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

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雁 等 著,盛韵,李媛 绘
图书标签:
  • 上海
  • 书评
  • 文学批评
  • 文化
  • 历史
  • 兴衰
  • 上海文化
  • 近现代文学
  • 选集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9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0742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上海书评选萃系列为该刊五周年精选集,共有八本:《画可以怨》《穿透历史》《都是爱书的人》《国家与市场》《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似是故书来》《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流言时代的赛先生》。艺术科学、苏东往事、藏书访书、经济社会、社科人文,你能想到的最好作者,你能读到的最好文章,尽在于此。
  《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精选了《上海书评》五年来涉及苏联—俄罗斯、东欧的访谈及文章,不仅汇集了诸如金雁、金重远、吴伟、王晓渔等名家对苏联—俄罗斯和东欧历史的思考,还为进一步了解末代沙皇、中欧价值、冷战中的苏联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金重远,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现代史专家。著有《法国通史》、《20世纪的世界》等。

目录

金重远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社会
末代沙皇的退位及其遇害
中欧的价值—“欧洲精神”燃烧之地
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总理眼中的国家悲剧
赫鲁晓夫的1957
让“失败者”说话
1962:核战边缘
一道翻不过去的墙
谁是苏联的掘墓人?
南联邦解体二十周年祭
—记一个“小帝国”的终结
有时候,我们要下到井里看看繁星
裸体主义:东德人的专享自由
东德人为什么要跑?
俄罗斯为什么选择保守主义
冷战史中的苏联解体
编选说明

精彩书摘

  末代沙皇的退位及其遇害郑异二十世纪初,接连发生了两起震撼世界的大事,这就是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这两起革命有不少共同点,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是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的革命,都以皇帝和平退位来实现。这两个特点显示,世界进入二十世纪,再保持封建王朝、保持专制独裁制度已经不可能,这正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存在几百年,到十九世纪中叶,其农奴制已经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试图以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为此他还在地方自治制、司法、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大量改革。1881年亚历山大被民意党人刺杀,改革的进程中断。1894年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在此前后,列宁所说的俄国第三代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家登场,俄国舞台上展开了新的博弈。
  进入二十世纪,工人运动、农民暴动风起云涌。1905年俄国爆发第一次革命,震撼了专制统治的基础。沙皇尼古拉开始考虑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905年10月17日(俄历)尼古拉签署了由维特起草的宣言,答应施行“公民自由的不可动摇的原则:人身的真正不可侵犯,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国家杜马改为立法机关,不经国家杜马同意,任何法律无效,吸收各阶层居民参加选举。这样,俄国开始向君主立宪制过渡。尽管杜马的选举是不平等的,但是杜马并不是由清一色的保皇党人组成,例如1906年选举的结果,杜马的代表中既有立宪民主党人,也有社会革命党人、社会民主党人。为消除农奴制的残余,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障碍,沙皇政府实行了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其目标是破坏传统的村社土地制度,为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扫道路,加速农村资产阶级的形成。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项改革,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斯托雷平本人于1911年遇刺身亡。暗杀又一次中断了一系列与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改革进程。
  1914年沙俄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俄国丧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导致了国内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沙皇夫妇重用宠臣拉斯普廷,任命亲德派斯提尤尔美尔为大臣会议主席。这引起朝野和盟国的不安。1916年11月,米留可夫就在杜马会议上公开谴责沙皇政府背叛民族利益,暗示这条背叛的线索一直拉到皇后。沙皇被迫改任特列波夫为大臣会议主席。年底拉斯普廷被谋杀。
  但是除去一个拉斯普廷并不能消除沙俄面临的危机。上层有识之士曾经多次向沙皇发出革命临近的警告。1916年12月3日,保罗·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建议尽快立宪,哪怕是成立一个得到杜马支持的政府也好。12月底亚历山大·米海伊洛维奇大公警告说,预计革命不会晚于1917年春。1917年2月10日杜马主席罗将柯向皇上报告说,由于革命临近,这次觐见也许是最后一次了,“……将发生革命,出现谁也制止不了的无政府状态”。
  1917年初,沙皇政府密探的报告更是详细描绘了社会政治秩序所面临的威胁:工人在工厂内外举行集会,抱怨物价飞涨、面包短缺,抱怨战争,抱怨缺少一个民主政府,他们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提供面包;各党派团体散发颠覆性的小册子和传单;民众高举红旗举行示威游行;袭击警察和哥萨克的行动此起彼伏;抢劫商店,特别是食品店;工人手中出现枪支和其他武器。他们还报告了大量的行凶、抢劫、自杀和纵火事件,等等。
  1917年2月22日沙皇离开皇村去位于莫吉廖夫的总参谋部。此前,一些大公、地方贵族、杜马中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代表曾来到皇宫觐见,企图让尼古拉相信,再不进行政治改革,革命马上就会爆发。甚至军队代参谋长瓦·古尔科将军也警告皇上:“陛下,您在有意为您自己准备绞刑架。请不要忘记那些乌合之众是不会讲礼貌的。”
  就在22日这一天,彼得格勒最大的工厂普梯洛夫工厂被关闭,使三万六千名工人衣食无着。普梯洛夫工人以及全市其他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反对物价飞涨和购粮的长队。当时由于大雪铁路运输遭阻,彼得格勒市民不得不排长队购买面包。
  2月23日是国际妇女节,女工们上街示威游行。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天竟成为俄国二月革命的起点,也成为国际妇女节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天。托洛茨基写道:在头一天,没有一个人的脑子里曾想到国际妇女节会成为革命的第一天。各团体中没有一个曾号召在这一天举行罢工。是纺织女工克服了自己革命组织的反对,主动地掌握了发动权,那越拖越长的购买面包的队伍,成了最后一个推动力。妇女的行动得到广大工人的支持,大学生也走上街头,这一天有约十万工人走上抗议的行列,占彼得格勒全体工人的三分之一。游行的口号也迅速从“要面包”发展到“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
  ……

前言/序言


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 引言:时代的回响与历史的镜鉴 “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并非一本孤立的文本,而是历史长河中,时代精神与个体命运交织回响的精妙剪影。它以一种审慎而深情的视角,捕捉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上海这座城市,从辉煌走向变革,再到新生的复杂轨迹。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梳理,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普遍性洞察,能够触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发展、挑战与传承的思考。 我们试图通过这本选萃,将那些曾经在历史浪潮中激荡起伏的“兴”与“衰”,以文字的形式固化下来,使其不仅仅是尘封的档案,更能成为一面映照现实、启迪未来的镜子。这里汇聚的,是智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是历史亲历者对岁月流转的真切感悟,也是评论者对社会脉搏的精准把脉。每一篇文章,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波光潋滟,也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第一篇:繁华都市的崛起与流金岁月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其近现代史的篇章,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一同回顾那个“海派文化”蓬勃发展,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辉煌时期。 经济引擎的轰鸣: 文章会深入剖析上海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驱动力。从开埠后的租界制度,到民族资本家的崛起,再到国际贸易的繁荣,我们将看到这座城市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姿态,迅速汇聚全球的资本、技术与人才。工厂林立,商贾云集,钱庄、码头、轮船,构成了那个时代最鲜活的经济图景。我们不仅会关注宏观的经济数据,更会描绘出在这背后,无数普通人的辛勤劳作与商业智慧。 文化熔炉的绽放: 上海的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吸收了东西方的养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派风格。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在那个时代,上海成为了中国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我们会看到那些引领时代风潮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引领审美潮流。同时,也会关注到市民生活的变迁,从滩头牌坊到石库门,从戏院到咖啡馆,从旗袍到西装,这些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变化,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 社会变革的暗流: 繁华背后,也潜藏着时代的挑战。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社会问题……这些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显现。本书将以客观的视角,审视这些复杂的问题,既不回避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正视其暗流涌动的现实。对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社会运动的分析,也将有助于读者理解上海发展的深层动因与内在张力。 第二篇:动荡年代的挑战与挣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城市和时代都无法摆脱剧烈的变革。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上海在动荡年代所经历的严峻考验。 战火中的坚守与涅槃: 战争的阴影,给上海这座繁华都市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使得往日的安宁被打破。文章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那个时期上海人民的抗争与坚守。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命的力量如何迸发,文化的火种如何延续,这些都是对民族韧性的深刻诠释。 经济结构的重塑与转型: 战后的上海,面临着经济重建的巨大任务。旧有的经济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转型与革新成为必然。本书会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所面临的抉择与挑战。资本的流向、产业的调整、市场的变化,都将构成这一时期的重要观察点。 社会思潮的激荡与碰撞: 这是一个思想多元、观念碰撞的时代。各种新的思潮涌入,对传统的价值体系产生了冲击。本书将关注上海在思想解放、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与困境。知识分子的思考,大众的迷茫,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共同编织出那个时代复杂的精神图景。 第三篇:变革时代的寻索与再造 随着时代的推进,上海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上海的变革与重塑。 改革开放的潮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再次站在了时代发展的浪尖。我们将在文中追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如何抓住机遇,重新焕发活力。政策的调整、外资的引入、浦东的开发,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将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解读。 经济中心的再定位与升级: 在全球化浪潮下,上海如何巩固和提升其经济中心的地位?金融、贸易、航运、科技……这些新的增长极是如何形成的?本书将探讨上海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以及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角色演变。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代上海,既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又充满着现代的活力。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传承和发展海派文化?城市精神如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中得到体现?本书会关注上海在文化软实力建设、城市品牌塑造、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探索,以及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面向未来的思考: 历史的经验,是面向未来的宝贵财富。“兴衰之叹”,并非止于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前瞻。本书的结尾,将引导读者思考上海乃至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结语:历史的回响,永恒的启示 “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就像一本打开的时光之书,邀请每一位读者走进历史的深处,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去品味人生的悲欢。这本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变迁,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发展与挑战总是相伴而行;也提醒我们,唯有深刻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创造未来。 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旅程,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能够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愿“兴衰之叹”,能够成为您理解中国,理解上海,理解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为您带来无尽的启示与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阅读体验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时而平静如水,引人深思;时而波涛汹涌,令人心潮澎湃。语言风格的转换相当自然,一会儿是冷静客观的学术陈述,大量使用精准的术语和严谨的论证结构,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高规格的研讨会现场;下一秒,笔锋一转,又变成了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散文叙事,那些对逝去时代的追忆与感怀,充满了诗意的表达和哲学的反思。这种文体的交错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探讨,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绝非寻常的理论著作所能比拟,读来酣畅淋漓,受益匪浅。

评分

从阅读的实际感受出发,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为精准。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细嚼慢咽。每一次停下来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萦绕着某些关键的论点或场景,久久不能散去,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很多句子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既有古典的凝练,又不失现代的明快。特别是对一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描绘,如“知识分子的良知”“时代精神的重量”,这些描述既富含张力又极具画面感,成功地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了可以感知的存在。对于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评分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与社会脉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个特定年代的文化思潮和政治风云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与选择。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详实,都为接下来的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完整部作品,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和碎片化的记忆,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而立体,尤其是在论及学术规范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时,那种深刻的自省精神,令人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围绕几个核心的文化现象和人物群像展开讨论。每一次的循环,都会比上一次挖掘得更深一层,引入新的参照系和分析视角,使得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不断深化,避免了初读时的那种“一览无余”的平淡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边缘化”群体的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声音和观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与尊重。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历史视野,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主流”的定义及其构建过程,充满了批判性的力量。这种立体的、多维度的考察方式,是这部作品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评分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流露出的那种对“责任”的深刻体认。它不仅仅是对过去进行的回顾和梳理,更像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郑重提醒。作者并未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或批判,而是将所有的论据铺陈开来,将判断权交还给读者,引导我们自己去思索: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应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如何坚守自己的底线。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穿透力。它要求我们直面历史的复杂性,承认人性的多面性,并在这种复杂性中寻找超越性的价值。读罢掩卷,心中升起的,不是简单的唏嘘感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需要付诸实践的思考动力。

评分

趁着活动买的,价格是否有诱惑力,速度也快,性价比很高

评分

评分

上海书评的书都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好,包装也很好,没有折痕磕碰,完好无损。而且快递非常快

评分

上海书评出的这套书分不同专题,非常好!

评分

阿德里安娜自幼受母亲启蒙,认识了象征主义,喜欢梅特林克和德彪西,十岁时听《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热泪盈眶。稍长后热爱马拉美、兰波、魏尔伦、拉福格,接着自然而然欣赏他们的接班人瓦莱里、克洛岱尔、纪德。她对文学的品位与法国水星社和新法兰西杂志社是一致的,前者是象征派的大本营,后者是新思想的实验室。在巴黎,书友之家独家拥有这两家出版社的全部书目。

评分

囤书,增长知识

评分

不到一年,巴黎先锋派作家除了纪德和克洛岱尔稍为年长以外,十九世纪七零后的有瓦莱里、雅姆、苏亚雷斯、法格;八零后的有拉尔博、于勒?罗曼、杜亚曼、勒韦迪、桑德拉尔、阿波利奈尔;九零后的有布勒东、阿拉贡、苏波、阿尔托、米肖等,都成了书友之家的常客。纪德、瓦莱里、克洛岱尔来这里比去贵族沙龙还喜欢。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