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彼得大帝传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彼得大帝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联] B.B.马夫罗金 著,余大钧 译
图书标签:
  • 彼得大帝
  • 俄罗斯历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欧洲历史
  • 沙皇
  • 改革
  • 近代史
  • 世界名人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4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088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名人传记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彼得大帝传》对彼得大帝的上述改革、他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改革与反改革的尖锐斗争、改革对俄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他的改革的局限性,以及彼得个人充满矛盾的性格等等作了全面的叙述和分析。《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彼得大帝传》根据彼得大帝谕旨、书信、日记、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以及其他大量文献资料写成,对彼得时代进行了深入研究,是苏联时期出版的有关彼得大帝的传记著作中有显著地位的一种。《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彼得大帝传》对了解、研究彼得大帝这个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改革,以及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俄国史不无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B.B.马夫罗金,出生于1908年,为苏联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学博士(1940年)、列宁格勒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11——18世纪俄国史的研究工作,著有《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1773-1775年的俄国农民战争——布加乔夫起义》、《彼得堡的创建》等多种史书。

目录

一、彼得的童年时代
二、1682年射击军叛乱
三、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摄政
四、彼得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
五、彼得大帝改革的先决条件
六、彼得大帝当政的最初几年
七、远征亚速
八、大使团
九、射击军叛乱
十、准备对瑞典作战
一一、北方战争的开始
一二、最初的一些改革
一三、最初的一些胜利
一四、征服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开始
一五、波尔塔瓦战役
一六、波尔塔瓦战役之后
一七、远征普鲁特河
一八、北方战争的结束
一九、俄国的一座新的棱堡
二十、保卫年轻的首都
二一、圣彼得堡的建设者们
二二、彼得大帝的东方政策
二三、俄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改革
二四、国家机构、陆军和海军的改革
二五、工商业的发展
二六、18世纪初的人民运动
二七、改革的敌人们
二八、“彼得的老窝”
二九、作为俄国社会教育者的彼得大帝
三十、彼得大帝的统帅领导艺术和海军指挥艺术
三一、作为外交家的彼得大帝
三二、彼得大帝之死与遗嘱
三三、彼得大帝的个性
三四、同时代人与后人对彼得大帝的评价
三五、结束语
附录
一、人名译名对照表
二、地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根据基督教的传说,圣徒彼得是通往天堂的大门的“掌钥人”,因此他的名字在彼得看来是一种象征。用这位圣徒庇护者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按彼得的意思应该是开启波罗的海大门的钥匙。施洛特堡一尼延尚茨于是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建立要塞的工作进行得很迅速、很顺利。Г.И.戈洛夫金于1703年8月写信给彼得说:“建城之事真是付出巨大。”担任工作的为驻于施洛特堡的士兵,修筑施吕瑟尔堡防御工事的是士兵和工人。这是彼得堡最早的建设者。7月,按照沙皇的谕旨,来自其他城市的“工人”聚到涅瓦河沿岸前来建设彼得堡。到1703年秋天时,总共已有数千名“挖坑道者”——主要担任很辛苦的挖土工作的干粗活的工人。砍伐林木以供建筑,并沿涅瓦河浮运林木的责任也交给了他们。
  彼得尽管由于各种事经常离开彼得堡,他时而去谢斯特拉河,那是俄罗斯人歼灭瑞典人的地方,时而去洛杰伊诺耶波列,在那里领导建造波罗的海舰队的海船,但是他总是尽可能地返回涅瓦河岸,照料要塞的建设。
  1703年7月,当瑞典统帅克罗尼奥尔特从维堡方面接近谢斯特拉河时,彼得堡附近局势特别紧张。7月7日,彼得指挥下的包括4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的8000俄军出动,去迎战瑞典人。
  龙骑兵在团长连涅的统率下,不顾瑞典炮兵部队的猛烈炮火,占领了跨河大桥,迫使敌人后退,接着又迫使他们逃跑。克罗尼奥尔特的军队退到维堡。彼得高度评价谢斯特拉河上的战斗,因为他担心年轻彼得堡的命运。
  不久,彼得堡的建设者们首次遇上了涅瓦河出海口的惯常现象——洪水泛滥。1703年8月19日,“来自海上的恶劣天气”开始了,在许多“宿营地”上,大水淹没了“家什”(家用日常用具),“把人们泡湿了”。但是,也发生了可喜的事——同月,首批荷兰商船驶近涅瓦河出海口。过去,荷兰人从瑞典人那里大量采购林木,这次他们前来进行惯常的贸易,他们没遇见瑞典人,却遇见了俄罗斯人。荷兰人对此丝毫没有惶恐不安,他们向缅希科夫提出准许他们采购林木,并把林木装满12艘船的请求。缅希科夫乐意地答应了,并请荷兰人进入涅瓦河。但是统率分舰队巡航于芬兰湾的瑞典海军将军努梅尔斯对此加以反对,荷兰人只好回去了。但“通向欧洲的窗口”被打通了,今后没有什么东西能再阻挠俄国在这个新的城堡“同外国人进行贸易”。
  1703年11月深秋,当瑞典舰队沿海湾退到维堡时,运食盐和酒的商船船长维别斯的荷兰海船进入了涅瓦河。缅希科夫奖赏了维别斯500金币。早在1703年5月末,彼得就规定了奖赏:在涅瓦河上抛锚的第一艘外国船奖给500金币,第二艘奖给300金币,第三艘奖给100金币。缅希科夫执行了彼得的谕旨。
  要塞建造得很快。7月时已经“建成了几乎将近一半”。6月28日,扎亚奇岛上的这个要塞有了一个很不确定的名称:“新兴城”,这是有缘故的,但过了两天,彼得教堂和保罗教堂奠基之后,它就被命名为“圣彼得堡”了。
  为加快建筑,彼得保罗要塞的墙采用泥土筑成。多棱堡——要塞墙上凸出的架炮的土台,在沙皇彼得本人以及缅希科夫、纳雷什金、特鲁别茨科伊、戈洛夫金和佐托夫的监督下建筑。仿佛从墙的厚层长出来的多棱堡,能使要塞周围的射击面积扩大。它们以彼得的战友的名字命名——称为特鲁别茨科伊棱堡、缅希科夫棱堡等等。由彼得领导建立的一座棱堡,被称为沙皇炮台或君主炮台。有3座棱堡面向涅瓦河,另3座棱堡面向北方。1703年秋,多棱堡上已经架设了120多门大炮。共有58门炮的沙皇棱堡的炮群最为强大。在特鲁别茨科伊棱堡和纳雷什金棱堡各架设了52门大炮。后来,从1706年开始,彼得保罗要塞的土围墙为石墙所取代。在要塞境内建筑了房屋、军需库、粮仓等等。为减弱西风强劲时水的涌进,贯穿全岛挖掘了河渠,此外,挖掘渠道也是为了把军用储备品、粮食和建筑材料运送到要塞的中心地带。
  ……

前言/序言

  彼得大帝(1672—1725年)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17世纪末叶至18世纪初叶俄国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和封建贵族阶级改革家。
  从1584年伊万雷帝死后至1689年彼得大帝执政之前的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俄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低潮。罗曼诺夫王朝从1613年开始统治俄国,该王朝在彼得大帝之前的70多年中,未能使俄国摆脱日益落后于西欧的状态。当时政治机构涣散低效,财政制度混乱,苛捐杂税繁多。俄国贫困市民和农民不堪忍受封建国家和贵族领主加给的沉重负担,经常起义反抗,受压迫的各少数民族也不断掀起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农奴制的严重束缚,刚出现的手工工场发展迟缓,国内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俄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文化、教育、科学皆不发达。俄国尚无真正的正规陆军,军队素质较低,也无海军舰队,因此在与南方奥斯曼帝国和北方瑞典王国的战争中经常失败,日耳曼人与波兰人也常从西方对俄国形成威胁。
  彼得大帝掌握政权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建立起强大的正规陆军和海军舰队,通过长达21年对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战败了当时的西欧强国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东南沿岸广大地区,使俄国由内陆国成为濒海强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之一。通过政治改革,他设立参政院和主管各部门的各委员会取代了各旧衙门,制定法令,设置监察机构,把教会归国家管辖,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通过经济改革,他改变了俄国严重落后于西欧的状态,发展了近代工业和国内外贸易。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他创办科学院,开办了许多学校,并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印刷所、剧院等,还创办了第一份全俄报纸,大大发展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但彼得大帝的改革是通过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压迫实现的,因此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他的改革提高了封建贵族的地位,巩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并符合新兴商人的利益。由于他的改革没有触动农奴制,反而更加强了封建贵族领主对农奴的剥削压迫,因此,他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他不可能较彻底地克服俄国的落后性。他的改革成就也没能较长久地保持影响,在他死后的一二百年间,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仍落后于西欧。
  本书对彼得大帝的上述改革、他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改革与反改革的尖锐斗争、改革对俄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他的改革的局限性,以及彼得个人充满矛盾的性格等等作了全面的叙述和分析。本书根据彼得大帝谕旨、书信、日记、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以及其他大量文献资料写成,对彼得时代进行了深入研究,是苏联时期出版的有关彼得大帝的传记著作中有显著地位的一种。本书对了解、研究彼得大帝这个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改革,以及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俄国史不无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B,B,马夫罗金出生于1908年,为苏联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学博士(1940年)、列宁格勒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11—18世纪俄国史的研究工作,著有《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1773—1775年的俄国农民战争——普加乔夫起义》、《彼得堡的创建》等多种史书。本书根据作者所著《近代俄国的诞生》(1988年版)一书中所收《彼得大帝传》最新修订本译出。
  余大钧
  1991年12月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世界的巨变:彼得大帝的雄心与俄罗斯的崛起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伟大的身影,他们的出现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时代,并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彼得大帝,这位俄罗斯的沙皇,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以其不屈的意志、超凡的远见和雷霆万钧的行动,将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东方国度,一跃推向了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铸就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并在世界格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这位伟人的生平,揭示他如何从一位年轻的王子,成长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改革者和征服者。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重温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理解一个帝国如何浴火重生,一个民族如何在变革的洪流中找寻自己的新方向。 乱世中的崛起:少年彼得的磨砺与觉醒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出生于1672年,彼时俄国正经历着动荡与不安。他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宫廷中的权力斗争、政治阴谋,让他过早地领略了权力的复杂与危险。特别是面对与同母异父的哥哥伊凡五世以及摄政索菲亚公主的权力对抗,少年彼得在一次次危机中学会了观察、隐忍与决断。 他被送往莫斯科郊外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塞苗诺夫斯基两个近卫军营地成长。这看似是一种“放逐”,实则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普通士兵的生活,学习军事技能,组建了自己的“玩具军队”,并在不断的演习和模拟战役中,磨练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这些经历,让他对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也为他日后进行军事改革埋下了伏笔。 更重要的是,在与外国雇佣兵的接触中,彼得第一次看到了欧洲先进的军事技术、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他强烈地意识到,俄国与西方世界的巨大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可能带来的危机。这种认知,如同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他未来的改革之路上,不断萌芽、生长。 “大旅行”的洗礼:睁眼看世界,学习新知识 1697年,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事件发生了——彼得大帝开始了被称为“大旅行”的西欧之行。他以“彼得·米哈伊洛夫”的化名,率领一支庞大的使团,深入欧洲心脏。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一场充满目的性的学习之旅。他亲自走进工厂,向工匠学习造船技术;他参观兵工厂,了解武器制造的工艺;他钻研军事理论,观摩军事演习;他考察港口,学习航海知识。 在荷兰,他学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并亲自动手参与工作。在英国,他考察了议会制度,研究了海军建设。在普鲁士,他学习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次漫长的旅行,不仅极大地开阔了彼得的视野,更让他对欧洲的科学、技术、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坚定了他进行全面改革的决心。他意识到,俄国要想强大,必须全盘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并将其融入俄国国情,为我所用。 铁腕改革:从军事到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全方位、颠覆性的。他以雷霆万钧之势,打破了旧有的僵化体制,引入了大量西方元素。 军事改革: 这是彼得改革的核心。他深知,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俄国崛起的基础。他解散了效率低下的旧式军队,建立了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和训练体系的新式军队。他创办了军事学校,培养本土的军事人才,并将征兵制度扩展到全国。他重建了俄国海军,将其打造成了波罗的海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尼斯特拉的胜利,正是彼得海军建设成果的辉煌体现。 行政改革: 彼得推翻了沙皇直接任命官员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九个军事部门(即“部门”)取代了原有的办事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他推行了行政区划改革,将全国划分为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引入了税收制度改革,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经济改革: 为了支持其庞大的军事开支和改革项目,彼得积极发展工商业。他鼓励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工厂,特别是发展了冶金、纺织、造船等工业。他重视开采矿产资源,并修建了大量运河和道路,以促进贸易流通。 社会与文化改革: 彼得大帝的改革触及了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人们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他强制推行西欧式的服饰,剪掉贵族男子的长须,试图改变俄国保守落后的社会风貌。他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推广科学知识,鼓励教育发展,建立了科学院。他还改革了俄国历法,采用儒略历,并改变了皇室称谓,将“沙皇”改为“皇帝”,意在表明俄国的强大与欧洲帝国的地位等同。 圣彼得堡的诞生:面向欧洲的新窗口 彼得大帝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便是他一手建造了全新的首都——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坐落在涅瓦河三角洲,在严酷的北方环境中拔地而起,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彼得大帝希望通过这座城市,将俄国紧密地与欧洲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欧洲国家。圣彼得堡的建立,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宣言,它象征着俄国告别过去的封闭,拥抱未来的开放。 战争与扩张:塑造强大的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阻力重重。他不得不面对国内保守派的反对,甚至需要镇压由其子阿列克谢王子领导的反对势力。为了实现其宏伟目标,彼得大帝还发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方战争(1700-1721年)。 在这场与瑞典的漫长战争中,彼得大帝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击败了当时强大的北方霸主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实现了俄国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出海口梦想。这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俄国在欧洲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根本性提升,也为俄国赢得了“帝国”的称号。 除了北方战争,彼得大帝还在南部与奥斯曼帝国交战,试图获得黑海的出海口,虽然在此方面他未能完全成功,但其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已经为后来的俄国进一步的领土扩张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遗产:一位永远改变俄国的君主 彼得大帝的改革,无疑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变革。他以非凡的魄力,将一个贫弱落后的国家,塑造成了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先进科技和广阔疆域的欧洲强国。他的改革,奠定了俄罗斯帝国未来数百年的发展基调,也深刻地影响了俄国的历史进程,直至今日。 然而,彼得大帝的改革也并非没有争议。他急进的改革方式,有时带有强迫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留下了一些难以弥补的伤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成就,使他成为了俄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彼得大帝的一生。我们将一同回顾他童年的艰辛,见证他“大旅行”的成长,感受他改革的魄力和智慧,理解他战争的艰辛与辉煌。我们还将探讨他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在世界历史中留下的独特印记。阅读这本书,您将不仅仅是了解一位伟大的君主,更是触摸到一段塑造现代俄国的关键历史,理解一个伟大民族如何从困境中崛起,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彼得大帝传》,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俄国的巨大变革和发展。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将彼得大帝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统治者如何以其独特的魄力和远见,深刻地改变了一个民族的走向。我尤其震撼于书中对彼得大帝改革措施的深入剖析,那些看似激进的改革,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合情合理,充满了前瞻性和必然性。从他的西化政策到军事改革,再到文化教育的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仿佛能听到彼得大帝在开会时的慷慨陈词,看到他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也能感受到他在面对质疑和反对时的坚定。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彼得大帝,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惑的个体,而非仅仅是一个遥远的统治者。他对人民的爱,他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忧虑,都通过文字传递了出来。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的书。作者的文笔如同精美的丝绸,细腻地勾勒出彼得大帝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从他童年时代的动荡不安,到成年后的雄心壮志,再到他晚年的辉煌成就,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书中对于彼得大帝改革的描写,与其说是历史陈述,不如说是一场生动的战役。我看到了他如何以一己之力,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如何带领俄国人民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被他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打动,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学习者,一位实践者。他那种“不破不立”的改革精神,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彼得大帝性格多面性的刻画,他既有铁腕治国的冷酷,也有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他既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有普通人的情感波动。这些细节使得人物更加鲜活,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读这本书,我仿佛与这位伟大的沙皇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翻开这本《彼得大帝传》,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的笔触雄浑有力,将彼得大帝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刻画得栩栩如生。我被他那颗对国家富强无比渴望的心所震撼,他如何不拘一格,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军事制度,如何以惊人的毅力和魄力,将俄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推向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书中对彼得大帝改革的描写,详细而引人入胜,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改革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付出的巨大努力。那些为了实现强国梦而采取的措施,虽然有时显得激进,却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彼得大帝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并没有把他神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和局限性。他那种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他偶尔表现出的复杂情感,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让我不仅仅了解了彼得大帝的生平,更让我对俄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作者的叙事能力堪称一绝,将彼得大帝复杂而辉煌的一生娓娓道来,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也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我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俄国,亲眼目睹了彼得大帝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书中关于他亲自参与造船、学习西方技艺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求知若渴、身体力行的君主形象。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挑战一切阻碍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彼得大帝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争议,而是对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那些为了国家富强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改革带来的社会阵痛,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这使得我对彼得大帝的评价更加全面和深刻,也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彼得大帝这个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俄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入了历史的洪流,与彼得大帝一同感受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将这位俄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沙皇的生平勾勒得淋漓尽致。我被他少年时期的经历所吸引,那种身处权力漩涡却心怀远大志向的少年,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砺出坚韧的意志和非凡的眼光。书中对彼得大帝改革的描写尤其精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和不懈的追求。他如何打破陈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如何建立海军、改革军队,将一个相对落后的俄国推向欧洲强国的行列,这些壮举都让我惊叹不已。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彼得大帝身上那种充满矛盾却又极具魅力的性格——他既有雷厉风行的果断,也有对艺术和科学的热情;他既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风范,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作者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的功过是非,他的伟大之处和局限性,这反而让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引人深思。

评分

三五、结束语

评分

1703年11月深秋,当瑞典舰队沿海湾退到维堡时,运食盐和酒的商船船长维别斯的荷兰海船进入了涅瓦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最近在开始读钱穆的《中国政治得失》,以至于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耗在上面。现在写一点感想。

评分

七、远征亚速

评分

生活一切正常,直到1972年3月27日。那天,同往常一样,放学后,我和迈克·奥利维埃(Mike Olivieri)里一起回家。在回家做功课之前,我们在私家车道上玩耍,掷棒球卡片。我家有一条很长的私家车道连接后面的车库。回家时,我们常走厨房的侧门。天气正在慢慢转暖,户外明媚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走进屋,马上察觉到了不对劲。屋里都是人,乱作一团。我几乎是从厨房飘到客厅的。妈妈一把抓住我,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叹道:“你爸爸今天去世了。”顿时,我感觉屋里的一切都变成了慢动作。

评分

根据基督教的传说,圣徒彼得是通往天堂的大门的“掌钥人”,因此他的名字在彼得看来是一种象征。用这位圣徒庇护者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按彼得的意思应该是开启波罗的海大门的钥匙。施洛特堡一尼延尚茨于是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评分

京东刘成华和陈启振快递服务很周到,

评分

查看全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