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肝胆病名方》以病为纲,以方为目,针对常见的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脓肿、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收集了古代名家、当代名老中医、现代名家验之有效的260余首方剂。每个方剂介绍时包括来源、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临床应用(用方要点、随症加减、医家应用经验)、注意事项。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肝胆病名方》内容全面,深入浅出,强调知识性与实用性并重。本书由高日阳、华何与主编。
内容简介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肝胆病名方》以方剂为目,择取了历代中医典籍和近现代名医经用有效的肝胆病名方,并详细介绍每首方剂的名称、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方从法出,法从证出,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肝胆病名方》适合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及患者家属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病毒性肝炎
茵陈蒿汤(《伤寒论》)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论》)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大柴胡汤(《伤寒论》)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
猪膏发煎(《金匮要略》)
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
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三仁汤(《温病条辨》)
大黄赤芍汤(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茵陈平胃汤(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传染科)
柴胡解毒汤(刘渡舟方)
柴胡三石解毒汤(刘渡舟方)
加味柴胡汤(刘渡舟方)
柴胡鳖甲汤(刘渡舟方)
健脾舒肝丸(关幼波方)
滋补肝肾丸(关幼波方)
复肝草方(关幼波方)
舒肝开肺汤(印会河方)
化肝解毒汤(周仲瑛方)
加味黄精汤(方药中方)
加味一贯煎(方药中方)
加味异功散(方药中方)
减味三石汤(方药中方)
升麻甘草汤(方药中方)
草河车汤(宋孝志方)
舒肝解毒汤(赵清理方)
舒肝化癥汤(周信有方)
二甲调肝汤(何炎粲方)
藿朴夏苓柴陈丹草大黄汤(李培生方)
麻黄杏仁茵陈连翘汤(李培生方)
疏肝解郁汤(秦伯未方)
退黄三草汤(李昌源方)
贯桑饮(汪履秋方)
舒肝消积丸(周信有方)
蛇龙解毒汤(乔仰先方)
清肝汤(王正公方)
益肾解毒汤(陈继明方)
加味一贯煎(章真如方)
慢肝宁方(谷济生方)
陆氏乙肝散(陆长清方)
和肝汤(方和谦方)
利肝汤(田成庆方)
退黄汤(王静安方)
……
第二章 肝硬化
第三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
第四章 酒精性肝病
第五章 原发性肝癌
第六章 肝脓肿
第七章 胆囊炎
第八章 胆石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损害肝脏为主的感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分为5种,其中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我国是肝炎大国,现患者约3000万,其中60%以上为慢性。临床分型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是感受肝炎病毒(多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具有起病急,以畏寒、发热、纳差、恶心、呕吐等黄疸前期症状,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为特点的肝脏急性炎症病变,根据黄疸的有无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感染肝炎病毒,肝脏出现慢性、反复的炎症损害,临床上以疲乏、恶心、食欲减退、肝区不适、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炎迁延不愈,往往容易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
中医将病毒性肝炎归属于“黄疸”、“胁痛”,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多归属于‘‘阳黄”、“肝热病”、“肝瘅”,慢性病毒性肝炎归属于“阴黄”、“肝著”,重型肝炎归属于“肝瘟”、“急黄”,淤胆型肝炎多归属于“黄疸”。中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湿热或时邪疫毒,内因则与正气亏虚有关,二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保护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对症治疗等。
中医主要采取辨证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一般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肝郁气滞等证型。热重于湿型临床表现为身日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口干欲饮,口苦,恶心欲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湿重于热型临床表现为身目俱黄,头身困重,胸脘痞闷,食欲减退,口干不欲饮,厌油纳呆,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等症,治疗以利湿清热为主;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胁肋胀痛,胸闷不适,情志抑郁,不思饮食,口苦喜呕,腹胀便溏,脉弦滑,舌苔白腻等症,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
……
前言/序言
《肝胆病名方》 本书精选古今医家治疗肝胆病症的经典验方,深入剖析其组方原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全书涵盖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等常见及疑难肝胆疾病,旨在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系统、实用的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 卷一 肝脏病证 肝炎类 急性黄疸型肝炎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主治湿热黄疸,症见身热,汗不出,胸痞,腹满,呕逆,饮食不下,泄利稀。方以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腑。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湿热互结,心肝火旺所致的肝炎,症见肝区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方以甘草缓急止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以达到“治其心火”之目的。 逍遥散:出自《和剂局方》,为疏肝解郁之名方,对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脾不和所致的慢性肝炎、肝功能异常有良好疗效。症见胁肋胀痛,烦躁易怒,或头晕目眩,口干咽燥,月经不调。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当归补血养肝,茯苓健脾渗湿,白术益气健脾,甘草益气调中,薄荷疏散肝郁,生姜辛温散寒,可随症加减。 慢性迁延性肝炎 鳖甲煎丸: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久疟,腹中宿血,胁下坚硬,如盘,历年不愈之方。后世医家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肝脏肿大坚硬,肝区疼痛,腹水等。方以鳖甲、桃仁、虻虫、大黄、乱发、黄芩、地老鼠、芍药、丹皮、桂心、甘草等,功在活血破瘀,软坚散结。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健脾益气之常用方,用于脾胃气虚,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之症。对慢性肝炎肝功能受损,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肝硬化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活血化瘀之名方,用于胸中血瘀,属胸痹,心痛,呃逆,善忘,或久咳,身痛,胁痛,恶寒发热等。在肝硬化腹水、肝掌、蜘蛛痣等症的治疗中,常作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主要方剂。 扶正化瘤汤:由现代名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多用于晚期肝癌,症见肝区肿块,疼痛,腹水,黄疸,恶病质等。方中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扶正,配以三七、莪术、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肝癌类 柴胡疏肝散合小金丹: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行滞止痛。小金丹为化瘀散结,解毒止痛之品,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如肝癌。两者合用,既能缓解肝癌引起的胁腹胀痛,又能改善肿块,扶正抗邪。 抗癌饮(验方):具体配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常包含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青黛、土茯苓、桃仁、红花等,具有抗炎、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卷二 胆囊病证 胆囊炎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泻肝胆实火之方。用于肝胆实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痞鞕,腹中痛,泄利不止。临床常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症见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 金钱草颗粒:为现代中药制剂,以金钱草为主,配伍其他利胆排石药物,用于胆囊炎、胆石症。具有利胆排石、清热解毒的功效。 胆石症 茵陈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用于湿热蕴结,水湿内停所致的黄疸,小便不利。在胆石症治疗中,可用于胆囊结石引起的胆绞痛,黄疸,配合利胆排石。 柴胡疏肝散合泽泻汤: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宽胸止痛。泽泻汤利水渗湿,消肿散结。两者合用,对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胁腹胀满,恶心呕吐,小便不利等有较好的疗效。 消石汤(验方):具体配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常包含金钱草、茵陈、栀子、大黄、郁金、田七等,具有利胆排石,活血止痛的功效。 卷三 肝胆相关病证 脂肪肝 保和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消食和胃之名方,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腐吞酸。对因饮食不节,消化不良所致的脂肪肝有一定疗效。 消脂饮(验方):具体配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常包含山楂、决明子、荷叶、泽泻、陈皮、茯苓等,具有消食化积,降脂减肥的功效。 酒精性肝病 益肝汤(验方):具体配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常包含茵陈、柴胡、白芍、甘草、丹参、五味子等,具有疏肝解郁,益肝健脾,解酒毒的作用。 黄疸 茵陈蒿汤、甘草泻心汤、大柴胡汤 等,根据黄疸的寒热虚实辨证施治。 本书在每个方剂的讲解中,都力求做到: 1. 追溯本源:明确方剂的出处,介绍其最初的病机和主治。 2. 解析方义:详细阐述方中各味药的配伍意义,君臣佐使关系,以及整体的药理作用。 3. 阐述辨证: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胆疾病的认识,深入分析中医辨证与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指导临床医生如何准确辨证。 4. 详述应用:列举典型的临床病例,展示方剂在不同证型、不同阶段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提供加减变化,以适应个体差异。 5. 辨析鉴别:对形似或证治相似的病症和方剂进行辨析,帮助读者区分,避免误诊误治。 6. 补充验案:收录历代名家及当代医家治疗肝胆病的经典验案,附以简要评析,以示方剂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本书内容详实,论述严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旨在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助力提升肝胆病症的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健康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