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老者季羡林自述:我想和年轻人谈谈我的学术人生
研究学问是我毕生兴趣之所在,我的几乎全部的精力也都用在了这上面。
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
关于考证,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希望我们年轻的学者,不管你是哪一门,哪一科,尽快掌握外语,只有这样,中国的声音才能传向全球。
有时候,搞那些枯燥死板的学术研究疲倦了,换一张桌子,写点散文,换一换脑筋,就像是磨刀一样,刀磨过之后,重又锋利起来。回头再搞学术研究,重新抖擞,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亦人生一乐也。
—— 季羡林
一代学人有一代学人的风范,季羡林先生以渊博之学、累累硕果、求真务实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字里行间呈现出这位文化学者对自己倾毕生精力研究学问所形成的严谨与执著,并饱含深情地追忆了其导师们的引领之德,所述无不真实感人,其人品学思德养,堪称一代楷模。
季羡林,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术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自序:我是一匹老马
清华四年
留德十年
进入哥廷根大学(1935年)
入学五年内我所选修的课程(1935年~1940年)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1936年~1937年)
吐火罗文的学习(1940年~1941年)
其他语言的学习(1937年夏)
博士论文(1940年~1941年)
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1941年)
十年回顾(1935年~1945年)
回到祖国
终于找到出路(1946年~1949年)
在批判的狂潮中前行(1950年~1956年)
学术研究的空白点(1957年~1965年)
在特殊的年代翻译《罗摩衍那》(1966年~1977年)
思想活跃的学术研究时期(1978年~1993年)
我的学术自述
编后记
《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这本书,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我耳边低语,分享着他一生宝贵的经验与感悟。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我得以窥探到季羡林先生内心深处的世界。先生在书中,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思考。从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到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再到他对学术研究的独特方法,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于人生起伏的从容应对,对于名利的淡泊,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尤其欣赏先生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还将自己的学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人生,不仅仅是功名利禄的堆砌,更是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寻。
评分翻开《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知识的殿堂,里面陈列着的是一位伟大智者毕生的心血与智慧。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学术成果,而是以一种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季羡林先生从青涩学子到一代宗师的壮丽人生。书中,他回顾了自己求学期间的种种不易,那些在异国他乡独自奋斗的日夜,对知识的渴望,对故土的思念,都化作文字,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更让我着迷的是,先生在学术上的探索,他对语言文字的痴迷,对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无不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功底。他对于汉学、梵学、吐火罗学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不仅为中国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世界学术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他的文字,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先生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待人生的豁达胸怀,对待友谊的真挚情感,都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的心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初心,成就自我。
评分我不得不说,《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是一本让我掩卷长思的书。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位学者的学术成就,更是一位人格的魅力。季羡林先生在书中,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他童年时期的求知若渴,到他留学海外的艰辛与收获,再到他回国后为中国学术事业呕心沥血,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力量。我被先生在逆境中展现出的豁达与坚韧所深深折服,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洪流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书中的学术思想,虽然有些深奥,但先生的阐释却清晰明了,让我得以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先生在书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更拥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
评分每次读完《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我都会有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感觉。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季羡林先生用他一生智慧与情感铸就的瑰宝。先生在书中,没有丝毫的炫耀,只是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从他儿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到他青年时代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求索,再到他中年以后在中国学术界的耕耘与贡献,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却又朴实无华。他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洞察,对于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积极倡导,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欣赏先生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他能够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学术,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无限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之上的。先生的人生哲学,那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却又时刻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评分读完《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荡涤心灵的洗礼。季羡林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学术分量和温润的人格魅力,而这本“精品集”更是将他丰富而传奇的学术人生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他的求学之路,到他在异域他乡的艰辛探索,再到他回国后对中国语言学、古典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巨大贡献,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我带入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尤其被先生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他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热爱驱动自己,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巨匠。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深度,更是人生的大智慧。他对于治学严谨的态度,对于民族文化的深情,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体悟,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情怀的人的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生、对知识、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评分大师就是大师,读起来让人静心。
评分摘其部分以飨读者。我们中国文艺理论并不是没有“语”,我们之所以在国际上失语,一部分原因是欧洲中心主义还在作祟,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腰板挺不直,被外国那些五花八门的理论弄混了头脑。我个人觉得,我们有悠久雄厚的基础,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卑,我们是可以大有可为的,我们决不会再失语下去。但是 兹事体大,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多思考,勤实验,在不薄西方爱东方的思想指导下,才能为世界文艺理论开辟一个新天地。
评分内容枯燥。封装精美。
评分书有点旧,边缘还有点破
评分书不错,很满意,特别是送货速度~
评分感觉排版很好,尤其是每个阶段/事件后面都标了具体年份,整个脉络很清晰。
评分没有塑封,封面有点脏,自己看的所以将就一下了
评分东西不错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