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帶,以及帶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和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濕地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它同森林、海洋一道被稱為地球三大生態係統,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調洪蓄水、儲碳固碳、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不可替代的綜閤服務功能,並為人類社會提供多種資源和産品,因而被譽為“地球之腎”“淡水之源”“物種基因庫”和“氣候調節器”,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濕地公約的基本原則:閤理利用濕地
第一節 閤理利用濕地的概念框架
1 概述
2 濕地生態係統術語
3 濕地閤理利用的概念框架
第二節 濕地生態特徵描述
1 基本概念
2 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描述和維持的導則
第二章 濕地管理——國際重要濕地和其他濕地管理框架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濕地管理中的幾種主要工具及其相互關係
第三節 濕地管理計劃編製的框架及模式
1 管理計劃的功能
2 管理計劃編製的步驟
第四節 維持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的基礎理論和方法
1 生態特徵變化的響應機製和報告程序
2 如何應用濕地公約的濛特勒(Montreux Record)機製
3 如何應用濕地公約第二條第5款
4 設計濕地恢復工程
5 濕地損失的減緩與損補平衡
第三章 濕地清查、評估與監測綜閤框架
第一節 不同尺度的濕地清查、評估與監測方法
第二節 濕地公約的濕地清查框架
第三節 濕地評估
1 濕地風險評估
2 環境影響評估
3 戰略環境評估
4 濕地脆弱性評估
5 生物多樣性快速評估
6 指標評估
第四節 濕地監測
第四章 生態補償的基礎——濕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方法
第一節 背景和目的
1 濕地生態係統價值評估的重要意義
2 什麼時候應該進行生態係統價值評估
3 如何使用濕地生態係統價值評估的成果
第二節 濕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框架
1 政策分析
2 利益相關方分析和參與
3 功能分析:濕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估
4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5 濕地價值的傳播與交流
第五章 濕地公約的溝通、教育和公眾意識( CEPA)計劃
第一節 濕地公約溝通、教育和公眾意識計劃簡介
1 什麼是“溝通、教育和公眾意識”和“主流化”
2 CEPA計劃的目標人群和相關利益方
3 推行CEPA計劃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效益
第二節 CEPA計劃實施的原則、目標和行動
1 指導原則
2 主要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需要采取的行動
第三節 中國的濕地CEPA案例
1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濕地使者行動”項目
2 大學生影像公益行-2009佳能綠援使者調研活動
3 濕地學校項目與濕地學校網絡項目
4 白鶴全球環境基金( GEF)項目:社區參與濕地管理
第六章 濕地保護的參與式技巧
第一節 參與式管理機製和方法
1 濕地公約“參與式管理機製”的發展曆程
2 社區和原住民參與濕地保護管理的益處
3 從參與式管理案例中獲取的經驗教訓
4 參與式管理實施方法
第二節 參與式管理案例分析
1 美國卡多湖案例研究
2 喀麥隆瓦薩-洛貢洪泛平原案例研究
3 英國佩文西濕地案例研究
……
第七章 濕地水資源管理
第八章 流域綜閤管理
第九章 海岸帶濕地管理
第十章 國際閤作
附錄濕地公約戰略規劃及目標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2)步驟2:查明負麵影響。這一步驟是評價負麵變化的可能程度及對濕地的影響。這類數據最好源自野外研究,因為外業數據更適閤於對多種影響的評估,許多濕地都有這樣的多種影響。這種研究可以是定量的野外試驗,也可以是定性的觀察研究,這取決於負麵變化程度和可獲得的資源。對化學影響,現場生態毒理學試驗是比較適用的方式。然而,對雜草或野生動物引發的變化而言,現場觀察和繪圖是必需的。
(3)步驟3:查明問題的嚴重程度。本步驟通過收集發生事件的性質和範圍等信息來預測濕地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是化學影響,這還包括運輸、稀釋、分區、持久性、退化和轉化等過程的信息,當然更包括一般化學屬性和化學物質進入環境的速率等數據。如果是外來雜草入侵,可能包括雜草侵人生態係統、傳播速率和棲息地偏好等方麵的詳細信息。而野外調查可能是最理想的方法。采用曆史記錄、模擬模型、野外和/或實驗室試驗研究均是一種可替代的或補充的方法,用於描述問題的嚴重程度。
(4)步驟4:查明風險。為瞭估計濕地負麵生態變化可能的程度,該步驟把影響的評估結果和問題嚴重性評估結果加以整閤。現有的風險評估技術有多種,常常取決於影響的類型和性質以及它們的嚴重程度。為鑒定濕地風險的特徵,基於地理信息係統的框架是潛在的有用技術,它把各種評估結果疊加在相關區域的地圖上,以便將效果與影響聯係起來。除瞭估計風險外,這種方法也能用於今後評估和/或監測已認定的問題領域。
(5)步驟5:風險管理與風險降低。這是最終決策過程和應用獲取的評估信息的過程,如前所述,其目的是在不損害其他社會、社區或環境價值的情況下力圖將風險降到最低。在濕地公約背景下,風險管理也必須考慮閤理利用的概念和管理決定對它的潛在影響。風險評估的結果不是風險管理考慮的唯一因素;還要考慮政治、社會、經濟和工程/技術因素,以及考慮減少風險的每個行動的效益和局限性。它是一個多學科的任務,要求濕地管理者和相關學科專傢之間的溝通交流。
(6)步驟6:監測。監測是風險評估過程最後的步驟,為的是驗證風險管理決定的有效性。它所包含的部分起著預警係統的作用,能在環境災害發生前探測到風險管理的失敗或不良績效。如果沒有實施有效監測,風險管理將毫無價值。監測過程中選用端點測量十分重要。另外,基於地理信息係統的方法對濕地風險評估非常有用,因為它包含瞭空間維度,從而可以監測對濕地的負麵影響。
……
前言/序言
《水陸交界:全球濕地生態係統的前沿探索與實踐指南》 一、引言:重塑我們對濕地的認知與價值評估 濕地,這片介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地帶,長期以來被視為“低價值”的荒蕪之地,甚至在人類文明的擴張中成為優先被填平和開發的區域。然而,隨著全球環境危機的日益嚴峻,特彆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和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的凸顯,濕地作為地球上最高效的生態係統服務提供者之一的價值正被重新審視和高度認可。 本書《水陸交界:全球濕地生態係統的前沿探索與實踐指南》並非側重於特定地域的保護法規匯編或基礎操作流程手冊,而是緻力於提供一個宏大、跨學科的視角,深入剖析濕地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全球尺度上的演變趨勢,以及在當前復雜地緣政治和經濟壓力下,如何構建可持續的、適應性強的濕地管理與修復策略。 我們不提供特定濕地類型的操作“菜譜”,而是著重於原理、方法論的創新、跨界閤作的機製,以及未來技術賦能的可能性。 二、第一部分:濕地生態學的深度解析與理論前沿 本部分拋棄傳統的物種名錄堆砌,轉而聚焦於驅動濕地功能的核心機製。 2.1 碳匯與氣候反饋機製的量化挑戰: 濕地,特彆是泥炭地和紅樹林,是地球上最關鍵的碳儲存庫之一。本章深入探討瞭當前科研領域在濕地碳循環研究中的前沿課題:甲烷(CH4)釋放與二氧化碳(CO2)吸收之間的動態平衡模型;凍土解凍對高寒濕地碳釋放的潛在臨界點分析;以及利用遙感和光譜技術對濕地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有機碳儲量的非侵入式精確估算方法。討論的重點在於,如何將這些復雜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納入宏觀的氣候模型預測中,從而更好地量化濕地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實際貢獻與脆弱性。 2.2 水文動力學與生態結構耦閤: 濕地的生態結構(如植被分布、沉積物特徵)與水文過程(潮汐、季節性淹水深度、流速)之間存在高度的非綫性耦閤關係。本章分析瞭現代水文模型(如MIKE SHE或SWAT模型)如何被定製化以模擬不同水文擾動(如水壩建設、河道截流)對濕地群落結構、營養物質傳輸效率和底棲生物群落的影響。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水文“指紋”識彆齣濕地健康的關鍵閾值。 2.3 生物多樣性維持的異質性梯度理論: 濕地內部的環境梯度(鹽度梯度、氧氣梯度、營養物質梯度)是驅動其高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本章探討瞭基於空間生態學理論的“異質性維持假說”,分析瞭在不同尺度的景觀異質性如何影響物種的遷徙、定居和局部滅絕速率。這包括對特定生物群落(如兩棲動物、水禽)在破碎化濕地景觀中的棲息地選擇偏好和廊道功能的研究。 三、第二部分:麵嚮未來的濕地管理與適應性策略 本部分超越瞭簡單的“劃區保護”,轉而探討在社會經濟變遷背景下,如何實施富有彈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方案。 3.1 風險評估與氣候適應性規劃(Climate-Adaptive Planning): 傳統的濕地管理多基於曆史基綫。本章聚焦於“麵嚮未來的不確定性管理”。內容涵蓋如何利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來預測未來海平麵上升、極端降水事件增加對不同類型濕地(如河口三角洲、沿海灘塗)的衝擊。探討瞭“軟性適應”措施(如生態緩衝區管理、靈活的淹水控製)與“硬性工程”的權衡,強調管理決策需要具備可逆性和動態調整能力。 3.2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化與激勵機製創新: 如何將濕地的生態價值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迴報,是實現長期保護的關鍵。本章詳細分析瞭當前國際上在濕地生態係統服務付費(PES)機製設計上的最新嘗試,包括:藍碳信用市場的建立機製、濕地恢復項目的量化監測協議(MRV),以及如何設計公平、透明的生物多樣性補償方案,以確保當地社區和原住民能夠從濕地的健康中直接受益。 3.3 跨尺度、跨部門的綜閤治理框架: 濕地的健康往往受到上遊農業徑流、中遊城市規劃和下遊海洋汙染的共同影響。本部分著重於構建“流域-濕地-海岸帶”的耦閤管理框架。討論瞭利用信息技術(如GIS、物聯網傳感器網絡)整閤水文、土地利用和環境質量數據的“智慧濕地管理平颱”的架構設計,以及如何通過多利益攸關方協商機製(Multi-Stakeholder Dialogue)來化解保護與發展之間的衝突。 四、第三部分:前沿技術在濕地監測與修復中的應用 本部分關注於提升監測效率和修復精度的最新技術工具箱。 4.1 高分辨率遙感與光譜成像技術: 介紹瞭無人機(UAV)和衛星平颱搭載的高光譜、激光雷達(LiDAR)技術如何被應用於精確繪製濕地植被的物種組成、冠層結構和地形地貌的細微變化。重點在於如何從這些數據中提取齣反映濕地健康狀況的生物物理指標(如葉綠素含量、水體濁度)。 4.2 環境DNA(eDNA)與生物多樣性快速評估: eDNA技術為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帶來瞭革命。本章分析瞭eDNA在快速、非侵入性地檢測稀有物種、入侵物種以及評估微生物群落結構方麵的應用潛力,並討論瞭如何將eDNA數據與傳統調查方法相結閤,建立更可靠的生物多樣性基綫。 4.3 修復生態學的前沿實踐: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 聚焦於利用生態過程自我修復的修復策略。探討瞭泥炭地再濕潤、鹽沼的“縱嚮遷移”輔助技術、以及利用特定微生物群落進行汙染淨化(如重金屬固定化、有機汙染物降解)的生物修復技術。重點在於評估這些NbS措施在長期環境變化下的穩定性和成本效益。 總結:濕地未來的管理哲學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跳齣孤立的保護思維,轉嚮一種動態、適應性強、且充分耦閤經濟社會需求的綜閤管理哲學。濕地不再是需要被“凍結”的靜態景觀,而是需要被理解、被精細調控,以持續提供關鍵生態服務的、富有生命力的“水陸交界係統”。其核心在於實現從“限製人類乾擾”到“引導協同演化”的管理範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