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狂澜的浪花:台湾第三势力研究

政治狂澜的浪花:台湾第三势力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鸿志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
  • 第三势力
  • 政治运动
  • 社会运动
  • 政治参与
  • 选举研究
  • 政治变革
  • 台湾研究
  • 政治分析
  • 公民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3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39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台湾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政治狂澜的浪花:台湾第三势力研究》研究对象为台湾第三方势力,即独立于两大政党之外,以影响政治为目标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或有组织背景的个人。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第三方势力”这个概念作出解释和界定;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第三方势力对台湾版图变迁的影响和非政党型第三方势力的发展脉络及概况;第五章揭示出第三方势力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局限性。本书论点较为新颖,论述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所使用的论据及引用的资料都比较新颖,在该课题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也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王鸿志,男,1982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管理学学士,2006年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2008年被聘为助理研究员,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并授予博士学位。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3

1.1.1 理论意义/4

1.1.2 现实意义/5

1.2 文献综述/6

1.2.1 有关台湾第三势力的活动记录/6

1.2.2 台湾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10

1.2.3 与“第三势力”相关的理论性研究成果,/12

1.3 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16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17

1.4.1 研究方法/17

1.4.2 论文架构/18

第2章 基本理论梳理

2.1 “第三势力”内涵的演变发展/23

2.1.1 1949年以前的“第三势力”/23

2.1.2 当代关于“第三势力”内涵的几种观点/25

2.2 对“第三势力”概念的界定,/27

2.2.1 “第三势力”的基本概念/27

2.2.2 “第三势力”五要素/27

2.2.3 “第三势力”的主要特征/30

2.3 相关概念辨析/32

2.3.1 第三势力与第三党之关系/32

2.3.2 第三势力与中间党派之关系/34

2.3.3 第三势力与利益集团之关系/34

2.3.4 第三势力与非政府组织之关系/36

2.3.5 第三势力与第三社会之关系/36

2.3.6 第三势力与中产阶级、中间阶层之关系/37

2.4 第三势力的类型区隔/37

2.4.1 政党型第三势力/38

2.4.2 社会运动型第三势力/39

2.4.3 无党籍人士及其团体/40

2.4.4 脱党参选者/41

2.4.5 混合型第三势力/4l

2.5 第三势力的生存机理./41

2.5.1 政党型第三势力的生存机理/41

2.5.2 社会运动型第三势力的生存机理/49

2.6 台湾政党型第三势力的选民基础/5l

2.6.1 关于中间选民/5l

2.6.2 关于极端型选民/54

2.7 台湾第三势力生存的特殊政治环境/56

2.7.1 蓝绿二元结构是第三势力无法回避的政治环境/57

2.7.2 第三势力是国、民两大党之外的政治势力/60

第3章 从第三势力视角看台湾政党版图变迁

3.1 从“第三党”视角看台湾政党演变脉络/65

3.2 第三势力首次登台――新党的兴衰/67

3.2.1 新党的成立,/67

3.2.2 新党的历程/68

3.2.3 新党的作用/74

3.3 新党衰落后台湾政党格局的演变/75

3.3.1 “2大+2小”格局的出现/76

3.3.2 亲民党与两大主要政党的互动/78

3.3.3 “台联党”与两大党的竟合关系/90

小结/94

第4章 台湾非政党型第三势力

4.1 社会运动型第三势力/103

4.1.1 社会运动发展脉络/103

4.1.2 社会运动的蹒跚成长――以“反核四”环保运动为例/107

4.1.3 社会运动的巅峰之作――红衫军“倒扁运动”/111

4.2 非政党、非运动型的第三势力/115

4.2.1 无党籍人士及其团体概况/115

4.2.2 脱党参选者概况/117

4.2.3 混合型第三势力概况/123

小结/125

第5章 台湾第三势力存在的必然性与发展的局限性

5.1 第三势力的成长空间/129

5.2 保障第三势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要素/136

5.3 第三势力的价值与作用/139

5.4 第三势力的未来前景/143

参考书目/147

精彩书摘

  2·4第三势力的类型区隔

  按照政治学的组织类谱系分类法,可大体上将参与政治生活的各类组织或实体分为三种,一是政党,二是社会运动,三是居于政党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利益集团。

  根据本书对第三势力的定义,部分政党及社会运动可在两大党之外发挥政治性影响力,扮演第三势力的角色,可作为构成第三势力的主要成分。利益集团虽也具备第三势力的某些特征,但如前所述,其缺乏政治性、独立性,且难以与两大党做出较明显的区隔,因此尽管部分利益集团在特定情况下可发挥第三势力的作用,但在本书中不作为第三势力进行讨论。此外,在两大党之外,部分无党籍人士、无党派政治团体及脱党参选者虽标榜无党派,但其政治行为的背后或有某些组织团体暗中支持,或已形成某种松散的组织,甚至已搭建起自己的竞选班子,因此都可纳入第三势力的范畴。当然,以上几种第三势力之间亦可进行联合,从而构成混合型第三势力。综上,本书讨论的第三势力的类型包括政党型、社会运动型、无党籍个人及其团体、脱党参选者及混合型第三势力共五种,其中政党型视为一大类,其他四种归为非政党型。

  2·4·1政党型第三势力

  在两大党或两大政党联盟之外,一般都有政党型第三势力的生存空间,该第三势力可分为多种形态:

  一是从议题上,可分为单一议题型政党与复合型政党。所谓的“单一议题型政党”是指追求的目标较为单一的政党,很多政党形态的第三势力常常在政治纲领中表现出某种特殊的理想,并期望以自身新颖独特的主张唤起人们的关注与支持。如在2012台湾“立委”选举中崭露头角、一举超越新党得票数而跃居岛内第五大政党的绿党。绿党的基本理念是生态主义,成员多为环保主义者,但其纲领也包括和平主义及左翼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绿党同其他政党的区别在于,绿党并非将某种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基础,而是把系统论和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周淑真著:《政党政治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356—357页。复合型政党是指政党提出的主张所涉及的议题较为多元,以面面俱到的政纲来吸引民众支持。以新党为例,虽然新党明确主张一个中国,在台湾被归为统派政党,但其竞选纲领、基本理念也涉及对岛内政治、经济、文化、内政等多方面的规划。

  二是从与主要政党的关系看,可分为抗议党与掮客党。抗议党就是以对执政党现行政策不满,抗议朝野两大党为主要特点的政党,其动机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不满,来引发外界对其诉求的关注。如1993年由美国富翁佩罗创立的改革党,该党成立并提名佩罗为候选人参与1996年美国大选,其目的并非是要夺取政权,其矛头直指政府的财政预算不合理。掮客党,是指对原则不大重视,主要目的在赢得大选胜利或谋取政治利益,为此尽可能地争取支持,在各种利益之间周旋,谋求妥协,故其原则多空洞而暧昧。如日本的公民党。

  三是从意识形态看,可分为极左政党、极右政党及中间型政党。台湾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在于,其左右政治光谱并非以传统的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以统“独”立场作为标准,统派政党被归为右翼,而“独派”政党则被划分在政治光谱的左翼。所谓的极左派政党有“建国党”、“台联党”等,极右翼则如新党。中间型党派则意识形态与统“独”立场不甚明显,如周奕成等人筹组的第三社会党,该党声称跳脱蓝绿对立,摆脱统“独”纷争,以一种更为超脱、中立的观点来面对台湾未来的发展。

  四是从领导人作用看,可分为个人魅力型与大众型政党。个人魅力型一般是某人利用时机的产物,往往是社会产生了某一政治问题,有一些人关心,但却未引起主要政党的重视,这就为某些人物利用民意,同时发挥个人影响力参与政治创造了机会,但个人魅力型政党也易演变为个人党,即该党领导人个人意志左右政党走向,领导人的决策水平决定政党兴亡变化。最典型的如亲民党,党主席宋楚瑜的个人意志直接决定该政党的发展走向与兴衰,党内几乎没有可对其形成有效制衡的力量。大众型政党,此类政党已建立起一套较为有效的政党运作体制,政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以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一是党内本身就有一套监督制约机制,二是政党的发展已非党内一个人的力量就可左右,而是按照政党的政策理念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体制进行运作,因此无论谁来担任政党领袖,一般不会彻底改变该党的路线走向。如绿党,其生态主义的理念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4·2社会运动型第三势力

  人类社会产生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及阶级阶层的出现,人们为求生存而组织进行集体抗争的活动就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史,由此出现了最早的社会运动,但是将社会运动与第三势力相结合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有西方学者将社会运动定义为“一种持续行动的集合体,以促进或阻止社会或其中部分团体的改变”。该定义首先强调社会运动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一群人的集体行动,即突出其组织性特征;其次,强调社会运动的目标在于促进或抗拒社会变革,此处虽未明确指出社会运动与政治活动相关联,但为促进或抗拒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必然要与统治阶层或反抗阶层发生互动,进而参与或影响政治进程。马威尔(Marwell)在考察16种关于社会运动的定义后,提出了社会运动的两大要点:一是社会运动与公共目标有关;二是社会运动的定义常暗示有规模、范围及重要性的意义。张茂桂著:《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业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据此定义可得出,社会运动本质上必须与促进社会变迁有关,其目标是“公共性”的,其方式是集体行动。还有学者认为,社会运动是指“由多个个体参与、有一定组织和领导,在主观动机或在客观后果上使社会和政治现状沿自由、平等、公正、和平和民主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制度外群体政治行为”。李文、赵自勇等著:《东亚社会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有学者特别强调,虽然社会运动以影响社会中政策的决定为目标,但社会运动通常不会以获得政治权力为目的。龙虎著:《台湾政治转型中的社会运动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页。综上,若某些社会运动在两大党之外独立展开,且以影响政治为目的,就可纳入第三势力的范畴进行考察。台湾的社会运动产生较早,民进党成立前它就是打破威权专制,开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民进党成立后,社会运动中的一部分投入民进党,另一部分游离于两大党之外,成为社会运动型第三势力。台湾有代表性的社会运动型第三势力包括反“核四”运动、“泛紫联盟”、“废票联盟”、红衫军“倒扁运动”等。

  2·4·3无党籍人士及其团体

  许多选民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很难避免与利益输送、黑金贿选等脱钩,对政党充满了不信任感。针对选民的这种心理,无党籍人士及其团体应运而生。本书所指的无党籍人士是以参与选举和权力分配为目标,但标榜中立,为吸引中间选民的支持或其他某些原因,选择不加入政党的政治人物。这些政治人物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联合成立团体以壮大实力、发挥更大影响力。无党籍人士参选的例子如美国富翁乔治?佩罗,在1992年大选中,佩罗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就预算赤字问题猛烈抨击当时执政的共和党政府,并拿下19%的选民票。还有2004年以前的台湾“无党籍联盟”,当时其成员包括前国民党“立委”林炳坤、吕新民,前亲民党“立委”邱创良,前民进党“立委”郑余镇、朱星羽,以及无党籍“立委”颜清标、陈进丁、蔡豪、高金素梅以及瓦历斯?贝林等10人,规模足以在“立法院”成立党团,但为显示自身无党派的中立色彩,刻意不冠以政党名称。2004年6月,无党籍联盟改名为无党团结联盟并登记为台湾第106个政党,至此其成为政党而非无党籍团体。

  2·4·4脱党参选者

  从广义上来讲,脱党参选者也属于无党籍人士的范围,但因这两者之间存在主动不参与政党与被动脱党的区别,因此本书将其分别论述。脱党参选者是指无党籍人士中的一批政治人物,他们原属某政党,后因某些原因而失去党籍,在未获原政党提名的情况下执意参选。脱党参选者虽以个体为单位,但其背后一般都有组织化的竞选班底及一定规模的支持者。例如2012年初的台湾第八届“立委”选举中,陈水扁之子陈致中不顾民进党中央劝阻,以无党籍身份参选高雄市“立委”,与民进党候选人郭玟成共同瓜分绿营票源,并导致双双落选。总之,上述无党籍人士及其团体、脱党参选者都属于两大党之外的政治力量,且以参与选举、分享权力为目的,其背后都有一定的组织力量支持,因此可纳入第三势力范畴。

  2·4·5混合型第三势力

  所谓“混合型第三势力”是指以上四种第三势力之间以两者、三者或四者结合的形式所组成的新的第三势力。如2012年台“大选”之前,红党(属政党型第三势力)、“我心未死运动”(属施明德领导的社会运动型第三势力)及“风绿电联盟”联合筹组了“台湾国民议会”并推介候选人参与“立委”选举,“台湾国民议会”即属于混合型第三势力。

  ……

前言/序言

  在台湾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第三势力是一个不断引发关注但又众说纷纭的话题,人们或看好其发展前景,或相信其能扮演关键少数角色,但也有相当比例认为它犹如昙花一现,很难产生实际影响力。本文以“台湾第三势力”为研究对象,在厘清其概念、内涵及类型的基础上,以纵向方式梳理台湾第三势力发展的历史脉络,横向上全景展示不同类型第三势力的基本情况,力求透过现象发掘事物本质,提炼出关于台湾第三势力更深层次、规律性的认识。
  本文认为,所谓“第三势力”是指不依附于两大党而独立存在,具备组织结构及领导人物,以参与并影响政治为目标,并能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组织或有组织背景的个人。据此,可将第三势力分为政党型与非政党型两大类,其中非政党型又下辖社会运动型、无党派政治团体及个人、脱党参选者、混合型等四种。第三势力在岛内政党版图变迁及政局演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第三势力也可作为观察、理解台湾政治的一个新视角。
  本文研究发现,第三势力存在的必然性与有限性之间的张力变化将决定其生存状况。具体而言,第三势力有其特定的生存空间,它在单一席次的大型选举中几乎没有获胜可能,但在复数选区或基层选举中仍有出头机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包括:一是外部环境限制了第三势力的活动空间,二是其本身成分复杂、较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其潜在选民基础不具备完全转化为席次的条件。尽管第三势力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限制性因素,但它仍会在有限的空间内顽强生存,而确保其存在的条件中,多元开放的社会是其存在的社会基础,选民对两大党的不满是其存在的背景条件,而中间选民与极端型选民又构成支持其生存的基本力量,此外现有的政党格局与选制设计又能为第三势力的生存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势力长期存在、几起几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第三势力除在推动政党版图变迁及政局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外,还能够在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引领社会议题、加强政党监督、提升政治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第三势力将长期存在,但受岛内蓝绿二元对立结构制约,其仅能维持一定的生存空间。若从价值功能角度看,第三势力的存在又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与作用,可从改革政治制度、变革政党文化、提升保障力度以及强化第三势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入手,探寻有利第三势力发挥更积极作用的路径。


政治狂澜的浪花:台湾第三势力研究 引言 台湾,这片承载着复杂历史与多元文化的热土,在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经历了政治版图的剧烈变迁。国民党威权统治的解体,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两岸关系的微妙演变,共同谱写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政治史诗。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传统的蓝绿两大阵营之外,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第三势力”——悄然崛起,并逐渐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政治狂澜的浪花:台湾第三势力研究》正是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探究其兴起的原因、发展脉络、内在特质,以及对台湾政治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历史的土壤——台湾政治生态的演变与第三势力的萌芽 本章将追溯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历史根源,梳理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光谱。我们将探讨戒严时期压抑下的公民意识如何逐渐觉醒,以及在野力量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在这一背景下,第三势力的萌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对国民党长期执政的不满、对民进党意识形态的保留,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回应。本章将详细考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股股分散的、以改良主义、中间路线或特定议题为导向的政治力量是如何在社会运动、学术界、以及部分社会精英中酝酿和集结的。我们将分析这些早期力量的构成、诉求以及它们在当时政治语境下的定位,为理解后续第三势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 第二章:风起云涌——台湾第三势力的多元形态与代表性政党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深入,第三势力逐渐从零散的个体汇聚成具有一定组织性与影响力的政治力量。本章将聚焦于第三势力内部的多元形态,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政党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考察这些政党在理念、纲领、组织结构、成员构成以及政治主张上的异同。例如,我们将分析那些以“新中间路线”为旗帜,试图超越蓝绿对立,强调理性沟通与政策务实的政党;那些以社会议题为核心,关注环保、人权、世代正义等议题的进步性政党;以及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由社会运动骨干或特定利益群体所催生的政治实体。本章将通过对这些具体政党的案例研究,展现第三势力在政治光谱上的分布,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为台湾政治注入的新鲜血液与多样视角。 第三章:深层动因——第三势力崛起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根源 第三势力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深刻反映了台湾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政治生态演变的内在逻辑。本章将从宏观层面,深入探究促使第三势力得以立足并发展的深层动因。我们将分析在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贫富差距扩大、青年世代价值观转变等宏观经济因素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与政治需求。同时,我们将考察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权利意识提升,公民社会的发育,以及对传统政党政治运作模式的质疑。特别是,对于国民党与民进党长期“逢中必反”与“九二共识”的僵局,以及两岸关系的高度敏感性,也为第三势力提供了寻求“第三条道路”的空间。本章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揭示这些社会经济与政治根源如何为第三势力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四章:议题与策略——第三势力在政策倡导与选举运作中的实践 第三势力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具体的议题选择与有效的策略运作。本章将聚焦于第三势力在政策倡导和选举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将分析这些政党和政治人物是如何在公共政策领域,提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或替代性的方案,例如在两岸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环境保护、能源政策等方面,它们与传统蓝绿政党在议题设置和政策论述上存在哪些差异与互补。同时,本章也将深入探讨第三势力在选举运作中的策略选择,包括其如何整合资源、争取选票、与传统政党进行竞合,以及它们在不同层级选举(包括总统大选、立法委员选举、地方选举)中的表现与挑战。通过分析其议题设置的精准度与策略运用的灵活性,来评估其对台湾政治竞争格局的影响力。 第五章:挑战与机遇——第三势力在台湾政治版图中的定位与未来展望 任何政治力量的崛起与发展都伴随着挑战与机遇。本章将对台湾第三势力当前在政治版图中的定位进行评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将深入分析第三势力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例如资源匮乏、品牌效应不足、媒体曝光度有限、选民忠诚度不稳定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它们所拥有的发展机遇,例如年轻世代的政治参与度提升、对传统政党的不满情绪、以及台湾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本章将综合考量内外部因素,分析第三势力如何在新世纪的台湾政治变局中,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并对台湾政治生态的未来走向产生何种影响。我们将尝试勾勒出第三势力在未来台湾政治舞台上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台湾民主制度的深化与发展所能贡献的力量。 结论 《政治狂澜的浪花:台湾第三势力研究》一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台湾政治版图中这股日益重要的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对第三势力兴起历史、多元形态、深层动因、实践策略以及未来展望的系统性研究,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台湾政治的复杂性与活力,以及这股“浪花”如何在“政治狂澜”中激起新的涟漪,推动台湾政治向着更包容、更理性、更符合民众期待的方向发展。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台湾政治现象的一次学术探索,更是对理解当代台湾社会变迁及其政治走向的一次有益尝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感觉,这让我想起我对台湾政治研究的普遍认知——它总是伴随着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观察。我一直对“第三势力”这个概念在台湾政治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很感兴趣。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不应该只有两极对立,而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声音和选择存在。这本书的标题“政治狂澜的浪花”很形象地表达了这些新兴政治力量的处境,它们既可能带来改变,又时刻面临着被巨浪吞噬的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去梳理台湾“第三势力”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它们是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又如何挑战既有的政治格局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这些“浪花”的领导者或者核心成员的访谈,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展现“第三势力”运作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些“第三势力”的成功与失败原因的。是内部治理的问题,还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它们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联合,或者最终都各自为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民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洞察,了解“第三势力”在其中扮演的推动或者制衡的角色,它们是否真的能够为台湾政治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上,几道翻腾的白色浪花仿佛暗喻着政治舞台上激荡不安的力量。我一直对台湾的政治格局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游走在蓝绿两大阵营夹缝中的“第三势力”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次深入探索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带领我了解这些新兴政治力量是如何崛起的,它们背后有哪些理念和诉求,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浪花”们转瞬即逝的动态的。是深入的田野调查,还是细致的文献梳理?书中是否能呈现出不同“第三势力”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取话语权,甚至是影响政策走向的。这本书的吸引力还在于它所承诺的“研究”二字,这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这些“第三势力”的运作机制,它们如何整合资源,如何构建自身的政治叙事,以及它们在台湾民主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台湾政治光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不再仅仅被传统蓝绿所裹挟,而是能够看到更丰富、更多元的政治图景。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标题“政治狂澜的浪花”充满了诗意,但同时又隐含着一种不稳定的力量感。我一直觉得,在一个成熟的民主体制下,能够出现并发展出“第三势力”,本身就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去理解这些“浪花”的背后逻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筛选出所谓的“第三势力”的?是根据得票率,还是意识形态的独特性,或者是其在政治生态中的影响力?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第三势力”的早期萌芽阶段,它们是如何从零散的社会运动或者理念团体,逐渐凝聚成具有一定政治实体的?我特别想知道,在书里,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浪花”的“性格”的?它们是激进的改革者,还是温和的改良派?它们是否拥有清晰的政治纲领,又是否能够有效地与选民沟通?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政党或政治人物的兴衰历程,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政治博弈。而且,我希望这本书不会回避“第三势力”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比如资金不足、组织涣散、媒体曝光度低等等,这些都是它们在现实政治中必须面对的困境。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理解这些“浪花”是如何在汹涌的政治大潮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政治狂澜的浪花”这几个字,非常巧妙地暗示了其研究对象——那些在台湾政治大潮中涌现却又可能稍纵即逝的新兴政治力量。我一直对台湾政治中的“第三势力”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觉得它们是观察台湾民主活力和政治多元化的重要窗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力量的机会。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第三势力”的?是根据其在选举中的得票率,还是其政治理念的独特性?书中是否会追溯这些“第三势力”的起源,它们是如何从零散的社会运动或者个体声音,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组织和影响力的政治力量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具体的“第三势力”案例进行细致的剖析,比如它们的核心人物是谁,他们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浪花”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政治环境中,尝试构建自己的政治叙事,争取选民的支持,以及它们与传统政治势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对台湾政治的复杂生态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蓝绿二元对立的框架下,而是能够看到更多元的政治光谱和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海面上那些稍纵即逝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浪花,它们并非巨浪,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激荡着海洋。这让我对书中关于台湾“第三势力”的研究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台湾的政治光谱远比蓝绿两大板块要复杂和多元,而这些“第三势力”恰恰是理解这种复杂性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一种动态的研究视角,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浪花”的涌现与消退的?是基于对选举结果的分析,还是对社会思潮的洞察?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第三势力”的群体特征,它们的成员构成、政治理念、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或议题。比如,是否有以青年为主要诉求的,是否有关注环保议题的,或者是否有主张地方自治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第三势力”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政党进行抗衡的?是否会涉及它们在选举策略、媒体传播,乃至组织建设方面的独特之处?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浪花”是如何在台湾政治的“狂澜”中,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并且能否真正地影响台湾的政治走向,那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评分

买点书给大家翻翻看看学学

评分

了解台湾

评分

对于第三势力必须关注

评分

了解台湾

评分

了解台湾

评分

了解台湾

评分

好书,值得一买,应该学习。

评分

了解台湾

评分

买点书给大家翻翻看看学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