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兰特利·沃马克(Brantly Womack)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政治思想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马克思主义
  • 历史学
  • 传记
  • 国外研究
  • 译著
  • 红色文化
  • 典藏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6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03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史前史,《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通过考察毛泽东著作的实践基础及其政治背景,在活的有机体中解读他早期的政治思想,认为以有效的革命行动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毛泽东自身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还把作者与毛泽东研究相关的两篇重要论文也作为附录收录进来,从而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思路和学术脉络。

作者简介

  布兰特利·沃马克,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伍德罗·威尔逊政治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比较政府与国际关系(中国、越南)。
  他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中国政治》(第三版,合著);编著有《历史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治:传媒与中国公众》、《中国的选举改革》;并且在多种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中发表了大量关于亚洲政治的研究。曾为富布莱特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研究员和梅隆研究员,并获得过多种研究基金的奖励。

目录

鸣谢
导言
第一章 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毛泽东
第二章 毛泽东、共产党与国民革命(1923—1927)
第三章 农村革命(1927—1931)
第四章 治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4)
第五章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
附录一 毛泽东思想中的理论与实践
附录二 毛泽东在何处误入歧途:毛泽东“左”倾政治中的认识论与意识形态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这项研究追溯了从毛泽东最早时期的著作直至长征开始这段时间内他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涉及毛泽东生命的前42年。在此期间,他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战略,还管理了江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尽管这些经历和活动被他后来的成就所遮蔽,但是它们本身就相当重要。与之相伴的还有在相应时期所产生的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对这些经历和活动的重要性所做出的判断。毛泽东的著作中所揭示的主题、价值和方法帮助他成就了对中国政治的贡献,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毛泽东的贡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考察毛泽东著作的实践基础和它们的政治背景,以期在活的有机体中解读他早期的政治思想。我试图用它们最初指代的对象来提出新出现的政治概念,并讨论这样一些主题———当作为一个政治行动者的毛泽东在面临着实践决策时,会把它们当作重要的和紧迫的主题来加以描述。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毛泽东,因为他的理论概念是从实践的进程中浮现出来的,而不是从抽象的纲领中衍生出来的。毛泽东所从事的明确的理论化工作是对其经验的一种反映,他的概念在实践中的酝酿为他更加理论化的表述提供了对象和内在的含义。这可以在1949年后他的理论探讨的风格中看出来,在讨论中他不断地提及他自己的经验,并且贬低脱离这种实践的理论所可能发挥的作用。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而我在别的地方曾经说明,这也是他在中国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传统中的重要创新。因此,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最主要的是抓住他的实践背景。逻辑上的插补和推断、思想史的系统阐述以及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这些次一级的工作都取决于这种生动的解读。将毛泽东简单地看做一个理论家,或脱离他的政治生活而抽象地看待他的理论,不仅会冒使观点因脱离其背景而被曲解的危险,而且还会假定,毛泽东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是错误的。
  毛泽东的理论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地说明先前的信念,经验的发展和政治环境的转变促使他对自己的思想不断地重铸。因此,一项对任何特定时期内毛泽东的思想的研究,都无法通盘考虑他的全部思想的所有根源;所以,如果要做到全面,这项研究将不得不持续到1976年9月9日。这里未能做如此尝试的原因主要是受可实现性所限:毛泽东的思想在其政治背景下从最初到最后的发展,是一个异常庞大的主题。我这项研究所覆盖的时期是他人生三个主要时期的第一个时期,我称之为“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时期,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大部分重要的政治概念得以产生。这时,毛泽东在党内的从属性角色没有要求他发表正式的、全面的权威性表述,但是他实际从事的政治工作却使一种独特的认识论、政治思想和政治风格得以发展和确立。
  在下一个重要时期,即1936—1949年,毛泽东从事全面领导的新职责要求他权威性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与共产国际和党内的斯大林主义理论家相比,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验极大地增强了毛泽东对其自身正确性的信心,但是,被抗日战争所改变了的政治环境,要求毛泽东从这些经验的实践来源当中抽象出他的政治原则。这种抽象和重新运用的结果,是产生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所写的一批理论著作(其中《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最著名的两篇),还有他关于战争以及与国民党合作的第二次统一战线的战略分析。当战争持续的时候,党内的整顿和共产党控制区内的政治经济状况,要求毛泽东就革命行政部门的事务做出新的权威性的说明。这些说明中的大部分内容在“基础”时期也已经有明确的先例。最后,在国共内战中,长期积累的革命经验和军事力量被派上用场,来夺取在全中国的最后胜利。
  第三个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最初以毛泽东放弃了对革命的积极指导为特征(比如,在中央委员会建立“一线和二线”领导)。毛泽东退下来,既是因为他设想解放后的新时期将根本不同于他所积累的经验;也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允许其他领导人发挥他们的经验,使革命的活力能继续保持下去。但是,新中国的特定问题结果证明与毛泽东的经验中涉及的那些问题非常相似,其他真正新颖的问题则是由那些被毛泽东委以治理中国的职责的领导人造成的。这些情况的发展导致毛泽东重新引入了革命斗争的政治活动(“大跃进”以及更为重要的“文化大革命”),但是这些政治活动比最初为了争取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带来了远为复杂的结果。毛泽东在1949年前的领导取得胜利是因为他对时局适时地加以把握,但他对新中国政治的两次主要干预则是另一种不同的类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革命的浪漫主义”涉及了革命意志与历史进程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对立。毛泽东的价值和政策的经验基础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对延安和江西经验的回顾,并且试图维持、塑造和向前推进一种革命现实。毛泽东一生对于革命运动的生存问题的关心,从1949年以前的实体生存问题,转移到了更加困难的、为了保持革命身份的道德和政治上的生存问题。
  “四人帮”使无限的道德批判所具有的自我毁灭的倾向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自己掘好了坟墓。由于“四人帮”主要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他们对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表达的革命价值进行坚决的贯彻,所以华国锋后来强调在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的著作中十分突出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注,而邓小平则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性,以便为进入“后毛泽东时代”提供一条具有连续性的线索。但是,对毛泽东遗产的政治和道德上的挑战,却没有轻松的解决办法,批判“四人帮”的多阶段的运动便是对此的证明。毛泽东的革命实践的结果是在革命指挥权上发生了矛盾。与这种矛盾的斗争将会继续下去。
  我期待,形成于毛泽东早期活动中的基本政治价值,将被证明是对中国政治的一个长远贡献。在毛泽东去世之前,这样一种希冀是显而易见的,毋须多言;但是,197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对毛泽东的公开批评,以及对他的政策的大规模的否定,都要求人们对“去毛泽东化”(De-Maoization)的限度和对他的基本政治方法的前景进行研究。简言之,我想指出的是,毛泽东的政治基础已经融入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然而,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把这些原则应用于一种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平等主义的批判,但现在的领导人则拒绝了这种方法,而赞同更加稳妥的“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在牺牲毛泽东的情况下扭转20年来的中国政治,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分水岭。但是毛泽东关于政治的基本方法,即使是在他之后的新的现代化时期仍然发挥着影响。
  就政治的影响力而言,毛泽东在去世大约两年之后,才从这个舞台上离开。直至1978年中期,关于毛泽东的政治偏好和政治嫌恶的遗产仍然是影响中国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不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1978年,副总理邓小平派的关键性努力,决定性地打破了制定政策要与毛泽东保持一致的惯性影响,而这种惯性是从1958年直至他去世,他对中国政治进行个人的、激进的干预的结果。对这种努力而言,两个相关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任务决定了中国政治的进程;第二,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础,政策应当由实践上的考虑而非教条来决定。这两个命题都意味着中国应该以新时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来重新考虑她的政治,有些人由于毛泽东的政策被抛弃而感到愤慨,他们实际上仍然遭受着“四人帮”教条主义的毒害。简言之,昔日的“毛泽东主义”是今天的反毛泽东主义,昔日的“走资派”作为教条主义迫害的受害者而得到平反。
  ……

前言/序言


思想的孕育与熔铸: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亦非对特定政治思想体系的梳理与解读。它所探寻的是一个更为广阔而深邃的领域:一个民族在剧烈变革时期,思想是如何孕育、碰撞、演变,并最终熔铸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塑造一个时代的命运。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思想的光芒,它们如同黎明前的星辰,在黑暗中闪烁,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性与活力。 历史的长河与思想的潮涌 回溯历史,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关键的时期,它们如同潮汐般汹涌,裹挟着旧的秩序,也孕育着新的可能。在这些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动荡,传统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并在前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现实中寻找答案。这便是一个思想喷薄欲出的时代。 本书的核心,便是尝试描绘这样一片思想的沃土。它不是一部僵化的思想史,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生成过程的记录。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观念,它们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源自东方古老的智慧,有的则吸收了西方的思想精髓;有的致力于民族解放,有的则在探索社会改良的道路。这些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激荡,彼此影响,在争鸣与融合中,逐渐勾勒出时代前进的轮廓。 多元的视角与深邃的探索 在这个思想的熔炉中,我们得以窥见不同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或许,我们会遇到那些以朴素的民族情感为出发点,呼唤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声音。他们忧国忧民,在列强的欺凌下,渴望寻找到一条能够让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的道路。他们的思想,往往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变革的信号。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到那些积极拥抱西方现代文明,并试图从中汲取养分的探索者。他们可能深入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理论、哲学思想,试图用新的知识来解释和改造古老的国度。他们的思想,充满了对科学与理性的推崇,对社会进步的殷切期望,也可能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经历着迷茫与抉择。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将呈现那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跋涉的思想家们。他们并非站在象牙塔尖,而是深切地体察民情,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他们可能深入乡村,考察社会现实,也在工农大众的实践中,寻找改造社会的动力与方法。他们的思想,往往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以及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理论的勇气。 时代的回响与精神的传承 我们所探讨的思想,并非仅仅是书斋里的玄思,而是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这些思想的涌现,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记录,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挑战,也折射出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想象与期盼。 本书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走进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去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与前行的精神。我们不轻易下结论,也不急于评判,而是力求呈现思想生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与呈现,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也从中汲取对于当下有益的启示。 思想的价值在于其生命力 一个时代的思想,其价值不在于其最终是否被全部采纳或是否被奉为圭臬,而在于其孕育过程中的那种探索精神,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在于它所开启的道路。即使其中有些思想最终未能实现,或者被证明存在局限,但它们所代表的求索,所燃起的激情,所引发的讨论,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正是致力于发掘和呈现这种思想的生命力。它关注的是思想的“生长”,是观念的“流动”,是精神的“传承”。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就是理解一个时代的灵魂。而对于这些思想的深入探究,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走向,以及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开放的视角与未来的思考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在不同的思想光谱中,找到与自己产生共鸣之处,也可能对某些观点产生疑问与思考。我们鼓励这种开放的态度,因为思想的进步,正是源于不断的质疑、反思与对话。 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是提供一种观察和理解思想生成过程的视角。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思想本身的兴趣,鼓励大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去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共同的未来。 总而言之,本书所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思想的、关于时代的、关于精神的故事。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在历史关头,思想如何孕育、如何激荡、如何熔铸,最终汇聚成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既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是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1935年,则是长征胜利前夕,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段时间,毛泽东还是一位青年革命家,他的政治思想正处于孕育、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外学者是如何审视这个过程的,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我们以往认知的视角,去解读毛泽东在早期是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例如,他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又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我想,这本“典藏本”一定汇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成果,它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又是如何为日后的中国革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初拿到这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便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书名中的“国外毛泽东研究”字样,无疑是其最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毛泽东先生的生平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接触到的多是国内的研究成果。此次能够通过这套译丛,一窥国际学界是如何解读和分析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实属难得。1917年至1935年这段时期,恰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五四”运动的思潮涌动,到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再到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这段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与理论的探索。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构毛泽东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如何吸收、消化、融合各种思潮,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体系。尤其想知道,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毛泽东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他们又是如何分析毛泽东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决策又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典藏本”身份,也预示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珍贵性,希望能给我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盛宴。

评分

我对《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这部作品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国外研究”的标签。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外部视角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深刻洞见。1917年至1935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探索革命道路的艰难岁月,也是毛泽东政治智慧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萌芽期。我迫切想知道,在西方学者看来,毛泽东是如何在那个充斥着各种思潮和政治力量的时代,确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他们是否会更加关注毛泽东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对不同理论的吸收、批判和创新,尤其是他在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政治理念和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框架,以一种更加客观、多元的方式,呈现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脉络,为我们理解这位历史人物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维度。

评分

拿到《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我立即被其研究的时间跨度所吸引。1917年到1935年,这十五年恰恰是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内的研究往往是围绕着既定的理论框架展开,而“国外毛泽东研究”这个定位,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能够带来许多新鲜的视角和深度的分析。我尤其想了解,西方学者是如何解读毛泽东在那个时期所面对的复杂社会矛盾,以及他又是如何在理论上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比如,对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毛泽东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并最终形成其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出毛泽东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思想变化,分析其理论渊源,以及他在实践中是如何进行探索和调整的。这本书的“典藏本”身份,也让我对其内容的厚重感和学术价值充满信心,希望能给我带来一场关于中国革命早期思想史的深刻洗礼。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像毛泽东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袖,都倾向于寻求多方位的解读。国内的叙述往往带有一定的宏大叙事色彩,而《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的出现,则为我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窗口。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学术传统下,西方学者会如何去审视毛泽东早期的政治实践和思想萌芽?他们是否会更加侧重于分析其思想中的某些“普世价值”的体现,或者是在其革命策略中寻找与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某种联系?1917年到193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摸索前行的关键时期,也是毛泽东作为一名革命家不断成长、淬炼思想的熔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远隔重洋的学者,是如何运用他们的学术工具,去剖析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早期探索,是如何理解他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艰辛与抉择,以及这些经历又是如何塑造了他日后更为成熟的政治理论。我想,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定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本人亲自听过书的作者的讲座,很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

非常满意,值得购买。

评分

值得拥有,值得学习。

评分

书很好,正版,送货也快

评分

书很好,正版,送货也快

评分

本人亲自听过书的作者的讲座,很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

好尴尬民居know我

评分

还没看,装帧特别考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