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的自序中说,“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四十自述》可谓是中国自传文学的“破天荒”之作。 本版《四十自述》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亚东图书馆初版《四十自述》为底本,参校远东图书公司“自由中国”版修订,并收录胡适于1931年1、2月份在美国的Forum杂志上连载两期的英文自述“WhatIBelieve”,呈现真实全面的胡适自传。
内容简介
《四十自述》是胡适四十岁左右写的一部自传,他终其一生也只写过这一部自传。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身世,回顾了从幼年至青年的生活历程、求学经历,小到家长里短,大到民族命运,语言平实晓畅,娓娓述说。不仅有以小说体追写的“我的父母的订婚”,感人肺腑的“九年的家乡教育”,还有“在上海”的艰辛求学、创办新学、留学前的堕落生活与重新振奋,更有对如何开始“讨论文学革命”的详尽叙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俱佳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02.24),安徽绩溪人。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对民国时期的整个社会的文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910年官费留学美国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于台北
精彩书评
要了解胡适,《四十自述》应是必读的一本书。
——唐德刚,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四十自述》是进入胡适生命的一把钥匙。
——潘光哲,台北胡适纪念馆主任
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李慎之,哲学家、社会学家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熊培云,学者
目录
自 序
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序 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金灶夫妻都很诧异,他们都说,这是前世注定的姻缘。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他决想不到,八百年后这三十五个字竟感悟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
第三章 在上海(一)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另另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我在学校里用胡洪骍的名字;这回北上应考,我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从此以后,我就叫胡适了。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我们一年多的文学讨论的结果,得着了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了。
附录一 What I Believe
附录二 胡适年表
精彩书摘
要了解胡适,《四十自述》应是必读的第一本书。 ——唐德刚,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四十自述》是进入胡适生命的第一把钥匙。 ——潘光哲,台北胡适纪念馆主任 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李慎之,哲学家、社会学家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熊培云,学者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最可悲的一个例子是林长民先生,他答应了写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岁生日的纪念;到了生日那一天,他对我说:“适之,今年实在太忙了,自述写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补写出来。”不幸他庆祝了五十岁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龄的战役里,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间永不能读的逸书了!
梁启超先生也曾同样的允许我。他自信他的体力精力都很强,所以他不肯开始写他的自传。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信札和诗文留下了绝多的传记材料,但谁能有他那样“笔锋常带情感”的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最关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世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就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了。
我有一次见着梁士诒先生,我很诚恳的劝他写一部自叙,因为我知道他在中国政治史与财政史上都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脚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我也知道他写的自传也许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恶;但这是不妨事的,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紧的是要他自己写他心理上的动机,黑幕里的线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观察。前两个月,我读了梁士诒先生的讣告,他的自叙或年谱大概也就成了我的梦想了。
此外,我还劝告过蔡元培先生,张元济先生,高梦旦先生,陈独秀先生,熊希龄先生,叶景葵先生。我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几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至今引为憾事。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一九一〇——一九一七)为一段,归国以后(一九一七——一九三一)为一段。我本想一气写成,但因为种种打断,只写成了这第一段的六章。现在我又出国去了,归期还不能确定,所以我接受了亚东图书馆的朋友们的劝告,先印行这几章。这几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发表过,现在我都从头校改过,事实上的小错误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兰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矫正我的错误,都是我最感谢的。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我本想从这四十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每个题目来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划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的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颇使志摩失望,但他读了那写家庭和乡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赞许;还有许多朋友写信来说这一章比前一章更动人。从此以后,我就爽性这样写下去了。因为第一章只是用小说体追写一个传说,其中写那太子会颇有用想象补充的部分,虽经堇人叔来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动了。但因为传闻究竟与我自己的亲见亲闻有别,所以我把这一章提出,称为“序幕”。
我的这部《自述》虽然至今没写成,几位旧友的自传,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传的风气似乎已开了。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兴趣,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胡适
二二,六,二七,在太平洋上
四十自述:一段探索与沉淀的生命回响 《四十自述》并非一部关于具体事件或情节的流水账,更非一份生硬的个人简历。它是一本沉淀了生命况味的书,是一段跨越四十载时光,由内向外,不断审视、叩问、体悟的内心独白。它所呈现的,不是人生旅途中的风景,而是风景背后的心境,是那些在时光的打磨下,逐渐显露出的纹理与光泽。 这部作品,是对“我”这个生命体的深层探寻。四十载,是一个人生命周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少年时的青涩与懵懂,青年时的激昂与迷茫,中年时的担当与疲惫,都在这四十年里留下了痕迹。作者并非选择性地摘录光鲜亮丽的片段,而是坦然地展现生命的复杂性,包括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时刻,那些曾经的失落与困惑,甚至是不为人知的隐痛。这种不回避、不美化的姿态,正是《四十自述》最动人之处。它允许读者在作者的叙述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影子,感受到一种共鸣,一种“原来我并非孤身一人”的慰藉。 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演变。从最初的对世界的模糊认知,到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从对外界的渴望与模仿,到最终内化的独立思考。这种思维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无数次的碰撞、质疑与自我和解。作者将这些内在的思辨过程,通过细腻的笔触,层层剥开。那些曾经困扰过“我”的疑问,那些在深夜里反复斟酌的道理,那些关于人生意义、关于价值取向的挣扎,都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它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分享,一种将思考的旅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真诚。 《四十自述》中,情感的流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生,终究是由情感串联起来的。亲情,如同一条温暖而绵长的河流,滋养着生命的根脉。那些与家人相处的点滴,那些细微的关怀,那些无声的支持,都在作者的回忆中闪烁着温润的光芒。爱情,则是生命中最浓烈、也最复杂的情感体验。它可能是初见的怦然心动,可能是相伴的默契与包容,也可能是分离时的阵痛与释然。作者笔下的爱情,没有过于戏剧化的渲染,而是更多地展现了在时间的沉淀下,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友情,则如同点缀人生旅途的璀璨星辰,在孤寂的时刻给予温暖,在迷茫的关头给予指引。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对于那些一路相伴走来的人们的感恩,都真挚地流露于字里行间。 当然,这部作品并非仅仅聚焦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人生,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得以展开的。《四十自述》同样记录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与社会、与环境的交织与磨合。那些曾经热爱的职业,那些付出过心血的工作,那些为之奋斗的目标,都构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并非仅仅呈现工作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在面对挑战与压力时,“我”是如何学习、成长,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些曾经的梦想,无论是否实现,都为“我”的人生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四十自述》的视角,是回溯的,更是前瞻的。在四十载的积淀之后,作者对过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当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未来也萌生出新的期许。这种前瞻性,并非对未来的简单预测,而是基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一种对如何更好地活着的思考。它可能是在人生旅途中,对某些坚持的确认,对某些遗憾的和解,对某些新可能性的探索。这种对未来的态度,是沉静的,是充满智慧的,也是一种对生命持续的热爱。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它是一种平实而深刻的叙述,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分享。作者用最真诚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航行轨迹。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被这种真诚所打动,会从中汲取力量,会反思自己的人生,会更加珍惜当下。 《四十自述》,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一个生命在四十年的时光里,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清晰,从复杂走向简约的内心历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痕迹;它是一盏灯,照亮了人生的方向;它是一首诗,吟唱着生命的深沉与美丽。在这四十年的自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更是无数个个体生命共有的情感与思考的映射。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一同走进这段心灵的旅程,在共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