性化。 三、 日记的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吴兔床日记》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性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在于其作为一手史料的宝贵价值: 填补历史空白: 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忽略。吴兔床的日记,可能记录下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生活细节、地方性事件、以及普通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从而填补现有历史研究的空白。 印证与补充史实: 日记中的记载,可以与已有的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也可以提供新的线索,帮助学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 解读时代精神: 通过吴兔床的文字,我们可以深入解读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价值观念、以及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这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社会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联: 日记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个体样本,展示了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个人的命运如何受到影响,个体如何挣扎、适应与前进。这种个体与时代的关联,使得历史研究更具温度和人文关怀。 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素材: 日记中使用的语言,也可能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对于研究近现代汉语的演变、当时的文化用语、以及知识分子的语言风格,都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四、 编纂整理的意义 将《吴兔床日记》整理出版,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细致的校勘、注释和导读,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掘其史料价值,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校勘与注释: 精确的校勘可以保证文本的准确性,而详实的注释则能够解释日记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典故以及当时特有的词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日记内容。 导读与评介: 专业的导读能够为读者提供历史背景的梳理,指明日记的核心价值,并提出一些可能的 研究方向,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 结语 《吴兔床日记》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个体记忆。它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载着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温度与质感。通过细读这部日记,我们不仅能够窥见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更能从中体悟到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脉动,以及中华民族在转型时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存,一份等待我们去发掘、去解读、去铭记的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套丛刊在“稀见”二字上的兑现。市面上不少史料汇编常常重复收录一些已经被广为流传的经典文本,但本书显然突破了这一窠臼。它似乎挖掘出了许多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档案、信札、或地方志中的片段。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型的“考古发掘”,总能发现一些足以修正或补充既有历史认知的细节。这种独特性和稀缺性,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挑战传统叙事、开辟新研究视角的坚实基础。它不再是老生常谈的重复,而是真正意义上拓宽了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感知边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深藏在宏大叙事阴影下的、更具烟火气和真实感的历史侧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仿古的宣纸纹理,色调沉稳又不失雅致,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字体选择上,既有传统楷书的工整,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流畅,特别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营造出一种阅读珍贵文献的氛围。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书籍的牢固性,又能让读者方便地摊开阅读。整体来看,编辑和设计师在呈现这本书时,无疑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深知,对于史料书籍而言,形式服务于内容,但一个精美的外在,是吸引读者走进历史深处的敲门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与学识的象征。

评分

这本书的篇章组织和逻辑脉络设置,展现了编者高超的学术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资料的分类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而是融入了清晰的史学主题划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原始材料,被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每辑资料的引入都配有详尽的引言,这些引言并非空泛的介绍,而是对所收录资料的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潜在研究价值的精准解读,为初涉该领域或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导航。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编者似乎采取了交叉印证的原则,将不同来源的零碎信息汇集一处,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认知框架。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资料的可理解性,避免了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原始文本中迷失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史学研究中对史料系统化梳理的精髓。

评分

如果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专业学者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经过层层解读和提炼的“二手历史”,而是直接面对当事人的笔触,那些未经粉饰的文字,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语气、焦虑和喜悦。阅读这些一手资料,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低语,感受到当时社会脉搏的真实跳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一本二手研究专著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去重构画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参与历史建构的愉悦。总而言之,这是一套极具学术重量和阅读乐趣的史料集,它不仅服务于象牙塔内的研究,也为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抱有真挚热忱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过往的秘门。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如沐春风,这主要归功于其细致入微的校对和注释工作。面对复杂的古代文献或早期白话文记录时,最怕的就是错字连篇或者注解缺失,导致理解偏差。然而,这套丛刊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或历史典故,旁都有精准且富有学识的脚注加以阐释,这些注解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剖析了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含义,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排版上的行距和字号也经过了精心考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种对阅读细节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体贴,也反映出出版机构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确保了我们所接收到的历史信息是经过审慎考证和清晰呈现的。

评分

《日记》也多载有其访书的经历。如《日记》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十日载:“书估吴良甫自吴门来,有宋刻《说苑》,乃咸淳乙丑镇江府学教授李士忱刊本。签书‘宋刊《说苑》,丙申夏日竹厂陈以纲题’,隶书。予以宋椠《传灯录》、明刻朱克升《诗传疏义》易之。竹厂为海昌笃学之士,前岁卒于清河。此书中校勘亦其手毕。又闻其校《玉海》甚悉,当就其家访之。”不唯可备书林掌故,且再现了其对该书版本及校勘者的鉴别过程。再如《日记》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三日条载:“是日,在吴门书肆购得汲古阁精抄《毛诗阐秘》,书不分卷,乃魏叔子所著。自序谓:‘在毛氏授经奏叔、斧季兄弟,为阐发经义,著此书。时在天启四年。’告成后,奏叔、黼季各有手跋。黼季跋云:‘商丘宋漫堂抚吴日,尝游虞山,登汲古阁留信宿,遍观藏书,见阐秘,击节叹赏,欲捐俸为刻之。黼季以其师所秘授,不忍割爱,卒不果。从诫其后人,当什袭珍护,时康熙辛卯岁也。’黼季跋后,又有休宁令虞山丁斌跋,称为程生而题。程未详何人,盖此书毛氏散出,又归于休宁之程也。”此则可见吴骞所购该书的成书原委及递藏之源流。此类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且雅有趣味。

评分

纸质不是很好,但内容很不错,还是好书

评分

日记是最真实的历史。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

评分

帮别人下的单,没问题

评分

文轩网服务超级烂,换货操作成退货,垫付换货运费还不全赔偿

评分

吳騫,1733-1813,祖籍休寧,長於海昌(即海寧),字葵里、槎客,號兔床(牀之俗)、兔床山人,別號愚谷、海槎。

评分

非常不错 物美价廉 值得购买

评分

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好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