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欢林 编
图书标签:
  • 分离技术
  • 化学工程
  • 化工原理
  • 过程工程
  • 传质
  • 膜分离
  • 萃取
  • 色谱
  • 精馏
  • 21世纪课程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73638
版次:2
商品编码:113127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页数:34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修订。在重点介绍分离过程的分类、分离原理、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章详细介绍了几类新型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特种精馏技术;新型萃取分离技术;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其他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耦合与集成技术等。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工过程设计和开发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离技术及其在过程工程中的意义
1.1.1 分离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1.1.2 新型分离技术开拓与发展的必要性
1.2 分离过程的分类
1.2.1 机械分离
1.2.2 传质分离
1.2.3 反应分离
1.3 新型分离技术的进展
1.3.1 膜分离技术
1.3.2 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新型分离技术
1.3.3 耦合与集成技术
1.4 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1.4.1 选择的基本依据
1.4.2 工艺可行性与设备可靠性
1.4.3 过程的经济性
1.4.4 组合工艺排列次序的经验规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
2.1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2.1.1 热力学基本定义与函数
2.1.2 偏摩尔量和化学位
2.1.3 克拉贝龙方程和克�部朔匠�
2.1.4 相律
2.1.5 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
2.1.6 非平衡热力学基本定律
2.2 分离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2.2.1 分子传质及其速率与通量
2.2.2 质量传递微分方程
2.2.3 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特定式
2.3 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力
2.3.1 分子间和原子间的作用力
2.3.2 溶解度与溶解度参数
2.3.3 渗透系数
2.4 分离因子
2.4.1 平衡分离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2 速率控制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3 分离因子与过程能耗的定性关系
2.5 分离过程的能耗分析
2.5.1 有效能的基本概念
2.5.2 分离过程的分析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
3.1 反渗透与正渗透
3.1.1 渗透、反渗透与正渗透
3.1.2 反渗透基本机理及模型
3.1.3 反渗透参数与工艺流程设计
3.2 纳滤
3.2.1 纳滤脱盐率
3.2.2 纳滤恒容脱盐
3.3 超滤
3.3.1 超滤的基本原理
3.3.2 超滤传质模型
3.3.3 超滤过程工艺流程
3.4 微滤
3.4.1 微孔过滤模式
3.4.2 滤饼过滤式通量方程
3.4.3 通量衰减模型
3.5 分离膜与膜组件
3.5.1 分离膜种类
3.5.2 膜组件种类
3.5.3 各种膜组件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
4.1 气体分离
4.1.1 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
4.1.2 影响气体渗透性能的因素
4.1.3 气体分离的计算
4.1.4 级联操作的形式和级数计算
4.1.5 气体膜分离的经济性比较
4.2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
4.2.1 渗透汽化及蒸汽渗透原理
4.2.2 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
4.2.3 渗透汽化膜过程的设计计算
4.2.4 影响工艺设计的主要因素
4.2.5 渗透汽化级联计算
4.2.6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的经济分析
4.3 膜基吸收
4.3.1 膜基吸收及其气液传质形式
4.3.2 膜基吸收的传质
4.3.3 膜基吸收的设计参数的确定
4.3.4 膜基吸收过程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
5.1 透析与渗析
5.1.1 透析过程机理
5.1.2 透析过程的通量模型
5.1.3 透析液的种类及其组成
5.1.4 透析过程的种类及其清除率
5.2 电渗析
5.2.1 电渗析过程原理
5.2.2 电渗析的基本理论
5.2.3 电渗析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5.2.4 电渗析器工艺参数计算
5.2.5 电渗析器及其脱盐流程设计
5.2.6 电渗析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5.2.7 倒极电渗析的设计
5.2.8 离子交换树脂填充式电渗析
5.3 双极膜水解离
5.3.1 双极膜的特性
5.3.2 双极膜的水解离理论电位和能耗
5.3.3 双极膜电渗析的水解离原理
5.3.4 双极膜过程设计参数
5.3.5 双极膜工艺构建及应用
5.4 膜电解
5.4.1 膜电解基本原理
5.4.2 离子电解膜
5.4.3 膜电解槽中的电化学反应及物料平衡
5.4.4 膜电解槽中的物料衡算
5.4.5 电解定律
5.4.6 膜电解槽阳极电流效率
5.4.7 膜电解的槽电压
5.5 电渗析的经济性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特种精馏技术
6.1 混合物组分的相图
6.1.1 三组分相图与蒸馏边界
6.1.2 剩余曲线图
6.1.3 蒸馏曲线图
6.1.4 在全回流下的产物组成区
6.2 萃取与恒沸精馏
6.2.1 萃取与恒沸精馏特征及其差异
6.2.2 溶剂选择原则
6.2.3 萃取精馏的分离因子
6.2.4 萃取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2.5 恒沸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3 反应精馏
6.3.1 反应精馏的基本特点
6.3.2 反应精馏的相平衡与化学平衡
6.3.3 反应蒸馏的动力学
6.3.4 反应蒸馏塔的设计计算
6.3.5 反应蒸馏塔形式的选用
6.3.6 催化蒸馏塔催化剂的装填
6.3.7 反应精馏的应用
6.4 分子蒸馏
6.4.1 分子蒸馏的原理
6.4.2 分子蒸馏的传热与传质
6.4.3 分子蒸馏装置及设计
6.4.4 分子蒸馏的应用
6.5 膜蒸馏
6.5.1 膜蒸馏的基本原理
6.5.2 膜蒸馏中的传热和传质
6.5.3 膜蒸馏用膜及装置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7.1 超临界流体萃取
7.1.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7.1.2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
7.1.3 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
7.1.4 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及设备计算
7.1.5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方法及典型流程
7.1.6 超临界萃取操作条件选择
7.1.7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能耗
7.2 双水相萃取
7.2.1 双水相分配原理
7.2.2 双水相系统中的作用力
7.2.3 影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
7.2.4 双水相系统的选择
7.2.5 双水相萃取工艺设计
7.2.6 双水相分配技术的应用
7.3 凝胶萃取
7.3.1 凝胶的种类及其特性
7.3.2 凝胶的相变温度
7.3.3 凝胶的溶胀与收缩机理
7.3.4 凝胶的筛分作用
7.3.5 凝胶萃取设计参数
7.3.6 典型的凝胶萃取工艺
7.3.7 凝胶萃取的应用
7.4 膜基溶剂萃取
7.4.1 膜基萃取基本原理
7.4.2 膜基传质方程式
7.4.3 影响膜基萃取传质的因素
7.4.4 萃取剂选择原则
7.4.5 膜与膜组件的选择原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
8.1 吸附剂及其结构性能
8.1.1 常用吸附剂
8.1.2 离子交换树脂
8.1.3 特种色谱用固定相与流动相
8.1.4 吸附剂的选择原则
8.2 吸附分离
8.2.1 吸附平衡及等温吸附方程
8.2.2 吸附扩散传质机理
8.2.3 吸附分离特性参数
8.2.4 吸附分离工艺
8.3 离子交换
8.3.1 离子交换平衡与动力学关系
8.3.2 离子交换过程设计
8.3.3 离子交换器及其设计要求
8.4 色谱分离
8.4.1 色谱的分类和特点
8.4.2 色谱分离平衡关系及操作方法
8.4.3 色谱分离的基本参数
8.4.4 色谱分离的放大设计与优化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
9.1 引言
9.2 液膜的形状和分类
9.2.1 液膜的形状
9.2.2 液膜的分类
9.3 促进传递及载体
9.3.1 促进传递原理
9.3.2 载体的选择
9.4 液膜分离机理及传质方程
9.4.1 无载体液膜
9.4.2 有载体液膜
9.5 液膜制备及其分离操作过程
9.5.1 液膜的组成
9.5.2 液膜制备方法及其使用
9.5.3 液膜的稳定性
9.6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9.6.1 乳化液膜处理含酚废水
9.6.2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其他分离技术
10.1 泡沫分离技术
10.1.1 基本原理
10.1.2 泡沫分离的设备及流程
10.1.3 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
10.1.4 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和理想泡沫模型
10.1.5 泡沫分离新发展
10.2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
10.2.1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原理
10.2.2 高梯度磁分离设备
10.2.3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应用
10.3 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
10.3.1 分子识别特征
10.3.2 分子识别体系
10.3.3 分子识别机理以及印迹分离模型
10.3.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耦合与集成技术
11.1 反应分离的耦合与集成过程
11.1.1 催化膜反应器
11.1.2 渗透汽化膜反应器
11.1.3 膜生物反应器
11.2 分离分离的集成过程
11.2.1 膜与吸收汽提的集成
11.2.2 精馏渗透汽化集成
11.3 耦合与集成过程的建模
11.3.1 平推流集成过程建模
11.3.2 全混流集成过程建模
11.3.3 间歇式集成过程建模
11.4 集成过程的设计优化
11.4.1 Aspen Plus软件模拟设计
11.4.2 McCabe Thele图解法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电解质水溶液的渗透压参数
附录B 聚合物膜材料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C 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D 无机离子和离子对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E 碱金属阳离子和卤族阴离子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F 有机离子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G 结构基团对Ecoh,i和Vi的贡献
附录H 结构基团对溶解度参数的贡献

前言/序言


《化工分离工程基础》(第2版) 面向21世纪化工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21世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而编写的化工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化工分离工程的基本原理、常用单元操作、设备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书力求在继承传统化工分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融入近年来该领域的新进展和新理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而前沿的化工分离理论框架,并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化工分离工程基础理论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化工分离工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石。 物质传递与相平衡: 详细介绍了物质传递的基本机理,包括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并探讨了其在相界面上的传递过程。重点阐述了热力学相平衡原理,包括液-液平衡、汽-液平衡和固-液平衡,并介绍了吉布斯相律、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等重要定律在预测相平衡中的应用。强调了活度系数模型在处理非理想溶液中的重要性。 分离的本质与分类: 深入探讨了分离操作的本质——利用物质性质的差异来实现分离,并对化工分离操作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分类标准包括分离的驱动力(如相平衡、膜渗透、表面吸附等)、操作方式(如连续操作与间歇操作)以及分离的原理(如蒸馏、吸收、萃取、结晶、吸附、膜分离等)。 传质单元概念: 引入并详细阐述了传质单元(Mass Transfer Unit)的概念,包括理论板(Theoretical Plate)和传质单元高度(Height of Transfer Unit, HTU)与传质单元数(Number of Transfer Units, NTU)。这是进行分离设备设计和计算的核心工具,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解析其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典型化工分离单元操作 本部分聚焦于化工生产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几种分离单元操作,系统介绍其基本原理、影响因素、设备形式及工艺流程。 蒸馏与精馏: 详尽阐述了蒸馏的基本原理,包括挥发度差异在分离中的作用,并深入讲解了精馏的理论基础,如相对挥发度、操作线、平衡线等。详细介绍了多级接触理论,包括菲克精馏、迪安-迪维特图解法以及代数法计算。重点介绍各种塔设备,如板式塔(泡罩塔、筛板塔、阀式塔)和填料塔(散装填料、规整填料),并讨论了其结构特点、传质效率影响因素及操作要点。此外,还将触及高效分离技术,如萃取精馏、共沸精馏、压差蒸馏等。 吸收与解吸: 详细讲解了吸收操作的原理,即利用组分在不同相中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介绍了吸收推动力、传质系数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吸收塔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传质单元法和传质级法。重点介绍了吸收塔的类型(如填料吸收塔、喷淋吸收塔)以及操作参数(如液气比、进料组成)对吸收效率的影响。同时,也将介绍解吸操作,它是吸收的逆过程,用于从液体中移除溶解的气体。 萃取: 深入阐述了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即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部分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分离。介绍了萃取推动力、传质系数以及萃取设备的类型,如混合澄清槽、萃取塔(填料塔、筛板塔、转盘塔)。详细讲解了萃取设备的计算方法,并讨论了溶剂选择、操作参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结晶: 阐述了结晶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包括过饱和度的产生、晶核的形成与晶体的生长。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结晶过程,如蒸发结晶、冷却结晶、溶剂蒸发结晶、反应结晶等。重点介绍了结晶器的类型(如夹带床结晶器、刮刀式结晶器、流化床结晶器)以及影响晶体质量(粒度、粒度分布)的因素,并讨论了固液分离(过滤、离心)和晶体洗涤的技术。 吸附: 介绍了吸附操作的基本原理,即利用固体吸附剂表面对物质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来实现分离。阐述了吸附等温线、吸附推动力及传质阻力。重点介绍常见的吸附剂(如活性炭、分子筛、硅胶)及其应用。介绍了吸附器的类型(如固定床吸附器、移动床吸附器、流化床吸附器)以及吸附过程中的再生技术。 膜分离技术: 介绍了以膜为分离介质的各种分离技术,包括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详细阐述了不同膜的孔径范围、分离原理、驱动力以及各自的应用领域。还简要介绍了气体分离膜和渗透汽化等新兴膜分离技术。 第三部分:分离过程集成与优化 本部分将分离单元操作上升到工程应用层面,关注多个单元操作的集成以及整个分离过程的优化。 分离过程流程设计: 介绍如何根据物料性质、产品要求以及经济性原则,合理选择和组合不同的分离单元操作,构建出高效、经济的分离工艺流程。 过程模拟与优化: 介绍使用专业软件(如Aspen Plus, HYSYS等)进行分离过程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来预测操作性能、分析敏感性参数,并为过程优化提供依据。 节能降耗技术: 探讨在分离过程中降低能耗和物耗的策略,如热量集成、溶剂回收、多效蒸发等,以实现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简要介绍近年来化工分离领域涌现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以期拓宽读者的视野。 响应性分离: 介绍利用外部刺激(如温度、pH、电场等)来调控相平衡或传质过程的新型分离技术。 智能化分离: 探讨将先进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分离过程,实现过程的智能监测、诊断和优化。 生物分离技术: 简要介绍在生物工程领域应用的分离技术,如色谱分离、膜分离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中的应用。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化工、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从事化工分离工程相关工作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教学特色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章都配有适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部分章节还结合了工程实例,展示了分离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语言力求清晰、准确,逻辑严谨,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化工分离工程基础》(第2版) 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离技术,并激发探索创新思维,为培养未来优秀的化工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自然界奥秘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尤其对那些能够从复杂生物体中提取有价值成分的技术感到着迷。《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生物分离技术的神奇之处。比如,从植物中提取药用成分,或者从微生物中分离酶、抗生素,这些过程背后有哪些“新型”的分离原理和技术?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生物技术与分离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应用,例如基因工程与色谱分离的协同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我理解生命科学与分离工程如何携手,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我是一位在制药企业从事质量控制的专业人士,对于药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那些能够确保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分离技术。例如,在复杂天然产物提取、手性化合物分离、以及痕量杂质检测方面,是否有更高效、更精确的新型分离方法?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先进分离工艺,并提供相关的验证和控制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最新的技术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提升我们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目前正在深入研究水处理技术,而“分离技术”无疑是其中的核心。《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如何从污染的水体中去除各种有害物质。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当前最前沿的几种水处理分离技术,比如高级氧化技术结合膜分离的应用,或者新型吸附材料对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去除的效果。同时,我也对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经济性和可行性非常感兴趣。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并分析其优缺点,那将对我未来的研究和职业规划大有裨益。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进入大学的化工专业新生,对于未来要学习的知识充满期待,也带着一丝迷茫。《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硬核”,也让我感到了一点压力。但我同时也觉得,这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了解行业前沿,建立专业认知的绝佳教材。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系统地介绍各种分离技术的原理,从基础的蒸馏、吸收,到更复杂的色谱、膜分离、电化学分离等等。它可能会用清晰的图示和严谨的公式来讲解,同时也会提及这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评分

我是一名研究化学材料的博士生,我们实验室经常需要对合成的产物进行高效的分离和纯化,以获得高纯度的目标分子。《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在材料分离领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视角。例如,对于一些新型功能材料,如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如何利用先进的分离技术来控制其形貌、尺寸和纯度?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针对特定材料体系的定制化分离方法,或者一些能够实现分子级别分离的新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帮助我们解决在材料合成过程中遇到的分离难题。

评分

我是一位在化学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对于《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样的专业书籍,我有着非常直接的诉求。我的工作经常需要接触到各种物料的分离和提纯,传统的单元操作虽然扎实,但总感觉在面对一些复杂体系或者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一些颠覆性的、或者至少是具有显著改进的新型分离技术,例如膜分离技术在化工领域的最新进展、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或者是一些新型吸附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去除上的突破。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案例分析和技术选型指导,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普通读者,我经常在思考,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产品,无论是干净的水、美味的食物、还是高效的药物,背后都离不开精密的生产过程。《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听起来就像一本揭秘这些过程的书。我很好奇,那些能够从复杂混合物中精准提取出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技术,究竟是怎么实现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的技术,比如家用净水器的高效滤芯,或者食品包装中的保鲜技术,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新型分离”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理解这些“看不见”的技术是如何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

评分

老实说,我平常并不特别关注专业教材,更多的是看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但是,《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个书名,尤其是“新型”二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中的它,应该会用一种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来介绍那些正在改变我们世界的“新”技术。比如,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现在有哪些更高效、更经济的分离方法?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更精确地提取有价值的成分?甚至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空气净化、食物保鲜这些看似普通的技术背后,是否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新型分离原理?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点一点地把我这个门外汉“带进门”,让我体会到分离技术的神奇之处。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经常会搜寻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书籍。《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个书名,让我预感到它会涉及很多我之前从未听过的“黑科技”。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未来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颠覆性分离技术,比如在新能源领域,如何从海水或卤水中高效提取锂、稀土等关键元素?或者在生物医药领域,如何实现对细胞、蛋白质的精准分离和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前沿智慧的世界,让我了解到人类在分离领域不断探索的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尤其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副标题,让我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一直对各种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感觉这些技术是现代社会能够高效运转的基石。所以,当我看到《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这本书时,立刻被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所涵盖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前沿分离技术的大门,让我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分离过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