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5(1943-1945)(套装全5卷·此为末卷) [2 SS Panzer Division Das Reich]

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5(1943-1945)(套装全5卷·此为末卷) [2 SS Panzer Division Das Reic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奥托·维丁格 著,胡烨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党卫军
  • 装甲师
  • 帝国师
  • 军事历史
  • 战争回忆录
  • 历史研究
  • 德国军事
  • 套装
  • 冷兵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ISBN:9787894292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534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2 SS Panzer Division Das Reich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奥托·维丁格的这本《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堪称研究这支党卫军部队的著作。
★ 一套足矣!党卫军第二“帝国”师战史藏本!
★ 全套5册文卷+1册地图卷,此为收官之卷!


内容简介

“帝国”师自诞生以来就以武装党卫军中的精锐自居,几乎参加了纳粹德国在二次大战中所有的战斗,享有“东线救火队”的荣誉称号。其先后在多位名将麾下作战,包括古德里安、曼施泰因、龙德施泰特等。同其他两个师一样,“帝国”师参加了德军在二次大战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行动,堪称一支完整展现了二战德军历史的精锐师团。

作者简介

  奥托·维丁格(Otto Weidinger,1914-1990),奥托·维丁格曾担任SS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团长,指挥该团经历了诺曼底、阿登、巴拉顿湖以及维也纳等多次重大战役。由于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奥托·维丁格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以及橡叶饰。
  大战结束后,维丁格一度被美军关押,出狱后一直在一家药房担任药剂师直至退休。1967年到1982年之间,他陆续撰写了《永远的同志:“元首”团全史》以及《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堪称研究这支党卫军王*部队的*权*著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此书由二战德国将领奥托·维丁格编写,讲述了希特勒精锐的党卫军士兵的故事,记录了帝国师的所有重大历史,如同一本关于党卫军第二“帝国”师的战争日志。简直棒极了,此书*须拥有!
  ——《柯克斯书评》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从哈尔科夫到日托米尔
哈尔科夫陷落
哈尔科夫西面到第聂伯河之间的防御战斗
第涅伯河畔的克列缅丘格地区退却和防御战斗
第涅伯河西岸防御战斗
日托米尔—法斯托夫反击战
维尔蒂谢夫反击
第二章 SS第2“帝国”装甲战斗群
日托米尔—基辅防御战斗
1943/1944年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
舍佩蒂夫卡和杨波尔防御战斗
苏军的春季攻势
卡美涅茨—波多利斯克突围
第三章 血战诺曼底
SS第2“帝国”装甲师开赴诺曼底
奥托·维丁格战斗群的反击
圣洛大血战
莫尔坦反击战
法莱斯开水壶
塞纳河撤退战斗
北法和比利时南部的撤退战斗
西墙(齐格菲防线)防御战斗
本土重建
重返西线
第四章 阿登战役
沸腾的雪
曼海之战
潮落
西线重新部署
第五章 噩梦沉沦
开赴东线
巴拉顿风暴
苏军的铁拳——奥包和科马罗姆争夺战
“帝国之花”终凋谢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在遥远的柏林地堡里,希特勒根本不清楚匈牙利战场的实际形势。在他不停勾勾画画的地图上,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仍是沿着多瑙河畔的科马罗姆穿过包科尼山脉直至巴拉顿湖北岸,这比实际形势整整落后差不多一天有余。而被他寄予厚望的精锐的党卫军装甲师此时已经被打得四分五裂、抱头鼠窜。苏军的进攻集群已经在泰特方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试图彻底包围并消灭仍在科马罗姆—小贝尔—杰尔这个三角地带作战的SS第2装甲军和第43步兵军。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向OKH请求后撤SS第2装甲军,同时在拉包河建立桥头堡阵地。当这个请求发至元首大本营的时候,听到这一消息的希特勒坐在桌旁,垂头丧气,呆若木鸡。
3月26日傍晚18点,OKH在给南方集团军群的电令中写道,“元首不允许SS第6装甲集团军后撤(至毛尔曹尔河和拉包河桥头堡)!元首同时亦不允许第6集团军后撤。”
稍后在夜里23点40分举行的一次电话会议中,古德里安告诉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元首在之前的会议中对南方集团军群提出的在毛尔曹尔河建立防线的计划感到无比愤怒,这条防线实在太短了,根本不足以守住匈牙利西部平原。而且元首已经下令党卫队全国领袖立刻赶赴前线检查党卫军各师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另一次会议上呈递了泽普·迪特里希的报告,迪特里希在报告中强调了他下属的各党卫军部队正在浴血奋战,人员和装甲车辆损失都很大。希特勒听完就跳起来,大发雷霆,“我的党卫军师忘记了战斗,他们变胆小了!”对于希特勒来说,他一直将他的党卫军师团作为全国防军的榜样,现在他却偏偏得指责他们胆小。会后,希特勒将副官京舍叫去他的办公室,询问泽普·迪特里希在巴拉顿湖反攻前有没有找他谈过话。京舍说有,并告诉希特勒当时老泽普表示对即将发动的反击战充满信心。他只是遗憾,他的部队在匈牙利而不是在波美拉尼亚战斗,因为他不想在匈牙利,而想为祖国战斗。希特勒听完小声咕哝道:“这一定是古德里安唆使他的,这我完全可以想象。”希特勒又问京舍对泽普·迪特里希的师长们以及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各团长们都知道些什么。京舍立刻强调,SS第1装甲团团长派普、SS第1装甲团团长汉森,SS第2装甲掷弹兵团团长桑迪希(在后方的京舍并不知道战前团长已经从桑迪希换成了西布克恩)都是自1933年左右就加入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老兵,一直在前线作战,他们的忠诚无可辩驳。希特勒听完后就中断了这次谈话。不久后,南方集团军群的新任参谋长冯·居尔登费尔特(Von Gyldenfeldt)中将试图在电话中向古德里安说明当前的危局,并再三请求允许SS第2装甲军后撤。古德里安始终只回答一句话,“元首决不允许未放一枪一弹就放弃每一寸土地。”希特勒的副官奥托·京舍中校回忆了这场会议决定党卫军命运的时刻:

会议一开始,希特勒老生常谈地提起了他的偶像——腓特烈大帝的种种事迹。紧接着话锋一转,又谈起了腓特烈大帝的禁卫军作战时如何的英勇,并且说腓特烈大帝会剥夺任何一个在战场上不战而退的部下的勋章。
这个絮絮叨叨的开场白没持续多久,元首将注意力转到了南方集团军群的战区上。在那里,SS第6集团军的攻势已经全面失败。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45年3月26日,我军的防线已经全面收缩。元首以最严厉的口气训斥了部队的指挥层,尤其是党卫军部队,甚至还包括他自己的近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

“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在了解到战场的实际形势后,早就对迪特里希一退再退憋了一肚子火的元首终于丧失了理智!他明白自己在战争的第六个年头里的最后一次豪赌已经输了个精光:“他们(武装党卫军)配备着最好的武器,由我最信赖的老战士(迪特里希)指挥着,却作出这样耻辱的龌龊勾当,他们不配佩戴我的名字!”
京舍本人就属于警卫旗队。他心灰意冷地在希特勒的写字台前坐下,开始不情愿地起草命令。希特勒则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经过多次涂改和重写,京舍终于在纸上写道:“我命令:由于‘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没有完成我下达的任务,没有体现出我所期望的战斗精神,它没有资格使用‘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希特勒显然察觉到了京舍的情绪,随后告诉京舍,他将直接同希姆莱谈。而此时的希姆莱,还没从被撤销维斯杜拉集团军群指挥官职务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仍待在一所党卫军疗养院里。
不过,接到希特勒命令的希姆莱第2天就来参加军事会议了。会上,希特勒再次发泄了他对迪特里希和他的SS第6装甲集团军的怒火。他咆哮道:“警卫旗队再也不存在了!它没有资格使用我的名字!希姆莱,你去告诉迪特里希,如果党卫军各师继续后撤,我就没收他们的所有旗帜,收回军官和士兵们的勋章!”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敢吭声,只有失宠已久的戈林站了出来。他说党卫军各部,尤其是警卫旗队。自开战以来,作战都很英勇,损失也很惨重,已经经过多次重组了。他认为,这种处罚对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东线浴血奋战的党卫军师来说太严厉了。然后,戈林重点强调了这一切问题都出在那些指挥官身上,尤其是迪特里希。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戈林滔滔不绝地大放厥词,这惹得希特勒更加暴躁。他拿自己的命运同腓特烈大帝比较,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也因胆小处罚过许多军官。“腓特烈大帝也曾剥夺了‘腓特烈团’的团名、团旗和勋章!如果继续后撤,哪怕枪毙党卫队员,我都不会手软!” 结果在一连串毫无意义的讨论后,希特勒本人终于下令除去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SS第2“帝国”、SS第9“霍亨施陶芬”和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这4支装甲师官兵制服左袖袖口上的荣誉袖标(分别绣有“Adolf Hitler”、“Das Reich”、“Hohenstaufen”和“Hitlerjugend”字样)以及左臂上的SS鹰徽标志,同时取消所有计划于4月20日自己56岁生日时对武装党卫军官兵的晋升和授勋计划。元首还要求古德里安亲自去匈牙利视察一番,看看这个命令是否已经严格地付诸实行。古德里安当时就表示不愿意去,转而提议由希姆莱前往匈牙利,作为党卫队全国领袖他有这个责任处理这一问题。“一直到现在为止,希姆莱总是不准陆军对他的党卫军部队作任何的干涉。”古德里安后来回忆道:“现在他却想改变这个政策,希望我去做恶人,可是我现在手里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所以无法代劳。”
希特勒在稍后与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会晤中,后者见他气得两颊通红、全身发抖。希特勒举着拳头咆哮道:“如果我们输了这场战争,那就是迪特里希的错!”元首随即命令菲格莱茵和希姆莱立刻到他的办公室报道。在希姆莱与希特勒的密谈中,希姆莱并没有为他的党卫军做任何辩护,只是转身离开了办公室。几个小时后,希姆莱又坐上了前往匈牙利的专机,以监督迪特里希和党卫军各部是否已经执行摘除袖标的命令。之前,他先给迪特里希发了一通电报,通知了这一消息。
电文签署的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名字。显然,这是阿道夫·希特勒是对武装党卫军各师丝毫不执行他的命令,并失去忠诚所给予的惩罚。在他看来,从布达佩斯作为要塞开始,武装党卫军就一再违反他的命令。他下令守城的2个武装党卫军骑兵师——SS第8骑兵师和SS第22骑兵师,到了最后竟然在他们的师长扎赫德少将和鲁姆赫尔少将的亲自指挥下突围,而没有与布达佩斯共存亡,这简直就是不把元首的命令放在眼里。
接着到巴拉顿湖战役,这是阿道夫·希特勒最后的希望。然而,苏军的顽强防御连这一点点最后的希望也不给他了,甚至连武装党卫军把自己7个装甲师中的6个全部拿出来,加上陆军的3个装甲师,共计9个装甲师实施突击,也没能打开局面。如此战局,让他无法承受。接下来,苏军在塞克什白堡和多瑙河之间实现突破,加之SS第5“维京”装甲师又一次不顾“塞克什白堡是要塞,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坚守”的命令而突围,彻底惹恼了阿道夫·希特勒。因此,他翻脸下达摘除臂章令成立情理之中的事,并非不可理解。
1945年3月27日清晨,05点00分到06点00分,摘除臂章令传达到SS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部,SS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泽普·迪特里希上将大为震惊。半天他才回过神来,下令只向SS第1装甲军军长普里斯中将和SS第2装甲军军长比特里希中将传达。不过,这道命令的副本也发给了南方集团军群,因而这道命令内容很快在全军传开。不仅武装党卫军各师长获知,就连团长甚至营长、连长也得悉了这道命令。到最后,在一线拼死奋战的武装党卫军各装甲掷弹兵也得知了这道命令。迪特里希上将对这道命令的唯一反应是:“这就是对我们6年奋战的报答!”
SS第6装甲集团军的作战参谋格奥尔格·迈尔回忆了这一党卫军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虽然事后我觉得自己措辞不对,但是我当时还是很自然地回答道,我们应该回电大本营,问问他们是不是也要把在巴拉顿湖和多瑙河之间那些战死的数千名党卫军官兵的袖标也摘下来。迪特里希颓然地看着我说道,不要把这份电文通知各军,稍后告诉下克雷默。等我回来以后,我再找你谈话。接着迪特里希蹒跚地走出了大门,上车离去。

一直到了1945年4月2日,迪特里希才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道出了他对撤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称号的不满:“希特勒说我们胆小,我的部下有三分之二埋在了地下,他竟说我们胆小!” 在此之后,泽普·迪特里希给希特勒起草了一份火药味十足的回复,称他宁愿去自杀也绝不会接受或是执行这个命令。
此外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希特勒威胁要取消党卫军师的战旗,在4月初的时候,迪特里希派出2名军官找到了京舍,让京舍帮他们取出藏在总理府掩体里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战旗——只有检阅时才扛它。京舍很爽快地在未通知希特勒的情况下,就把旗子交给了他们。这两名军官很快就把旗子送到了迪特里希那里,他的指挥部当时设在维也纳附近。
尽管迪特里希不愿意给他的部队再带来什么坏消息,但是这个命令最终还是到处都传开了。最大的原因恐怕是南军集团军群指挥部方面也收到了希特勒的这个命令,并马上向全军作了传达——国防军指挥官们都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眼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战后巴尔克的总参谋长海因兹·盖德克将军回忆道:“第6集团军在获知‘摘除袖标令’之后,感到十分解气和满意!”

  ······

前言/序言

提起二战的德军精锐部队——武装党卫军,人们总会想到SS“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死亡之舞”的SS“骷髅”师、“帝国之花”的SS“帝国”师和“外籍兵团典范”的SS“维京”师。在波兰战役中,SS“帝国”师一马当先,以维斯瓦河大包抄载入历史;在南斯拉夫闪击战中,SS“帝国”师的格林根伯格仅率一支小型突击队就迫降了贝尔格莱德,一时间SS“帝国”师成了德国的明星,成了奇袭的代名词。在“巴巴罗萨”行动第一阶段,SS“帝国”师继续攻城拔寨,一路前出到叶利尼亚旧城,成为1941年7月顶在东线最前沿的德军部队,确保了斯摩陵斯克战役的顺利进行。西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抽调了十几个师的兵力,对突前的德军第47摩托化军实施反复冲击,第10装甲师、“大德意志”步兵团和SS“帝国”师并肩战斗,击退了如潮水般冲击过来的苏军。接着,SS“帝国”师马不停蹄作为第24装甲军一部参加了基辅大包围战,和全军一起参与了这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合围歼灭战。然后,SS“帝国”师兵不卸甲,在第40装甲军的旗下参加莫斯科会战,并作为第一梯队突破莫斯科远接近地第一道防线,攻下了伊斯特拉城,将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的第16集团军逼到了莫斯科城下。在苏军的冬季战略反攻中,SS“帝国”师先后在伊斯特拉和鲁扎力挫强敌,继而在勒热夫守住了宽大的正面,给予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支援,可以说勒热夫成就了SS“帝国”师。惨烈的勒热夫防御战和之后的伏尔加防御战耗尽了SS“帝国”师的兵力。1942年夏秋季,SS“帝国”师只得返回法国重建,历时半年。1943年1月,作为SS装甲军一员再度返回东线撕杀,先后于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第涅伯河作战,接着再度于1944年2月回国重建,1944年7月参加诺曼底战役,于圣洛、莫尔坦相继大战美军,然后又转进本土参加阿登反击战,但第三帝国已是夕阳西下,垂垂老矣,无论SS“帝国”师如何拼力作战,只是徒增伤亡。1945年3月,作为SS第6装甲集团军一员,SS“帝国”师参加了德军最后一次战役的进攻战——巴拉顿湖战役,可惜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纵览SS“帝国”师自诞生后的6年表现,仍不愧为一支精锐雄师。


《帝国》之殇:第二“帝国”装甲师的末日绝唱(1943-1945) 这是一个关于钢铁洪流、血与火洗礼、以及最终覆灭的故事。1943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平开始向同盟国倾斜,昔日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国防军节节败退。在这段最为惨烈的时期,以勇猛和残酷著称的第二“帝国”装甲师,作为纳粹德国的精锐力量,依旧在东线与西线的残酷战场上奋力挣扎,直至最终的覆灭。本卷《帝国》之殇,将以详实的史料、鲜活的战例,为读者呈现这支传奇部队在战争末期的最后两年,所经历的辉煌与绝望,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战斗细节和人性挣扎。 历史的转折:库尔斯克之殇与严峻的局势(1943年) 1943年夏天,德国在东线发起了“堡垒”行动,试图扭转战局。第二“帝国”装甲师作为攻坚主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投入了空前的兵力。尽管在战役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苏军顽强的抵抗和装备上的劣势,德军最终未能实现战略目标。本卷将深入剖析库尔斯克战役的经过,重点关注第二“帝国”装甲师在其中的具体部署、战术运用以及遭受的损失。从“战斧”坦克的首次大规模登场,到德军装甲部队在地形劣势下的艰难推进,再到苏军反攻的雷霆万钧,我们将一步步还原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战略决战。 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战略攻势寿终正寝。从这时起,战争的主动权彻底转移到苏军手中。第二“帝国”装甲师不得不面对一场又一场被动的防御战。本卷将详细描述该师在1943年下半年,在第聂伯河战线,尤其是在基辅保卫战中的一系列艰苦战斗。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德军装甲部队面临着弹药、燃料和兵力持续不足的困境,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将聚焦于该师士兵在绝望中的坚守,以及指挥官们在错综复杂的战场形势下,如何做出艰难的决策。 绝望的挣扎:意大利的泥泞与东线的绞杀(1943-1944年) 随着盟军登陆意大利,第二“帝国”装甲师的一部分被紧急调往南方,参与意大利战场的残酷巷战和山地防御。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与东线战场截然不同。在这里,德军面临着地形复杂、游击战猖獗的困扰,同时还需要应对盟军强大的空军和炮兵支援。本卷将重点描绘该师在卡西诺山战役、安齐奥登陆等关键战役中的表现。我们将通过士兵的第一手资料,展现他们在意大利的泥泞中,如何与顽强的盟军周旋,以及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艰难。 与此同时,东线的战事并未因部队的调离而有所缓和。1944年,苏军发动了“巴格拉季昂”行动,彻底摧毁了白俄罗斯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第二“帝国”装甲师的残余部队,也在这场巨大的风暴中遭受重创。本卷将详细追溯该师在东线,从1944年初到年终的防御作战,尤其是在白俄罗斯、波兰东部地区,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战役中被分割、包围、又顽强突围。我们将深入分析该师在面对苏军新式装备和战术时的应对,以及在补给线被切断、友军溃败的绝望环境中,如何维持部队的战斗力。 最后的余晖:西线的反击与东线的覆灭(1944-1945年)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爆发,西线战场成为德军的第二个主战场。第二“帝国”装甲师在战役初期,被寄予厚望,试图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的立足。本卷将详细呈现该师在诺曼底战役中的激战,从初期的反击,到面对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和装甲集群的压迫,再到最终在法莱兹口袋的被围困。我们将展现德军装甲部队在数量和技术上的劣势,以及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惨痛损失。 1944年底,希特勒试图发动一次孤注一掷的反击,以期扭转西线战局,这就是阿登战役。第二“帝国”装甲师作为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再次被投入到这场战役中。本卷将详尽分析该师在阿登战役中的任务、行动以及遭遇的挫折。尽管在战役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盟军顽强的抵抗、恶劣的天气以及德军自身补给的不足,这次反击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消耗了该师最后的精锐力量。 1945年初,随着苏军向柏林步步逼近,第二“帝国”装甲师的残余力量被调往东线,参与最后的防御战。在柏林外围,在奥得河畔,在任何一个能够阻挡苏军前进的地方,该师的士兵们用生命谱写着最后的绝唱。本卷将重点描绘该师在1945年春夏之交,在东线的最后几场战役。从柏林战役前的防御部署,到在帝国首都沦陷前的最后挣扎,再到最终的部队解散或被歼灭,我们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残酷而真实的结局。 超越战史: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帝国》之殇,并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战争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背后,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本卷将穿插大量士兵的书信、日记和回忆录,展现他们在战争中的恐惧、希望、以及对家园的思念。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最残酷的环境下,人性中仍然闪耀着友爱、勇敢和牺牲的光辉。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扭曲。 本书的研究,基于德军的作战命令、战地报告、军官回忆录、以及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细致梳理和交叉验证,本卷力求做到客观、准确,并以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将读者带入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深入了解这支曾令人生畏的装甲师,在战争末期是如何从辉煌走向灭亡的。 《帝国》之殇,是对历史的回顾,是对英雄的铭记,也是对战争的反思。它将带领我们穿越1943年至1945年那段黑暗的岁月,见证一支传奇部队的最终覆灭,并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党卫军精锐部队真实面貌的著作,而这套“帝国”师官方战史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并没有回避那支部队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但也同样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党卫军成员在意识形态和现实困境中的挣扎。书中所呈现的战术分析,对于理解德军在二战后期为何能够持续给盟军造成巨大伤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例如,书中对于“帝国”师在装甲作战中的协同能力、利用地形的战术以及应对新型盟军武器的策略,都有着细致的描述。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帝国”师的战役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无所不能的“超级战士”,而是展现了他们在补给不足、兵力减员、士气动摇等重重困难下的艰难作战。这使得整部战史在展现其军事成就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悲剧色彩,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段复杂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长期以来对“帝国”师在二战后期表现的认知空白。此前,我接触到的资料大多是零散的战役报告,或是侧重于某些著名将领的传记,对于这支精英部队在战事泥潭中如何挣扎、如何维持其战斗力,尤其是其内部的组织结构、战术演变以及士兵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缺乏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解读。翻阅这套官方战史,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亲眼见证“帝国”师从东线严酷的冬季战役,到西线盟军登陆后的绝望防御,再到最终的覆灭。作者们详实的记录,不仅仅是冰冷的战报堆砌,更穿插了大量来自基层指挥官和普通士兵的书信、日记,这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让我得以窥见战争机器背后,那些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尤其是在描述“帝国”师在残酷战场上的决策过程和战术调整时,那种紧张、纠结,甚至有时是无奈的氛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关于战争、人性以及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军事单位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帝国”师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这套官方战史的出版,让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去了解这支部队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战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帝国”师在战火洗礼下的成长与蜕变的史诗。书中对“帝国”师在不同战场上的作战风格、战术思想的演变,以及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都有着详实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分析战役时,能够将宏观的战略态势与微观的战场细节相结合,使得读者既能把握整体局势,又能深入了解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决策和执行。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和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客观、更深入地理解“帝国”师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背景下,一支精锐军事力量所经历的辉煌与黯淡。

评分

这套官方战史带给我的,是一种近乎“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作者们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采用冷冰冰的学术语言,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来自一线士兵的叙述片段,这些鲜活的个体声音,让冰冷的战争历史变得有温度。无论是描绘“帝国”师在严酷的冬季战役中,士兵们如何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和简陋的装备与苏军周旋,还是在诺曼底登陆后,他们如何在盟军的强大火力下,顽强抵抗,这些都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回避党卫军在战争中的争议性,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呈现了这支部队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在战争中的角色。这种对历史的全面性呈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战争这台巨大的绞肉机中,个体是如何被卷入其中,又是如何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评分

对于那些醉心于二战军事细节的读者来说,这套《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绝对是一场饕餮盛宴。作者们呕心沥血,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档案,包括作战计划、战场报告、后勤文件,甚至还包括了许多战场照片和地图,这些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其详尽的“帝国”师作战图景。从最初的集结、训练,到东线与苏军的生死搏杀,再到西线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书中对每一个阶段的战役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在描述那些关键战役时,作者能够精准地还原战场态势,分析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意图,以及战役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帝国”师的胜败,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支军事力量是如何运作、如何进行决策、以及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持其战斗力的。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二战战场细节,尤其是党卫军精锐部队的读者,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1936年前陆军中将保罗·豪赛尔(Paul Hausser )被任命为特别机动部队指挥官,他将原本散驻各地的各个营集中起来在慕尼黑成立了党卫队德意志分队(SS-Standarte Deutschland),在汉堡成立了党卫队日耳曼分队(SS-Standarte Germania)。若连同在柏林的LSSAH分队一起算进去的话,到了1937年底特别机

评分

伊泰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小说家)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后定居古巴,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 1925年卡尔维诺刚满2岁,全家就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评分

=====================================

评分

超值好书,内容丰富,印刷装帧俱佳。

评分

~~~~~~~~~~~~~~~~~~~~~~~~~

评分

3月26日傍晚18点,OKH在给南方集团军群的电令中写道,“元首不允许SS第6装甲集团军后撤(至毛尔曹尔河和拉包河桥头堡)!元首同时亦不允许第6集团军后撤。”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卡梅拉作文编委会,卡梅拉作文编委会是由一批具有锐意思维,拥有童乐心智的年轻编辑组成。编委会成员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提供真正有爱、有关怀的图书”为宗旨,以通过具有童心引力的”卡梅拉家族“为蓝本,力图做出最富童真、童趣的作文、阅读读物,让“卡梅拉”深入人心的绘本形象无限延伸,创造全新概念的快乐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