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万卷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第10版)》尽管篇幅不大,内容也不像一般的著作那样深奥,但它有力地论证了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简练清晰地介绍了科学思维的各种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假设等,还用典型的研究范例展示了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步骤。当然,这里的介绍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因为作者本人在前言中就有比较具体的介绍,而再具体一些的就是著作本身了。我们建议,无论是已经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还是即将踏入社会科学门槛的新生,都应好好地阅读这本《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万卷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第10版)》对于前者也许有启发作用,对于后者则是优秀的入门教材。
作者简介
肯尼斯·赫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哲学博士,西部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荣退教授。他的晚期著作有:《身份的未来》(The Future of Identity,Lanham.MD: Lexington Books,2004);《作为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与当代政治学的风起》(Economics as Ideology: Keynes, Laski Hayek and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Rowman Littlefield Lanham, MD: 2003。他还与John Miles, Vernon Johnson,Sara Weir合著《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活》(第三版)(Ideology and Political Life,3rd ed.,Wadsworht,2001.)
托德·多纳,加州大学湖滨分校的哲学博士,西部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教授。最近出版的作品有:与Christopher Moooney,Daniel Smith合著的《州与地方政治:制度和改革》(State and Local Politics:Institutions and Reform, Cengage, 2010);与Clmstopher Anderson, Andre Blais Shaun Bowler,Ola Listhaug合著的《失败者允诺:选举与民主合法性》(Losers’Consent: Elections and Democratic Legiti,nacy,Oxford,2007);与Shaun Bowler合著的《共和国改革:新美国的选举制度》(Reforming the Republic: Electoral Institutions for the New America,2004)。
李涤非,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世界哲学》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十多篇论文、译文,出版《按常识原理探究人类心灵》《论人的理智能力》等7部译著。
潘磊,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1 科学化的思维
为何要系统化?
有理判断和观点的角色
想象、直觉和习俗的角色
2 科学的要素
概念的起源和功用
何为变量?
量化和测量:转概念为变量
变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假设
科学方法
理论的多种角色
3 策略
仔细思考问题
焦点
假设形成
使概念可操作
现实检验
整理参考目录
开展研究
分析结果
理解结果
评估概念操作和变量测量
测量方法得当吗?
统计数字可靠吗?
你的发现与有关领域的理论吻合得如何?
4 提炼
假设
价值观和假设形成
理论、模型和范式
假设中的关系
假设中的关系层次
变量
操作概念
变量的维度
5 变量和关系的测量
测量变量:测量层次
测量数据的显著性和代表性:概率、抽样和民意调查中的问题
测量变量间的关系:关联和相关
关联和相关的测量
回归分析
为什么要多元回归?
Probit分析和Logit分析
计算机和统计学
6 反思:追根溯源
事实性、现实和真实性
道德与科学局限性
科学家、科学和范式
使社会科学满足人类需求
科学的激进主义
科学和政治
附录A 调来调去:美国社会资本的奇怪消失
附录B 政府信任:比较视角下的美国
索引
精彩书摘
构成理论的命题与假设一样,具有相同的形式:它们都是由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接或关系构成。一旦假设得到检验,出现了新关系,理论就构筑起来了。
最平常的日常事务是生产理论的沃土。从自动贩卖机付款到迪尔伯特动画片(美国关于现代化工作场所的一个主要人物名为迪尔伯特的喜剧连环漫画,在美国非常流行。——译者注)的深层含义,都有相关的理论。最宏大的理论是宗教和哲学,它们关注各种各样的大问题:宇宙起源、物种历史、生活目的、导向美德的行为规范,或许还有幸福。对于忠实的信徒来说,这些理论的“真”取决于对超自然现象的信念。这类理论在提出时,就好像它们深植于我们的生存这个更广阔的宇宙中,静待我们的理解。
相反,社会科学对理论持一种不同的看法。社会科学家最常见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只有在说明观察时,理论具备当下的或潜在的用途,才说得上好。任何科学的要旨都在于提出一套理论来说明其观察范围内的事件。
认为理论就是变动不居的日常经验背后静止不变的东西,这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想法,但是是误导人的。事实上,理论是人们在追求理解时偶然的天才性创造。人类根据需要创造理论,而这些理论又能反作用于那些需要,对之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一个理论可能包含一套完整的范畴和普遍性推论——但可能还是没什么作用。例如,假如有个人把世界分为高的物体和矮的物体,并把它们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做了刻画,一个理论就诞生了,但它的效用是可疑的——不是错误,而是没用。
社会科学的理论通常源于一些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假定。理性行动者理论认为,个体、组织和国家都以最大化他们的物质利益为动机。基于该理论,我们可以猜测,投票人选举候选人是为了增进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然而,心理学理论断定,投票行为是由人们对政党的长期感情决定的。该理论认为,投票人被社会化,由于家庭的影响而忠于某一个特定政党。基于该理论,我们可以猜测,投票人的行为与其父母的行为是一致的,或者说,他们会年复一年地选择同一个党派。理性行动者理论、心理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形式的社会理论都对战争的起源做过说明。
……
洞察人心,解析社会:一本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彼此的深度探索 我们身处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观点交织,真相与表象常常难以分辨。无论是个人层面的情感波动,还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我们都渴望一种更深刻、更系统的方式来理解这一切。我们如何形成自己的观念?社会又是如何运作的?人类的行为模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这些看似哲学性的问题,实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本书,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思维”的探索之旅。它旨在帮助我们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揭示那些影响我们认知和判断的深层机制。这本书不是关于某个特定社会现象的报告,也不是某个领域研究的成果汇编,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我们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本质的大门,让我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去分析、去解读我们所处的现实。 思维的基石:打破固有藩篱,重塑认知框架 在开始任何关于世界的观察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审视的是我们自身的“工具”——我们的思维。这本书将引导我们认识到,我们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观察者。我们的成长环境、过往经历、文化背景,甚至是我们自身的情感和偏见,都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书将深入探讨: 认知的过滤与扭曲: 我们的大脑如何选择性地接收信息?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相信那些证实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确认偏误)?我们会忽视哪些重要的细节?这本书将剖析这些心理机制,帮助我们识别并尽量克服认知的盲点。 常识的局限性: 我们常常依赖“常识”来理解社会,但“常识”本身可能只是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下的普遍看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本书将挑战那些未经审视的“常识”,引导我们认识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需要更严谨的考察。 抽象思维的力量: 社会现象往往复杂而多变,直接观察和描述可能显得碎片化。本书将强调抽象思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教会我们如何从纷繁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性的概念、模型和理论,从而构建对社会更具解释力的框架。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挑错”,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审慎反思的思维模式。它要求我们质疑假设、评估证据、区分事实与观点,并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思考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掌握批判性思维的精髓。 社会科学的视角:如何“看见”社会? 一旦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下一步便是将这种审视的目光投向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社会科学研究并非神秘的学术象牙塔中的活动,它是一种系统地、有条理地观察和解释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的方法。这本书将带我们进入社会科学的研究世界,但并非提供具体的社会学、心理学或政治学的结论,而是聚焦于其背后的“研究之道”。 何谓“社会”? 社会并非只是由个体简单聚合而成,它拥有独特的结构、规范和文化。本书将引导我们思考,社会是如何形成、如何维持、又如何变化的。它将挑战我们从个体视角出发的局限,鼓励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社会现象。 研究问题的形成: 好的研究始于好的问题。本书将探讨,如何从日常观察、社会困惑或学术争论中,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可操作性的社会科学问题。它将区分“是什么”的描述性问题和“为什么”的解释性问题,以及“应该怎么样”的规范性判断。 观察与证据: 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本书将阐释,在进行社会研究时,我们应当如何进行系统性的观察,收集哪些类型的证据,以及如何评估这些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它会讨论不同研究方法(尽管不深入具体操作)所指向的不同类型的证据。 理论的构建与检验: 理论是连接观察与解释的桥梁。本书将解释,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从观察中发展出理论,又如何用新的观察来检验和修正理论。它强调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演进的认知工具。 因果关系的探寻: 理解社会现象的关键在于揭示其背后的因果关系。本书将探讨,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如何谨慎地识别和论证因果联系,以及常见的陷阱和挑战,例如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超越碎片化:走向系统性理解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零散的信息所淹没,形成片段化的认知。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恰恰在于其系统性。这本书将致力于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连贯、更深入的理解框架。 从个体到集体: 本书将展示,如何从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上升到理解群体 dynamics,再到洞察社会结构的运作。它将强调不同分析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历史的维度: 社会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于当下,它们深受历史进程的影响。本书将鼓励读者将历史的眼光融入对当今社会的理解,认识到当前状况的来龙去脉。 跨文化的视角: 不同的文化塑造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本书将启发读者跳出自身文化圈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跨文化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社会的多样性。 解释与预测的界限: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解释现象,有时也试图进行预测。本书将探讨解释与预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在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方面的能力与局限。 本书的价值:开启一段终身学习的旅程 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赋予读者一种更强大的、更自觉的“思维能力”。它并非让你成为一名社会科学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敏锐、更理性、更具洞察力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提升个人决策能力: 无论是职业选择、人际交往,还是对社会事件的判断,更清晰的思维将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成为更积极的公民: 理解社会运作的逻辑,能让你更有效地参与公共讨论,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深化自我认知: 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动机和行为。 享受学习的乐趣: 当你学会了如何“思考”,你会发现,世界变得更加有趣,每一个现象背后都蕴藏着值得探索的奥秘。 这本书,是一次对人类理解自身与所处世界的根本性追问。它提供了一个起点,让你从“思维”本身出发,去构建理解社会的独特路径。它邀请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去拥抱复杂,去追求清晰,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掌握属于自己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