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蔻蔻在不停地走,对世界怀着善意的期待,所遇诸多欣喜与感恩。藉着与人、与故事、与城市、与自然的相遇,找到不同侧面的自己。每个人都这样,藉着不同的相遇,才有成长,才有完整的自己,摆脱作为独立个体的孤独,接纳人生的喜悦。相遇意味着行动。遇到一个地方,是因为你去了那里;遇到风雨,是因为风雨来了;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是因为两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原地;遇到一本书,是你在寻找,而书刚好在这里。
海报:
内容简介
见过50个国家的瑰丽精彩之后,老挝虽显得不热门不刺激,但有些东西值得让人必须单独为它写一本书。《直到我们相遇》不仅仅是一本旅行书,它是彼得·海斯勒式的公路风物志,它是“蔻式旅行”的标本:有点糊涂,有点无厘头,时不时出错,认识很多人,听很多故事,发出从心底里暖着的笑声。与蔻蔻梁之前出版的《辞职,去旅行!》《如果你在就好了》一次探访多个国家不同,这次蔻蔻梁带领着我们沿着湄公河畔一路前行,寻访老挝背后的故事。依然是寇氏的文风,寇氏的幽默,洋洋洒洒间,一个立体的老挝摆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蔻蔻梁,本名梁春雪,旅行美食作家,故事收集爱好者。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长期撰写美食和旅游专栏,在深圳的封号是美女食神,去过50个国家旅行。雅虎“环球80天”出征队员之一。
已出版作品:《辞职,去旅行!》《如果你在就好了》
目录
从此不和自己打架
Chapter 1
一个人+呼噜声
Chapter 2
一个愁脸的湖南小子+一场跨国纠纷
Chapter 3
荒凉的市场+讨厌的“艳芬”
Chapter 4
不必认真+周围村落
Chapter 5
老挝迪斯科+阳光下的糖
Chapter 6
吃不吃蝙蝠+跟手机搏斗
Chapter 7
“薄”物馆+老挝派对
Chapter 8
不许非礼+四大皆空的夜市
Chapter 9
滕老大的山歌+老奶奶的手工纸
Chapter 10
被打烂的小猫头鹰+狗嘴要塞
Chapter 11
小绵羊新手+细得要断掉的吊桥
Chapter 12
深山惊魂+妙僧来去
Chapter 13
中国神医+最难过的一天
Chapter 14
嬉皮士大卫+“恨铁不成钢”的西方人
Chapter 15
花布+蚕
Chapter 16
鲜花小巷+收藏者
Chapter 17
夜市+一万基普一碟
Chapter 18
布施+重遇来去
Chapter 19
战场情歌+归来木碗
Chapter 20
不卖的香蕉+出售的自由
Chapter 21
太吵的甘蔗+送小黑狗的女孩
Chapter 22
8公里处车站+折叠的老挝人
Chapter 23
黑暗蜥蜴+大象莲花
Chapter 24
摸上小岛+未能嬉皮
Chapter 25
不出来混+MO先生
后来
相遇的故事
精彩书摘
Chapter 1
一个人 + 呼噜声
下午6:30的班车,我5点就到昆明的国际车站了。即便这样,已经有半车人半躺在了窄窄的卧铺上。
车上多操各种口音的中年男女,都不像旅行者,都各有生意的样子。我对在边境做生意的人总是有种特别的感觉:他们必定都是大不容易的,才在夹缝里头谋了生路,而且必定又是有本事的,才到国外去工作。
半晌,上来两个巨大的美国人,那些过剩的营养好像随时会从他们紧绷的皮肤里迸发出来。可怜的美国人,他们的躯体大得连经过两个铺之间的过道都必须侧着身子才能把自己运送到后面去,这小小的床铺又如何放得下他们的躯体?欢迎来到亚洲,兄弟。
我在上车前就热络地跟司机套了近乎,于是他把我安放在卧铺汽车的第一排。脚丫子正上方就是空调换气孔,吹得我脚丫冰凉。换气孔后面就是屏幕,这个铺位在中间一排,又是上铺,所以是距离电视最近的,也就是说,是全车拥有最佳娱乐享受的一个位置。
心里总是有点惴惴,昔年在泰国大巴旅行时被盗的记忆还新鲜地冒着热气呢。企图把大包放在床铺上,怎么看,这个床铺都不能放下一个包和一个我。暗自向上苍祈祷了一阵,咬咬牙还是把包放到货舱里去了。亲爱的旅游大神,请你保佑并没有一个贼会不辞劳苦地住在货舱里,然后慢条斯理地翻开每一个旅客的背包。
只在下午三点多吃了一碗米粉,所以打算靠包里的两个鲜花饼度日,不吃晚饭了,省得夜长屎尿多。我倾向于在长途车上进入冬眠状态,变成一个人茧,连中途放风松动筋骨都不去。我的理论是肢体享受过自由之后就很难被安然禁锢了,所以不如就这样,以最少的活动量,把乘长途车的痛苦缩减到最低。如果中途因为屎尿的缘故要离开座位已经足够痛苦,何况还是要离开一个卧铺,而且还是一个上铺。
长途汽车是最有旅行感的交通工具,其次是火车,再次是飞机。在各种摇晃和停顿中看熟悉的世界一点一点逝去,陌生的景象一步一步临近,你会时时刻刻地感觉到“离开”和“到达”。而乘坐飞机就像被土匪抢了亲,昨天才跟“员外”吃饭,今天已经变成“压寨夫人”。那种角色变换太快的感觉让人非常恍惚。
车一开就开始放录像,《大胃王》,潘长江主演。我的最佳位置瞬间变成了最佳屠宰场。潘长江的脸和夸张的演技把我折磨得愤怒无比。他声声吼着:“老婆!老婆!!!”往嘴里拼命塞德国肉肠的那一幕,在我看来属于恐怖片的范畴。
晚上10点的样子突然遭到冰雹的袭击,乒乓球一般大,劈头盖脸一通乱砸。车顶乱响了一阵,几十秒就过去了,又扮作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样子。
我心里还是很忐忑,这就一个人上路了?
车里的鼾声让人觉得也许夜里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这些鼾声是这些男人(又或者女人?)的灵魂,在他们的肉身睡着以后,它们就出来应酬社交。它们一定在说什么,否则怎么可能连鼾声都带着节奏和情绪。这些鼾声听起来都是肥胖的,笨拙的,在车厢里挤来挤去,把我最后的一点睡意都挤走了。
每一次车停下来,司机都要残酷地打开所有灯,大吼大叫着:“上厕所啦,上厕所啦!!!”大家嘟哝着穿鞋穿衣,然后下车。我是人茧,丝毫不动。大家都带着他们的鼾声鬼下车了,车也不晃了。恍惚中经过了西双版纳,经过了景洪。又一次车停了,车窗外还是黑的。司机说,我们要在这里停两个半小时。我心头一甜,终于睡着了。
相遇的故事
“你是带着多少人的眼睛和多少人的心去旅行啊!”
“你这么一说,让我觉得后面滴溜溜跟了一堆东西小跑。呵呵。”
于是,我们就认识了。
这就是我们相遇的故事,我和蔻蔻,一个有心的编辑,和一个满世界收集故事的人。
“相遇”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预示新的开始,故事都将从相遇开始。于是有了《辞职,去旅行!》。原本蔻蔻是讲“没有用的旅行冷知识”,却被加了一个“辞职”的概念,为此蔻蔻埋怨了我好久,好像后来读者朋友们也没有在意什么“辞职”或者“去旅行”什么的,只是在被文字逗笑之余,喜欢上了蔻蔻。
接下来就是一个朝九晚六上班下班被囚禁在城市空间里的编辑,对一个走南闯北爬山下海优哉游哉的行者的艳羡,要求蔻蔻可以分享在路上的风景和故事。所以就有了“带着你的眼睛去旅行”的概念。可是到了最后,分享其实是一种不可能的事,传达出的也只是满满的情感—这些已经与那个可怜巴巴的编辑无关了,所有的文字变成了蔻蔻给所有读者、或者某个所有人都猜测是谁的那么一个人的“一封硕大的情书”—《如果你在就好了》。
这就是相遇的奇妙,就是这么一个被旅游大神眷顾的蔻蔻,遇到的是我这么一个总是七想八想的编辑,产生了这样不讲路线,不讲攻略,不看风景,不说奇遇的文字,逗你的笑,勾落几滴眼泪。这也是我所想象的书的样子,能体验文字阅读的趣味,而其他,则是文字与每一个不同的读者相遇,因此打开的一个新的窗口,显现出的世界。
相遇意味着行动。遇到一个地方,是因为你去了那里;遇到风雨,是因为风雨来了;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是因为两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原地;遇到一本书,是你在寻找,而书刚好在这里。
相遇也意味着打开自己。一本翻不开的书,结果只能书还是书,你还是你。
蔻蔻在不停地走,对世界怀着善意的期待,所遇诸多欣喜与感恩。藉着与人、与故事、与城市、与自然的相遇,找到不同侧面的自己。每个人都这样,藉着不同的相遇,才有成长,才有完整的自己,摆脱作为独立个体的孤独,接纳人生的喜悦。
当你读到这个尾巴的尾巴,那么,就是你,与我,与蔻蔻,与书中故事的相遇。这也是《直到我们相遇》的意思吧。
再见。
陈禺舟
……
前言/序言
《时光的褶皱》 “一切的相遇,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等待。”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未知的宏大叙事。故事并非发生在某个具体的年代,而是横跨了人类文明的漫长河流,从远古的星空低语,到未来数据的洪流,每一个瞬间都被赋予了生命,编织成一张名为“时间”的巨大网。 故事的主角并非固定于某一个人物,而是“意识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是古老星辰燃烧时散落的微光,是原始生命细胞分裂时留下的印记,是某个文明在濒临灭亡前试图传递的最后信息,是艺术家笔下凝固的瞬间,亦或是科学家方程中演算出的可能。它们被时间这双无形的手,轻轻拨动,又在不经意间碰撞,激荡出新的火花。 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最初的混沌,物质的形成,能量的流转,一切都在无声地进行。我们跟随视角,体验恒星的孕育与衰亡,感受星系的碰撞与融合。每一个光年,都承载着亿万年的故事。生命在宇宙的某个角落悄然萌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进化出复杂的形态。它们在不同的星球上,遵循着各自的演化轨迹,经历着繁盛与衰落。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地球。从古老的恐蒙时期,巨大的生物在海洋中遨游,到陆地上恐龙的统治,再到哺乳动物的崛起,每一个地质年代的变迁,都塑造了生命的多样性。人类的出现,是这场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观察早期人类如何学会用火,如何发展语言,如何形成部落,如何仰望星空,试图理解世界的奥秘。 故事的推进,不再是线性的历史记录,而是意识的跳跃与重组。我们可能突然置身于古埃及的某个金字塔建造现场,感受工匠们的汗水与信仰;下一刻,又可能漫步在古希腊的广场,聆听哲学家的辩论,感受思想的碰撞。我们穿梭于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败,见证中国四大发明的创造,感受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复苏,体验工业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意识的碎片”在时间的长河中,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会产生共鸣,形成一种奇妙的连接。例如,一位古代哲学家关于“存在”的思考,可能会在数千年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启发一位量子物理学家对现实本质的探索。一个失传的乐谱,在多年后,被一位音乐家偶然发现,重新奏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段被遗忘的传说,在某个孩童的梦境中重现,成为他创作的灵感。 时间本身,也并非是单一维度的线性流逝。它更像是一张由无数事件、情感、思想交织而成的网。每一个节点,都是一次“相遇”的可能。这些相遇,可以是物理上的碰撞,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契合。它们可能带来顿悟,也可能引发冲突;可能促成创造,也可能导致毁灭。 故事会深入探索“记忆”的本质。记忆是如何被储存的?它是否会失真?我们所经历的,是否只是记忆的叠加与重构?“意识的碎片”在时间的流逝中,会不断地被重塑,被遗忘,又被重新激活。一些被遗忘的细节,会在某个时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到它们的“主体”,改变着“主体”的认知,甚至影响着“主体”的行动。 故事还将触及“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古老议题。在无数的可能性之中,哪些是注定的,哪些是可以被改变的?“意识的碎片”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会做出无数的选择。这些选择,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荡起一圈圈涟漪,影响着未来的走向。然而,这些选择,又是否受到某种预设的轨迹的影响?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将进入一个更加抽象的层面。当人类文明发展到极致,当科技能够窥探宇宙的终极奥秘,当人类的意识能够脱离肉体的束缚,时间的界限是否还会存在?“意识的碎片”是否能够自由地穿梭于不同的时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 故事的叙述风格,将是多变而富有张力的。时而如史诗般宏伟,描绘宇宙的壮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刻画个体的微小情感。语言会充满诗意与哲思,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打磨,力求在简洁中蕴含深邃的意境。 《时光的褶皱》不提供一个明确的结局,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永恒的流转。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探索时间的无限可能,感受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每一次“相遇”,以及这些相遇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生命轨迹,思考存在的意义,以及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 这本书,是对时间最温柔的凝视,也是对生命最深沉的追问。它让你看到,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可能蕴含着不朽的光芒;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都可能隐藏着未来的启示。它讲述的,是关于所有可能性的故事,是关于一切事物为何会“如此”的故事。 最终,读者会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意识的碎片”中的一员,我们活在当下,却也承载着过往,并塑造着未来。我们与过去的人们,在思想的维度上发生着奇妙的“相遇”;我们与未来的生命,在某种未知的联系中,默默地产生着影响。 这本书,将带你踏上一场超越时空的旅程,在那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未来不再是遥远的设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可能。它会让你相信,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也总有某种联系,某种“相遇”,在时间的褶皱中,等待着被发现。 这是一个关于“连接”的故事,关于“意义”的故事,关于“存在”的故事。它不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去“感受”;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激发你去“探索”。 在《时光的褶皱》中,你可能会找到自己,也会找到更广阔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